7月15是什麼節
⑴ 陽歷7月15日是什麼節日
七月十五號是來中元節。
中元節,別源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1)7月15是什麼節擴展閱讀: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⑵ 7.15什麼節日
7.15為鬼節或者叫中元節。
傳統「中元節」是農歷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講的是目蓮在陰間看到去世的母親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每年7月15日設素筵供母享用,以後傳承開來,遂成「盂蘭盆節」的傳統。
此節以後被道教襲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節中的「地官節」,地官主掌地獄,於是人們穿鑿說:這一天領導放假,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所以,中元節又被叫作「鬼節」。
(2)7月15是什麼節擴展閱讀:
上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上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不久「文革」開始了,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因為人們對它有兩個很大的誤會:首先,把它看成是鬼節,是宣揚落後、迷信的思想,所以沒人敢呼籲恢復;其次,把它當成了追思亡人的節日。
⑶ 7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你說的是農歷七月十五吧?
農歷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上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民間的「鬼節」。
希望能幫到你。
⑷ 七月十五號是什麼節日
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這個節日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4)7月15是什麼節擴展閱讀
各地習俗
1、河北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2、山西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河南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4、四川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⑸ 農歷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日,為什麼街上有人燒紙呢
農歷七月十五是鬼節。街上的人燒紙是一種傳統習俗,是為了祭祀鬼魂。祭祀的鬼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祭祀那些梗死的惡鬼魂,讓他們得意安息,消除怨氣,不來陽間作惡;另一種說法是祭祀死去的祖先,表達對他們的思念與祝福。
⑹ 為什麼農歷七月十五叫「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以七月十五祭祖薦新這個活動來說,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禮記·月令》記載:「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這可能是七月十五薦新祭祖最早的記錄了。當然,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一天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名字,大家就以日期相稱。
可能是為了藉助民間有七月十五祭祖的習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為地官的生日,被稱作中元。相應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稱作上元和下元(農歷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
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這一天,道觀中會舉辦大型的齋醮活動,赦免亡靈的罪過。而信眾也自然會參與進來,為自家逝去的親人祈福,希望親人們可以過得好一些。
⑺ 陰歷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它的來歷是什麼
陰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也叫「鬼節」。這個節日源於我們的佛道兩家,它反映了人們的鬼的神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還有我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按照佛教的說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這一天大家掃墓祭祖。
⑻ 農歷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有什麼講究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的講究是燒紙時間、燒紙位置、燒紙時要畫圈、圈內外都要燒紙、燒紙時翻動幅度不宜過大。
講究一:燒紙時間
中元節燒紙的時間是非常有講究的,人們一般不會選擇白天燒紙,因為白天陽氣太盛,鬼魂無法接收到紙錢;但是深夜燒紙也是不合時宜的,因為夜晚的陰氣太過濃重,尤其是鬼節這天鬼魂眾多,太晚燒紙容易被邪氣影響,帶來不幸。
講究二:燒紙位置
燒紙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不同的地方燒紙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有些地區會在自家門口放一個火盆,而後在火盆中給祖先燒紙;而有些地區會選擇在距離家比較遠的地方燒紙,並且會選擇在十字路口處,燒紙的位置可以根據各地的習俗進行選擇。
講究三:燒紙時要畫圈
燒過紙錢的朋友一定會覺得,家裡長輩在燒紙之前,會把地面清理干凈,而後用一個小木棍在地面上畫一個圈,然後會在圈內燒紙。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圈千萬不能畫成實心圓,要給它留一個開口,而且一般開口的位置是西南方向。
講究四:圈內外都要燒紙
圈內是為自己逝去的親人燒紙,而圈外則是為安撫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燒紙的時候一定要切記圈內外都燒一些,這樣其他的鬼魂也不會給你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講究五:燒紙時翻動幅度不宜過大
在燒紙錢的時候,人們一般會拿一根木棍將紙錢挑起,讓其充分燃燒,但一定要注意,挑起紙錢的時候不宜動作幅度過大,因為這樣容易沖散紙錢,最好讓其成為一個整體進行燃燒。
⑼ 7月15日是什麼日子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現民間俗稱為鬼節。七月十五的復雜履歷導致它的文化內涵比別的節日更加豐富。完顏紹元認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源起
七月十五悼亡節是怎樣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影響最大的道教起源說、佛教起源說、傳統秋祭起源說。
聲勢最強的是道教起源說。以前民間把七月十五叫做「鬼節」,解放後通常叫中元節。中元是道教的概念,道教有三位一體的天神崇拜:天官、地官、水官,三位主宰人間禍福的大神。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個月圓之夜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天官在正月十五為人賜福,地官在七月十五為人赦罪,水官在十月十五為人解厄。
佛教起源說的故事性最強。佛教經文《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祖的大弟子目犍連(中國人常叫他目連)見到母親在阿鼻地域中受罪,形銷骨立,於是以缽盛飯菜送給母親,母親抓飯要往嘴裡送,飯一到手就變成炭火。
目連向佛祖祈求救母的辦法。佛陀說,你的母親生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所以受此餓鬼之苦。要在七月十五日拿百味珍餚、鮮果供養十方僧眾,通過大家的法力使她得到超度。
為什麼是七月十五呢?佛教中,農歷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是神職人員的安居月,大家關在寺廟中修行,到七月十五日結束,等於放假了。
七月十五叫「僧眾自恣日」,也叫「佛歡喜日」。目連在這天供養僧眾,解救了母親。他為此感謝佛祖,還說應該讓天下佛徒都可通過這種方式解救七世父母,佛祖同意了。這就是「盂蘭盆節」的由來。盂蘭是梵文,漢譯為「倒懸」,形容餓鬼之苦,如人倒懸。唯有以盆盛食品齋僧,才能解除倒懸之苦。
兩種來源說的對悼亡節日源起的解說和其中的邏輯關系高度相似。到底是誰克隆了誰,一直有爭議,到現在也沒爭出結論,但是為第三種說法,也就是傳統秋祭起源說提供了佐證。
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孟秋七月的祭祀活動,迎接秋神的降臨。祭神之後就要祭祖。珍貴的時鮮食品奉獻給神明和祖先,叫做薦新或秋嘗。
中國傳統認為,四季各有神明主宰,主宰秋季的白帝,既是掌管收獲之神,也是掌管刑殺之神,是中國的死神。古代中國處理死刑犯都是放在立秋後,叫秋後問斬。秋祭的日期過去是隨意的,立秋以後任何時間都行,到了南朝,定下七月十五為祭祖的日子。總之,七月十五的直接淵源是先秦時節的秋祭。
文化闡釋
七月十五的復雜履歷導致它的文化內涵比別的節日更加豐富。完顏紹元認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報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中國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祖先崇拜觀念,後來儒家提煉出孝悌親親意識,發展出宗族組織和社會結構。中國人的宗教觀念很淡薄,祖宗觀念很強烈。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必須允許中國人奉拜祖先,否則傳不下去。
佛教最終也接受了以孝為核心的價值觀,目連救母就是個孝道故事。七月十五文化的第二個層次,是中國人的鬼神觀念。中國人認為,人死了去往冥界,一切生活起居與活人無異,還要定期和我們產生信息溝通。因此有了悼亡活動,定期給親人送吃的、送日用品、送冥幣。
第三個層次,七月悼亡的哲學內涵。有研究者認為,陰陽五行的理論是悼亡活動的哲學依據。傳統中國的宇宙觀,認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形態,都可以歸為金木水火土的互動。五行的發展變化都由陰陽二氣推動。鬼是致寒的,方位在北面。
鬼行水而來,十一月水的運行最旺,冬至那天達到頂點。但冬至同時也是陽氣開始回歸的日子,所謂冬至一陽生,所以冬至是個吉祥的日子,不完全是悼亡日。於是就把悼亡日子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