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人們從你的勞動中得到了好處和快樂,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並說說課文的中心思想,培養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三個牧童對幸福各有怎樣的體會,從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教學難點:
理解智慧的女兒兩次話語中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那麼同學們有沒有認真想過幸福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題目就是「幸福是什麼」。(板書課題)
二、指名朗讀全文,檢查預習情況,糾正不正確的字音
三、自己出聲讀全文,思考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寫三個牧童把一口老噴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兒的祝福,並讓他們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麼。十年以後,三個青年與智慧的女兒在小井旁邊再次相遇,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親身體會到了幸福。)
2.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並說說課文的起因是什麼?(把一口老噴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書:挖小水井)
四、分析課文的起因
1.默讀課文起因部分,思考三個牧童是怎麼乾的?
2.指名幾個學生說說他們挖小水井的過程。
3.他們挖小水井時心情怎麼樣?把表現他們心情的語句劃出來。
4.讀所劃的語句,說說他們為什麼這么快樂?結合上下文說一說。
(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有了成果並且給別人帶來好處。)
五、默讀全文,想想三個牧童分手後,各自都做了些什麼
(學做醫生,為人治病;勤懇工作,對人有用;耕地種麥,養活多人)(板書)
六、十年後,三個牧童已經變成三個青年,回答
他們對幸福各有怎樣的體會?請你朗讀課文後說說。說後再回答:這些體會是怎 么得到的?(通過勞動得到的。)
七、朗讀全文,把智慧的女兒兩次說的話劃下來
讀這兩段話,結合三個青年的體會說說幸福是什麼?
(通過自己的勞動,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給人們帶來快樂,這就是幸福。)
說說什麼叫「有益」?(益就是好處。)
八、朗讀全文體會「幸福」的含義,並想想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1.自己思考;
2.小組討論;
3.大家討論得出:本文告訴我們幸福是靠勞動,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從而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給人們帶來快樂。
九、總結深化
今天,我們知道了什麼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學們今後一定會努力學習,將來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嘗到幸福和快樂。
板書設計 幸福是什麼
勞動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對人們有益
教學反思:
1、再造想像,實現與文本的深層對話。
我們在重視課本、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須酌情引導學生在閱讀的想像中適當超越文本、適當超越課堂,即讓學生利用一些課文留下的空白處展開想像,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在課外讀物中得到的知識進行信息加工和再創造,探索課文的深層意蘊。例如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僅僅從三個青年自己的敘述中是很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便引導他們去想像這裡面具體的故事,從活生生的事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感受。學生根據自己原來的經驗和課外書上獲得的知識,展開再想像,編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引出了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事跡。在他們的腦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觸摸到的實體。
2、多元感悟,體現語文的人文特徵。
童話的主題是幸福要靠勞動,要盡自己的職責,做對別人有益的事。這個主題很顯然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很有意義。但事實上幸福的確有很多種含義,愛別人是一種幸福,被別人愛也是一種幸福,付出了是一種幸福,等待也是一種幸福。學生說不出這樣概括的話,但他們說出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去肯定它。在這一課的最後,許多學生包括家長都說了很多與課文中不一樣的感受,這是真實的,是值得尊重的。
⑵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10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幸福是什麼》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是以「中外童話」為專題。這些優美的童話,以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語言,把讀者帶入美好的情境,使人們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幸福是什麼》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因此,我的教學重點就落到「認識什麼是幸福」上。在教學時,我以這樣的語言導入:同學們,你們認為幸福是什麼?你覺得你的幸福是什麼?緊接著就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再抓住重點段來理解全文即具體的分析課文。在上完了這一課之後,就覺得學生還是沒有弄懂幸福到底是什麼?我也對自己做了一個深刻的反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讀的形式少:比如,我可以用默讀、生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比賽讀等方式。以讀為主。讓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2、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沒有體現出來:比如,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讀,出現了問題之後,師可以適當的往好的方面引導,再讓學生來爭論、討論。不要一味的都是老師在評價,讓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能學習。3、對幸福的理解,我認為幸福就是付出,勞動就是付出。還要引導學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錢時,你有想過你的父母的感受嗎?上課不聽講時,你有想過老師的辛勤勞動嗎?……《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今天,我帶領學生學習了《幸福是什麼》這篇課文,幸福是我們很熟悉的話題,但要說清楚幸福是什麼,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福是什麼》這篇童話就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幸福的真正含義。基於以上情況,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我打算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自瀆課文,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互助學習,能自己解決的小組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但確實有價值的問題再提出全班討論 上課時一切都按照設計的程序進行,半節課的自學時間過去後,我讓孩子們匯報合作學習的情況(主要分為兩大塊1、提出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2、說說本組已經解決的有價值的問題),表面上看,孩子們似乎把課文的內容讀懂了,但實際上,這三個青年的經歷與孩子們的生活相去甚遠,他們是無法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正當我苦於無處著手時,突然張旭冷不丁冒了一句「老師,我最怕醫生了,總是打針。」我靈機一動,引導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像,第一個青年是如何在異地他鄉為治病救人的。可以說也可以合作表演,課堂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最大程度的走進了第一個青年的身邊,感受到了他的幸福,理解了幸福的不同含義。同時我因勢利導問學生:「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現在的勞動是什麼?」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起來,這個說是學習,學習好了我就幸福。那個說是做值日為大家服務就是幸福。整個課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通過這節課進一步證明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就會積極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10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⑶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優缺點不足之處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一、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恰當剪裁教回學內容,讓教材成答為一塊跳板
《幸福是什麼》為一篇幅較長的童話,故事生動有趣,通過三個牧童在智慧的女兒引導下尋找到幸福的過程,告訴人們「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別人有益的事情」的這一人生道理。雖然文章主旨明確,但要深切地體會語言、感悟哲理則有一定難度。在寫法上,作者善於布白留空,對於三個牧童分手後十年間的所作所為的描寫極為簡約,僅通過三個牧童的簡單講述來表現。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布白恰好成為學生探索精神盡情展示的平台。因此,對三個牧童及智慧女兒的幾處語言描寫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語言訓練的焦點,成為了對學生進行想像力和表達力的語言性實踐及體驗生命歷程的關鍵。這樣處理既擺脫了串讀串講串問的陳舊教學模式,又集中了教學內容,長文短教,重敲一處,使教學效益有了最可靠的保障。
⑷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iPhone,而是健康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這一天走過來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問年輕人,你為什麼不快樂?我不明白我為什麼總是這么窮窮,你很不雅觀。老人由衷地說從何說起?年輕人唄。老人反問道,假如現在斬掉一個手指頭,給你一千元,你干不幹不幹,年輕人回答假如。買你干不幹不幹?給你10萬元,你敢不敢不幹。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婆給你1800,你敢不敢?你已經擁有超過一千萬的財富,為什麼還哀嘆自己貧窮的老人笑吟吟地問道,年輕人愕然無語,突然什麼都明白了。人們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拚命透支健康,他們甚至願意以其身體健康為代價來換取金錢和財富的增長,等到了又用錢去買健康,往往還是受罪,何苦呢?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嘛?健康是凝聚財富的必要條件。只有當我們保持健康強健的體魄之後,才能通過工作來獲得更多的報酬。
財富。如果你是健康的,你就是自己的財富,家庭的財富,社會的財富,相反你就是自己的包袱,家庭的包袱,社會的包袱。社會競爭激烈,為了富足的生活,人們忙碌匆匆,但你也不應忘掉,抽出時間鍛煉鍛煉身體,看看風景。只有懂得合理休息的人才能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愉悅的人生。財富可追求卻不可強求。每個人都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擺正財富的位置,那句俗話將是永遠的真理,金錢不是萬能的,不要只為金錢而生活。
⑸ 幼兒園詩歌《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反思本節課,我覺得對重點詞句的品讀還不突出。在學生學習時應該找出課文中心的句子(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品讀析句時,先理解詞語「義務」,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然後圍繞中心句找出文中相對應的事例一一品讀感悟。這樣直奔課文中心,再緊緊圍繞中心展開教學活動。這樣既適合略讀課文的教學,又能節約點時間去積累本課的好詞佳句,或者同學之間交流有關幸福的名言。這些都是在今後的教學中所注意的細節。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幸福是我們很熟悉的話題,但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要說清楚幸福是什麼,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課文《幸福是什麼》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我把這篇閱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定為:三個牧童是怎樣弄懂幸福以及理解幸福的含義。課文淺顯易懂,教學時,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在學生默讀全文後,要求找出重點句(智慧女兒的話)並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然後抓住文中三個孩子是怎樣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通過朗讀、表演、交流,感到了只有付出勞動,做對別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接著我讓學生聯系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看法。之後又出示了幾組不同身份的人對幸福的理解,讓孩子們體會幸福的真諦。與此同時,我不失時機地出示了一些關於幸福的名人名言,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一方面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積累了語言。課後要求學生回家與父母交流,然後讓他們動手寫下自己對幸福的理解。金琳寫道:「媽媽告訴我,幸福無處不在,有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讓人感到幸福。如:看著睡夢中孩子安祥的臉龐,媽媽會感到幸福;看著馬路上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相互攙扶,這是一種幸福;餐桌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在一起吃飯,這也是一種幸福……」李倩寫道「我與爸爸在暢談中,爸爸問我:『當你在公交車上把座位讓給大肚子阿姨時,阿姨摸著你的頭,向你表示感謝,當你教小弟弟打羽毛球時,看到小弟弟學會後那高興的樣子,你的感覺怎樣?』媽媽問我:『當你把一首新曲子彈出優美的旋律,當你在參加社區朗誦表演取得成功時,你又是怎樣的感覺?』我明白了,原來幸福就在家人的笑臉里,在我的努力中,在別人的贊美聲中……」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尋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遠的路,要經歷很長時間,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隨時伸出自己的雙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每次課後自己總能夠從課堂中發現不足之處。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找出重點句理解,不很妥當。如在學生了解文中三個孩子尋找和認識幸福後,再交流對幸福含義的理解,這時對課文中重點句理解就水到渠成。 總之,教學本課後,我深深地認識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讓學生的人生更為燦爛,更有意義! 教學反思:《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作者:鄧梅艷 幸福是什麼?其實這是第三單元中的一篇童話故事的標題,文中講了三個牧童疏通了一口老泉,砌了一口小水井,得到了智慧女兒的祝福——祝他們幸福!但三個孩子不明白什麼是幸福,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三個孩子通過十年親身經歷知道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到底什麼是幸福,我想要學生在理解上上一個層次。 課一開始,我就詢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你有過幸福的感覺嗎?是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說自己過生日時媽媽買了蛋糕、送了禮物感覺很幸福;有的說自己生病了,父母細心照顧自己覺得很幸福;還有的說讀幼兒園的時候沒有作業很幸福,周末父母帶自己出去玩是幸福的,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家長表揚自己時也是幸福的……孩子們說了很多,越說越興奮,似乎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但我卻高興不起來,我的內心甚至在隱隱作痛,為什麼孩子們感覺到的幸福都是來自於他人的關愛,他們只是坐享其成他人給予的幸福,自己卻不曾去創造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呢?是教育的缺失還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不會感恩的孩子將會是多麼可怕呀! 想起去年曾經上過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貴的沉默》,裡面也講到了感恩,講到了向父母回報愛,短短的一個學期就忘了嗎?這樣的狀態真讓人覺得煩惱! 沒辦法,我只能放慢講授的速度,讓孩子們細細地去品味文中的三個牧童用十年的經歷所獲得的幸福的體驗:我能幫助別人,因而感到幸福;我勤勤懇懇地工作,我的工作對別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勞動沒有白費,所以我是幸福的;麥子養活了許多人。我的勞動也沒有白費。我也感到很幸福。我讓孩子們反復地朗讀這幾句話,期待著「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規律的重復。在學生對幸福的感受漸漸清晰明朗的時候,我又對幸福的概念進行拓寬。不同職業的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趁機朗誦了畢淑敏的《提醒幸福》:對雷鋒來說,幸福是「走到哪裡就把好事做到哪裡」的快樂;對警察來說,幸福是「舍一家團圓,保萬家平安」的奉獻;對農民來說,幸福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對母親來說,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期盼。同學們,課前你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淺層次上的,現在學完課文之後你對幸福又是怎樣理解的呢?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再來說一說自己對幸福的感受。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的感受比課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純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感受,一直把這種通過勞動,通過幫助他人來獲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踐行在實際生活中,做一個會感恩、會回報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幸福是什麼》教學反思 本課的課題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茫茫大千世界,誰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不一樣,有的人是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為大多數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追求人生,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目。 雖然本課是閱讀課文,但本人在教學中卻經過了「講、竄、套」,就是抓住文題「幸福是什麼」讓學生無盡地講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後結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義用事例串起來,使實際生活與文本意蘊,縱橫交錯。「套」就是將影形的生活與無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離開親人遠行千里,干苦力,本人將這歸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個認識幸福的過程。同時,這樣的幸福得來要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導學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里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們認為的幸福觀點,我都給予鼓勵支持,肯定。比如:孩子們各抒己見「星期天是幸福的,過節時桌上有爸爸媽媽是幸福的,中秋佳節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是幸福的,拉著媽媽的手照張相是幸福的……」 查看全文:http://www.thn21.com/heart/long/2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