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

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6-07 22:54:16

Ⅰ 不以為然什麼意思

不以為然 [bù yǐ wéi rán]
[釋義] 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地一笑。他嘴上雖然沒有說不對,心裡卻~。
[出處] 宋·楊萬里《宋故少保左丞相郇國余公墓銘》:「時宰主之獨參政。周公必大;不以為然。」
近義詞
滿不在乎 嗤之以鼻 不敢苟同 置若罔聞
反義詞
五體投地 理所當然 所言極是 頂禮膜拜 仰承鼻息

Ⅱ 不以為然的兩種意思是什麼

【解釋】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

【拼音】[ bù yǐ wéi rán ]

【出處】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近義詞】滿不在乎、嗤之以鼻、不敢苟同、置若罔聞

【反義詞】五體投地、理所當然、頂禮膜拜、仰承鼻息


滿不在乎

【拼音】[ mǎn bù zài hu ]

【解釋】完全不放在心裡。[近]若無其事。

【近義詞】若無其事、掉以輕心、漫不經心、從容不迫、不以為然、毫不在意、無動於衷、處之泰然、恬不知恥、等閑視之、滿不在意

【反義詞】如坐針氈、張皇失措、膽戰心驚、坐卧不安、誠惶誠恐、大驚失色、面無人色、自相驚擾、膽顫心驚、鄭重其事、驚慌失措、心慌意亂、手足無措、自相驚憂

Ⅲ 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

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不以為然地一笑。他嘴上雖然沒有說不對,心裡卻不以為然。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輕蔑意味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聽他說洋人不是,口雖不言,心下卻老大不以為然。

(3)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不以為然的近義詞:

1、滿不在乎[ mǎn bù zài hu ]

完全不放在心上:別人都在替他著急,他卻~。

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區區一條生命,在他們眼裡,正和一根草,一堆馬糞一般,是滿不在乎的!」

2、置若罔聞[ zhì ruò wǎng wén ]

好像沒有聽見似的,不加理睬。若:像。罔:沒有。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寧榮兩府上下內外人等,莫不置若罔聞。」

Ⅳ 不以為然的意思是什麼

不以為然的意思是: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

拼音:bù yǐ wéi rán

出處: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譯文:右大臣先前曾奏論前衙門一衙役,只有當招募,不應該當定差,當局不這樣認為。

近義詞

滿不在乎 [ mǎn bù zài hu ]

釋義:完全不放在心上。

出處: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區區一條生命,在他們眼裡,正和一根草,一堆馬糞一般,是滿不在乎的!」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狀語;形容絲毫不在意、無所謂的樣子。

Ⅳ 不以為然的意思.

不以為然
[讀音][bù yǐ wéi rán]

[解釋]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地一笑。他嘴上雖然沒有說不對,心裡卻~。

[出處]宋·楊萬里《宋故少保左丞相郇國余公墓銘》:「時宰主之獨參政。周公必大;不以為然。」

[例句]你的分析我~,難以同意。

Ⅵ 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

意思: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

拼音:[ bù yǐ wéi rán ]

出自: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釋義:右大臣曾經奏論前衙一役,只有當招募,不應當定差,執政的不認為是對的。

示例:好東西都是相對的,你所謂的好東西別人也許不以為然,但別人的好東西你或許也覺得不值一錢。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輕蔑意味

近義詞:滿不在乎、嗤之以鼻、不敢苟同、置若罔聞

(6)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反義詞:頂禮膜拜

意思:

1、佛教徒的最高敬禮。合掌舉過頭,然後跪下用頭來叩人的腳。

2、比喻對人特別恭敬或極端崇拜(現多含貶義)。

拼音:[ dǐng lǐ mó bài ]

出自:清·俞萬春《盪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彷彿慧娘。」

示例:關公的忠義仁勇,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

Ⅶ 不以為然和不以為意是什麼意思

不以為然是指不認同別人的觀點的意思。是指不認為是這樣的意思。
不以為意是指不在意別人的說法或對事物的發展不在意,是指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你說的那個句子應該不恰當,
不以為然的意思就是"不認為這是對的",
「然」,對的,正確的
是一種否定的態度,對於吐痰,扔果皮,人們應該是不放在心上,而不是自己不認為這樣是對的。
不以為然


wéi
rán
〖解釋〗然:是,對。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出處〗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示例〗聽他說洋人不是,口雖不言,心下卻老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不以為意




wéi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對人、對事抱輕視態度。
近義詞漠不關心,無所謂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定大恨凱,思中傷之,凱終不以為意,乃心公家,義形於色,表疏皆指事不飾,忠懇內發。」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

Ⅷ 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

不以為然的意思是: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出自】: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示例】:聽他說洋人不是,口雖不言,心下卻老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輕蔑意味

【近義詞】滿不在乎、嗤之以鼻、不敢苟同、置若罔聞

【反義詞】五體投地、理所當然、所言極是、頂禮膜拜、仰承鼻息

(8)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不以為然的近義詞

滿不在乎

【解釋】:滿:全;在乎:在意。絲毫不在意。形容對事情一點也不重視。

【出處】:茅盾《多角關系》:「朱潤身的呼吸有點急促,但臉上依然保持著滿不在乎的樣子。」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狀語;形容絲毫不在意、無所謂的樣子

2、不以為然的反義詞

五體投地

【解釋】: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自】: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Ⅸ 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

不以為然

[成語解釋]然:是,對。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典故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心下卻老大不以為然。

[近義詞]嗤之以鼻、不敢苟同、滿不在乎

[反義詞]五體投地、仰承鼻息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輕蔑意味

[成語結構]動賓式

[產生年代]古代

反義詞:五體投地

[成語解釋]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典故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

[近義詞]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反義詞]嗤之以鼻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成語結構]主謂式

[產生年代]古代

Ⅹ 不以為然的意思是什麼

不以為然,漢語詞語,拼音是bù yǐ wéi rán,意思是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出自《再乞罷詳定役法狀》。

中文名
不以為然
出處
《再乞罷詳定役法狀》
注音
ㄅㄨˋ ㄧˇ ㄨㄟˊ ㄖㄢˊ
拼音
bù yǐ wéi rán
屬性
漢語詞語
成語出處
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1]
成語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輕蔑意味
示例
聽他說洋人不是,口雖不言,心下卻老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1]
成語辨析
【近義詞】:嗤之以鼻、不敢苟同、滿不在乎
【反義詞】:五體投地、仰承鼻息[1]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