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五常是什麼
北宋理學家朱熹提出的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分別從大家和小家的角度去闡述的,也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意思是,國家要人民做什麼事,人民就要做什麼事;父親要兒子做的事,兒子也不得違背;妻子必須嚴格遵守和聽從丈夫的一切決定。這些都是封建的統治者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實施的一種治國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社會和家庭矛盾。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用來約束人與人之間處理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
『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和『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是古代為了約束和限制女子所制出的一系列的條款。極大的限制和剝削了女子的權利和自由。讓她們專心的服從自己的長輩,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兒子,以及自己的國家。女子的地位在古代是不受重視的,一切都要聽從男人的。用一些規定,規定了在那個時代要做一個怎樣的女人,才是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丈夫的女人。
❷ 三綱五常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綱」在此處是做表率的意思。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為歷代儒客尊崇,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其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約等同於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
(2)三綱五常是什麼擴展閱讀:
三綱五常的歷史地位
「三綱五常」作為為中國宗法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也是維護宗法等級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綱強調封建主義人倫關系的尊卑與高低、主從關系;五常強調處理人倫關系的道德准則。
無論是三綱還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確立和維護法定的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等級序列,由此強調等級的不可逾越,對這一政治倫理原則,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家,都擁護它並圍繞著它來思維。
作為封建社會道德准則的三綱五常,對封建時期的傳統社會和專制政治起到了穩定作用,一方面「三綱」是封建社會控制系統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社會的安定和諧,三綱的神聖化與絕對化,有利於維護君主專制制度。
另一方面「三綱五常」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維護其統治的理論武器,對人們進行思想控制,它束縛了人們思想和行動。
❸ 儒家所提到的三綱五常是指什麼
三綱五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和規范。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制度。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這是我復制的)
❹ 三綱五常是指什麼
董仲舒最先提出了束縛中國勞動人民兩千多年的「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顯然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學說的發展。其目的是要把所有階級統治秩序化、合理化。「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更是麻痹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枷鎖,試圖讓勞動人民心甘情願地為地主階級服務,備受壓迫而毫無知覺。他還認為「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是天意,而要實現大一統,首先是思想上的統一,於是凡「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都要罷黜。皇帝受命於天,王侯受命於皇帝,大臣受命於國君;兒子受命於父親,妻子受命於丈夫,所有這些都是天的意志。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提出的「三綱五常」實際上也是實現「大一統」的思想工具。
❺ 三綱五常是什麼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綱」在此處是做表率的意思。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其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約等同於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
(5)三綱五常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地位
「三綱五常」作為為中國宗法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也是維護宗法等級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綱強調封建主義人倫關系的尊卑與高低、主從關系;五常強調處理人倫關系的道德准則。
無論是三綱還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確立和維護法定的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等級序列,由此強調等級的不可逾越,對這一政治倫理原則,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家,都擁護它並圍繞著它來思維。
古代社會歧視女性,這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一大弊端,在我們當今社會應該更加關愛女性。現在女性的地位相比古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綱五常不是一無是處,我們不能「一刀切」。三綱還可以「出新」,五常則可以大加倡導。如果我們恰當地利用傳統道德精華,「化腐朽為神奇」。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將會煥發出更大的活力,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三綱」中不足之處,是應予以唾棄的,而「五常」中則包含著許多積極因素,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應予以繼承和發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綱五常
❻ 三綱五常是什麼意思
三綱五常,漢語成語,拼音是sān gāng wǔ cháng,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准。
三綱指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傳說不一,通常指仁、義、禮、智、信。簡稱綱常。
三綱:
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
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
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
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
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五常:
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情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