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強迫症怎麼辦
㈠ 我有很嚴重的強迫症怎麼辦呀
要以堅強的意志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為和思維。矯正強迫症行為和思維要循序漸進,並持之以恆,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同時多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多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培養生活中的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灶去抑制病態的興奮點。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有強迫思維時不要對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帶著「不安」去做應該做的事。有強迫動作時,要理解這是違背自然的過度反應形式,要逐步減少這類動作反應直到和正常人一樣。堅持練習,必然有益。注意心理衛生,努力學習對付各種壓力的積極方法和技巧,增強自信,不迴避困難,培養敢於承受艱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質,是預防的關健。葯物治療:可用三環類抗抑鬱劑及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治療。
㈡ 我有很嚴重的強迫症該怎麼辦
強迫症嚴重一般可以通過葯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方法治療。
1.葯物治療:強迫症主要與多種神經遞質失衡有關。目前使用的葯物都是調節腦內神經遞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改善強迫症狀、緩解焦慮情緒、改善失眠等。葯物治療的療效需要一個過程,一般10~12周才能達到充分的抗強迫作用,顯現治療效果後仍需要堅持用葯1~2年以鞏固療效。常用葯物包括舍曲林、氟伏沙明、帕羅西汀、氟西汀、西酞普蘭等。這些葯物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2.物理治療:對於葯物治療效果不夠明顯,而且強迫症狀非常嚴重,導致患者出現抑鬱焦慮,除葯物治療外,可以聯合無抽搐電休克,常見的物理治療還有經顱磁刺激治療、腦電治療、音樂治療、中頻脈沖治療等。
3.心理治療:強迫症的發病非常復雜,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通過建立良好的關系,傾聽、發現並分析其內心的矛盾沖突,推動解決問題,增加其適應環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可以改善患者的強迫意念和行為,認知療法使患者對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所患疾病有正確客觀的認知。
強迫症 患者應該多注意平時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心情,遇到令自己焦慮的事情的時候需要盡量撫平焦躁,情況比較嚴重時,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具體治療。
㈢ 強迫症加重了怎麼辦
硬碰硬我們是干不過強迫症的
不管強迫症如何千變萬化,順其自然把心放平是治療強迫症的核心與關鍵.
心病還須心葯醫,用葯物治療強迫症治標不治本。
"把心放平順其自然」可以理解為當強迫症來襲時對症狀的不理不睬, 或者不抵抗不幹涉,或者接納,又或者不理不怕不對抗-----。而且一定同時要允許強迫症帶來的焦慮不安恐懼的存在
在強迫症出現的時候,一定要接受症狀產生的焦慮,因為這種焦慮是正常的。只有接納了這種焦慮,焦慮才會正常的消退,如果對焦慮進行壓制與控制,必然會加重焦慮對自己的影響,造成自己更多的痛苦。
在強迫症中,一切的心理反抗,或者是轉移注意力,都是沒有效果的
你最應該做的是把心放平順其自然,這一點至為重要。 強迫症就像在冰面上騎自行車,你越用力摔得越狠。又像一個彈簧,你越是摁它,它就越彈的高,你不動它,它倒自己靜止不動了,你的強迫症和這個彈簧原理差不多。以後什麼都不要刻意去控制它抑制它,順其自然就好。
再有一點,得強迫症的人,往往把什麼都幻想得完美,這是錯誤的。比如,心理強迫症的人多數有「強求完美「的思維觀念。什麼事都強求做得十全十美。但你靜心思考一下,世上存在完美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沒有!! 所以當自然、現實是不完美的,而你又去強求做到十全十美,結果一定會是矛盾痛苦的! 舉例說明:很多人總「怕」強迫症的出現。其實,這在正常人身上也會出現的,只不過當事人不在意罷了。而強迫症患者由於怕這種思維的出現,於是,越怕就越會出現,越出現就越緊張,並不斷把這種意識強化和鞏固下來。究其原因,強迫症患者首先要改變思路,即大家都有過這些思維,我也有,我和大家一樣正常。這樣一來,就能逐步建立自信心。有此依靠學會把心放平順其自然,就能在強迫症這只「紙老虎」面前站得住,和它進行戰斗,並且戰勝它。
不要總是試圖反抗或想擺脫它,要學會接受它是你的一部分,因為當你反抗的越激烈,它反而會越容易影響你,因為此時你的腦海里都是它,雖然你想的是擺脫它,但卻恰恰提醒了你自己它的存在,反而會更難過。追求完美誠然是好事,但這世上有誰做事能達到絕對完美、絲毫不出錯呢?答案是沒有。只要是人,就沒有誰能達到絕對完美的,我們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你無法窮盡所有意外,那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所以,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吧,不要被它占據了你的思緒,將它放置在你心中的一個角落,不要去觸碰它,即使有時不小心又觸碰了它,也不要擔心,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要管它是否回到了那個角落,慢慢的你會平息下來。
當你在大腦里不受控制的想一些事情的時候,心理上放鬆,不要用力控制自己去不想,也不要刻意去追著想,允許自己的焦慮、恐懼情緒的出現,然後順其自然把心放平。剛開始做或許會有點困難,但是一次又一次慢慢的就發現自己就不想了,就輕鬆了!記住,關鍵是順其自然把心放平,我就是這樣治癒的。 強迫症就像拍皮球一樣,皮球跳動代表著病態思維。那麼,怎樣才能使球靜止下來,即症狀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球自然會靜止下來,患者只有忽視它的存在,把心放平順其自然,症狀才會慢慢的消失. 為什麼很多強迫症患者與其斗爭多年,卻一直無法戰勝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順其自然把心放平」。學會把心放平順其自然,一點一點的把心放平,一開始會很痛苦,只要長久做下去,強迫症是可以完全治癒的。
還有一點就是強迫症是任何人都有的,有些人輕有些人明顯一些. 所以強迫症只要不影響生活就是痊癒的
你應該認真琢磨我給你的這些建議,剛開始做的時候會很痛苦,一般會有3---6個月的調整痛苦期。以上按我說的堅持兩三個星期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變化。
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創立的「森田療法",對神經症尤其是強迫症有很好的療效,你可以在網路里詳細的查一下。
我15歲得強迫症,強迫症整整折磨我20幾年,我的人生徹底毀了,痛不欲生,就是依靠上面的方法痊癒的,希望能對你能有所幫助有所借鑒
㈣ 強迫症怎麼辦
對於強迫症,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停止過度防禦
強迫症患者已經發明了一整套的理論和邏輯,這一切就好像末日生存手冊,他必須按照這個去執行,似乎這樣做了就安全了,但這實際上和小孩子的過家家游戲差不多,就是自欺欺人的把戲,或者說他只是活在他自欺的安全與幸福之中,而不是真實的生活里。他一直堅信這套邏輯的正確性,並認為這是自己能活到今天的原因。這套方法雖然「保護」了他,不過卻也禁錮了他,無法讓他認識到,這個世界並非他所認為的那麼危險。
一位患者寫到:由於與前女友的一次出軌,開始恐懼HIV(艾滋病),期間不斷的去檢測,幾乎以每周一次的頻率去檢測,至今共檢測過十多次。雖然在三個月後已經排除,又開始恐懼醫生抽血沒有換針頭,又因此而檢測了幾次。後來由於接受頸椎按摩,被按摩師不小心按破頸部的皮膚,於是開始陷入新一輪的恐慌,此後一直沒有再去檢測,但是對血、液體、針狀的東西特別恐懼。最近一個月經常會擔心使用的東西里有病毒,不敢在外面的商店買東西,就算買了都要檢查包裝,必須完整,發現有一點點破損都會丟棄不再用。每天出門也會在自己使用的東西上做記號,下班回家只有看到東西沒有被動過才會用,如果忘記做記號或者忘記鎖櫃子,那些東西就絕對不會再用。經常對懷疑有病毒的東西清洗,每天花在清洗上大量的時間,手也洗到蛻皮,幾乎每天都需要買酒精,對自己認為應該消毒的東西進行消毒,不敢在外面吃東西,尤其是口腔有潰瘍的時候。
雖然他的生活已經陷入到了病態的模式之中,不過他卻依然堅信所做的一切是正當的,他為自己的病態行為找了各種各樣看似合理化的借口。但當他一遍一遍因為很小的事情咨詢疾控中心的大夫的時候,大夫生氣地回復他說:「如果你這點事都算高危行為,那麼我的工作不是革命英烈了?」
實際上危險無處不在,患者可以防禦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甚至連一滴水都防不住,所以他做的一切都只是無用功。有時,他也會認為別人不擔心,是因為別人壓根就沒有想這些不好的事情,而自己想了,所以才恐懼,必須用強迫的行為去消除這些擔憂性的想法。實際上並不是別人不去想,而是普通人有一顆平常心,知道人生無常的道理,所以可以隨遇而安,因此他才不需要用強迫來試圖逃避無常的現實。
所以,停止這些過度的自我防禦是必要的,畢竟,這一方面會強化強迫,另一方面只會讓一個人沉浸在虛假的安全之中而更加脫離實際。患者所做的一切並沒有得到真正意義的安全,實際上僅僅就是自己心理舒服而已。
2、 暴露不反應
暴露不反應指的是當患者處於讓他不安與恐懼的情景中時,停止一切試圖讓自己感覺舒服的強迫行為,直面恐懼和焦慮本身。例如,一位女性患者因為中了一張200元的彩票,之後總是擔心自己中了大獎,但卻不小心把彩票扔了,所以她不敢丟棄任何東西,因為總是擔心裏面夾著她那中獎的彩票。一旦有什麼東西要扔或郵寄,就感覺心裡好像有一萬只螞蟻在爬,之後必須要把那個東西拿回來反復檢查才放心。她最後連垃圾都不敢扔,錢都不敢花了。
越是被焦慮所控制,結果焦慮不是減輕而是加強,症狀不斷地泛化也驗證了這一點。如果從一開始,她就沒有檢查,沒有聽從內心中焦慮的指使,那麼她的外顯症狀就不會最後變得不可控。因此,現在需要做的是就算郵寄了包裹,就算扔了垃圾,都不去檢查,任憑內心中螞蟻折騰,而不試圖用強迫性行為來緩解焦慮。
3、為所當為
強迫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人生軌跡,患者為了逃避他自認為的危險,甚至可以不工作,不社交,就算他不得不投入到生活之中,他依然是小心翼翼,逃避任何他認為有危險的人或事。但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對待恐懼也一個道理,我們越是被恐懼掌控,那麼我們就越會成為其囚徒。
例如,一位男性患者,多年前買了房子,實際上早就裝修好了,但因為甲醛超標了一點點,擔心對健康不利,他一空就是五年,和父親擠在一起。而他的辦公室一次被別人打掃,他看見對方用洗潔精擦玻璃,之後還碰了他的電腦和椅子,關鍵是他看見了,之後這個辦公室他就不敢用了。而他喜歡吃水果,但因為擔心農葯殘留,結果已經兩年沒吃了。最後,他沒有朋友,沒有愛人,沒有生活,活在自己的套子當中,和這個世界變得格格不入。
他活著,但已經完全不是以生活為中心,為了減輕焦慮,他可以做任何有悖的主觀意志的事情,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他越來越不敢面對真實的世界與生活,而強迫也因此越發嚴重。而要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的突破口在於「為所當為」——做那些你應該乾的事情,以生活為中心,而不是逃避現實。
4. 打破病態的平衡
一些人和強迫達成了某種平衡,只要他還能撐得住,那麼他就不想改變,會小心翼翼維系這種脆弱的平衡,維系幻想中的安全不被打破。他越是認為強迫還能受得了,那麼他就越缺乏改變的動力與慾望,治療也難以向前推進。
例如,一位男性患者,怕老鼠走過的地方,擔心東西被老鼠咬過,怕清潔工的衣服碰到自己,也怕兇案現場,怕鬼,怕醫務人員,怕警察。在別人面前還能控制,只要一個人就需要反復檢查、回憶與清洗。他的強迫從11歲開始,目前已經30年了。之前他沒有來治療是因為還能忍受,一直處於和強迫共存的狀態,只要條件允許他就會去強迫,他認為代價不高,舒服一會是一會。但因為疫情他丟了工作,所以強迫就越來越嚴重,花的時間也越來越多,無法承受所以來求治。
他看過一個心理視頻,上面談到接納,但他卻錯誤的理解為是接納強迫與逃避等行為。對他而言,真正需要接納的是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安全的現實,停止一切逃避現實可能性的強迫的行為,打破與強迫共存的狀態,打破如此病態的平衡。
看似強迫一下是可以承受的,但強迫卻會因為如此的縱容而越加泛濫。短期來看代價不高,但從長期來看卻代價極高,畢竟這樣他失去的是生活本身的意義與樂趣,只是在虛假的安全感中苟活而已。
一些人也擔心一旦停止強迫,打破平衡,他恐懼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怎麼辦,比如死亡。實際上,治療並不是對絕對安全的維系,而是直面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安全。正是因為患者把一切美好的想像當成了必然,所以才如此恐懼「人之常情」,又因為他不願醒來,所以用強迫繼續催眠自己。
5、放開自己
強迫還有一種表現形式就是過度控制與掌控,因為怕自己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就拚命控制自己,諸如,害怕自己會大喊大叫,擔心自己去罵人,擔心自己會用剪刀傷害自己與他人等等。此種強迫的表現形式就是越是恐懼,就越是要控制,越去控制,就越擔心失控。
例如,一位女性患者,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擔心自己會罵對方,但她根本就不想罵,所以她就拚命控制,以防自己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所以電梯是她最恐懼的情景,因為她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出了出格的事情,有時甚至想要調監控看看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最後,她恨不得把自己的嘴封上,把手綁上才覺得安全。對她而言,自己簡直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壞傢伙,如果不控制,就會做出一些無法挽回的事情。
當然從現實角度來說,一個人怕自己會做出出格的事情,並不代表他真的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只是此類事情違反了他對道德,和諧,安全的需要,所以才會拚命地避免。但在現實中他又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行為,左右自己的思維與情緒,所以形成強烈的沖突。而停止沖突的關鍵不在於「控制」而在於「接納」,不管自己是否會做出出格的事情,都需要「允許」與「接納」,要放棄控制,放開自己來活,才能打破強迫的怪圈。
6放棄保證
尋求保證是一種常見的強迫行為,在疑病患者身上較為常見,因為擔心自己患病,所以就不停地去醫院尋求醫生的保證,就算醫生說大概沒有問題,可能性很小之類的話,都無法消除他的顧慮。就算來治療,他也希望咨詢師告訴他不會有事,給他安全感。當然,有的咨詢師為了暫時緩解患者的焦慮也確實會給他講一些正能量的話語來安慰他,但這樣只是讓他暫時得到安慰,但卻不能讓他真的相信。畢竟,他尋找的是絕對的安全,他連自己都不相信,怎麼能相信別人的勸告呢?這一切最終只是徒勞。
例如,一位患者擔心自己得精神病,所以尋求幫助。雖然治療是為了幫助他看見焦慮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但他卻只是想得到安全的保證,比如,讓我告訴他不是精神病。就算我口頭保證,但他依然不放心,還要讓我出具書面的文字。這些行為實際上都是強迫行為,雖然暫時可以緩解他的焦慮,但卻無法根治。畢竟我也不是上帝,就算我能保證他現在不是精神病,也沒有人能擔保他以後不是,以後的人生一定會幸福美滿。所以,他就陷入到不停地尋求保證,又無法停止焦慮的強迫之中。
一些對神經症,對心理分析了解不多的患者,往往以為治療就是方法的給予,就是尋求安全的保證,但真正的治療卻是要深入到患者的人格、價值觀、追求,以發現他焦慮的根源。如果不能深入到內心,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安全的維系,那麼最終只能讓症狀發生轉移或復發,這不能根治強迫。
7、放過身邊的人
有些患者,他強迫自己還不夠,還會強迫身邊的人,也許是他的家人,也許是朋友,或是治療師。反正只要能減輕他焦慮,他就會逼迫身邊的人和他一同強迫,所以他身邊的人也深受其害。而因為家人或資歷尚淺的治療師過於想幫助他,就會無形中落入他的強迫陷阱——以為是在幫他,實際上卻害了他。
例如,一位女性患者,總是擔心生病,所以就需要一遍一遍地尋求母親的保證,要保證她沒有病才放心。就算她離開家,也要每天打一個電話讓媽媽幫助她消除焦慮。有時,一個電話不行還要再打一個。如果媽媽保證的不讓她滿意,她都不讓媽媽上班,而媽媽的保證還要是奇數,這樣負負得正,才能讓她心理舒服。她的邏輯就是,如果不消除這些想法,那麼這些想法發生了怎麼辦?
心理治療的著眼點在於幫助一個人面對現實,打破幻想,所以如果患者周圍的人真的想要幫助患者,最好的辦法也許不是配合他的強迫,而是幫他戒斷「心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