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什麼意思
⑴ 官本位是什麼意思
「官本位」是一種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文化致使這種思想意識深入中國社會的層層面面,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即「糟粕」的那部分。
歷史根源
歷史根源——傳統文化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和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兩家」,即儒家和道家。
在世界儒家文化圈裡,中國是核心和發源地。儒家在治人和治國上強調兩方面,一是「以德」,另一個是「以禮」,簡稱為德教和禮教,「以德」就是以德規范人的思維和思想,「以禮」就是以禮來規范人的行為。內部用「德」規范人的思維,外部用「禮」規范人四肢的行為,「克己復禮」即是克制自己符合社會的大禮,這也是儒家的核心觀點,教你怎麼做人做事。
道家的觀點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的是世界觀的由來及其由什麼構成;道家的第二個觀點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講的是世界有陰陽兩極,人也有陰陽兩類,這是一種方法論,為的是怎樣破解這個世界。
歷史根源——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中國封建社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封建社會和「官本位」內在聯系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一、從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繫上看,封建社會推行土地分封制,皇帝任命官員,官員按照級別分封土地。與皇帝同父異母的人都定為同姓親王,擁有皇帝分給他們的大量土地,土地分封制度也是封建制度的核心。
二、封建制度是中央集權體制,從州、郡、縣到中央,通過官來集權,實行金字塔結構,這樣的社會必定導致「官本位」。
三、封建社會推崇皇權至上,普天下皆為皇土,一切都是皇帝的,一切都由皇帝說了算。封建社會把「官本位」推向上了極致,社會上「官本位」的土壤就是來自中國三千年的封建社會。
- 近代演變
一、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的體制特點表現在:一是在政治方面集權,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一邊倒學習蘇聯,中國「官本位」的政治體制基本上是學習前蘇聯的斯大林模式。二是在經濟方面壟斷,三是在政府方面管制過多過細,最後導致一是黨政不分,即以黨代政;二是政企不分,即政府管制企業,實行原料國家供,幹部國家派,利潤國家收,資金國家給,把企業變成政府的附屬物;三是政事不分,設置大批事業單位,實行准政府職能。計劃經濟強調「官本位」的表現:一是在管理機制上過於集權,二是片面突出政治,淡出經濟效益和利益,三是只講公平而沒有效率,平均主義慢發展,造成短缺經濟。排隊憑票購物這些都是計劃經濟的典型特徵。最後嚴重束縛生產力發展,造成了「兩個不適應」,即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這也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要告別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幹部管理體制
中國現行的垂直任命制的管理體制是強化「官本位」的體制性根源。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後,社會經濟發展很快,但是總體來看,政治體制改革滯後,特別是幹部管理體制和計劃經濟相比,沒有太大的改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沿襲了計劃經濟的垂直任命制,給強化「官本位」帶來了體制土壤和體制條件。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切入和剖析:
一是官設的太多。中央集權和垂直任命制導致官設得太多,機構多、攤子大,官員多、人滿為患,比如在中國有的地市副秘書長就有11個,助理達到十幾個,這種吃飯財政增加官民比,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實行對口設置機構,中央有什麼機構,省、縣就有什麼機構,甚至到鄉、鎮都是上下一般粗,最後導致七站八所,從建國初鄉公所的七八人,到一個鄉、鎮公職人員達到250餘人,這都是由體制帶來的弊端。
二是選官的機制太死。還是少數人在少數人的圈子裡選幹部,由於是上邊給下邊發烏紗帽,造成在幹部選擇導向上的失誤,讓幹部只對上負責,而不對下負責,誰給發的烏紗帽就對誰負責;過度追求短期行為,而沒有長遠打算;以GDP論英雄,都患有GDP崇拜症,很多幹部都形式主義,做秀而不做事,形成政績工程,取悅領導,等著提拔,對民生工程不重視,造成一屆政績幾屆包袱。
三是權力的設置過於集中。個人專斷,少數人說了算,導致幹部追求部門個人既得利益,著重管制審批,輕視公共服務和民生工程。市場經濟要求政府要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產品,社會上的幹部還是都在研究怎樣擴大自己的既得利益,嚴重惡化了經濟發展環境,是經濟發展不快的一個主要體制性原因。在權力設置上沒有實行分權和制衡機制,而是過於集中,少數人說了算和個人說了算。
四是管官的機制太虛。官任命後,給了他權力,下一步就是管制和監管問題。中國的「官本位」制度導致管官的機制太虛,重授權而輕監督,重集權而輕分權,最後導致虛監督和軟監督,只有體制內的監督,而沒有體制外的監督。比如說紀檢委、審計委等都是內部的監督模式,而缺少其它政黨和民眾的監督,新聞監督也有諸多禁區。這種體制內的監督導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官場腐敗事件層出不窮,原因就在於此。為此,需要新聞輿論界的這種外在的監督。
⑵ 「官本位」何以理解
「官本位」,是指這個國家的社會價值觀是以「官」來定位的,官大的社會價值高,官小的身價自然小,與官不相乾的職業則比照「官」來定位各自的價值。
「官本位」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相對於經濟學專用名詞——「金本位」而被廣泛應用。「金本位」指的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即是以黃金為單一價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價值。「官本位」把是否為官、官職大小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縱觀歷史和現實,「官本位」這一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形成的術語,其現實內涵遠比字面意思豐富。
⑶ 什麼是官本位官本位表現在那些方面
「官本位」,是指這個國家的社會價值觀是以「官」來定位的,官大的社會價值高,官小的身價自然小,與官不相乾的職業則比照「官」來定位各自的價值。
基本特徵「官本位」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相對於經濟學專用名詞——「金本位」而被廣泛應用。「金本位」指的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即是以黃金為單一價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價值。「官本位」把是否為官、官職大小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縱觀歷史和現實,「官本位」這一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形成的術語,其現實內涵遠比字面意思豐富。
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唯上是從」的制度安排、以「官」為本的價值取向、以是否為官和官職大小評價社會地位的衡量標准。
「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
作為一種意識層面的現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階層的利益需求。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識濃厚,就是因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謀利。有的領導幹部視黨和人民賦予的職權以及自己的地位、影響和工作條件為既得利益,不是用這些職權和條件來為黨、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從政看成是謀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工具,想方設法追逐對公共資源的特權,撈取自己的特殊利益。有的領導幹部面臨抉擇時,先為自己和子女、親屬著想,為自己的小團體利益著想,而把人民群眾的利益、黨和國家的利益拋在了腦後;有的剛剛提拔,就急於要車子、房子、待遇,「該得到的一定要得到,不該得到的也想得到」;有的一看到社會上有人先富起來,看到自己的同學、戰友或過去的同事成了「老闆」、「大款」,心裡就失衡,就想自己怎麼趕緊富起來,等等。這種特權思想,都是「官本位」的深層次驅動因素。
「官本位」是「唯上是從」的制度安排。
「官本位」意識在現實中也有制度支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唯上是從」。在一些地方,上下級之間不是雙向互動運行的工作關系,而是下級對上級唯首是瞻,上級對下級擁有絕對權力的等級關系。在這種單一行政化體制下,往往是「官大嘴大」,惟我獨尊,「一言堂」,是否對錯的評判標准不是實踐而是官帽的大小,官員的意見成了判斷正誤、善惡、美醜的唯一標准,並且官越大說的話就越正確;對下級官員說來,一切只對能決定其個人命運的上級官員負責。另一方面是職級的泛化。「官本位」總是與「級別」緊密相連的,「級別」是體現「官本位」的最基本方式。在一些地方和領域,除了行政職位有級別,很多與「級別」不相乾的空間也逐漸打上了「級別」的烙印。企業有級別,企業領導要對應行政官銜;演員、教師、醫生、科研人員,要用級別來套;甚至和尚、老道,也得看他相當於多大官,以至於鬧出「處級方丈」、「局級住持」這樣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官本位」是以「官」為本的價值取向。
一些領導幹部以仕途為個人事業的選擇導向,一切服從於官級地位,一切為了做官和陞官,把做官、陞官看作人生最高價值追求,把「陞官」作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在一些領導幹部看來,「做官才有出息、從政才是本事」,有了官位就能封妻蔭子、光宗耀祖,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於是,「學而優則仕」,人們是否入仕為官,能否官居高位,成了衡量一個人奮鬥成功與否的標志;「商而優則仕」,不少商人經商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從政,是為了用錢「捐官」、「買官」,一些地方政府也投其所好,只要納稅多,就可以戴不在編的官帽子。一些已經當了「官」的幹部則熱衷於搞「自我設計」,擺不正個人和組織的關系,把做工作當作陞官的階梯,或是向組織伸手要官的籌碼。一些人為了個人的升遷,急功近利,虛報浮誇,欺上瞞下,不擇手段。一旦達不到目的,就牢騷滿腹,怨天尤人,找靠山,拉關系,走門子,四處活動,或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官本位」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來評價社會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職務職稱、個體身份、地位都相對應於或摺合成一定級別的官階,並以官階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實學、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來衡量個體的價值,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會心理。由此造就一種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進而導致長官意志、權力至上觀念和依附意識及其現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職似乎可以衡量一切:政治待遇、社會名聲、經濟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專車檔次,等等。
⑷ 官本位與金本位到底是什麼意思,統治有什麼區別
官本位是一種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金本位即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
區別:
1、體制不同:官本位體制是以官本位價值取向為基礎的社會政治體制。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
2、建設不同: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官本位是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推進市場化進程,營造創業富民環境,深化幹部制度改革,促進民本位觀念的推廣和強化。
3、貨幣制度不同: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制度。黃金自由發揮世界貨幣的職能,促進了各國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擴展,促進了資本主義信用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資本輸出。官本位不是。
(4)官本位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歷史:
官本位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相對於經濟學專用名詞-金本位而被廣泛應用。金本位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即是以黃金為單一價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價值。官本位,是以官為本,把做官看作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並以官職大小、官階高低來衡量人們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
官本位思想必然導致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進而導致長官意志、權力至上、官僚主義等的盛行。縱觀歷史和現實,官本位這一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形成的術語,其現實內涵遠比字面意思豐富。
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唯上是從的制度安排、以官為本的價值取向、以是否為官和官職大小評價社會地位的衡量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本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本位
⑸ 「官本位」是什麼意思
是指政府部門的某些人 以政府為主的先入思想 忘記了以民為本 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忽略百姓
⑹ 什麼是官本位思想
「
官本位
」
這種說法起源於經濟學上的一個專用名詞——金本位。意思是:把是否為官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
⑺ 什麼是「官本位」
官本位政治文化的內涵
「 官本位 」 不是一個嚴格的科學概念而是通俗的說法,最早出現於 20 世紀 80 年代。這種說法起源於經濟學上的一個專用名詞——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以黃金為單一的價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價值。由此看來,在最初提出這個名詞時,官本位至少有這樣一層意思:把是否為官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含義漸豐,不僅限於此。
官本位是官的本來涵義的異化。本來,官是一個較為好聽的名稱:處理國家公務曰官。官者,公也。《漢書·蓋寬饒傳》中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說苑至公》:「博士鮑白令之對秦始皇曰:『天下官則讓賢,天下家則世斷,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可見,官的本義是「為公」。正因為以「公」相通,才有了堯舜禪讓的佳話。韓非子在其名篇《五蠹》中就說到「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但是在後來,人們的這種觀念就發生了轉變。也就是在韓非的那個時代,社會上就產生了重官的思想:「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歷史發展到了今天,人們對官的概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觀念。
縱觀歷史和現實,官本位至少包括了這 四點內涵 :公共權力的運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嚴格的上下層級制度,下級對上級唯首是瞻,上級對下級擁有絕對的權力;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官階高低為標尺,或參照官階級別來衡量人們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的社會心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會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在多個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它包含了官本位意識 , 官本位思維、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機制、官本位現象、官本位行為等多方面的意思」 2。在本文中,它具有特定的涵義,指的是一種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當代政治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首先由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提出。 1956 年,在其所著的《比較政治系統》中,他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的心理方面,每個政治體系都表現為一個待定的政治行為模式,這種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從個人看政治文化是個人對政治行為和政治評估的主觀傾向。此後,對政治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一般認為 S· 韋伯的解釋比較典型,他把政治文化解釋為「由得自經驗的信念、表意符號和價值觀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規定了政治行為所由發生的主觀環境。」在這個概念上,基本上都認同的一個內涵是:它是「關於國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傾向和政治價值取向」,是政治觀念形態,「包括政治認識、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動機、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等」。 3政治文化處於政治與文化兩者交界層面上。由此看來,官本位作為一種政治價值取向、社會心理即可被列入政治文化的范疇。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其實官本位政治文化具有兩個承載的主體:為官者和為民者。其內涵的前兩個方面主要指的是前者,後兩個方面則主要是指後者。但在討論官本位的內涵時,這兩個主體又不可以截然分開,因為官可成為民,並且官也是社會的一分子,更重要的是民通過各種途徑也可能成為官。以這兩者為主體的政治文化結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官這一主體的形成要比民來得早,因為它是這一政治文化直接寄生的載體。
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政治文化,便是這一社會的主政治文化。顯然,無產階級政治文化是當代中國的主政治文化。而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則屬於封建政治文化,屬於封建官僚階級政治文化。而在阿爾蒙德看來它應該屬於臣屬政治文化。因為在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中,屬民對政治體系是完全被動的,只與政治體系的輸出相關,卻並不積極地參與政治生活。
⑻ 官本位意識 怎麼解釋
「官本位」,是指這個國家的社會價值觀是以「官」來定位的,官大的社會價值高,官小的身價自然小,與官不相乾的職業則比照「官」來定位各自的價值。
「官本位」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相對於經濟學專用名詞——「金本位」而被廣泛應用。「金本位」指的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即是以黃金為單一價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價值。「官本位」把是否為官、官職大小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縱觀歷史和現實,「官本位」這一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形成的術語,其現實內涵遠比字面意思豐富。
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唯上是從」的制度安排、以「官」為本的價值取向、以是否為官和官職大小評價社會地位的衡量標准。
具體請參閱
http://ke..com/view/315100.html?wtp=tt
⑼ 請問:什麼是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思想自古至今,由來已久,其核心思想就是社會價值觀是以「官」來定位的,官大的社會價值高,官小的身價自然小,與官不相乾的職業則比照「官」來定位各自的價值。這樣的思想仍然存在於當下的社會當中,各種危害自然「接踵而至」。
「官本位」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官為榮」,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不僅一些做官之人洋洋自得,始終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甚至官員的身邊之人也是「自覺不凡」。
「我爸是李剛」、「湘潭神女」這樣的一些事件不正是很好的佐證嗎?「官本位」思想蔓延開來,樹立起的就是一種「一切向官看」的錯誤社會導向。
於是乎,某些官員也就越發得意,有恃無恐,作風更加獨斷,行為更加乖張,有的甚至直接走上貪污受賄的深淵,淪為黨和人民的罪人。而官員的「身邊人」也可以利用其手中的權力謀取自己的私利。長此以往,黨和政府的形象必然地受到損害,失掉的是人心。
(9)官本位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認清「權力是誰給的」這個根本問題:
我們黨執政已經60多年了,但對於有兩千多年封建傳統的中國來說,要用先進的「民本位」的政治文化取代腐朽的「官本位」的思想影響,引導人民群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轉變觀念非常重要。要圍繞「權力是誰給的」這個根本問題,樹立「權為民所授」、「權為民所用」的觀念。
在官民關繫上,實現由「主人」向「公僕」、由「家長」向「兒女」的轉變;在權責關繫上,實現從「重權輕責」向「慎權重責」的轉變;在「當官」與「發財」的關繫上,實現由「陞官發財」到「當官別發財、發財別當官」的認識轉變。
而且,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最重要的不僅是口頭上承認這些。即使我國封建時代的思想文化著述,也沒有誰公開宣揚過「以官為本」,沒有任何朝代宣布要實行「官本位」制度,有關「民本」的言論卻很多。如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尚書》中說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