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是什麼節
① 七月七日是什麼節日
七月初七,又稱七夕節,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② 七月七是什麼節
七夕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晚上舉行,故名「七夕」。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由來
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
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
③ 七月七日是什麼節
七月七日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回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答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
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准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於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④ 7月7日什麼節日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陽歷7月7日是「七七事變」紀念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夕祭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
1937年侵華日軍發動的「七七事變」(亦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7月7日夜,盧溝橋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謊稱有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
中國駐軍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日軍竟攻擊中國駐軍,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抗爭。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4)七月七日是什麼節擴展閱讀:
七夕節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女性的專屬節日。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月初七」與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有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七夕節
網路——7月7日
⑤ 農歷七月七日是什麼節
農歷7月7日是中國情人節。中國農歷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是我國古代內傳統節日容之一,最早起源於漢代,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後來演變成了「中國情人節」。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又稱為「乞巧」。
古代七夕節有許多有趣又浪漫的節日風俗,單是婦女乞巧,就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等等,形式豐富繁多。此外民間在這一天還要拜織女,由少女、少婦們五六人,多至十來人相約聯合舉辦。
⑥ 7月7日是什麼節日
7月7日是七七事變紀念日,還是抗日戰爭紀念日、小暑節。
七七事變紀念日,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發生在北京(當時稱「北平」)的盧溝橋的中日軍事沖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
⑦ 中國的7月7日是什麼節日
中國的7月7日是七夕節。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因此,七夕這一天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賦予了「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的兩種內涵。
牛郎與織女的名字,《詩經·小雅》便已有記載,只是那時候的牛郎星還被稱作「牽牛」星:「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
「漢」即銀河,而織女、牽牛是星名,大概意思就是:織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運轉忙,終歸不能織成美麗的布匹,而那顆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真拉車。可見約在西周時代,民間就有與牽牛、織女相關的故事流傳了,只是此時尚沒有牽牛、織女和七夕關聯的線索。
民俗學家考證古時歲時文獻得出牽牛織女星與七夕的關聯約由《大戴禮記·夏小正》始,其中提到:「(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意思是說,在七月的黃昏,看到織女三星中由兩顆小星形成的開口朝向東方,而在這個方向正是那顆牽牛星。
《史記·索隱》引《爾雅》說:「河鼓謂之牽牛」,牽牛為八月之星,被作為祭獻的標志。七月,織女星升上天頂之時,牽牛星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隨後織女星向西傾斜,牽牛星後來居上,升到最高點,由此進入仲秋八月。
而在初秋夜晚,銀河正好轉到正南北的方向,牽牛星和織女星則正好一東一西,分處銀河兩岸,遙遙相望。大概緣於此,民間也就有了牽牛星與織女星更為詳細的故事:「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始終如一的互相守護最終換來了一年一度喜鵲搭橋相見的機會,而這一年一次的時間就在農歷七月初七,這便是那個偉大又凄美的愛情故事。
然而,科學是幻想的凈化器,總是能適時地告知不可能性。經天文學家測算,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其實很遠,有16.4光年。
這段距離,如果打個電話也要十幾年以後才能接到。如果以一隻喜鵲平均體長45厘米來計算的話,需要大約三十四億億只喜鵲頭尾相連。遺憾的是,據說地球上的喜鵲最多隻有五千七百萬只。
這是一個迷信數據的時代,很多事情都被加註了砝碼。只不過,愛情終究是帶著不可言說的無規則、無條件之事,兩情相悅與相互守望仍是七夕的主題之一。
在社會急劇變化的今天,愛情面臨著比傳統社會更大的挑戰,諸如牛郎織女這樣矢志不渝的愛情故事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數據無法真正透析的領域,或許愛情便是其中一個。
⑧ 7月7日什麼節日
7月7日是「七七」抗戰紀念日,1937年7月7日 日本帝國主義者以製造盧溝橋事專變為起點,發動了全面屬侵華戰爭。
為紀念國恥七七事變的發生設立。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的中日軍事沖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
日方的無理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絕。當交涉還在進行時,日軍即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並炮轟宛平縣城。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一部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戰的開始
⑨ 7月7日是什麼節
七夕節,每年來農歷七月初七這自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