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是哪個
⑴ 十二天干,十二地支,分別是什麼
天乾地支,簡稱「干復支制」.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
⑵ 地支是什麼意思
這個可以問網路嘿嘿,十個天干,十二地支,是記錄時間的,年份和時辰都用的到,比方說甲午年了~辰時了都是地支的體現~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地支
英文名稱:terrestrial
branch
定義: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計序符號,共12個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使用。
應用學科:天文學(一級學科);天文學史(二級學科)
地支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木星的公轉周期大約為十二年,所以,中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故而,而稱為「歲星」。後來又將這十二個部分命名,這就是「地支」。
網路上搜的O(∩_∩)O哈!
⑶ 什麼是十二地支
什麼是十二抄地支呢?十二地支,就襲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倉頡造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和十天干一樣,後人同樣根據造字時應用的象形、會意、指征等方法將這十二個字用來象徵萬物從萌芽到發展、到興盛、到衰弱、直至消退的整個過程。
⑷ 天乾地支是什麼,都有什麼具體內容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總稱,傳統用做表示次序的符號。也叫十干。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傳統用做表示次序的符號。也叫十二支。
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合稱,拿十乾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十乾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干支最初是用來紀日的,後來多用來紀年。現在農歷的年份仍用干支。
⑸ 十二地支是什麼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傳統用作表示次序的符號。也叫「十二支」。與「天干」相配,表示年、月、日的次序,也用來記時。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讀音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代表的時間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十二地支相沖
十二地支的五行屬性:亥子屬水,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辰戌丑未屬土
十二地支配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二地支二合局: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
十二地支三合局: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寅午戌合化火局,巳酉丑合化金局
十二地支三會局:寅卯辰會木局,巳午未會火局,申酉戌會金局,亥子丑會水局
十二地支相沖:子午相沖,丑未相沖,寅申相沖,卯酉相沖,辰戌相沖,巳亥相沖
十二地支相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十二地支相刑:子卯相刑為無禮之刑,寅巳申為恃勢之刑,丑未戌為無恩之刑,辰午酉亥為自刑
十二地支暗藏:子宮癸,丑宮己癸辛,寅宮甲丙戊,卯宮乙,辰宮戊乙癸,巳宮丙戊庚,午宮丁己,未宮己丁乙,申宮庚壬戊,酉宮辛,戌宮戊辛丁,亥宮壬甲
天乾地支配五行方位:甲乙寅卯東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戊己中央土,辰戌丑未四庫土,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十二地支
《爾雅·釋天》中講,「歲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月。同樣十二地支的順序也蘊含著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子」就是「孽」,表示萬物繁茂的意思;「丑」就是「紐」,是用繩子捆住的意思;「寅」就是「演」,指萬物開始生長的意思;「卯」就是「茂」,指萬物茂盛的意思;「辰」就是「震」,指萬物震動生長的意思;「巳」就是「已」,指萬物已成的意思;「午」就是「仵」,指萬物已過極盛之時,又是陰陽相交的時候;「未」就是「味」,是萬物已成有滋味;「申」就是「身」,是萬物初具形體的意思;「酉」就是「鮑」,指萬物十分成熟的意思;「戌」就是「滅」,指萬物消滅歸土;「亥」就是「核」,指萬物成種子的意思。
⑹ 天干.地支是什麼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⑺ 地支是什麼意思
地支是指天乾地支中的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乾地支共同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歷法紀年。地支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核心的內容,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重要的符號。天文來自具體對天象的觀察。地支來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種一年的表達。
十二地支:干支歷將一年劃分為十二辰,「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是陽歷月,不同於陰歷月(朔望,分為初一十五等),配十二地支,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
⑻ 天乾地支各是什麼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余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干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餘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餘3,干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干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紀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餘
⑼ 地支指的是什麼
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十二支包含: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戍時排名第十一位,所以說戍時是地支的第11位地支。
1、十二地支決不是古人憑空創造的,傳說有黃帝創造十二地支和十二屬相,在《山海經》、《淮南子》、《尚書》、《呂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記載。
2、子代表鼠,丑代表牛,寅代表虎;卯代表兔,辰代表龍,巳代表蛇,午代表馬,未代表羊,申代表猴,酉代表雞,戌代表狗,亥代表豬。
(9)地支是哪個擴展閱讀:
1、天干與地支相配,多出兩個地支無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這是由於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轉和公轉,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黃道十二宮的能量場,這就造成了地球周圍能量分布的不均勻,這就相當於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塊下游,石塊背後的地方形成的漩渦,這個漩渦的位置就是空亡。
2、子、寅、辰、午、申、戌為陽,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此以奇偶分陰陽。寅、卯、辰、巳、午、未為陽,申、酉、戌、亥、子、丑為陰。此以四季分陰陽,春夏為陽,秋冬為陰。辰為陽中陽,戌為陰中陽,丑為陰中陰,未為陽中陰。
3、地支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最核心的內容,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重要的符號。天文來自具體對天象的觀察。要言不煩,地支來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種一年的表達。
4、日和月都有了記錄的辦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符號用來計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符號用來計月,其中日,又叫干,是雄性的標志,名曰天干,月,又叫支,是雌性的標志,名曰地支。
⑽ 十二地支指的是什麼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是中國古代紀年歷法,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