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生死怎麼

生死怎麼

發布時間: 2022-06-13 17:56:07

① 你對生死是怎麼理解的呢

我們總是把生死分開來認識,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夠了就死了。有生也有死。有死也有生。不死咋生,不生咋死,等等等等。就是說生與死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然而人們忘記了,生本身就含著死亡的種子,生就意味著死,就是說生與死是時時刻刻都是聯系在一起的。生開始,死也開始了。生結束,死也結束了。相反現成。死亡不是一迅間的事,死是也是個過程,這過程不多不少正好從生開始。這就是真正的生死觀。真正的看透了生與死。活一天事實上就是死了一天。器官自然老化,這不就是在死著嗎!

② 怎麼看待生死

《論生死》

很多時候,越是常見的事物,越難了解;越是基礎的問題,越難回答。古往今來,看多了生死的人,比比皆是;看淡了生死的人,為數不多;看透了生死的人,寥寥無幾。

西方的智者哲人,尤好探討人生、人性的問題;而對於生死,他(她)們並未得其要領。即便如孔子這般偉大的思想家,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發出「未知生,焉知死」的感慨。

真正能解悟生死的,唯有中國的道家人物;而對其有著深刻論述的,僅莊周一人。道家思想,深不可識,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說句題外話,若對「陰陽」沒有深入的思考和重大的領悟,談起哲學來,終究顯得膚淺。

《莊子·知北游》有雲:「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大宗師》有雲:「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此外,書中還有不少關於生死的談論,連同上文,敬請讀者自行查閱、理解,此處恕不一一羅列、翻譯。

——那麼,何為生死?一孔之見,姑且談談:

生,是能夠連續地感知到自身存在的狀態;死,是喪失連續的對自身存在的感知能力的狀態。或者說,生,是能夠連續地維持自身穩定的狀態;死,是喪失連續的對自身穩定的維持能力的狀態。

必須說明的是,非生物也能感知到自身的存在(維持自身的穩定);但這感知(維持),並不連續。由非生物到生物的衍化過程中,必定存在介於兩者之間的物體;其對自身存在的感知(自身穩定的維持)的連續性越明顯,便越接近於生物。

由此不難明白,腦死亡的人,即是死人。就算藉助醫療手段,使呼吸、心跳繼續進行,也無法令其復生:人,已死;所生的,不過是死人的器官、組織、細胞而已。

藉此,我們也可以體會古人所說的「氣」:腦死亡而呼吸、心跳未停的人,與活人相比,便是缺乏這股連貫「精」「神」的「氣」,以致對自身存在的感知(自身穩定的維持)的連續性喪失。

對生物而言,生死完全對立,兩者不可共存:其要麼生,要麼死;不能既生又死,或不生不死。

生終於死,死源於生;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嚴格說來,生不能知死,死亦不能知生;但我們可依據陰陽之理,通過對生的了解,來推測死的特徵——兩者的性質,完全相反。

生是連續的,有長度的,如同一條線段;那麼,死是非連續的,無長度的,彷彿一個質點。也可以說,生是短暫的,而死,是永恆的。

生是有知有覺的,死是無知無覺的。任何對生的感知(譬如喜怒哀樂),在死中,都不存在。所以,死本不苦,苦於死的,乃樂於生;死本無樂,樂於死的,乃苦於生。

若苦樂不入於心,則生死皆置之外。人能苦樂一視,則可生死兩忘,步入不生不死的境界——所謂的「永生」,便是如此。

陰陽原無二分,生死本為一體。求生過度,便是找死;順天應命,方為正道。若人類能長生不老,那麼:彼時的生,如同當今的死;彼時的死,如同當今的生。如今痴迷於生的人,彼時將醉心於死。

在此,謹奉勸那些企圖通過高等科技,來延長人類固有壽命的人:不要功在當代,禍及千秋;不可為一時之贊譽,而受萬古之毀罵。

③ 你怎麼看待生死

我坐在5號病房的陽台上往下望,這里是9樓跳下去應該就解脫了吧。


傳說鬼門關是連接人世和地府的分界線。人間其實也有一個鬼門關就是5號病房。這里專收絕症、危重病患者。只要入了這個門就一隻腳踏入鬼門關,另一隻腳還在人間掙扎,結局就看哪邊腳向前多邁一步了。

如何認識生死

送你三個字:平常心!
禪門有雲:「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眾生最大的煩惱,也是輪回的根本,更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佔了一半。佛法教我們要認識生死,就是要我們改變消極的的看法,透過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死,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以下分別敘述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生命的寶貴
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業識的因緣和合而來。在《修行道地經》中,詳述有胎兒的發育過程及處於母體時的種種苦處□,然而《雜阿含經》則以「盲龜浮木」來形容人身的難求難得,是以人間佛教的主張是鼓勵將為人母者及其家庭,應以健全的身心作好准備,珍惜並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老是生命循環的自然現象,經典中記載,人老時因盛色、氣力、諸根、壽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惱□;有人卻人老心不老,繼續學習各種知識、技能;更有人累積一生的經驗,貢獻力量,就像《雜寶藏經.棄老國緣》□中,老人為國王解答了天神種種的問難與考驗,展現了生命的智慧。如何才能老而不懼:□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來稱念佛菩薩聖號,讓信仰成為心中的寄託和希望。
□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靜坐十或二十分鍾,令心平靜。
□飯前五觀想:吃飯時心懷感恩,保持歡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腸胃的負擔。
□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過眼雲煙不實在,而逐漸放下執著。
□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雖壞了,但真心佛性不減,只要積極培福,增長慧命,必有光明的未來。
□心中常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到老年,多少會反省一生中的過錯,而深感懊悔和遺憾,若能真心懺悔,就像清水洗滌過一樣,人格便能升華,心中也能坦盪。
□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總覺得身邊要有錢才有安全感,或者預留財產給子孫;事實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若遇不孝子孫爭奪財產,情更難堪。何妨將身外之財用來廣施十方,厚植福德,來生得生善處,也能庇蔭子孫。
□發心肯服務:退休後,生活空間更廣,時間更多,可發心投入義工行列,為人服務,以擴展生活領域,更可與人廣結善緣。
□幽默常歡笑:人雲「一笑解千愁」,時常保持開朗歡喜的心情,不但有益於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更能為人間增添歡喜。
□健康要運動:「飯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運動可以活絡筋骨,讓身心活動起來。
死亡的處理:
古詩有雲:「眼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輪到我。」有人壽盡歸天,有人福盡墮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來去自如。面對「死亡」的心情,大多數的人都是恐懼多過於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絕談論。事實上,黃泉路上無老少,死亡並不是年老才會遇到,因此,面對死亡要:
□思惟四大色身危脆不凈,乃因緣和合,面對世間變化,放下執著。
□思惟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與其抗拒,不如用平常心接受,或用修持力解脫。
□思惟死亡如出牢獄,解脫身體的枷鎖。
□思惟死如喬遷,從破舊的房屋搬到更新的華廈。
□思惟死如更衣,更換身體破舊的衣服。
□思惟死如出國,可以到西方極樂國土。
□思惟死如新陳代謝,更換生命的內涵。
□思惟死非結束,而是生命另一段的開始。
□思惟佛法僧,心放輕松,不起貪戀、恐怖、憤恨。
□思惟凈土美景,欣然求去,常居佛國,逍遙自在。
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天地萬物運轉的常道,所謂「平常心是道」,若能以平常心來看待這生命的遞嬗與轉化,我們就更能處理生老病死,進而珍惜生命的可貴。
值得我們重視的是,要把生死時刻掛在心頭,同時要徹底的理解四大皆空世間無常的本質,這樣,能體悟人生宇宙的本來面目,那麼你不管是生是死,都能直面他,而不是對死亡有什麼恐懼的念頭。因為人的生生死死都只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放下、看破、就能得自在,就能感受到佛教的清凈平等的真義。

⑤ 怎麼看待生死怎麼坦然接受

生,老,病,死,這是一個輪回,逃不掉,既然沒法逃避,那隻能夠坦然面對,死了的話什麼也不知道,活著的時候就要活的精彩,活的無愧於心,自己體會吧,沒法教。
個人建議別去想它,找點事情做舒緩一下心情,人吶,就是太閑了,才會胡思亂想
如果很長時間都沒法想通,反而導致心情抑鬱不振,甚至身體都受到影響的話,那就要去看心理醫生了,千萬別諱疾忌醫

⑥ 佛教中的兩種生死怎麼解釋

生死一語,又作輪回,依業因而於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續、永無窮盡之意。與『涅槃』相對稱。一、分段生死,以有漏的善惡業為因、煩惱障為緣,將受三界內的粗報;其果報對於壽命的長短、肉體的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稱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輪回者,稱為分段生死。二、變易生死,又稱不思議變易生死。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等雖不受分段生死的輪回,但以無漏之有分別業為因、所知障為緣,於三界以外受殊勝微妙果報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來三界內修菩薩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願力的緣故,壽命、肉體皆可自由變化改易,而無一定的限制,所以稱為變易身。受變易身者,稱為變易生死。

⑦ 生死怎麼劃分

以被人記住開始為生
以被人遺忘之後為死

⑧ 怎麼對待生死

沒辦法,坦然面對,每個人都要經歷,我也害怕過,也害怕得了絕症什麼的,現在的我只想開心過好每一天,健健康康的,好好愛我我自己,多陪伴我的寶貝幾年。

熱點內容
引產疼多久 發布:2025-05-03 12:26:50 瀏覽:207
廣州燕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發布:2025-05-03 12:21:42 瀏覽:962
歷史上衛英 發布:2025-05-03 12:20:22 瀏覽:787
硅油的化學式 發布:2025-05-03 12:13:46 瀏覽:740
我的老師下載 發布:2025-05-03 11:41:55 瀏覽:899
武漢第二十五中學 發布:2025-05-03 11:06:10 瀏覽:934
實習老師評語 發布:2025-05-03 10:53:27 瀏覽:445
初一期中考試數學 發布:2025-05-03 10:38:14 瀏覽:641
旅行箱歷史 發布:2025-05-03 10:12:05 瀏覽:857
考教師補員 發布:2025-05-03 10:09:45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