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雍正怎麼當上皇帝的

雍正怎麼當上皇帝的

發布時間: 2022-06-15 12:28:46

1. 清朝時雍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熱河和南苑行獵之後「偶感風寒」,住在暢春園休息,命皇四子胤往天壇代行冬至祭典。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惡化,至夜間猝然逝世。

據說康熙駕崩之前曾經將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允、皇八子允、皇九子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八人招至御前安排後事,並命隆科多草詔傳位於皇四子胤。

康熙駕崩7天後,隆科多公布了康熙的遺詔,宣諭:「皇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幾天後,胤在太和殿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雍正元年。

(1)雍正怎麼當上皇帝的擴展閱讀

康熙一共有24個兒子,最後參與皇位斗爭的這9位皇子,最後四阿哥胤禛獲勝,繼位成為雍正帝。

九子奪嫡每個人的下場:

1、老大胤禔,是惠妃的兒子,一直不走正道。在妄想當上皇帝的路上,老大雖然也立過戰功,但是後來卻用喇嘛教的魔鎮之法打算謀害皇太子,最終被反噬。餘生都在監獄中度過。

2、老二胤礽,是康熙立的皇太子。本來可以順理成章當上皇帝,無奈自己的兄弟能力太突出。心切的老二為了順利登上皇位,開始結黨,這就犯了康熙最大的忌諱。於是太子位被廢,胤礽被囚禁至死。

3、老三胤祉,只是一介書生。估計本人對於皇位 也沒有太大興趣,只是皇子不急,下人急啊。他的手下卻是積極結黨,希望三阿哥登基,因此,事發之後,無辜的老三在康熙朝的時候就被削了爵位,自此再沒一點爭位心思。

4、老四胤禛,隱忍內斂,城府極深,能力出眾的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帝。

5、老八胤禩,胤禩生母出生卑微,只是因為美貌被康熙選為妃子。不過,胤禩最終未能生出的原因卻不是因為實力太弱,而是風頭太盛了。胤禩的大張旗鼓卻是顯示出了其出眾的能力,卻也成為了眾矢之的。雍正四年,死在獄中。

6、老九胤禟,十分聰明,喜好研究化學「毒物」。後來也是雍正四年死在獄中,據說很有可能是被毒死的。

7、老十胤俄,其實老十的能力並不突出,單論能力是最沒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但是他卻力挺八哥。最終被雍正派去守陵,直到乾隆二年壽終正寢。

8、老十三胤祥,是最挺雍正的一位。所以,如果胤祥沒有因為疾病早逝的話,肯定會受到雍正的重用。

9、老十四胤禵,雍正的胞弟。軍功卓著,能力極強,深受康熙喜愛,不過在政治斗爭中頭腦不如雍正。最後病逝於乾隆年間。

2. 雍正是如何登基做的皇帝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皇子們為爭奪儲君地位的斗爭屢見不鮮,雍正登上皇位就被野史認為是陰謀篡位,那麼,雍正皇帝是怎樣登上皇位的?他真的是矯詔嗎?

另外,雍正改“十”為“於”說也站不住腳。因為,根據清朝的用語規范,傳位詔書均寫為“傳位皇某子”。如果將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就讀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詔書中“於”與“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詔書中用的都是“於”字,沒辦法改。此外,清代詔書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寫的。滿文是豎寫的,很難更改。

至於,雍正讓十四弟把“禎”改為“禵”字,是為了表示避諱,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雍正囚禁允禵,只是表示雍正對允禵手中的軍權不放心,不能以此說雍正就是篡位。

3. 雍正是如何登基做的皇帝呢

歷朝歷代的皇帝登基都是光明正大的一件事情,昭告天下。可是唯獨雍正皇帝,康熙皇帝死了,他繼位當皇帝這個過程到現在還有人議論紛紛,說這裡面有事,說雍正不是合法的繼承帝位,這是清朝留下來的諸多疑案當中最為撲朔迷離的。

咱們分析一下,這個說法完全站不住腳,有以下幾個根據,就是按照清朝的行文慣例,不是傳位於十四皇子,是傳位於皇十四子,不叫十四皇子,是皇十四子,那這樣要是把“十”改成“於”就不對了,變成了皇於四子,就讀不通了,這和當時的行文慣例不符。另外,繁體字“於”是“於”這樣寫的,所以說這兩點就決定了這種說法不合理。再說,前面說了,詔書是一式兩份,並且一份詔書是用三種文字寫成的,有漢文、滿文還有蒙古文字,這漢文能改,蒙文、滿文根本就沒法改。所以說詔書是沒有問題的。

那為什麼康熙怎麼突然就死了,有種說法是雍正進了一碗參湯表孝心,喝完參湯中毒而亡。這也不合歷史規矩,首先就是無論是誰進參湯,皇上都不會直接喝,都是太監先嘗,嘗了沒事了皇上才喝。



4. 雍正怎麼當上皇帝的

雍正是正常繼位,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康熙駕崩前宣詔繼承嗣位和遺命囑托胤禛(雍正),雍正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小說,評書里編造雍正爭奪儲位,都不是真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第一次賜給胤禛爵位,封為多羅貝勒。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賜皇家園林圓明園給貝勒胤禛,十一月,胤禛恭請康熙幸(圓明園)進宴用膳(1707年至1722年,康熙帝總共了去圓明園12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罷黜皇太子胤礽。在推選新皇太子的過程中,貝勒胤禛支持復立前皇太子胤礽,同時與八皇子胤禩也保持好的關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也升多羅貝勒胤禛爵位為和碩雍親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典儀之女藩邸格格鈕祜祿氏(熹妃)生下雍親王胤禛第四子弘歷,即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立皇太子。爭奪儲位斗爭由明轉暗,更加激烈。胤禩因爭位意圖過於明顯,被康熙斥責、疏遠。

胤禛沈迷釋教,時時在王府中講解《金剛經》,有時崇信道教,到諸宮觀禮拜天尊真君圖像,與道士們研究金丹之學,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自稱「天下第一閑人」,暗中與隆科多與年羹堯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歷虛歲12歲時,初見康熙於圓明園,康熙因弘歷之故,幸圓明園進宴用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駕崩前宣詔繼承嗣位和遺命囑托胤禛,封嫡長孫弘皙和碩親王。胤禛二哥允礽次子弘皙是胤禛上位後第一位晉升王爵多羅郡王的侄輩。


(4)雍正怎麼當上皇帝的擴展閱讀: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堯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護康熙帝遺體;五月,生母仁壽皇太後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歷之上諭於正大光明匾後(遺詔:「寶親王皇四子,……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俾皇太子弘歷成一代之令主。」);十月授年羹堯撫遠大將軍。

雍正帝繼位後,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雍正二年四月,明詔訓飭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惡;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遠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廢太子胤礽死。

康熙帝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只」、「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

康熙帝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為「顫抖」,也有人說是「刺傷人的野豬」),八月死。

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誐罪狀;後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

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然而「手段毒辣」之說,有人反對,並舉出了皇五子胤祺封至恆親王、皇七子胤祐封至淳親王、皇十二子胤祹封為履郡王、皇十三子胤祥封至和碩怡親王、皇十五子胤禑封多羅愉郡王、皇十六子胤祿承襲庄親王、皇十七子胤禮果親王。

以及皇二十子胤禕封多羅貝勒、皇二十一子胤禧封貝勒、皇二十二子胤祜封固山貝子、皇二十三子胤祁封鎮國公等,諸多無利害關系的兄弟,得到封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胤禛

5. 歷史上的雍正皇帝究竟是怎麼登上皇位的

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二十四個,其中有九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稱為九龍奪嫡。而最終是四皇子胤禛勝出,在康熙死後繼位,成為雍正帝。那麼雍正是怎麼在驚心動魄的九龍奪嫡中勝出的呢?登基時又遇到了些什麼阻礙呢?筆者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雍正登基時遇到的艱辛阻礙。

雍正上位之艱辛,手段之高明,在登基時穩定朝局,重用年羹堯,與對手周旋,將危機化於無形,成功登基。

6. 雍正到底是如何登上皇帝寶座

有關野史記載說,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由於他少年無賴,酷愛飲酒、擊劍,康熙對他很不喜歡。雍正於是就出亡宮外,多方結交劍客力士。雍正有生死之交13人,為首的是位僧人,武藝高妙,驍勇絕倫,甚至能煉劍成丸,藏於腦中,需用時從口中吐出,若長虹,殺人於百里之外,號稱「萬人敵」。第二位也是武藝精絕。他能夠煉劍如芥,藏在甲縫,用時擲於空中,當者無不披靡。雍正對此二人非常佩服,常跟他們學習武功,所以也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康熙末年,聖祖康熙帝病重。雍正偕劍客數人,隱秘地返回北京。雍正神奇地竊出了康熙密詔,改「傳位十四太子」為「傳位於四太子」。雍正將密詔隱藏在身,進宮以後,在宮門外預布心腹。康熙宣詔大臣入侍,半晌沒有一人趨進。突然間,康熙發現雍正站在床前,就惱怒地取下念珠,向他擲去。隨即,康熙歸天。不一會,雍正出示遺詔,以念珠為證,宣告群臣,於是繼承帝位,為清世宗雍正皇帝。這段記載,有鼻子有眼,真是神乎其神,但很明顯,它只能算是傳聞而已,不足為信。

當然,這些記載疑點頗多,只有一部分可信。關於雍正纂位的說法,僅矯詔纂位說就有多種:一是說矯遺詔而立的。這一說流傳極廣,甚至還拍成了電視、錄相、電影。第二種說法是,允稹的母親與年羹堯有私,她在入宮之前就與年氏有過「密切往來」,所以她在入宮以後僅僅八個月,就生下了皇四子,即允?。康熙駕崩,年羹堯當然就要矯詔改竄,立實際上是自己兒子的允?入嗣為帝。第三種說法是康熙手書遺詔「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允?竊得遺詔,改「十」為「於」字,由此即位為帝。與第一種說法大同小異。第四種說法認為,康熙駕崩前夕,榻前只有顧命大臣隆科多一人,遺詔「傳位十四皇子」,隆科多改「十」為「於」,允?於是即位。第五種說法,是根據雍正的《大義覺迷錄》,說在康熙末年,聖祖病重,雍正進碗人參湯,於是康熙駕崩,雍正即位。第六種說法,是據《同文匯考補篇》記載,康熙六十一年,朝鮮冬至行正使全城君李混,副使左參贊李萬選返回以後,給國君奏呈報告,上言「或稱秘不發喪,或稱矯詔襲位。內間事秘,莫測端倪,而至於矯詔則似是實狀」。《李朝實錄》也說:「雍正繼立,或雲出於矯詔。」

對雍正奪得帝位的諸種說法,孟森先生寫有《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一書,提出了質疑。孟森先生說,《清實錄》、《東華錄》等榻前諭立嗣君的說法,是無稽之談,向壁虛構而已。因為其中的破綻是非常明白的。既然雍正抵達聖駕寢宮時,康熙還能口齒清楚,縷述病勢,為何遲遲不將社稷大事當面託付?而且允?、允械、允糖之輩,均重權在握,是雍正勁敵,他們都在榻前聽命,只有雍正未至,這很不合情理。孟森先生還在書中,引《年羹堯奏摺》等史料,指出隆科多與世宗關系不深,他的一家還是世宗的政敵,但又說世宗登基,內得力於步軍統領隆科多外得力於領有重兵的年羹堯。真是疑雲叢生,令人費解。這段公案還未了結,雍正如何即位,仍是一個歷史之謎。

7. 歷史上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雍正登基存在爭議。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布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

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並且在詔書中一般都是加上個皇字的,比如傳位於皇四子,假如這樣」十「改為」於「是沒有根據的。

(7)雍正怎麼當上皇帝的擴展閱讀:

從「康熙遺詔」了解雍正繼位:

1、「康熙遺詔」與中國古代「遺詔」的特點

中國古代皇權社會中,所謂「遺詔」,一般是先君駕崩之時宣讀的詔書,內容多為對其執政生涯的總結及對於新君的期許,當然,通常也會指明某某皇子繼統為帝。

而古時的遺詔並不嚴格等同於今天的遺書,很多遺詔並非皇帝親筆,而是皇帝駕崩後大臣或新君根據皇帝生前意願所擬。因此,所謂遺詔的真偽,關鍵在於它是否真實反映了先皇生前意願。

如是,則為真詔;如非,則應認為是偽詔、矯詔。最著名的矯詔事例發生在秦朝,秦始皇出巡暴崩於沙丘,趙高李斯二人傳遺詔令長公子扶蘇與大將蒙恬自殺,命胡亥登基。古今史家皆認定其為矯詔。

對歷史上遺詔真偽之弊康熙本人心知肚明,在《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條(1717年12月24日,農歷十一月二十一日)中記載了他對諸子的面諭,其中有:「自昔帝王多以死為忌諱,每觀其遺詔,殊非帝王語氣,並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暓之際,覓文臣任意撰擬者。朕則不然,今預使爾等知朕之血誠耳。」

當然必須指出,他所說的多是自己過往的總結,並無任何宣布繼位人選的記錄。

毫無疑問,詔書應該是皇位傳遞時至關重要的依據。但縱觀中國歷史,皇位更迭之際,因詔書真偽掀起的波瀾並不多見。雍正即位可謂此中最為激烈者。

個中緣由,又與清代的皇位繼承製度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皇位傳承方式經歷了種種變化,但總體上,以嫡長繼承製建儲最為普遍。

一般說來,如果太子身份及早確立,不出意外的情況下,由其繼位順理成章。此時詔書所起的不過是程序上確認新君登基的作用。

換言之,如果太子人選未出現變化,而詔書所寫有異,很難不引發朝臣的懷疑,與宗法禮制也不相合。

因此,歷史上如隋煬帝謀奪大統,便是設計先使文帝廢除楊勇太子之位,再立自己為太子,以太子身份而非遺詔為繼位依據。

清朝初年,漢族王朝慣用的嫡長繼承製並不符合滿族傳統。關外時期,滿族多采八旗推選制,入關後,也多有平衡八旗勢力等考慮。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甚至康熙本人都並非嫡長子,也不是以太子身份繼位。

康熙意圖效法前代,於康熙十四年立次子胤礽為皇太子,但康熙四十七年、五十一年發生了著名的兩廢太子事件,之後直至康熙駕崩,再無太子之立。在這種背景下,儲位虛懸,並無法定繼承人,遺詔才成為繼位人選的決定性因素。

2、「康熙遺詔」的出台與作用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駕崩於暢春園。按雍正自己寫成的《大義覺迷錄》所言,康熙臨終時將遺言宣付負責禁衛的隆科多,由隆科多傳口諭,令雍正入繼大統。

據《上諭內閣》記載,三日後即十六日,胤禛公布了所謂遺詔,且只宣讀了滿文本。不管是篡位派或繼位派的學者,都認同此做法的原因是:當時漢文詔書尚未寫就,故不得不如此。

而更有學者指出:康熙確曾用滿文宣布了遺言,根據這個遺言,十六日暫時寫就了滿文草稿,但遺言並不利於皇四子,故此不能馬上公布(金恆源《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關系》)。

無論如何,從中可以證明一件事:即現存所有「康熙遺詔」,至少都是在十一月十六日後再行做成,在十三日康熙帝駕崩時,只有口諭而已。

因此,這次三體文字合璧的遼詔,恐怕更晚於現存漢文詔書與滿漢合璧詔書,據此定案說服力有限。

而幾乎就在雍正登基同時,各種懷疑、流言就接踵而至。康熙末年殘酷的儲位斗爭,讓各位皇子都難以接受既成事實。故各種說法真偽摻雜,紛至沓來,也給日後的歷史研究造成極大混亂。

此中流傳最廣者,即為改詔說。本次遼詔公開,很多人認為雍正合法繼位的立論依據,其實在於根據它可以判斷改詔說難以成立。

所謂改詔說大致有二,其一較為流行,即「傳位十四子」改「傳位於四子」(參見《大義覺迷錄》)或「傳位第四子」;其二為「傳位於胤禎(十四子名)」改為「傳位於胤禛」(參見金承藝《清朝帝位之爭史實考》)。

兩種說法都曾引起學界辯駁,很多人也從三種文字的寫法來論證改詔為不可能。但實際上,無論詔書是以漢文、滿漢文還是滿蒙漢文寫就,改詔說從邏輯與事實兩方面本身就都難以說通。

改詔一事風險極大,不論任何高明的寫手,都難保不留下痕跡,容易欲蓋彌彰、弄巧成拙。而且如果冒著風險改詔,必須具備兩大前提。

第一,康熙曾公開表明自己已擬好遺詔,並宣布於某處保存。第二,詔書當於皇帝駕崩之時當眾取出宣讀。否則,根據前文所論遺詔的性質,則改詔不如重新製作一份詔書便利。

康熙是於出獵途中突發疾病,至暢春園休息而突然駕崩,而任何史籍都沒有言明已有遺詔。退一步講,就算史籍都經過雍正即位後的修改消除了痕跡,也很難想像康熙出獵會隨身攜帶遺詔。

而三日後才發布詔書,不難看出雍正有時間有條件製作詔書。故而改詔一說,本來就於情於理難以成立。因此遼詔至多證明雍正沒有改詔,依然無法成為判斷雍正皇帝即位情況的關鍵證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新展「康熙遺詔」難解雍正即位疑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胤禛

8. 雍正是怎樣登上皇位的

肯定沒有篡位啊,雍正皇帝是否篡位一直是熱門話題,民間所傳其實都是當時反對雍正的人傳播。

關於民間所說的雍正私改詔書,這種說法不存在的,清朝的傳位詔書分為滿漢蒙三種文字形式,即使漢字可以改,滿文怎麼改。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康熙駕崩前夜,雍正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下後,然後就駕崩了,然後雍正篡位自立。不過都是野史傳聞,不可靠。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胤禛有一個好兒子,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康熙對於這個孫子特別喜愛,有意立其為隔世之君,事實證明,雍正元年就密立弘歷為儲君。

9.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雍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 編者按:本文有語法錯漏之處,未加修正,敬請見諒。 康熙帝駕崩後,皇四子胤禛即位,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是怎樣即位的?長期以來在民間有種種傳說。有的說,康熙臨死前曾手書遺詔,傳位皇十四子,而胤禛串通隆科多等人,把遺詔中的「十」字改成「於」字,即了皇帝位。也有人說,康熙臨死前並沒有什麼遺詔,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將康熙死前宣召十四子改成宣召四子;還有的說,康熙本來就以四子胤?為繼承人,如此等等。史學界對這一問題有幾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還是個懸案。 第一種觀點認為,雍正是謀父篡位。原因如下: 其一,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禛禵,這可以從康熙讓胤禵在西陲主持軍務一事看出,為西征之役關繫到中國半壁江山誰屬和清朝今後安危的重大問題。康熙必須選擇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充當大將軍。對胤?的任命提高他的威信,培養皇太子的決定性的環節。 其二,據義大利人馬國賢目睹記載,康熙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之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由此可以推斷雍正謀父篡位是有根據的。 其三,遺詔是科隆科多獨自宣布的,完全可能將「十」改成「於」字。 第二種觀點認為: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問題。因為: 一、康熙遺詔是用滿文寫成的,用滿文宣讀,不可能篡矯詔奪位的種種傳聞,無非出於政敵的中傷。 二、皇十四子胤禵若是康熙未來的皇儲,為何長期滯留邊陲? 三、康熙臨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病危時,又將幾位皇子和大臣召至御榻前說:「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可見,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 四、胤禛是在諸皇子奪嫡爭儲的斗爭中繼皇帝位的「捷足先登不能叫「篡立」。 第三種觀點認為,康熙原要在胤禵和胤禛兩人中選擇一個繼承人,而最終選定了胤禛。 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說明他是康熙選擇的皇太子之一,但未最後選定。否則,為何讓他長期滯留邊陲?而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後,在皇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先後十二次參予祭祀活動,次數之多,居皇子之冠。 康熙還多次讓他參與政務,賜給他圓明園和獅子園。他還十分喜歡胤禛之子弘歷,稱其母是「有福之人」。 由此可見,雍正是後來居上的皇太子侯選人。也有人認為,康熙本就想傳位於十四子胤禵,但他遠在邊疆,若將他叫回國宣布詔書,在空位階段必發生皇位糾紛,不得已只好傳位於雍正。

10. 雍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

康熙帝駕崩後,皇四子胤禛即位,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是怎樣即位的?長期以來在民間有種種傳說。有的說,康熙臨死前曾手書遺詔,傳位皇十四子,而胤禛串通隆科多等人,把遺詔中的「十」字改成「於」字,即了皇帝位。也有人說,康熙臨死前並沒有什麼遺詔,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將康熙死前宣召十四子改成宣召四子;還有的說,康熙本來就以四子胤?為繼承人,如此等等。史學界對這一問題有幾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還是個懸案。 第一種觀點認為,雍正是謀父篡位。原因如下: 其一,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禛禵,這可以從康熙讓胤禵在西陲主持軍務一事看出,為西征之役關繫到中國半壁江山誰屬和清朝今後安危的重大問題。康熙必須選擇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充當大將軍。對胤?的任命提高他的威信,培養皇太子的決定性的環節。 其二,據義大利人馬國賢目睹記載,康熙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之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由此可以推斷雍正謀父篡位是有根據的。 其三,遺詔是科隆科多獨自宣布的,完全可能將「十」改成「於」字。 第二種觀點認為: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問題。因為: 一、康熙遺詔是用滿文寫成的,用滿文宣讀,不可能篡矯詔奪位的種種傳聞,無非出於政敵的中傷。 二、皇十四子胤禵若是康熙未來的皇儲,為何長期滯留邊陲? 三、康熙臨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病危時,又將幾位皇子和大臣召至御榻前說:「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可見,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 四、胤禛是在諸皇子奪嫡爭儲的斗爭中繼皇帝位的「捷足先登不能叫「篡立」。 第三種觀點認為,康熙原要在胤禵和胤禛兩人中選擇一個繼承人,而最終選定了胤禛。 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說明他是康熙選擇的皇太子之一,但未最後選定。否則,為何讓他長期滯留邊陲?而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後,在皇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先後十二次參予祭祀活動,次數之多,居皇子之冠。 康熙還多次讓他參與政務,賜給他圓明園和獅子園。他還十分喜歡胤禛之子弘歷,稱其母是「有福之人」。 由此可見,雍正是後來居上的皇太子侯選人。也有人認為,康熙本就想傳位於十四子胤禵,但他遠在邊疆,若將他叫回國宣布詔書,在空位階段必發生皇位糾紛,不得已只好傳位於雍正。

熱點內容
網路教育網 發布:2025-05-01 23:06:30 瀏覽:769
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館 發布:2025-05-01 22:53:05 瀏覽:491
面試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2025-05-01 22:48:09 瀏覽:743
光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發布:2025-05-01 22:26:41 瀏覽:945
魔術教學硬幣懸浮 發布:2025-05-01 22:01:51 瀏覽:831
高中教學理念 發布:2025-05-01 21:49:56 瀏覽:608
車險有哪些公司 發布:2025-05-01 21:45:24 瀏覽:307
borrow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01 21:18:20 瀏覽:665
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 發布:2025-05-01 21:09:52 瀏覽:387
生物信息工程師 發布:2025-05-01 21:08:02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