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哪個省
『壹』 合肥屬於哪個省的城市
廬江縣,肥西縣,巢湖市,肥東縣,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瑤海區,合肥屬於576個省的城市
『貳』 合肥位於中國哪個區域
01 合肥是安徽省省會,在安徽省中部,位於中國華東地區、長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間。
合肥地處中國華東地區、長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間,安徽省中部,是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 ,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 ,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 ,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又名“廬陽”,境內名勝古跡眾多,如逍遙津、包公祠、李鴻章故居、吳王遺蹤等。合肥還誕生了周瑜、包拯、李鴻章等一批歷史名人。
1、位置境域
合肥位於中國華東地區、長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間,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連淮南市,東北靠滁州市,東南靠馬鞍山市、蕪湖市,西南鄰安慶市、銅陵市;全市版圖總面積11445.1平方千米,介於北緯30°57′-32°32′、東經116°41′-117°58′之間。2、地形地貌合肥市境內有丘陵崗地、低山殘丘、低窪平原三種地貌,以丘陵崗地為主,江淮分水嶺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間,平均海拔20~40米。主城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崗沖起伏;西南部屬大別山余脈,層巒疊嶂;海拔最高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
3、氣候特徵
合肥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均氣溫15.7℃,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年日照時間約2000小時,年均無霜期228天,平均相對濕度為77%。4、水文情況合肥地表水系較為發達,以江淮分水嶺為界,嶺北為淮河水系,嶺南為長江水系,淮河水系主要有東淝河、沛河、池河等,長江水系主要有南淝河、派河、豐樂河、杭埠河、滁河、裕溪河、兆河、柘皋河、白石天河、西河等。境內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東西長54.5千米,南北寬21千米,水域面積770平方千米,號稱“八百里巢湖”,湖底海拔5米,湖水容量隨水位高程的不同而不同,當水位高程達14米時,湖水容量為63.7億立方米。
『叄』 合肥屬於什麼省
合肥屬於安徽省。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轄16個地級市,省會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餘15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轄區最大的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淮之間,環抱巢湖, 總面積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設有4個開發區 ,城市建成區面積428平方公里 。
(3)合肥在哪個省擴展閱讀
1949年2月1日合肥正式建市時,劃市區為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和第一直轄鎮、第二直轄鎮。同年4月,兩直轄鎮合並成立第四區;9月,撤銷4個區,分設大東門、車站、西門、北門、南門5個派出所轄區。
1951年11月,撤5個派出所,成立車站、東市、西市3個區。
1960年3月,改車站區為東市區,原東市區改為南市區。
1963年8月,改南市區為中市區。
1951年1月,從肥東縣和肥西縣劃進8個鄉置郊區,以後幾次向四周擴展。
1958年7月,肥東縣、肥西縣、巢縣劃歸合肥市。
1961年4月,三縣劃出。
1959年5月,從巢湖周圍4個縣沿湖地帶劃出部分農村,設立巢湖(水上)區。
1961年4月,巢湖區撤銷。
1964年10月,劃壽縣4個區和定遠、肥東、肥西縣各1個區,共7個區、55個公社,建置長豐縣,屬合肥市轄。
1983年7月,肥東縣、肥西縣復歸合肥市轄。
2002年3月,合肥市區劃調整,大致以南淝河、板橋河、老環城路、金寨路為界,將原東市區、中市區、西市區、郊區分別調整更名為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
2004年6月,長豐縣有2個鎮和5個鄉劃歸淮南市管轄。
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原地級巢湖市,原居巢區改設縣級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轄、合肥市代管,廬江縣劃入合肥市。合肥市現轄四縣(肥東、肥西、長豐、廬江)、一市(縣級巢湖市)、四區(瑤海、廬陽、蜀山、包河),並擁有四大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
2015年10月12日、12月3日,國務院分兩次批復同意安徽省銅陵、安慶、六安、淮南四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轄16個地級市,省會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餘15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轄區最大的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省政府駐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共轄44個市轄區、7個縣級市、54個縣。轄區面積最大縣、市、區分別是金寨縣、寧國市、埇橋區。
共轄255個街道辦事處,1249個鄉鎮其中946個鎮,303個鄉(7個回族鄉,1個回族滿族鄉,1個畲族鄉)。
『肆』 合肥屬於哪個省哪個市哪個區
合肥,安徽省轄地級市,安徽省的省會。
合肥,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合淝,安徽省省會。合肥位於中國華東地區、長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間,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連淮南市,東北靠滁州市,東南靠馬鞍山市、蕪湖市,西南鄰安慶市、銅陵市;全市版圖總面積11445平方千米,介於北緯30°57′-32°32′、東經116°41′-117°58′之間。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又名「廬陽」,有「江淮首郡、吳楚要沖」的美譽。境內有丘陵崗地、低山殘丘、低窪平原三種地貌,以丘陵崗地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
『伍』 合肥屬於江蘇省嗎
合肥不屬於江蘇省,合肥屬於安徽省。
合肥,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合淝,安徽省省會,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全市下轄4個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1445.1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28.5平方千米。
合肥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安徽中部、江淮之間、環抱巢湖。合肥是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又名「廬陽」。
『陸』 合肥市哪個省份
合肥市隸屬於安徽省,是安徽省省會。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是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淮之間,環抱巢湖,[總面積11445.1平方公里。
『柒』 合肥屬於哪個省
合肥屬於安徽省,合肥位於中國華東地區、長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間,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連淮南市,東北靠滁州市,東南靠馬鞍山市、蕪湖市,西南鄰安慶市、銅陵市。
合肥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均氣溫15.7℃,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年日照時間約2000小時,年均無霜期228天,平均相對濕度為77%。
(7)合肥在哪個省擴展閱讀:
合肥對外交通便捷,境內鐵路、公路、航空、水運交通發達,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立體化交通網路,是國家規劃建設中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東有合寧線連接南京、上海,西有合武線通往武漢、成都,北有合蚌高鐵直通北京,南向將通過京福高鐵連通江西、福建。
合肥是中國重要的鐵路交通節點城市之一,境內有滬漢蓉高鐵、合福高鐵、京九高鐵、合杭高鐵、合鄭高鐵、合蚌連高鐵等多條高速鐵路線穿越,另有合六城際鐵路、合淮蚌城際鐵路、合寧城際鐵路、合蕪城際鐵路。
『捌』 合肥是那個省份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會
合肥,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是安徽省省會,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1]
,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之一[2]
,也是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3]
,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3]
。合肥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淮之間,環抱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東連滁州市、馬鞍山市,南接蕪湖市、安慶市,西依六安市,北靠淮南市。[4]
合肥市總面積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設有4個開發區[5]
,城市建成區面積428平方公里[6]
。合肥境內有丘陵崗地、低山殘丘、低窪平原三種地貌,以丘陵崗地為主;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7]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8]
,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9]
。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10]
。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境內名勝古跡眾多,如包公祠、李鴻章故居、吳王遺蹤等。合肥還誕生了周瑜、包拯、李鴻章等一批歷史名人。[11]
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12]
、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13]
、中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14]
。截至2016年末,全市有各類高等院校60所,在校學生62.86萬人,其中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學生54.55萬人;有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151個,其中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3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