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知多少
指的是過去所經歷的歲月……
其實,往事可以看出對未來的一種迷惘和困惑,即知非知,即有非有
我個人認為,這種態度並非迷矇混沌,倒有些撥的雲開見月明之意
『貳』 往事知多少的上一句是什麼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叄』 虞美人李煜中"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麼
往事指南唐亡國。
開寶八年(975年)二月,宋師攻克金陵關城。三月,吳越進逼常州,誅殺皇甫繼勛,權知州事禹萬誠獻城投降。六月,宋與吳越會師,進發潤州,留後劉澄投降。洪州節度使朱令贇率兵十五萬前往救援,行至皖口,遭遇宋軍。
朱令贇下令焚燒宋船,不料北風大作,反而燒至自身,朱令贇與戰櫂都虞候王暉皆被擒(皖口之戰)。外援既滅,北宋盡圍金陵,晝夜攻城,金陵米糧匱乏,死者不可勝數。李煜兩次派遣徐鉉出使北宋,進奉大批錢物,求宋緩兵,太祖答以「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將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力戰而死,右內史侍郎陳喬自縊,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3)往事知多少擴展閱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是什麼意思阿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
原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欄 通:闌)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4)往事知多少擴展閱讀:
注釋:
了:了結,完結。砌:台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葯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
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伍』 風花雪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什麼意思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天夜裡又刮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若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陸』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葯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這句表達了李煜作為階下囚的無奈與悲哀,春花秋月是無盡的,而李煜卻問何時了,深刻的表現了他對現在的生活的一種決絕,國已不在,而我卻苟活,這不能不說是一代帝王的悲哀。
「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由小樓想到故國家園,由故國想到現在,真是不堪回首,但卻真真實實的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又進一步的表達了李煜當時的那中悲憤的亡國心情。
回想故國「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國家的江山宮殿都應該還在,但江山宮殿里的人卻已不再是從前的人了。回想中有多少的悲恨在心中,也只能發出「只是朱顏改」這樣感傷了。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是李煜悲憤的深刻表現,也被後世廣為流傳,將一腔悲傷化做一江的春水,奔流不止,這是作者的感情的升華,將無形的悲恨比做有形的東流水,讓人更能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可悲。
整首詞都深刻的表達了亡國之恨,感情可謂真摯。詞雖然短,感情卻豐富,讓人回味無窮,即使合上書頁,緊閉雙眼,也同樣能感受到李煜那無盡無止的哀傷之情。
『柒』 往事知多少中往事指什麼(物質精神)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往事」指的是李煜在未亡國前自己還是君主時候在金陵的生活。比如他的風雅藝術追求,與南唐眾美的綺麗風月生活以及對亡國淪為階下囚對自己以前所做所為的悔恨。
『捌』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是什麼意思
【釋義】:這些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
【出處】回:《虞美人·答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8)往事知多少擴展閱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得上絕命詞。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之間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感到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詞語言明凈、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頭,以答結尾,由問天、問人最後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詩詞藝術結構,讓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玖』 「往事知多少」的全詩是什麼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拾』 往事知多少的前一句
往事知多少的上一句
春花秋月何時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李煜 【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