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有哪些
㈠ 文體形式有哪些
文體知識包括: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四個方面的常識。
(一)、記敘文
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1、記敘文的分類
(1)從內容及表達方式分:
①簡單記敘文
②復雜記敘文
(2)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分:
①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
②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
③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
④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
(二)、說明文
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能、製作方法、發展過程和事理的成因、功過的一種文體。
1、說明文的分類
從說明對象(內容)分
①實體事物說明文
②事理說明文
③科學小品文
從語言表達方式分
①平實說明文
②文藝性說明文
2、說明文的特點
(1)內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2)結構上具有清晰的條理性
(3)語言上具有嚴密的准確性
(三)、應用文
應用文是一種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的實際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簡明通俗的實用文體。
1、應用文的種類
(1)書信類
一般書信、專用書信(感謝信、表揚信、慰問信、介紹信、公開信、證明信、申請書、建議書、倡議書、聘請書)、電報、匯款
(2)筆記類
日記、讀書筆記
(3)公文類
通知、通報、報告(調查報告、科學報告)、請示、計劃、總結、會議記錄
(4)宣傳類
廣告稿、演講稿、板報、新聞、通信、產品說明書
(5)告示類
啟示、海報
(6)禮儀類
請柬、祝辭(賀信、賀電)、唁電、唁函、
(7)契據類
條據(收條、借條、領條、欠條、請假條、留言條等)、合同(協議書)、公約、
(8)傳志類
傳記、地方誌、家史(校史、村史)
(四)、議論文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方式,通過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
(1)、議論文的分類
按內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論文
②評論
③雜文(隨筆、雜談、筆記)
④讀後感
按論證方式分:
①立論文
②駁論文
㈡ 散文主要的文體有哪些
散文的分類:
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說理散文(議論散文)三類。
(1)敘事散文:以寫人敘事為主的散文,通過寫人敘事抒發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往往帶有一定的抒情成分。這類散文善於通過某些生活片斷、場景和細節描寫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徵,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事件的意義。根據所定寫內容的側重點,它又可分為為兩種類型。①記人散文。它以人物為中心,但在刻畫人物形象上與小說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周致地描寫人物命運,而是通過富有特徵的細節、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來寄情寫意。②敘事散文。它以事件的發展為線索,寄情於事。所敘述的事件可大可小,可一件也可多件,可以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小故事,也可以是片斷的組接或特定場景的描寫。但一般要側重選擇某一曲折有致、富有情趣和內涵的側面或場景來寫。
(2)抒情散文:即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其基本特徵是寓情於景,寓情於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過對景和物極盡其妙的藝術描寫,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和特定情思。這類散文較多含蓄和象徵的成分。以一定的事物為對象,側重於具體生動地抒發作者的情懷。
(3)說理散文:也稱為議論散文,它以議論為主,藉助某種形象說理,或直接的發表議論。其特點是議論、抒情和描寫相結合。這類散文近似於雜文,但比一般雜文更具文藝性
㈢ 語文有哪些文體
記敘文,散文,小說,戲劇,詩歌,說明文,議論文,雜文,散文詩.
古文有古風,近體詩,遠體詩等
還有風雅頌(詩經)
㈣ 初中的所有文體有哪些
閱讀理解一般用散文,說明文,小說
寫作一般用記敘文和議論文
應用文一般就考個請假條什麼的,看看就行了,以上幾種文體要多練
㈤ 中國古代文體有哪些
古代八大文體為:表、說、記、銘、序、辯、傳、詔
1、表
(議論文)奏議的一種。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中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徵是「動之以情」。
2、說
(議論文)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
3、記
(記敘文)雜記。
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

4、銘
(稱頌功德,記敘文)用於述功紀行或警戒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與格言頗相似。
銘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文體,用來記述事實、功德的文字,述公記行、有時也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體。
5、序
(記敘文)贈序。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
序(敘)是一般的序言,放在書的前面;跋則放在書的後面,即後序。
上古時代的序都是放在後面的。有人認為《莊子·天下》篇就是《莊子》的序。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論衡·自紀》篇,《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敘傳》等,更顯然都是序言,它們都是在書的後面。《說文解字》的序也在後面。後來像蕭統《文選》等書,序文才移到前面。
6、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
論辨類就是論說文,包括哲學論文、政治論文、史論、文論等。先秦諸子書,一般都可認為論文集(通常都以政治為主)。單篇論文則以賈誼《過秦論》為最早。
論辨類或者是發表自己的主張,闡明一個道理(論):或者是辨別事理的是非,駁斥別人的言論(辨)。舉例來說,《淮南子》是論,而《論衡》則是辨;《過秦論》是論,而《神滅論》則是辨。
7、傳
(記敘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多採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
8、詔
詔令類是皇帝對臣下的書信。詔令和奏議本來都是書信,但因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被認為與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給皇帝的書信叫奏議,皇帝給臣下的書信叫詔令。
㈥ 新聞文體有哪些
新聞體裁大來體分三類:
1、新聞報源道,有消息、通訊、新聞特寫、新聞公報、調查報告、專訪等;
2、新聞評論,有社論、述評、編輯部文章、評論員文章、思想評論、理論文章等;
3、副刊體裁,有散文、雜文、小品、詩歌、小說、劇本、報告文學、回憶錄、曲藝等。

(6)文體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聞文體的具體結構:
根據兩分法,新聞僅是動態消息一種。一般來說文體上都是倒金字塔結構。而軟新聞則有兩大類:簡明軟消息與特寫。軟新聞的文體要求是自由式,或者稱為非倒金字塔結構。二分法不僅使新聞文體分辨得清楚明晰,導語和文體之間的關系也容易確認。
㈦ 初中階段所有類型的文體有哪些,
文體分為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
文章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 。
而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
㈧ 古代八大文體有哪些
古體詩、律詩、絕句、楚辭、歌行體、賦、駢體文、詞、
志怪小說、軼事小說、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章回小說、譴責小說、演義小說
記①碑記②游記③雜記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⑤筆記《夢溪筆談》
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於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序、跋
贈序
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家: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於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㈨ 常用的文體有哪些方法
文體知識包括: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四個方面的常識。
(一)、記敘文
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1、記敘文的分類
(1)從內容及表達方式分:
①簡單記敘文
②復雜記敘文
(2)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分:
①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
②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
③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
④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
(二)、說明文
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能、製作方法、發展過程和事理的成因、功過的一種文體。
1、說明文的分類
從說明對象(內容)分
①實體事物說明文
②事理說明文
③科學小品文
從語言表達方式分
①平實說明文
②文藝性說明文
2、說明文的特點
(1)內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2)結構上具有清晰的條理性
(3)語言上具有嚴密的准確性
(三)、應用文
應用文是一種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的實際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簡明通俗的實用文體。
1、應用文的種類
(1)書信類
一般書信、專用書信(感謝信、表揚信、慰問信、介紹信、公開信、證明信、申請書、建議書、倡議書、聘請書)、電報、匯款
(2)筆記類
日記、讀書筆記
(3)公文類
通知、通報、報告(調查報告、科學報告)、請示、計劃、總結、會議記錄
(4)宣傳類
廣告稿、演講稿、板報、新聞、通信、產品說明書
(5)告示類
啟示、海報
(6)禮儀類
請柬、祝辭(賀信、賀電)、唁電、唁函、
(7)契據類
條據(收條、借條、領條、欠條、請假條、留言條等)、合同(協議書)、公約、
(8)傳志類
傳記、地方誌、家史(校史、村史)
(四)、議論文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方式,通過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
(1)、議論文的分類
按內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論文
②評論
③雜文(隨筆、雜談、筆記)
④讀後感
按論證方式分:
①立論文
②駁論文
㈩ 文體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內容
文體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范疇。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徵及其劃分,往往取決於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
文體通常指由交際環境、交際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對穩定下來的篇章結構及言語總體格調。作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為學科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關注對象,又能為人們的應用提供最為切實的規則範例。正因為這樣,相關的學科領域里邊,如寫作學、文藝學、語文學、語法學、修辭學、文章學等等,大都要論及該內容。(見《應用寫作》2003年第9期《文體分類中的誤區》)
文體的客觀存在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獨特的功能。德國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中認為:「文學的形式類型既不是作家主觀的創造,也不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種社會現象。類型與形式的存在依賴於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種文體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種體裁所無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審美效應。正如萊辛在《漢堡劇評》中所說:「各種體裁的詩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說兩種體裁不可能產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種體裁可以盡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圍之內做得比其他體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體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表達,就是選擇,就是風格,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強調。每種文體都具有某種對現實社會內容的表達功能,這是文體的本質特徵,也是它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達同一思想內容時,可以在對等的種種方式中進行選擇,即選用最恰當的再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構思創作過程中,總要選擇最符合創作意圖和對象的某種體裁結構及其規定性。因為有人視文體為藝術創作的選擇性。它往往以歷來展現在作家面前的體裁可能的豐富性為前提。它能代表某個作家、某個時期、某……在於任何地方,只存在於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勞倫斯的話說,存在於它『為語言意識而作斗爭』之中」。在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文體又是讀者的一種強調。達克爾.里法泰爾在《文體分析標准》中說:「文體被認為是在不改變意義的情況下給語言結構所傳達的信息添加的一種強調(表達的、感情的或美學的)。這也就是說,語言表達,而文體強調。」
文體的意義,主要不是來自於文體結構的自身屬性,而根本上取決於某種非語言的個人或文化的特質,也可以說取決於某種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機制等深層結構。而後者又歸根結底受制約於-個民族的生存境況,以及它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每一種文體只有當它的先決條件、它的文化為它獲得了地位時才能存在。因此,文體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受文化制約的相對觀念。
文體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文本內容決定體裁形式,選擇、運用哪種文體,取決於表現對象的特點以及作者反映的具體方式。任何文體都同其一定的表達內容相適應,新文體的產生依賴於新的歷史環境,然而文體一經形成和確定,又會反作用於表達內容,對它具有一定的制約和要求。同時,文體形式本身就具有內容的牲質。沒有不與內容相聯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質完全取決於藉助它們得以表現的內容性質。內在的東西無一不溢於其表。從根本上來說,審美形式就是起源於現實內容,並是它長期沉澱、風化的結果。前蘇聯莫?卡岡《藝術形態學》:「種類和體栽不是學究們臆想出來的,已經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結構,而是其中歷史地發生著『內容的凝固和穩定』的形式。」而德國西奧多·阿多爾諾在《論藝術與社會的關系》中所說的話則更為深刻:「藝術與現實世界的對立存在於形式領域;但是一般說來,這只會以諸如審美形式是內容的積淀這樣一種經由中介的方式發生。」
文體又是歷史性和穩定性的統一,每種文體都具有獨特的歷史形態和表達內容,既同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生產力狀況以及人們的表達需求相適應,又有某種在歷史上比較穩定的結構方式。這種統一,反映了發展和繼承的關系,穩定性保證了文體自身的優良傳統被繼承下去,是文體發展的一種方向性「羅盤」。而歷史性則使文體不斷發展、創新,逐漸走向成孰和完善。隨著歷史文化積淀層的加厚,文體的內涵會不斷更新,有時也能相對獨立於產生它的社會根源,「獲得它們自身的生命與自足性,超越歷史的命運」,( 克勞斯:《論文學類型》)會具有「重新獲得功能」的可能性,從而被開掘出新的表達功能、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
文體界定的理論極其重要,沒有它文體世界將不可思議,與經驗也不相符合,理論上的文體同「歷史的」或「實際的」,即從文本寫作這-事實中產生的文體,其差異是不斷變化、相互影響的。關於文體的定義不可能固定不變,它總是在事實的描述和理論的抽象之間不停地徘徊。
1、記敘文:
(1)、定義: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或狀物、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
(2)、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