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坐
① 佛教怎樣打坐
打坐是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
禪定方法:
1、盤腿而坐,身體正直,眼睛微閉,下齶額微收,兩掌相疊,掌心向上,置於腹部下方,全身放鬆,心平氣和,無思無念。
2、呼吸自然,開始數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處,當空氣流出鼻腔時在心理默數,即每次呼氣的時候(也可以吸氣時數),就數一個數字,同時暗示自己更放鬆,數數規則:從1數到10。
3、當發現數錯了的時候,就表示你己經愰忽了,沒有關系,再回頭從1開始往上數。
4、注意整個練習的過程,保持身心同時放鬆,心情平靜。當心理浮躁,雜念很多的時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氣的時候,加重呼氣。持續一段時間,待心平氣和時,再讓呼吸隨其自然。

(1)如何打坐擴展閱讀
禪坐准備步驟:
1、肚子六分飽:飯後一小時再禪坐,不要吃得太飽,約五、六分飽即可。少吃一點,可以讓腸胃有更多的空間來裝靈氣;如果吃得過飽,胃裡充滿濁氣,打起坐來也容易睡著。飲食的內容則以清淡為主,不要太油膩。
2、自在歡喜心:在心情一定要很法喜、很自在。如果正在生氣或是心情不好、不愉快的時候,就不要坐。因為即使勉強去坐,效果也不佳。
3、疲累去休息:身心疲累的時候也不要坐。因為疲累的時候打坐會打瞌睡,達不到禪坐的效果。如果覺得累,還是趕緊去睡覺。
4、何時禪坐佳:隨時都可以。但晚上十二點以後到第二天清晨五點之間不要坐,因為這是睡眠時間,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去休息。
5、環境要通風:禪坐的地方最好要通風良好,但要注意風不可直吹後腦,否則後腦會脹痛。另外光線也不宜太強或太暗。
6、服裝宜寬松:打坐的服裝以寬松為宜,女性應避免穿短裙,以免姿勢不雅。
7、眼閉心法喜:禪坐時,雖然眼睛輕閉,但還是要保持法喜的面容,不要一付愁眉苦臉、痛苦緊綳的樣子。
8、每日一禪坐:最好養成每天禪坐的習慣,一段時間後,自然能體會出禪坐的好處。
② 怎麼打坐
你好:
打坐是須要善知識引導才行,你最好去參訪善知識,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沒有必要找善知識引導了。
③ 打坐的正確方法
靜坐的方法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靜坐的姿勢,是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靜坐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閉眼,合唇,舌抵上齶,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來實施: 一、數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靜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出入綿綿,忌迫促,或有聲。息調順了以後,就可開始數息。《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解脫道論》說:"數息是世尊所稱嘆。"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時可數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計一個數,從"呼"計數也可以,從"吸"計數也可以,從一數至十,數完了,再從頭由一數起。 二、繫心臍下。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這時可放棄數息,將注意力集中於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法門》說"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繫心在臍能除眾病。"其原因是注意臍下,深長細遠的呼吸,不但有強健肺部的功能,並具有寧靜神經的作用,智者大師又說:"下著安心(即是繫心臍下)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於聽息之出入,但不是有聲可聽,一有聲,息就粗浮.當耐心潛神地輕輕微微傾聽若存若亡的息,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 三、凝心。靜坐注意臍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師說"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樣凝法呢?只須應用一個呆字,一獃獃住,什麼都不思量,這就是凝心,漸漸地不覺有手,不覺有身,並不覺有我,但見聞仍然了了,這是定相初現,從此進入心息兩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隨著功夫的進程到達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會引起其他妄想雜念來,因為求定這個念頭就是妄念。 以上所說的修定三個階段,並不是機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靜坐功夫純熟。一入坐便可繫心臍下,可把數息這階段取消。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緩緩起立。
④ 如何打坐入靜
入靜的三層境界
入靜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內容之一。入靜是修煉者取效的關鍵所在,修煉的成效如何,取決於入靜的程度深淺。功夫的高低幾乎可以用功者入靜的深度來衡量。精神上的入靜層次深淺,關繫到功夫進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入靜又稱虛靜。人靜是氣功修煉過程中逐漸達到一種思想寧靜,意念集中,輕松舒適,頭腦有序化的境界。人靜狀態即不同於正常清醒狀態,亦不同於睡眠狀態,更不是萬念俱息,寂然無物,因為它還保持著煉功的意念活動。由於每個煉功者的情況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盡一樣,所以入靜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入靜的狀態還與個人的修養,神經類型、年齡、性別、文化等有關。一般說,修養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動情緒的人,易於入靜;神經類型屬於抑制型的,易於入靜;而興奮型的則難以入靜;德性高的人,易於入靜;德性差的人,難以入靜。
入靜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原理是一致的。所有的入靜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寧靜,使思想專一,止住在一點上。要真正達到入靜的要求,必須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也決沒有捷徑可走。隨著修煉氣功的程度不斷加深,入靜程度也就逐步顯現出不同層次來。入靜大體上可經過三個步驟,達到三個層次。
第一步:一念代萬念,達到初步入靜階段。初學氣功者最難做到的是調心入靜,越想入靜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馬」不知所措,閉上眼睛一切景物還歷歷在目。通常煉功者多選用替代法,即一念代萬念的方法誘導人靜。如觀想法,以觀想藍天白雲,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會、膻中、會陰、湧泉等容竅;數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聽自己呼吸的聲音等;讀數法,從一到十,反復重復數數等;還有捻珠法,念訣法,誦佛號等等……,通過上述方法,使煉功者的雜念相對減少,隨著導引進行煉功,煉功中感到身體舒適,情緒安定,常出現輕微的氣感,如輕、重、熱、涼、麻、癢、動等感覺。
對於初煉者或層次較低的人來講,用一念代萬念的過渡修煉方法,它僅能使紛壇的雜念得到收斂,拴住「心猿意馬」。但進入初級入靜階段後,切不可著相執著,否則會妨礙人靜的深入發展和功力的增強,也難以達到較高層次的人靜階段。
第二步:遺其欲,澄其心。達到中級入靜階段。入門易,入化難,要進入靜境,絕非易事。煉功者經過初級入靜階段,只是一種暫時的替代法,而不能持久,仍存未純之心,這就是多妄想、多游思。妄想生貪欲,游思多不覺。法在於止觀,收心人內,修心自慮,以心制心,以心悟心,斷盡煩惱,安定心神,關掉分別心,直至進入佳境。這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修到無我方是法,行到無心方人道。
修煉人靜,是個慢功夫,長功夫。往往一念剛息,雜念又生,但是「不怕念起,就怕覺遲」,要「念起即覺,覺之即無」。要獲得心靈的解脫,就要做到見景不生情,見物不動心,也就是說心不要被景物所牽,解脫就是你找到永恆的生命。所以,在修煉中,要採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眼不斜視,耳不旁聽,人耳即流的態度。《清靜經》上講:「遺欲自靜,澄心而自清。」滅欲自然清靜,神凝氣聚,真氣足而神自靈,凝神聚氣,全在清靜。無所求無所欲,妄想也就無能為力了。氣不清而神不安,神不安而無成矣。寧心無一事,少思必定神安,功夫就在不知不覺無私無欲之中,漸臻上乘。
遺欲澄心,這既是人靜的好方法,也是功力的一個飛躍。修煉到這個層次,煉功者就會一念圓融是太空,立清*之玄要,心身飄浮,一靈獨存,真氣勃發,會不斷出現各種景象,即由熱到光,由光到象,美景現前,萬物在動,超出自然力,返觀內照,內景外現,可見到眾象。如閃電、流墾、長虹、旭日、鉤日或五彩繽紛的光亮,嗅到奇異的香味,甚至看到佛像。出現身外有身,或聽到有人在講話等等。對此,要做到心中有數,這些景象,都是氣功態下,人體自性所為,本性的反映。煉功者,對一切景物要不驚不奇、不追求、不貪戀,以防人魔。一切特異現象都是物質、能量、信息相互轉化和作用,切不可神秘化、更不能宣揚封建迷信,才能達到真正的身心的解脫,得到宇宙的真諦。
第三步:修德行貫全程,達到高級入靜狀態。入靜到高級階段,煉功者主要是陶冶情操。涵養道德和引發特殊效應。修德是氣功修煉的根本原則,煉功的成敗,從根本講,就是看道德修養得如何。有志求功學道者,不但應修身,更應修德。古人曰:「三千內功易成,八百外行難圓。三千內功,修身也,八百外行,修德也。」修煉者只煉功不養德,像一邊蓄水一邊開閘,只養不煉則切斷活水源頭,無以濟事。功從德上來,德為功之源,作為內心修養的德,從它的含義上講,德就是得。養德則功進,無德則功損。道德是靈魂的力量,道德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簡而言之,修德不煉功,到老一場空,煉功不修德,心定要著魔。道門名聯有「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嗎。
養德的關鍵在行德上,只有想法還不行,要有恆心去行德。《禮記》: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因此煉功要和日常生活,工作以及整個生命活動結合起來,每時都要想到並且做到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乃至全人類做好事,至少做一件好事,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修德還要遵紀守法,助人為樂,淡化名利,講究社會公德。只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也就「人若慈悲何須讓,心本平和不用忍」了。行道在悟性,行德在善命。德增功進,步人高層次境界時,生命靈通與宇宙交換信息的靈敏度增強,智慧廣大,使人「小宇宙」與大宇宙的運轉同步,獲得宇宙間的更多的信息,包括宏觀信息和微觀信息。善德其實質是調整體內能量的過程,由此純凈身心,喚念本性,消除本性。德高能轉化為透明的精妙體,修煉成人的本性,同化為宇宙特性和規律的真正高尚的人。
⑤ 怎麼打坐
蔣維喬的靜坐方法。因是子靜坐法(有書賣的)。當時也是風行中國及日本的。
甲 身體的姿勢
一兩腳的安放
圖一 雙盤膝:少年筋骨柔軟,可用此法,就是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腳掌和右股略齊,再把右腳小腿牽上,架在左股上面;這時候兩腳掌向上,兩股交叉,好像三角形,這叫做「雙盤膝」,它的好處:是兩膝蓋必定緊貼坐墊上,坐的姿勢自然端正,不會向前後左右歪斜。但這種雙盤膝姿勢,不容易學,中年以上的人,學起來更難,不必勉強。
圖二 單盤膝:坐時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腳放在左股下就得了。這比雙盤膝容易得多。它的缺點,是左膝蓋不能夠緊貼坐墊,入坐稍久,身體要向左邊歪斜;只要你自已覺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沒有妨礙的。
圖三 下盤法:倘若老年的人,連單盤也做不到,那就把兩小腿向下面盤,也可以的。不過兩膝蓋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應隨時注意改正。
圖四 平坐法:還有兩腿有毛病的人,連向下盤也做不到,那就把兩腳垂下平坐也可。但須把左腳跟靠在右腳背上。叫做「四肢團結」;或兩腳底平放地面也可,但腿與腳掌,要保持九十度直角。
初學盤腿時,入坐略為長久,必感覺兩腳麻木,此時可以徐徐放開,等到不麻木時再盤;或就此起身徐行,等到第二次再坐,都可以。
二兩手的安放
兩手應該寬松,絲毫不可著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輕輕擱在兩小腿上,貼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時,也可以將兩手放在兩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的放平,如圖四所示。
三頭部的姿勢
練習時,頭頸,面孔,眼睛,嘴巴的動作都要注意:頭頸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輕輕閉合,嘴巴也要閉,不可張開,舌頭抵住上顎。
四卧式的姿勢
圖五 平常仰卧法:行、住、坐、卧,是人們舉止的四種威儀,都可以用習靜的功夫。當然,行時習靜為最難,住時也不容易,非到功夫很深時辦不到,坐時行功最合標准,所以把它作為主要的練習方法,卧時雖易致昏沉,然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時,就不妨以卧式來作代替。卧式如人們睡卧一樣,有仰卧側卧兩種。仰卧姿勢與平常仰卧一樣。但須記得將頭肩等部略事墊高到自已覺得最舒服的程度,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墊均同前述。
圖六 獅子王卧法:此法是側卧,側卧雖然左右都可,但以作者的研究,當以右側為宜。因左側卧則心臟常受壓迫,不是頂好;右側卧的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墊也同前述,但頭及上身須略前俯,上面的腿比較下面的應更加稍彎曲些,使達最舒適的程度,自膝蓋以上的大腿疊於下面的腿上,膝蓋以下的小腿和腳就很自然的貼放於下面小腿和腳的後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彎曲,上面的手也自然的伸出,掌心向下,輕輕放於髖關節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開,放於頭畔枕上,距離頭部少許,須看你怎樣覺得最舒適為准。這個卧法,在功夫上有個名字,叫做「獅子王卧法」。
乙 精神的集中
靜坐的時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臍下約一寸三分的部位,稱「下丹田」)。初學的人,對這種工夫,極難下手。人們的妄念,一起一滅,沒有一秒鍾停止,所以說:「心猿意馬」,最不容易調伏。靜坐的最後工夫,就是能夠調伏這些胡思亂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夠出現一種無念境界。那麼怎樣下手呢?應該平常行動做事時候,時刻當心,不要亂想,到靜坐時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這樣反覆練習,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逐漸減少。以達到無念的境界。這是最上乘的方法。如初學者覺得這種定力的根基不夠,可以輕閉兩眼至微露一線之光,而目觀鼻準,這叫做「目若垂簾」。靜靜的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聞不覺,口也須自然閉合,遇有口津多的時候,可緩緩分小口咽下。最要緊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一如上述,這樣可以得到幫助不少。
還有一種方法,仍將兩眼輕輕閉合而用「數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使精神自然集中,這叫做「心息相依」。其他姿勢一如前述,而最重要點,仍是在於「意守下丹」。這種方法,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有最緊要的一句話,就是要請讀者記住這一個方法:因這幾種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方法,可以沒有流弊,讀者但擇哪一種方法在實地練習時經常覺得最舒服者,就是那一種方法於他最為合宜。
初學靜坐的人,常常說:「我沒有學靜坐的時候,妄念倒還少,一入坐後,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麼緣故?」這實在是一種誤解。要知道人們妄念,本來隨時都能有,平常時因和外面環境的接觸,把注意力分散了,故不覺得多;習靜以後,精神集中於內部,才覺得妄念忽起忽滅,不可捉摸,這是一種初步的自覺。能夠從這下手,返觀自心,妄念是怎樣生起來的,練習久之。它自然漸漸會減少,不必怕它。
初學的人,又有兩種境象:一是散亂,沒有法子把情緒安定下來;一是昏沉,時時要打瞌睡。大概初學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亂,無法收斂,練習的時日稍久,妄念減少,就容易昏沉。這是學靜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治散亂的毛病,應該把一切念頭,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專一注意在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應該把念頭提起,專注意在鼻頭尖端,把精神振作起來。大概說來,人們因為白天勞累的緣故,夜裡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來入坐,因為夜裡眠已足,就不至於昏沉了。
丙 呼吸的練習
上面說到人們的生命寄託於呼吸,呼吸習靜法就在對准呼吸下手,那麼呼吸的練習很是重要,應該詳細談談。
一般人的呼吸往往短而淺,不能盡肺部張縮的力量,因此也不能盡量吸入氧氣吐出炭酸氣,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這里舉出練習方法如下:
一、呼吸氣息的出入,應該極輕極細,連自己的耳朵也聽不見出入的聲音。
二、氣息應該慢慢的加長,叫它達到小腹;但要純乎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練習,久後就能夠達到。
三、人們胸中,在肺的下面,胃的上面,有橫膈膜(也叫隔肌)。開始練習呼吸的人,往往會覺得胸中氣悶,這因為沒有推動膈肌的緣故。推動的方法,是吸氣時候從鼻中徐徐吸進新鮮空氣,使肺底舒張,膈肌下降;呼氣的時候,吐出濁氣,下腹部收縮,使隔肌向上升,這樣一上一下地膈肌的運動就會靈活,於是覺得胸部空松,一點也不氣悶了。
四、腹中的大小腸,最為柔軟,血液容易到此滯留,呼吸的氣,漸漸深而且長,達到小腹,腹部就有彈力,能夠把滯留在腹腔內的鬱血逼出去,達於四肢。
五、呼吸的氣,必須從鼻腔出入,不可用口;為什麼呢?因為鼻子是專司呼吸的器官,鼻孔里有毛,可以阻止灰塵和微生物進入呼吸道,倘呼吸的時候,把嘴張開,一則侵奪鼻子的功用;二則灰塵和微生物容易入口,發生疾病,所以不但靜坐時候要閉口,在平常動作時也以閉口為合宜。
丁 治病與防病的功效
呼吸習靜法,對於治病防病的功效是說不盡的,大凡慢性的內症,葯物所不能治療的,此法可能奏效,如今不說空話,舉出實例:如我本人,少年患嚴重的肺病,沒有方葯可以醫治,就用這法,根本治好。
⑥ 如何打坐
如何打坐抄入定_網路經驗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在左腿上,反之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肩張,兩肩應舒張下垂,但不要挺胸。
3.手結定印於臍下,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隨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於臍下。
4,把一切都放下,需要心量廣大。
⑦ 如何正確的打坐
打坐的話最好按"七支坐法",這樣比較如法一點吧,合十祝吉祥,阿彌陀佛. 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參考附圖),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說明: (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 (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採用以下各圖所示的其他坐姿。 說明: (一)坐墊約兩、三寸。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 (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說明: (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 (二)吉祥卧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⑧ 怎麼打坐入定
入定坐姿:七支坐法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
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
(8)如何打坐擴展閱讀:
打坐的注意事項:
1、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此節飲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靜坐時心搖則氣散,修了一點點精氣神,不僅會從夫妻生活方面漏掉,還會從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種「漏」、耳朵聽多了也是一種「漏」、嘴巴講多了更是一種「漏」!六根都會漏。為什麼強調修行人上來第一步,就要關閉六根呢? 當六根關閉以後,精氣神才會自動進入任、督二脈以及回到中脈里邊。
3、打坐時面帶微笑。
4、靜坐胡思亂想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數呼吸,不數入息,只數出息。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里頭生瘤、生癌,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
⑨ 道教如何打坐
打坐方法確實很多,然而一些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端身正坐,松肩沉肘,含胸拔背,松靜自然,虛領頂勁,雙目微閉,舌頂上齶,微微提肛收腹,呼吸自然而然(建議腹式呼吸)。可以散盤,或者單盤,雙盤,量力而行,手可結子午決,收功時放足,緩緩起立,可用手互搓摩擦面部梳理頭部,然後慢慢走動,待氣息平穩就可以。子午決有妙用,下面給你留一張圖,是掐子午訣的手勢。上面所說若有疑惑去逐一查清,正確的姿勢是入道的捷徑,會為日後正式修行打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