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怎麼讀
㈠ 十二生肖的戍怎麼讀
十二生肖里的是戌狗,裡面是一橫,一點的念戍,保衛的意思
㈡ 戍.戊.戌怎麼讀,及組詞

組詞:屈戌、戌時、壬戌、建戌、戌日、戌削
㈢ "戊戍"怎麼讀

戊戍:(wù;shù)
㈣ 戊戌戍戎怎麼讀
戊
wù
天乾的第五位。
戌
xū
地支的第十一位。
戍
shù
(軍隊)防守:衛~。~邊(駐防邊境)。
戎
róng
<書>軍事;軍隊:~馬。~裝。投筆從~。
㈤ 「戊」,「戌」,「戍」,「戎」 都怎麼讀
一、戊:wù
1.天乾的第五位。
2.(Wù)姓。
二、戌:qu、xū
1.(指事。從戊,含一。不詳。戊( wù)武器。本義:地支的第十一位)
2.同本義 。又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或紀日。
3.戌時
4.十二生肖屬狗
三、戍:shù
1.(軍隊)防守:衛~。~邊。
2.姓。
(5)戍怎麼讀擴展閱讀
「戊」最早見於圖形文字,其本義是斧鉞等一類的兵器,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五位的代稱,並成為此義的專用字,由此又引申為序數第五,又因其處於十天乾的中間位置,因以指方位中央,也指代土
「戌」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斧類寬刃兵器,後藉以表示十二地支的第十一位,又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狗」、五行中的「土」等。《說文解字》認為是「滅也」。
相關詞彙:
1.衛戍:警備(多用於首都):~區。~司令。
2.戍守:武裝守衛;防守:~邊疆。
3.戍夫:戍守邊關的人。
4戍角:駐防士兵的號角。
5.守戍:戍守,防守保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戍
㈥ 固戍的戍字怎麼讀
詳細解釋
◎ 戍 shù ("shu4");
〈動〉
(1) (會意。從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負戈守衛邊疆。本義:防守邊疆)
(2) 同本義 [guard the frontier]
戍,守邊也。——《說文》。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戈也。
武王立重泉之戍。——《管子·地數》
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詩·王風·揚之水》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 漁陽。——《史記·陳涉世家》
(3) 又如:戍人(古代守邊軍士的通稱);戍守(守衛);戍客(離開家鄉戍守邊境的人);戍邏(守邊巡邏);戍役(戍邊的軍士);戍將(戍守邊境的將領)
(4) 駐守 [garrison]
三男鄴城戍。—— 杜甫《石壕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宋·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5) 又如:戍鼓(駐邊軍士所擊的鼓聲);戍主(古代駐守一地的長官);戍堡(邊防駐軍的營壘、城堡);戍御(防守御敵)
㈦ 戍字怎麼讀
[ 戍 ] shù <動>
會意。從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負戈守衛邊疆。本義:防守邊疆。
同本義|戍,守邊也。——《說文》。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戈也。
㈧ 「戊」,「戌」,「戍」,「戎」分別怎麼讀
1、「戊」 wù(音誤)天乾的第五位(甲、乙、丙、丁、戊);常用做順序的第五;「戊更」指夜晚五更。
2、「戌」xū(音需),地支的第十一位;戌時指晚上七點至九點。
3、戍」shù(音術),軍隊守衛的意思,用做「邊戍」、「戍邊」、「衛戍」

(8)戍怎麼讀擴展閱讀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 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晉宋以後,文字又日漸增繁。
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梁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 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35字了。
1915年歐陽博存等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收字 49964個。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
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1994年冷玉龍等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不過此書收錄的漢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今天的書面語里已經廢置不用的字。
㈨ 戊戌戍戎怎麼讀
戊,讀音Wù。戍,讀音Shù。戌,讀音Xū。戎,讀音róng。
1、戊,拼音Wù,同誤,天乾的第五位;如「戊更」,是指:夜晚五更;「戊戌變法」,是指1898年的戊戌維新。
2、戍,拼音Shù,同術,軍隊守衛的意思;如衛戍、戍邊、戍守。
3、戌,拼音Xū,同須,地支的第十一位。戌時,舊式計時法指晚上七點鍾到九點鍾這段時間。
4、戎,拼音róng,同溶,是指軍事、軍隊等,如從戎、戎裝。
為了便於記憶,完全可以以順口溜為輔助:橫戌點戍戊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

(9)戍怎麼讀擴展閱讀:
戊戌為干支之一,順序為第35個。前一位是丁酉,後一位是己亥。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戌屬陽之土,是比例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