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瀘定橋在哪裡

瀘定橋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0-11-19 18:33:52

Ⅰ 瀘定橋在哪裡

瀘定橋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

瀘定橋位於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河西街與成武路之間的大渡河上,北距上游雅康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4218)興康特大橋5千米,距離高速公路出入口8千米,南距下游城南大橋800米;橋西接海子山,橋東接二郎山。

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於1961年3月4日被納入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3年納入景區管理。

(1)瀘定橋在哪裡擴展閱讀: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

在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

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西橋台之間凈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盪漾,如泛輕舟,它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

Ⅱ 誰知道這是什麼橋,在哪裡

渡河鐵索橋
大渡河鐵索橋中國現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又稱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城西,跨越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橋凈跨 100 米,凈寬 2.8 米,橋面距枯水位 14.5 米。全橋共用鐵索鏈 13 根,其中 9 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橫縱木板作橋面,可通行人、畜; 4 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橋面兩側。東西橋台用條石砌築,高 20 余米,上建有橋亭,有清康熙題寫的「瀘定橋」匾額和瀘定橋碑記。錨定坑設在橋台後,寬 2 米,長 5 米,深 6 米,豎直埋置生鐵樁 8 根,另有長 4 米、直徑 20 厘米的錨樁 1 根,橫卧在鐵樁後面, 13根鐵鏈就系在錨樁上。大渡河鐵索橋是四川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因在懸崖絕壁之間建修跨過急流的艱巨工程而聞名。; 1935 年 5 月 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以奇兵強奪瀘定橋,紅軍遂過大渡河。毛澤東《長征》詩有「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之句。 1950 年以後曾多次維修,並建立陳列館,展出大渡河鐵索橋戰斗史料。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籍記載
這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可見康熙對當時疆土完整的意願;而反過來看,「山河統一」又表現了他對疆土完整統一的一種喜悅。由此可想,鐵索橋對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應明白「瀘定」二字的意義了。
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橋參觀游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定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及其公園設計新年穎,把紀念意義,地方風情、藝術博覽、旅遊觀光融為一體。位置就在瀘定縣城內,川藏公路旁。
瀘定橋位於四川西部瀘定縣,人們常稱之為大渡河鐵索橋,是甘孜州的門戶,康藏交通的咽喉。據《衛藏通志》載:「瀘定橋」為康熙皇帝命名。
此橋每根鐵鏈約重2.5噸,由890個扁環左右扣聯在一起,上鋪木板形成橋面,橋之兩側各懸2根鐵鏈作扶欄。橋之兩端,各有1座20米高的橋台,內置若干鐵樁,13根鐵鏈鉚定其上。橋台自重作為壓重,承受鐵索的巨大壓力。橋之東西兩端分別鑄有鐵牛、鐵蜈蚣,表達了人們鎮服「水妖」、鐵橋永固的美好願望。橋東對面左側置有康熙年間的《御制廬定橋碑記》,上有修橋的起因、橋的規模及維修辦法等內容。

民俗傳說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榮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地理位置
瀘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

人文歷史
三百年前,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有時不能及時渡河,大渡河兩岸經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比如說山珍海味、肉菜)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而軍隊的頻繁調動在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為了國家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梁,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於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沫水」,康熙錯以為「瀘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爾之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從此瀘定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御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橋東還有康熙48年的「御制瀘定橋碑記」。
關於瀘定鐵索橋,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正是當年紅軍18勇士強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險,紅軍取得了陝北會師的勝利,因而瀘定鐵索橋也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載入歷史史冊。1961年國務院批准瀘定橋(包括附屬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Ⅲ 海螺溝的景點在哪裡

海螺溝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南部,貢嘎山東坡,是青藏高原東緣的極高山地。海螺溝位於貢嘎雪峰腳下,以低海拔現代冰川著稱於世。

交通行程:

1、由成都經成雅(經雙流、新津、邛崍、名山、雅安- 石棉)高速公路後從石棉下高速沿四川省省道211線到瀘定貓子坪大橋。全長368公里,行程一天可抵達海螺溝風景區(6小時左右),沿途可以欣賞雅西高速美景(首選)。

2、從成都出發方案,成都新南門車站每天有直發海螺溝的長途班車,5個小時左右到達,110元左右/人。9:30左右開始發車,車次很多。或選擇前往康定的班車買到瀘定,8:00左右開始發車,到瀘定的車票通常為120元左右/人。去海螺溝的分岔路口在冷磧鎮甘露寺村,當地人稱「干谷底」,再搭車或租車約15元可到磨西鎮。但通常建議前往瀘定縣城,除瀘定縣城找車方便外,也可看看有名的瀘定橋。

3、從瀘定出發方案,每天都有到海螺溝磨西鎮的班車,當地也有不少跑這條線的麵包車,25元左右/人,全程50公里,1.5小時可到。離開海螺溝方案,9:00之後從三號營地有發往磨西鎮的溝內班車,憑此前購買的車票上車。磨西鎮往來瀘定縣城的麵包車很多。從瀘定前往康定或者返回成都比較方便。


Ⅳ 瀘定縣城的關於茶馬古道的塑像在哪裡

過去從雅安到瀘定要翻越高過萬丈的二郎山,路途十分艱險。那些身背一兩百斤茶包的人們,要徒步走到瀘定、康定,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民國時期入藏考察的劉曼卿這樣描述過:「自雅至爐則萬山叢脞,行旅甚難,沿途負茶包者絡繹不絕,茶一包重約二十斤,壯者可負十三四包,老弱則僅四五包已足。肩荷者甚吃苦,行數武必一歇,盡日僅得二三十里。」
瀘定境內的茶馬古道歷來有大路、小路之分。大路主要是騾馬馱運大宗貨物的通道,最早開辟於漢代的大路為興隆飛越嶺——沈村——德威——摩崗嶺——磨西——雅加埂。飛越嶺海拔2830米,雅家埂海拔3948米,還算是大雪山脈和邛崍山脈較低部位,相對較易翻越。當時沈村為貿易中心,派兵打仗也走這條路。清康熙四十五年建成瀘定鐵索橋,打箭爐(康定)形成貿易中心之後,增添了一條分路,即興隆——冷磧——瀘定橋——烹壩——回馬坪——冷竹關——黃草坪——大崗——頭道水——柳楊——打箭爐。大路運輸的物資除油米布糖酒外,主要是產自雅安、滎經一帶的茶葉,稱大路茶。即使號稱大路,從冷竹關翻大崗山的路也十分狹窄、艱險。俗語說:「跳蚤也可以把人蹬下崖子去。」至今這條道路的殘跡看來仍不免觸目驚心。
小路完全是用人力背運貨物所走的險而近的道路。總的線路是從天全經嵐安、馬鞍山到大渡河和打箭爐。清廷在瀘定橋設巡檢司,「設兵於橋東西兩岸,盤查過往行宄。朝夕啟開封鎖,稽查更甚嚴密」。規定凡進打箭爐茶包,一律需通過橋關驗引,無引或引茶不符都是違法,要受到處罰。小路路面窄,不通行騾馬,最初茶包只能豎著背,經整修後才能橫著背。背之前將茶包一層一層重疊,用竹簽貫穿,再用細篾編成背帶,套在兩肩上。這條路上運送的茶葉大都產於天全,稱小路茶。其實直到解放前,不管大路小路都有人背茶,人稱背子或背二哥。大路上騾馬歇的店叫腳店,背子們住的店叫客店。
每個背子手裡握一根丁字形背架子或稱拐架子,墩拐子,拐尖鑲著鐵杵。腳上穿著偏耳子草鞋。茶包上用竹片卡著一塊玉米餅,小布袋裡放著一塊二三兩重的塊鹽,是途中進餐拌豆花的調料,胸前系著一個橢圓形小篾圈,專門用來刮汗水。最初,背子的兩肩和背心常會磨爛,只有到了客店後,用鹽水噴噴,直到雙肩和後背磨得起繭,磨成厚皮,才能稍緩痛苦。有時背子在路上哼哼自己順口編成的歌謠,訴說自己的苦悶和辛酸:
一出泥頭桅桿壩,老君關坡坡是難爬。
三天三個坪,九天到爐城。
隆巴堡去把醬油打,木瓜溝去拌豆花。
冷磧大橋頭把工耍,橙子坡坡實難爬。
破碉房的花生抓幾把,腰堂子的燒酒斟滿花。
甘露寺和尚沒答答,瓦角十里到大壩,皂角頂過去金釵花。
摩子溝有個曾幺大,大小兩路都要去拜望他。
攏了皇橋杵一下,過橋就是幾響刷。
打到大路人不談話,打到小路人卷他媽。
過河就歇白日壩,去就碰到沙皮娃。
沙皮娃的拐子勒得嚇,托得老子頭眼花。
渾水溝的蘿卜漲了價,弟兄們商量不吃它。
溜馬槽的坡坡難得爬,咱里才去把工耍。
象鼻子崗崗風吹沙,傘崗坪的涼水漲了價,小烹壩的豆花燉空花。
水打沙灣是河壩,大烹壩的臭蟲滿街爬。
黃金坪的坡坡軟塌塌,迥馬坪的房子矮爬爬。
打兒窩的石頭懶得耍,冷竹關盡歇女娃娃。
石門坎的梯梯實在多,大嘴上的涼水不好喝。
瓦斯溝去把青菜買幾把,涼水井的水還吃得下,
攏了大升航,算來銀子統身上,
攏了海盤石,算來將就吃,
攏了椒子崗,算來要貸帳。
一進東關口,大家邀約綁回手,
背大背,是勉強掙,對對羅羅吃一頓。
背子背上一百八,褲兒拉來挽疙瘩,
背子背得雜,就怕三個砸。
這些順口溜詳盡訴說了背二哥們悲慘的生活,他們身負兩百來斤的重擔,完全靠兩條腿在大山河邊的溝溝坎坎上上下下,吃青菜喝涼水,能夠抓幾把花生,斟些劣質燒酒就算是神仙過的日子了,在路上辛苦十多天,難免會瘦下來,挽起過長的褲頭。摩子溝的曾幺大是一位袍哥大爺,大路小路的背子都得到他那裡去上供打點,不然連出賣勞力的機會也得不到。響刷本是瀘定人用來趕豬轟雞的竹製工具,這里用來形容背二哥過橋需繳付的苛捐雜稅,真是入木三分。瀘定橋修好後,除茶商向官府申領茶引,按引交稅之外,背茶過橋還要收費,每背銅錢十文,就連背捆柴火過橋,每背也要抽一根柴過關。

Ⅳ 大渡河 哪裡最精彩

瀘定橋最精彩

一、瀘定橋簡介
瀘定橋位於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左右兩邊各2根,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

二、紅軍22勇士「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用「大渡橋橫鐵索寒」描繪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三、瀘定橋的歷史價值
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瀘定橋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1961年,瀘定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陳運和用詩《瀘定橋》評價:「人間從未望見這種橋,一座如此簡陋的橋,一座十分驚險的橋,一座跨越激流的橋,一座飛躍峽谷的橋」;「一座用毛澤東詩詞築起萬代牢固的橋,一座被新中國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橋」。

Ⅵ 哪裡可以看到電影飛奪瀘定橋

到土豆網搜索就可以,

Ⅶ 紅軍除了過草地、爬雪山、飛奪瀘定橋還去了哪裡

會澤,紅軍長征中擴紅最多的地方: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遵義會議以後,紅九軍團在羅炳輝軍團長、政委何長工的率領下,完成了迷惑牽制敵人、掩護主力渡過烏江的任務後,迂迴穿插,於4月25日經貴州盤縣北盤江上游的虎跳岩渡江進入雲南,4月27日攻克宣威縣城。紅九軍團攻克宣威後,於4月29日接到中央軍委電令:迅速離開宣威,渡過金沙江,向披沙前進。如果時間允許,可以相機襲占東川(即今會澤)。
雲南威信:
。因為繼遵義會議以後,在雲南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黨和紅軍的命運發生了重要轉折
金沙江:;還因為紅軍從雲南渡過了天險金沙江,從此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渡江北上的戰略轉移在雲南得到實現。
烏蒙山區:二六兵團轉戰湘中、黔東後,於1936年3月初進入滇黔邊境,和圍追之敵在磅礴的烏蒙山區展開了千里迴旋戰。國民黨軍5個縱隊,近十萬之眾向烏蒙山的紅軍逼近,對紅軍形成了包圍態勢,紅二、六軍團進入了長征途中以來最艱險曲折的烏蒙迴旋戰。紅二、六軍團在烏蒙山區迴旋先後歷時1個月,行程1500餘里。在氣候惡劣、山高谷深、人煙稀少、給養困難,且多路敵軍不停圍追堵截的情況下,紅軍在千里烏蒙山區與敵周旋,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在大踏步的運動戰中調動敵人、疲憊敵人,給圍追之敵以沉重打擊,終於擺脫了敵人的圍攻。
虎頭山:1936年3月17日,紅二、六軍團越過滇軍孫渡縱隊在昭通、威寧間的防線,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向南急進。3月22日,紅軍進入宣威縣城北的來賓鋪地區,23日,與滇軍孫渡縱隊和國民黨中央軍郭汝棟縱隊在虎頭山進行了激戰。由於敵援軍增至3個旅加1個縱隊,又占據了有利地形,要全殲敵人已不可能,紅二、六軍團遂決定天黑後撤出了戰斗。虎頭山戰斗,敵我雙方投入兵力在萬人以上,紅軍重創了滇軍劉正富旅,打擊了中央軍郭汝棟縱隊,斃傷敵400餘人,俘敵400餘人,繳獲各種槍支300餘支。但紅軍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有300多位紅軍英烈長眠於虎頭山前。
盤縣,富源,曲靖縣,尋緬,麗江,廣通,楚雄:3月23日,紅二、六軍團收到了紅軍總部朱德總司令和張國燾聯名簽發的電報,指出「因你們善用機動戰,已將你處敵軍陷入嚴困狀態中。」建議二、六軍團在渡河技術有把握條件下及舊歷三月水漲前,設法渡過金沙江。電報並具體提出了渡江點的五個建議,即「(1)在蒙昭一帶渡河,該處渡船多,渡口多,但須先搶到手。經會理、鹽源到雅江與我們會合,大舉北進。(2)第二渡河區在絞(皎)平渡、魯車渡渡河亦可,但船少。(3)元謀龍街亦可渡。(4)如上述三處不能渡河時直經祿勸、武定、元謀,進姚安、大姚、鹽豐一帶設法渡河,到華平永北一帶便為穩妥。(5)若西上即到鄧川、鶴慶、麗江,過維西、中甸、阿子經德榮、定鄉,可到巴安與我們會合。」並指出過金沙江後即可休息整理緩進。
接到電報後,紅二、六軍團領導人在貴州盤縣召開會議,討論兩軍團今後新的行動問題。經盤縣會議討論並做出決定:放棄留滇黔邊創建根據地的計劃,並最終放棄東渡盤江到安順建立臨時根據地的設想,決定北渡金沙江與紅一、四方面軍會師,以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來。會議確定選擇到第三渡江點,即越過普渡河,經元謀到龍街渡金沙江北上。
盤縣會議後,紅二、六軍團開始了以搶渡金沙江為目的的戰略轉移。
4月1日,紅二、六軍團開始以搶渡金沙江為目標的戰略轉移。4月2日,紅二、六軍團兵分兩路,繞過平彝(富源)縣城,順利沖過孫渡縱隊的防線,向西急進,再次進入雲南。右路紅二軍團繞過平彝城北之阿迤諾、通化鋪、松林一線,擊潰地方民團的阻攔,經沾益直抵尋甸;左路紅六軍團繞過平彝城南之營上,經曲靖縣境,直抵尋甸的羊街一帶。兩軍於尋甸城西地區會合。
紅軍進至雲南尋甸、祿勸之間的普渡河地區後,軍團領導發現滇軍已在普渡河布防堵截紅軍,蔣介石、龍雲擬與紅軍決戰於普渡河,妄圖聚殲紅軍於普渡河以東、功山以南地區的計劃。經普渡河鐵索橋戰斗、小松園戰斗、六甲戰斗後,軍團領導召開了緊急會議,根據敵情的變化,當機立斷,改變原定走元謀的計劃,決定從麗江石鼓渡金沙江。由此揭開了紅二、六軍團橫掃滇西的戰斗序幕。
再不給分我就崩潰了!!!!!!

Ⅷ 飛奪瀘定橋在哪裡

瀘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Ⅸ 哪裡可以查到飛奪瀘定橋的背景資料

1935年5月,紅軍第一方面軍在長征途中遭遇圍追堵截,毛澤東在安順場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

敵人妄想把我軍消滅在橋頭,先於敵人趕到瀘定橋:水流得很急,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紅軍奪取瀘定橋的戰斗經過,表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戰士,不畏艱難,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27日晨.7米。東西橋頭台內各有一口落井。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要在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

Ⅹ 紅軍長征中的大渡河是哪裡

「強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紅軍決定迅速搶佔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第一軍團29日晨佔領瀘定橋西岸。國民黨軍第38團先於紅軍到達瀘定橋,拆除橋板,企圖阻止紅軍過河。29日傍晚,以第2連連長廖大珠為突擊隊長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護下,冒著密集的槍彈,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國民黨守軍放火阻擋,勇士們沖過火海,進入城街,展開巷戰,後續部隊迅速跟進,經2小時激戰,紅4團佔領了瀘定縣城,控制了瀘定橋。保證紅軍主力迅速渡過了大渡河。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