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

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

發布時間: 2020-11-20 00:44:14

❶ 紫禁城是哪個朝代建造的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

永樂皇帝朱棣最初為燕王,封地在北京,靖難之役後奪取了原屬於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內心不安,加上北京市他的勢力范圍,所以選擇遷都北京,在北京另造皇宮。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1)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

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看到,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樣性,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人們努力挖掘和認識故宮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價值。

❷ 北京故宮始建於哪個朝代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4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

故宮建成後到1912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廟號謚號的皇帝(其中包括二十四位明清史公認的皇帝,以及一位身後尊為誠敬義皇帝,而後卻被順治罷黜的睿忠親王)。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

(2)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故宮的歷史: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❸ 北京故宮文淵閣是哪個朝代建的

文淵閣是清朝乾隆時期建造的藏書樓。

文淵閣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文華殿後,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書樓。

它是中國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坐北面南,閣制仿自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詔征書,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華殿後之皇宮藏書樓建成,乾隆皇帝賜名文淵閣,用於專貯第一部精抄本《四庫全書》。

文淵閣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後,皇帝每年在此舉行經筵活動。四十七年(1782年)《四庫全書》告成之時,乾隆帝在文淵閣設宴賞賜編纂《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參加人員,盛況空前。

文淵閣為三層樓房,仿寧波天一閣規制,樓上通為一間,樓下分為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淵閣的園林布局,十分精緻。

閣前設長方形水池,周置石欄,以石拱橋與文華殿後殿聯為一體,池中養殖魚藻。大型疊石假山環列閣後,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連閣的左右門道階梯也增加疊石藝術處理,使文淵閣的氣氛更加濃厚。閣內懸有乾隆御書「匯流澄鑒」四字匾。

文華殿是皇帝們舉行「經筵」、聽講經官講學「進講」的地方,在皇帝聽講的前一天,還要到文華殿東的傳心殿向孔子的牌位祭告。

文華殿在初建時是太子們的正殿,房頂上覆蓋綠瓦。後來由於幾位太子年紀很小,不能處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換成黃瓦。明清兩朝皇帝御「經筵」都是在春分、秋分兩季。

皇帝要撰寫御論,闡發自己學習「四書五經」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經筵御論使用滿語和漢語各講一遍。清朝諸帝文化素養都非常高深,皇帝講得興高采烈,還會指名文臣辯論。

最後,作為對有幸參加典禮的文臣們的特殊獎勵,皇帝率大家打開文華殿後門,來到殿後文淵閣,賞賜文臣們翻閱閣中藏書。

(3)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四庫全書》入藏文淵閣,是按經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的。以經部儒家經典為首共22架和《四庫全書總目考證》放置一層,並在中間設皇帝寶座,為講經筵之處。

二層中三間與一層相通,周圍設樓板,置書架,放史部書33架。二層為暗層,光線極弱,只能藏書,不利閱覽。

三層除西盡間為樓梯間外,其它五間通連,每間依前後柱位列書架間隔,寬敞明亮。子部書22架、集部書28架存放在此,明間設御榻,備皇帝隨時登閣覽閱。

❹ 故宮是哪個朝代的那個皇帝建的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

故宮在明朝永樂皇帝四年也就是1406年開始建造,是在南京故宮為建造藍本的基礎上建造的。1406年永樂皇帝朱棣為了完成自己父親朱元璋生前的願望,准備把明朝的首都遷到北京去。

於是就命人根據南京故宮的樣子,在北京也建造一座故宮,一直到了1420年北京故宮才建立完成,總共用了十四年。

(4)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1406年,明朝永樂皇帝開始修建故宮博物院。據明朝記載,這座世界上第一座宮殿的建造,花費了10萬名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名普通勞動者15年的時間才完成。此後,明、清兩代皇帝進行了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外觀沒有太大變化。

共有24位皇帝居住在這里,第一位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是清朝的宣統皇帝溥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一個8米寬的巨大平台上,總面積約8.5萬平方米。太和殿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是最高、最輝煌的大殿。

皇帝登基、大婚、冊封、敕令出征等都會在這里舉行盛大的儀式,當時成千上萬的人高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鑼鼓齊鳴,極具人情味。太和殿後面的和殿是皇帝參加重大儀式休息和接受祭拜的地方,而最北的保和殿是皇帝舉行宴會和寺廟考試的地方。

內院由甘慶、焦台和昆寧三個宮殿,以及東、西六個宮殿,皇帝和他的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三宮六院。在住宅的北面是一個小巧別致的皇家花園。

明清兩代皇帝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在坤寧宮,交流殿是皇後活動的地方。在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到了西六宮,其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時期開始,它就成為了皇帝統治和睡覺的地方,慈禧太後也在這里住了40多年。

❺ 北京的故宮是哪個朝代建造的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拓展資料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有「世界五大宮之首」(世界五大宮分別為: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之稱。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因此又名紫禁城。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

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間房,實際數據是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

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❻ 北京故宮紫禁城是什麼朝代建造的

http://www.dianping.com/group/eatting/topic/201048

故宮舊稱紫禁城。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明成祖朱棣開始修建,歷經明、清兩代24個皇帝在此執政。紫禁城為皇家宮殿,紅牆黃瓦,金壁輝煌,為什麼稱皇家宮殿為紫禁城呢?大致有如下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與古時候「紫氣東來」的這個典故有關。傳說老子出函谷關,有紫氣從東至,被守關人看見,未久,老子騎著青牛而來,守關人便知道這是聖人。守關人請老子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因此紫氣便被認為具有吉祥含義,預示著聖賢和寶物出現。杜甫的《秋興》詩曰:「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從這以後古人就把祥瑞之氣稱為紫雲,傳說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稱為紫海,將神仙稱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稱為紫陌。紫氣東來,象徵吉祥,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紫」大有來頭。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稱為紫禁城。
另一種說法認為紫禁城的來歷與迷信和傳說有關。皇帝自命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也自然是天子居住之地。《廣雅·釋天》曰:「天宮謂之紫宮。」因此皇帝住的宮殿就被稱為紫宮。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紫禁城的來歷與古代「皇垣」學說有關。古時,天上星垣被天文學家分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天市垣和紫微星垣。而紫微星垣是代稱天子的,處於三垣的中央。紫微星即北斗星,四周由群星環繞拱衛。古時有「紫微正中」之說和「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朝官員四海分」之說。
既然古人將天子比作紫微星垣,那麼紫微星垣也就成了皇極之地,所以稱帝王宮殿為紫極、紫禁、紫垣,「紫禁」的說法早在唐代即已有之。北京故宮佔地1087畝,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長約7華里,全部殿堂屋宇達9000多間,四周城牆高10餘米,稱這座帝王之城為紫禁城不僅名副其實,且含天子之城的意思。
考察故宮中的建築,象徵著「天」的崇高和偉大的太和殿,位於故宮中級,是最高大突出的地方。象徵著天和地的乾清、坤寧兩宮緊密相連接。它們兩側的日精、月華兩門,象徵著日和月。而象徵著十二星辰的東西六宮以外的數組建築,則表示天上的群星。這是象徵性的建築群。
故宮的舊稱——紫禁城,從「星垣」學來看,其命名與建築設計可以說是高度統一、珠聯璧合的。

❼ 北京故宮是在哪個年代建的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點位於元朝大都皇宮南面,然而北京故宮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宮殿和宮牆均是重新建造,設計師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師蒯祥。

故宮在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1924年遜帝遷出故宮的五百餘年,明、清兩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經居住於此。

故宮歷史

明代

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許天賜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響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集中力量開工。這次由蔡信統籌安排,在木工蒯祥、石工陸祥、瓦工楊青配合下,製作預製件並加緊拼裝。

公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明都遷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內舉行慶祝活動。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後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清代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許文虎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為常朝場所,以未被焚毀的建極殿為位育宮,作為順治帝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

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並改名為保和殿,並修建了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路的鍾粹宮、承乾宮、景仁宮,西路的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以及慈寧殿和奉先殿。康熙六年重建端門。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此時期營建了經筵用的文華殿、傳心殿,太後居住的咸安宮、寧壽宮,嬪妃居住的景陽宮、永和宮、延祺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皇子居住的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以及擷芳殿、毓慶宮、上駟院、造辦處、內務府等建築,並且重建了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奉先殿等建築。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乾隆五年至七年,清高宗將其居住過的乾西二所改為重華宮,並在其西路修建建福宮、壽安宮、雨花閣等建築。

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花費白銀130餘萬兩改建皇極殿、寧壽宮、養心殿、樂壽堂、乾隆花園建築群,作為清高宗晚年禪位歸養的太上皇居所。乾隆三十九年在文華殿之北新建文淵閣,以備庋藏《四庫全書》。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

1886年(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殿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修復完畢。

近現代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簽訂的優撫條件,清遜帝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15年時,將故宮太和殿改名承運殿,中和殿改名體元殿,保和殿改名建極殿。太和門改名承運門,兩旁為緝熙門(清朝昭德門)、貞度門;內金水河南邊的協和門、熙和門改名為經文門、緯武門。

1923年(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發生火災。1924年(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廢帝溥儀。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10日(雙十節),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中約2/3隨民國政府播遷台灣。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北平後,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簡介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

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

建築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環以城牆,外圍有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牆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制典藏到民國初年。

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

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

紫禁城最初的建設投入工匠23萬人,民工士兵上百萬,前後延續了15年之久。

供應建設紫禁城的楠木木料,從西南各省、長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後利用江河運送出去,運到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存儲加工。楠木如從四川運達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

地板的金磚是蘇州、松江等五府生產;大城磚和青磚來自山東臨清;紅色顏料取自山東魯山、博山;漢白玉來自房山縣大石窩;京西門頭溝提供青石、白石;花崗石來自曲陽縣;河北宣化煙筒山提供杏黃色刷牆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運送最為困難,例如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雕,是冬天時在地板澆水凍成冰後,下鋪滾木用人力從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廠)和黑窯廠(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帶)燒制的,白灰則是京西大灰廠製作。

❽ 故宮是哪個朝代由誰負責修建的

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是蒯祥。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8)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建造過程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采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光是准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里,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采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里。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

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❾ 北京故宮是哪個朝代修建的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