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家長溝通
A. 怎樣與家長溝通
一、 講究與家長溝通的藝術 和孩子們打交道是一門學問,和家長打交道更是一門學問,每個家長從事的職業不同,文化修養、政治素質不同。再加上作為年輕的班主任來說,還沒有感受過為人父母的辛酸,也沒有豐富的社會經歷,雖然可能與學生的代溝不大,但總怯於與家長溝通,或在溝通中容易出現意外,導致溝通的失敗。因此在同家長交流時要講究溝通的藝術性。否則,就難於取得理想的效果。 1、溝通前要有充分的准備 與家長溝通之前,首先要掌握其家庭基本情況,如該家長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家庭成員等等,這樣才會讓你巧妙地對待不同類型的家長。所以每接到一個新班時,我會翻出所有學生的檔案,把這些情況作一記錄。才發現到,家長的文化水平普遍都是初高中畢業生,其中單親家庭的學生11個,經濟困難(父母失業)的家庭有5個,做小生意的個體戶家庭23個。再次,還要全面了解該學生的表現,因為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時,家長不免會問有關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因此,與家長溝通之前,還要對學生作全面的調查研究,做到「有備無患」。記得有一次,家長打電話問我:「我的小孩,最近數學成績不知怎麼樣,他從小就不喜歡學數學。」由於當時我並不了解情況,只是隨便答了一句:「我教他的語文課,他還學得可以,對於數學科的情況我不太了解,你問一下數學老師……」這樣一來,家長產生誤解,引不起興趣了。也讓我明白了這次與家長溝通不好的原因在哪裡了。 2、選好場合,挑好時機 與家長溝通時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一般不在節假日的晚飯前後,盡可能不在正常的上班時間。忌到單位造訪,忌在家長有特殊事情和心情不佳的情況下去訪問或溝通。人的心理活動不同程度地受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一般來說,在教室、辦公室等公共場合與家長面談,眾目睽睽之下,這樣做會極大地挫傷家長的自尊心。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能有一個引以為榮的子女,也都很要強愛面子,他們也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在那樣的場合,家長很容易激發起對孩子的怒火情緒。學生於父母的關系,師生關系也會陷入僵局。所謂選好場合瞄準時機,就是選擇、創設一種輕松、和諧、親切的場合。這時與家長、學生的三方面談,一下子便拉近了師生間的思想距離,拆除掉學生的心理屏障,也消除了他們的恐懼和不安,同時平穩了家長的情緒。這樣家長也願談樂談,收到良好溝通效果。 3、要注意開頭語,增進互相間感情交流 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是雙方教育者的感情交流和工作匯報。由於他們之間各方面的情況互不了解,中間總隔著一道「牆」。因此,作為教師與家長交談,不要急於談學生的情況,否則,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感或誤會。那麼,要使他們之間感情盡快融洽,教師可從以下三方面的話題引入:第一,關心的話題。從關心學生的家庭生活出發,詢問生產、生意、生活等方面的情況。第二,贊揚的話題,如可這樣跟家長聊起:「這孩子很有禮貌……」、「小明在學校很喜歡幫助別的同學,大家都喜歡他……」可用這些贊語一方面引起對方的注意,又可以把氣氛搞得更融洽些。第三,拉家常的話題。「觸景生情」地拉家常,使人感到親切隨便。盡量不要觸及家長們的傷心事,以免引起氣氛緊張,使溝通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4、要實事求是,不能只報「喜」不報「憂」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學校,家長是第一教師,學校的教育與家庭教育是緊緊聯系著的。因此,在與家長溝通時,教師對於學生的在校情況,要實事求是地向家長匯報,不能只說好的方面,迴避不好的;也不能盡說不好的,不談好的。尤其是對於剛剛出現的不良行為,要認真匯報,共同研究,防微杜漸。這樣才能避免學生沾沾自喜的情緒產生,使家長充分掌握子女的各方面情況,及時進行教育。我們班有一雙差生李磊單親家庭,從小與其媽媽相依為命,脾氣容易沖動,意志力和自控力都較差,唯一緊張的是他的媽媽。有一次在課堂上,他趴在桌子上睡覺,連課本也沒有,我走過去:「李磊,是不是哪裡不舒服……」他突然就發脾氣:「你不要理我,想睡就睡。」我也火了:「你給我站起來,馬上回教室把書帶來。」他站起來說:「我出去,就不回來上了。」轉身就走人了。我當時也氣得很,下完課就給他媽媽打電話,才知道是他跟媽媽吵架了,心情不好,我叫他媽媽中午回來學校大家一起談談。中午放學,我語重心長地跟他講道理,他也明白到自己的錯誤,但當我一說我給你媽媽打電話了,他馬上翻臉:「你怎麼給我媽打電話告狀了?你怎麼處理我都行,就是不能告訴給我媽聽。」他的行為也讓我知道他原來對他媽媽是如此地緊張,我繼續做工作:「你如果真不想你媽擔心,你就得用行動來表現,好好地做好自己,讓媽媽放心……」他不出聲,當我再說:「等下你媽媽過來……」然後他一聽,又馬上激動起來:「你如果叫我媽過來,那我們沒什麼話可以說的了,我不想我媽擔心我的事,我永遠都不會再理你了……」這時我心裡才明白他媽媽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是多麼的重要,同時也感覺到這孩子並不差,就是脾氣臭了點。他媽媽過來了,他媽媽在場,他的情緒穩定了很多。我開始講:「李磊,是一個很不錯的孩子,他對我說他最疼的就是媽媽了,最怕的是媽媽不開心,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啊!在班裡表現也不錯,勞動值日很積極,每次都是第一個去。在班裡,愛勞動,總愛幫助其他的同學……就是有時候脾氣有點沖動,書寫不認真」他媽媽一邊聽一邊微笑著,他的神態表情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他低下頭,非常內疚地說:「老師,對不起了,今天上課我不應該那樣,我保證以後不會這樣。」我跟他媽媽也都笑了…… 二、做好家長工作還要誠、禮、常 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修養不同,各個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有時我們甚至會遇到一些蠻不講理、粗魯的家長,那就要求我們做家長工作時還要誠、禮、常。 1、 堅持一個「誠」字 班主任和家長的關系,好比是由學生連接起來的兩座橋墩,他們是並列的、平等的,不存在誰指揮誰的問題。因此,對家長必須以誠相待,千萬不能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長,否則將間接影響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遇到「護短」的家長,教師也要堅持耐心說服的辦法。老師同家長都想把孩子教育好,只要我們注意疏導,心誠則靈。我們班有一女生有拍拖的跡象,爸、媽都是下崗工人,文化水平都是初中畢業,並且父母關系不好。我給她家長打電話,想了解一下她在家的具體情況。誰知道一來就是她爸一個劈頭蓋臉地來一頓抱怨:「我把女兒送去你們學校,她出現了問題就是你們學校的責任,我做父母的不可能管得了那麼多……」我一肚子地怒氣,怎麼會有這樣的家長,但也沒有跟他正面沖突。我堅持了每周末給她家打電話,詢問該學生是否正常回到家。有一次她爸接到電話了:「老師,上次不好意思,我們這些人沒什麼文化,不會說話。」 2、 堅持一個「禮」字 以禮待人,這個話誰都會說。但在日常工作中常會出現特殊情況。比如,對一個屢教不改的頑皮學生,或遇到突發事故,或遇上「不講理」的家長,有些教師就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遷怒於家長。其結果造成教師與家長關系僵裂、不能通力合作做學生的工作。遇到上述特殊情況,教師要學會自我剋制,始終抱著與家長商量問題的態度,積極認真地處理事情。這樣才能解決各種棘手的問題,轉變某些家長不正確的態度。 3、 堅持一個「常」字 做家長工作,是班主任職責范圍內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要堅持一個「常」字,應當反對「告狀式」的溝通。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平時已經把思想工作做在前面了,萬一碰到什麼緊急情況,也可迎刃而解。做家長工作要「細水長流」,只有這樣,才能「防患於未然。」如每個寒、暑假前我都會給每一個家長一個電話,與家長達成假期的教育共識。然後,在假期的過程中,再一次給家長一個電訪,了解學生在家的各方面表現。開學前的一天也盡可能給家長一個電訪,與家長溝通學生回校前的准備工作。 當然,和家長溝通是一個深奧的問題,我所領悟的只是一些皮毛。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注意多種溝通方式的互相補充,靈活運用,提高工作成效,取得家長的滿意、信任和配合,從而使我們的班級工作得到更好的開展。
B. 幼兒園教師如何有效的與家長溝通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一句話溝通法
這種辦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各個領域的各項目標發展中不存在明顯的問題而家長也很少過問的。這樣的孩子和家長是最讓老師省心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稍微放鬆一些,就可以不去和這樣的家長溝通。但我認為,家長不主動找你,並不代表家長就不想了解孩子在園的各種情況,相反,他們和其他家長一樣,渴望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及各方面發展的水平,只是由於時間關系或不願給老師添麻煩等原因而壓抑著自己。於是,我們針對這樣的家長採取了一句話溝通法,即利用接送環節用一兩句話向家長反映情況,如:今天某某學會了……今天某某吃了幾碗飯等等,當你說完後,往往會看到家長會心的微笑。
引起注意法
這種方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某一領域的某一方面或多個領域的多個方面存在問題,但是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由於家長對幼兒教育理念不太了解,又被親情蒙住了眼睛,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即使有點缺點也會樹大自直,所以對孩子的情況不太關注。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就採取了引起注意法,即利用半日開放、作品展示等讓家長發現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的差距,從而引起家長的關注,再根據不同的情況和家長溝通,過程是這樣的:
1、讓家長了解教育目標及幼兒應達到水平。
2、這位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並逐步滲透教育理念。
3、了解家長的教育方法。
4、找出問題的原因。
5、共同制定好的解決辦法並共同努力,使家園共育取得最好的效果。
真情感動法
這種辦法是針對那些孩子本身在各領域的發展中不存在問題,但家長有許多的不放心。每天圍著老師問這問那,或是站在窗外久久不願離去。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就採用的是真情感動法,即:將孩子在各領域發展中的點點滴滴及時向家長匯報,尤其家長特別關注的問題,我們要在日常工作中認真觀察,細致指導,耐心細致的向家長反映情況,讓家長感到老師了解孩子,關注孩子。他的孩子在老師心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老師會為孩子的進步而高興,為孩子的失敗而難過,用我們細致的工作感動家長,讓家長相信我們,支持我們!讓家園共育的合力促進孩子更快更好的發展。
C. 幼兒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
家園溝通時,作為幼兒老師, 一、要尊重家長。我們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尊重他們的人格與觀點,要耐心、虛心、誠心的聽取家長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議,努力營造和諧、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這樣家園才能保持協調一致。 二、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如親親孩子的小臉蛋說:「你真棒!老師喜歡你。」而這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育兒的困惑,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這樣,交流的主題就會得到延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三、咱們應耐心告訴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咱們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遇到過一個家長向我訴苦「老師,我們家孩子太任性,每天上學非要買零食,怎麼打他罵他都沒用,不買就不上學。」咱們應該先告訴家長:吃零食過多,不但有礙於幼兒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幼兒偏食;建議家長把和孩子交流時用淺顯的語言講給幼兒聽,其效果肯定比打、罵的方式好的多。家長從咱這里了解到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咱也更加了解這個孩子,同時與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四、對家長要一視同仁。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職位、性格均有所不同。無論家長間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從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的那一天起,家長與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師應該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位家長都能感受教師的關注或重視。由於職業、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地了解家長,以便有針對性地與家長溝通。 五、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咱們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了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這時咱們要了解幼兒父母的角色,要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愛子之心。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系,給家園溝通設置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 六、要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在家園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最棒。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孩子的調皮,是一種可愛。孩子畢竟是孩子,咱們(包括家長)都不能以成人的標准去要求孩子。家長擔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錯誤,而是教師對於孩子所犯錯誤的認識與態度。咱們教師關鍵在於表達一種願望——讓家長明白:談論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重要的一點是咱們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以此換來家長的信賴,家長十分在意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如果教師真誠對待每一個幼兒,她與家長之間的交談一定會順利進行,它會讓孩子家長感受到教師是誠意喜愛關心自己的孩子,因而家長就會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使家長堅定了教育好孩子的信心。 七、對孩子共同的愛是溝通的基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愛使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拉得很近,使家園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愛有時是不正確的,要麼愛得過火,要麼不到位。例如,當孩子沒有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教師會教育幼兒:"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而有的家長怕孩子受批評,竟主動替孩子開脫責任:"是我不好,我沒有提醒他。"從而使孩子心安理得地認為"完成老師的任務是爸爸媽媽的事,和我沒有多大關系。"而有的家長則是恨鐵不成鋼,當眾指責孩子:"你看別人怎麼都完成了?你為什麼忘了?"從而使孩子羞愧難當,自信心大受傷害。咱們在與家長交流時,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長良好的出發點,不要使家長有挫敗感,同時要給家長一些幫助,使他們能夠正確運用他們的愛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會性得到健康發展 溝通是雙向的,家長的積極參與是溝通的必要條件,由於各種原因,如工作忙或不好意思給教師添麻煩等,不少家長很少主動與教師溝通,這對家園共育十分不利。因此,咱們教師要鼓勵家長採用多種形式與教師溝通。記得一位哲人說過:「掌握了溝通,你就掌握了世界。」
D. 怎樣與家長溝通
作者:萬小梅 工作三年多,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學到了很多以前在學校所接觸不到的東西。比如說:怎樣以家長溝通。剛開始,看到家長來的時候,會特別的緊張,不知道該怎樣和家長交流,只是一味的和孩子說「再見」。為此,以前的園長也曾找過我很多遍,讓我試著和家長交流。因為家人工作的原因,離開了從前的幼兒園來到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里。在這里工作了一年多,也總結了一些和家長交流的經驗,面對家長也不再緊張,而是和他們侃侃而談。現在我就把這些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師應尊重家長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事實上也是如此。因為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是無人能替代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和家長式實際上是教育夥伴和合作的關系。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而努力!既要尊重家長同時家長又要尊重老師,互相尊重就是建立和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一個重要前提。 二、教師要與家長保持平等有關系,保證交流渠道的通暢。 教師不要在孩子面前評判家長的對錯,應共識而不爭高下。在很多情況下,由於教師和家長在撫養教育孩子的問題處在的位置不同,而產生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說:四歲左右的孩子控制能力較差,在玩的時候,會為了某些他認為不對的事而在打出手,在我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可是對於家長卻不是這樣認為。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會給孩子灌輸:如果別人打人,你就打他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應當把自己的看法向家長表達清楚,而不要急於下結論。所以教師不但要會表達,還要會傾聽。只要在相互尊重,平等、理解上達成共識,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三、教師與家長交談要講求談話技巧。 教師要善於抓住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與家長進行交流,而且針對不同類型的家庭以及具有不同職業和文化素養的家長,教師應當講究一點交流藝術。要求談話技巧並不等於說話要圓滑,不著邊際,甚至言不由衷,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和家長的交流要建立在真誠關心孩子的基礎上。 另外,在交流中,遇到矛盾沖突時,無論家長對老師產生任何的意見和看法時,都應當從為了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家長,並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應盡量避免「不能」「不要」「不行」等消極的角度去評論或建議。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應以誠為貴,但同樣的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而結果也可以是千變萬化,但最終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對家長的不同需求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 以上幾點是我所積累的經驗,希望與大家共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