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曹操墓在哪裡

曹操墓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0-11-20 03:20:58

① 曹操 墓地在哪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謎
加入日期:2005-09-02
--------------------------------------------------------------------------------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羅貫中描寫成了一個生性多疑的梟雄,為防百年之後陵墓被盜或被仇家毀壞,臨終前,遂命令下屬為自己建造疑冢72座。隨著時間的流逝,本就顯得撲朔迷離的曹操墓愈發湮沒無聞,而近日,河北省的歷史、考古學者們通過大量史料考證、實地勘察後,將曹操墓鎖定在河北省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講武城鄉西部,以及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約5平方公里范圍內。
親手修建了銅雀台的曹操對銅雀台及銅雀台所在的鄴城有著特殊的感情,其後半生的許多政治、軍事、文學活動都是在這里進行的。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可能是預感到自己壽數將盡,他特地頒布了一道《終令》,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西門豹即戰國時期魏國的大改革家,其投巫治鄴的故事家喻戶曉,也是曹操畢生十分景仰的人物,讓自己的墓地與西門豹祠比鄰而居是其心願。西門豹祠在今河南河北界橋東一公里處,其「西原」上即今邯鄲市轄磁縣講武鄉西的丘陵地帶。這里東居銅雀台僅十幾里。然而,由於曹操生前大力提倡薄葬,多次提出「以高為基,不封不樹」、「無藏金玉珍寶」。其子曹丕也忠實執行了這一遺囑。由於曹操不肯為自己的陵墓多費銀錢,所以,他死後只過了幾年時間,陵上的祭殿就已經損壞了。由於沒有貴重的金銀珠寶等隨葬物品,盜墓賊都懶得「光顧」,再加上此後的烽火戰亂、朝代更替,曹操墓地從此無人能知曉了。據史料考證,唐代之前,曹操墓地的具體位置還是確定無疑的,這一點有唐太宗李世民經過其墓地時所做祭奠文章為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宋以後,曹操墓的准確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宋以後,由於中國社會的正統觀念漸盛,曹操的臉譜越來越白,成為狡詐多疑的奸雄典型。關於其在此地設疑冢之說也興起。連對曹操十分尊崇的一代改革家王安石也相信了這種說法,他在游銅雀台遺址時作了一首《疑冢》詩,寫到「青山如浪入漳州(此處應指臨漳),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到明代《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曹操被刻畫成一個著名的反面人物,謀奪漢室帝祚,設立72疑冢,成了一個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陰險狡詐的人。對此大加渲染,並首次以文學性的語言提出「曹在鄴西建七十二疑冢之說」。應當說這種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在這一帶自三國之後出現了許多的高大墓冢,並時有盜墓者盜出王侯用品。因此,直到1956年,河北省政府還在正式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對此冠以「磁縣七十二疑冢」之名。千百年來有許多人力圖揭開這一疑冢之迷,宋代文人俞應符甚至想出了一個"高明"的笨拙辦法,他在《曹操疑冢》一詩中寫到「生前欺人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餘智到壟丘。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屍。」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建設的需要,經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對這些疑冢進行了系統的文物普查和徵集,對需搶救發掘的進行了科學的考古發掘,終於揭開了這一疑冢之迷:這些疑冢並非曹墓,而是南北朝時代東魏、北齊的王公貴族墓葬群。而且其數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為此,1989年國務院正式確定將這一墓群更名為「磁縣北朝墓」,並升格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操主張喪事從簡,並身體力行,卻被後人誤認為耗費巨資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陰險狡詐的一個重要佐證。但曹操真正的墓地在哪裡呢?在民間有主要有四種傳說:
第一種曹操生前在鄴城西面,現今的河北省磁縣境內,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種曹操葬於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鋪設暗道巧立機關,以防盜墓。
第三種曹操死後沒有葬於鄴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城外。
第四種曹操葬於鄴城的銅雀台等三台之下,就是現今的三台村。
在這四種說法中,第二、第四種說法最離奇,鄴城當地曾有民謠:漳河水,沖三台,沖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但這種說法始終沒有找到考古依據。而清代野史中記載的一漁夫發現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則有石門,石門內的石床上所卧屍體就是曹操的記載,至今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

② 曹操墓在哪裡

72疑冢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找不到曹操的墓,還得從三國時期的歷史找答案。
三國時期是漢以後,漢代興厚葬,所以漢代的墓里值錢的東西很多,但三國時期,由於長年戰亂,經濟生活受到很大的破壞,人口下降,不足三國前的20%的人口,人民生活窮困,在這種條件下,漢以來的厚葬風氣經濟上不可能實行、政治上也不能這樣實行,曹操作為當時統治者之一,極力提倡薄葬。有史為證:,《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曹操下詔令對身後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也就是說曹操死後所葬之地為有發任何值錢的東西,也沒有作記號,後人找不到也是正常的,也沒有必要搞清他到底在那,因為你就是搞清了,裡面什麼也沒有,你也不能確定就是他的墓。
當然曹操薄葬還有一種說法,當時曹操起兵後,因為軍費不足,就挖前人的墓作軍費,還搞了個專門的機構裡面的官職叫,「發冢中郎將」、「摸金校尉」,明目張膽地盜掘陵墓,前段時間流行的小說《鬼吹燈》就是根據這一史實來寫的。有人說曹操薄葬也是怕後人來挖他的墓,當然後一種說法可是民間說法

③ 曹操的墳墓埋在哪裡

關於曹操墓所在地,1000多年來說法眾多,諸如許昌城外說,漳河水底說,銅雀台下說,河北彭城說,最著名的莫過於七十二疑冢之說——曹操臨死前害怕墳墓遭到盜掘,吩咐死後將72座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抬出鄴城,埋葬在漳河旁72個不同的方位,布下迷局。眾多的傳說中,哪些更為可靠?真相如何?曹操墓究竟在何地?
據說許昌有兩座曹操墓
今年夏天,在許昌采訪三國文化遺跡時,曾聽到曹操墓在許昌之說,這勾起我們探訪曹操墓的興趣。
我們的尋訪首先從許昌開始。在許昌,據說有兩處曹操墓:一處在今魏都區大十字街原土特產門市部的後院,這里傳說在日軍侵佔許昌時,曾遭到日軍一個連隊的盜挖;上個世紀50年代,遺跡尚存,但已經沒有文物可做佐證了;我們今日探訪,已經看無可看。
另一處在許昌清潩河中。說曹操墓在此河中,來源於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曹操冢》一文:「許城外有河水洶涌,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遏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在該文的最後,蒲松齡還曾感嘆地說:「後賢詩雲:『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家藏君屍。』寧知竟在七十二疑冢之外乎?奸哉瞞也!」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多采自民間志怪傳奇,但這篇似乎言之鑿鑿,成為曹操墓所在地眾多說法中的一種。
許昌市文物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由於缺乏實物佐證,曹操墓在許昌之說不足為憑。而真正的曹操墓很可能在漳河兩岸的安陽與河北臨漳境內。
曹操七十二疑冢說最流行
在關於曹操墓地的說法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莫過於「七十二疑冢」了。曹操做過盜墓賊,挖掘過黃巾軍將領張角的墳墓,而其生性多疑且又奸詐的性格,使很多人相信:他完全有可能臨死設下「七十二疑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特別寫道:「(曹操)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④ 曹操墓究竟在哪裡

曹操墓是世人關注的「千古之謎」。魏晉以後,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以至文學家、地理學家都對曹操墓很感興趣。曹操墓成為歷史之謎的過程,已遠遠超過曹操墓本身的價值,成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因此,考察踏訪曹操墓,實際上是對一種歷史文化的探謎過程。
曹操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病逝洛陽,靈柩運回鄴城,葬在高陵,就是曹操在《遺令》中所說的「西陵」。從唐以前過鄴文人留下的大量詩文看,有不少詩人在鄴城上的銅雀檯面對西陵抒發感情,未見提出墓的真偽問題。到了宋代,曹操逐漸在人們心目中變成了奸臣,曹操墓也成為人們攻擊曹操奸詐的物證,並且編造出曹操死後設「七十二疑冢」的傳說。受這種醜化曹操的社會輿論的影響,元末作家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也是把曹操作為奸雄的藝術形象來塑造的。後來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寫曹操墓在許昌城外水下崖洞中,清褚人獲《堅瓠續集》里寫曹操墓在漳河水下等等,都是民間的傳聞,作為史學研究查無實據,但由此可以看到人們對曹操墓神秘奇異色彩的興味。
雖然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曹操墓的具體位置有種種猜測,也有種種奇異傳說,但是並非毫無蹤跡可尋,通過研究歷史文獻和實地考察,我認為曹操墓有可能在河北省磁縣講武城鄉西部和時村營鄉中南部一帶,面積大約有5平方公里左右。提出以上看法,有以下幾個依據。第一個依據,曹操自己生前對墓葬問題有過明確的安排交待。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曾下過一道安排墓葬問題的令文:「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墓,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這條令文對選擇墓址的條件標准做了明確規定,可以說是考察研究曹操墓的第一手直接史料。第二個依據,曹操安葬的時候,他的兒子曹丕和曹植都寫有記述喪葬過程的文字史料。曹丕寫了《武帝哀策文》,文中說曹操的靈柩「棄此宮庭,陟彼山阿」。說明曹操埋葬在鄴西的崗丘地帶的山窩。曹植寫了《武帝誄》,文中證實曹操確實埋葬在西陵,並且喪葬是完全按照曹操的指令行事的。曹操入殮時穿著平時穿的縫補過的「補丁」衣服,印璽也沒有帶在身上隨葬,只是埋了系印章的絲繩,陪葬的冥器沒有雕飾,最好的陪葬品是沒有染色的陶器。曹丕的《策文》和曹植的《誄文》也是考察研究曹操墓的極為珍貴的史料,是埋葬曹操時親歷親見的歷史文獻記載。第三個依據,西晉文學家陸機和陸雲提供了重要佐證史料。陸機任著作郎時在皇室秘閣的歷史檔案中看到過曹操的遺令,並在他寫的《吊魏武帝文》的序文中披露出來。曹操在遺囑中指令把他「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又指令「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於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這句話對判定曹操墓的位置有很重要的意義。由此可以正確判定曹操墓是在銅雀台西邊的望視之中,位於鄴城以西的岡陵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的地方。陸機的弟弟陸雲曾在鄴城司馬穎部下任職,陸雲給陸機的信中曾提到鄴城上的三台中還有「繐帳及望墓田處」。陸機、陸雲提供史料的時間,上距曹操去世只有七十多年,真實可信度很大。第四個依據,魏晉以後過鄴文人留下的詩文指出了曹操墓。南朝詩人謝珋I在詩中寫道:「鬱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唐代沈佺期在詩中寫道:「朝望西陵墓,夕望西陵墓。望望不復歸,明月又十五。」唐代劉禹錫在詩中寫道:「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顧一相思。」詩人歌詠的西陵在鄴城的什麼方位呢?唐初詩人王勃在詩中寫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唐代詩人王無竟在詩中寫道:「北登銅雀上,西望青松郭。繐帳空蒼蒼,陵田紛漠漠。」由此看來曹操墓田所在的西陵當在鄴城的稍偏西北的方向。第五個依據,按照東漢三國時期的堪輿即風水理論標准,這一帶是選墓址的最佳地點。與曹操同時稍晚一點的管輅,在相毋丘儉墓時,就已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來做標准了。這里北依荒涼瘠薄的崗丘,南臨一條小溪,再南是漳河,西邊是太行山余脈,東邊是蜿蜒的疇田。曹操作為位極人臣執掌實權的魏王,雖然提出薄葬,但也不會草葬。這從曹操去世前兩年就下令提出選墓條件和喪葬儀式可以看出來。在為曹操選墓址時,除了要符合曹操提出的條件,當時的相墓習俗也是應該考慮的。第六個依據,實地考察說明這一帶是選墓址的理想地段。站在鄴城西望墓田的最佳區位是這個地方。西門豹祠西原上也在這個地方。這里地勢開闊,符合曹操說的墓前後要能容納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作陪陵的要求。北朝時期,這里偏東北一點是東魏的西陵墓區,說明這一帶是適宜建帝王陵的。
在我判測的曹操墓區南部時村營鄉上七垣村以南約1公里多的地方(這個地方現屬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西北,與上七垣村相隔一條漳河),曾發現過一塊十六國後趙時期的魯潛墓誌,這塊墓誌為青石質料,長30厘米,寬20厘米,墓誌有120字,記述了魯潛墓與曹操墓的具體相對位置。我曾三次到出土墓誌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這是一塊距今最早的出土標明曹操墓具體位置的文物史料。出土地點是西門豹祠西原上,在鄴城上看偏西南。但是,這塊墓誌尚有諸多的疑點需要研究。一是曹操墓沒有陵,是「因高為墓,不封不樹」的,地表沒有任何人為標志物。所以墓誌記述的曹操陵墓很可能是來自民間傳說,而據傳說作為確定的曹操墓址還值得考慮。二是這塊墓誌不是在墓壙中出土,而是在漳河南岸一處高地上的磚窯取土坑壁中發現的。墓誌中所說的標志物都還不能確定準確的位置。如果墓誌中所說的曹操墓曾被盜挖過,那麼歷史文獻應有記述,可是直到現在並未見到可信的挖掘曹操墓的史料記載。如果挖掘過的是證據不準的曹操墓,那麼認定墓主是曹操的可信性就值得懷疑。三是墓誌出土的地點在漳河之陰,這是魏晉以後相墓所忌的。按當時已用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相墓標准,玄武為北,為龜象,為岡丘地貌,墓誌出土的地點西高穴村西北一帶不具備這個條件。四是墓誌出土的地點不是「瘠薄之地」。曹操曾在這里興修水利,建天井堰,灌溉條件較好,是較為富饒的地方,與曹操遺令要求葬在「瘠薄之地」的標准不符合。五是墓誌出土的地點北面就臨靠漳河,不能再埋葬陪葬的諸多公卿大臣列將,這一點也與曹操的遺令不符合。我的看法是,曹操墓應在講武城以西的地帶,魯潛墓誌出土的地點在我判測的曹操墓區南部邊上,曹操墓在這一帶的可能性較小。不過,魯潛墓誌向我們傳遞了這樣一個歷史文化信息,就是在十六國後趙時期,這里就有曹操墓的民間傳說。這塊墓誌還表明,曹操墓在鄴西西門豹祠西原上的區位是不錯的。
最近,隨著秦始皇陵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探明了地下宮室位置以後,人們對曹操墓究竟在哪裡的問題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些熱心的朋友也向我提出了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探找曹操墓的建議。我想這里有一些情況需要加以說明。曹操墓與秦始皇陵還有所不同,秦始皇陵有高大的封土,曹操墓是沒有任何地上標志物的,所以曹操墓探找起來難度要更大一些。另外,曹操墓所在的地域,由於地形地貌很適於作為陵寢之地,因而這一帶地下埋葬的古代帝王朝臣貴戚也特別多。北朝時期的東魏北齊皇陵區就在這里。所以,要在這么多地下墓葬中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測判曹操墓也不太容易。如何才能使曹操墓露出真面目呢?我的看法是,可以把考古勘探與現代高科技手段結合起來使用。在考古勘探的重點部位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測定。兩相參照比較,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需要指出的是,曹操墓不是孤墓而是群墓。曹操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宜陪壽陵」的當不在少數。只要能發現其中的一個陪葬墓,我們判測曹操墓就有了具體的參照墓址。探尋曹操墓是一項重大而艱巨的課題,我們認真研究歷史文獻和進行實地考察,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探尋曹操墓的重要線索的,從而為揭開曹操墓的真相提供有力的證據。
目前,已經開工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好穿過我判測的曹操墓田區的東半部,不知在考古勘探中是否會找到曹操墓。

⑤ 曹操墓在什麼地方

安陽
最近正好有一則新聞報道,破解了曹操墓到底在何處這一千古之謎
12月27日,曹操墓考古發現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記者獲悉,曹操墓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
歷史上關於曹操墓眾說紛紜,七十二疑冢、許昌城外、漳河水底、銅雀台下,1000多年來,曹操墓到底在那裡,謎團重重。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二號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終解開了這一千古謎團,專家的主要依據是一塊珍貴的石牌。

12月19日和25日,記者兩次來到發掘現場高穴村二號墓地??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地一片開闊的田地里,了解了「曹操墓」的來龍去脈。曹操墓規格相當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磚石墓室,墓室分為前室和後室,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頂。前後墓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室。兩座墓室最深處距地表16米,屬於典型的深埋墓葬。墓道長35米,寬9.6米,呈階梯式內收。在這座墓里出土有金、銀、銅器,陶器、兵器等,但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最讓專家興奮的就是這塊寫有「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的石牌,專家介紹,「魏武王」三個字已經足夠說明問題,因為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為王,他兒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後,他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與他死時的身份相符。這塊寫有「魏武王」的石牌確切的證明了墓主人身份。同時,在挖掘過程中還出土了三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約為60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20多歲和40多歲,男性死亡年齡與史書中記載的曹操死亡年齡極為相符。

⑥ 曹操的墓在哪裡

曹操在喪葬上有別於歷代帝王,他對自己的身後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比帝王低,為什麼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呢?

據說,曹操一生提倡節儉,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 他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裁」。宮廷中的各種用過的布料,破了再補,補了再用,不可換新的。有個時期,天下鬧災荒,財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員們都不敢戴皮帽子。

又據傳,曹操早年曾干過盜墓的勾當。他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為防止自己死後出現這種慘狀,他一再要求「薄葬」。

為了防止盜墓,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當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生前,他因多疑,錯殺了許多人;死後,他的多疑也不例外。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

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

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傳說,軍閥混戰年代,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古董商人為了尋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幾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類的東西外,一無所獲。

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謎揭開》說,「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這片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關於疑冢的說法便被確證不是准確的了。

但是,關於曹操屍骨到底埋於何處,仍然是個謎。據詩曰:「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湟猶堪思,況復當年歌無人。」由此推斷,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據《彰德府志》載,魏武帝曹操陵在銅雀台正南5公里的靈芝村。據考察,這也屬假設。那它還有可能在哪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譙縣的「曹家孤堆」。

據《魏書·文帝紀》載:「甲午(公元220年),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亳州志》載:「文帝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前樹碑曰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魏書》還說:「丙申,親祠譙陵。」譙陵就是「曹氏孤堆」,位於城東20公里外。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於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

但這種說法也缺乏可信的證據,遭到許多人的質疑。

面對「曹墓不知何處去」的感嘆,人們對曹操的奸詐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認識。曹操一生節儉,帶頭「薄葬」,是有積極意義的。這樣做,既保護了自己,也使盜墓者無從下手,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舉吧。

關於曹操的陵寢的真實情況至今仍是個謎,還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
回答者: cazdm - 試用期 一級 11-15 13:45
河南,許昌
回答者: 立志朝廷 - 童生 一級 11-17 20:07
曹操一生玩弄權術謀詐,視為治國之良臣,盜國之好雄,是功是過,後世評說不一。而最令人感興趣的則是曹操臨死前的最後一步棋——疑家。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身為漢朝宰相而為曹家皇帝的曹操病死洛陽。二月,曹五遵其囑將靈樞運至其封地螂《今河北臨漳縣》埋葬。《輿圖備考》、《方輿紀要人楊免《山陵雜記》等書載,鑒於歷史上眾多帝王墓經常被後人掘盜之教訓,曹操乃遺囑其子,制棺材多副,來黑夜山飯項問四件,理尤丁一處。群體伙臨漳縣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講武城起始,直到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歷史上曾有不少史學家和文人墨客對疑家作過考證,並到臨漳縣一帶考察,均無收
獲。曹操墓究竟在何處以魏書·武帝紀》載:「其規西門豹澗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與曹魏相隔不遠的晉朝陸機在《吊魏武帝文》中也認為,曹操「葬於部之西崗上,與西門豹調相近。」由此可知其墓在古螂城西門豹詞以西地方,相當於今臨漳縣三台村以西直到磁縣境內的漳河沿岸。按說,在此,曹操墓葬方位已告訴後人在西門豹們以西。但是,在臨漳一帶西門豹調有多處、而且臨津以外也有多處西門豹調,究竟是哪一個西門豹們以西,也頗令人費解。更何況,這一區域為北朝皇家墓葬區,王公大臣之墓頗多。元朝明前後,這里的陵墓相繼彼人盜掘,但多為東沈、北齊之墓葬。有人認為,曹操設七十二疑家,肯定其中有一個是真傢伙。如宋朝俞應符就持此觀點。采范成大也有詩雲:「一格何用家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聞說群胡為封上,世間隨事有知音。」但也有人認為;恐怕這七十二個疑家個個是假,元人陶南屯在《輟耕錄》中說:「殊不知老騰(曹操小字叫阿瞞)之骨必不在七十二家之內耶。」清人黃協潤步宋俞應符《七十二疑都詩之韻,反其意賦詩曰:「人言疑家我不疑我有一言告君知。七十二外埋一家,更於何處求君屍。」
據臨漳當地傳說,在清順治年間,有一年漳河水乾涸,有漁夫見河底有塊大石板,召人掀開,見下有一石室,深而且廣,室內側卧許多美女,四周放有許多石凳(椅),中間石床上卧一人身穿蟒袍、頭戴王冠,旁邊立石碑一道,有識字者認出為曹操之擴,眾人毀碎碎屍而去。此傳說雖不可信.但有人據曹還(止臨肖俊(曹)植求祭先王詔》中有「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之語,認為曹操應葬於河底。鄧之誠《骨董記》也載有這么一事,說:「壬戌(公元1922年)正現初三,磁縣農民崔者榮,於彭城鎮西十五里亂葬墳棺墓為瑩,地坦為黑穴,繼得石室,既深且廣,中有石門洞開,人石門者管死,送報縣令陳希賢,命人授以硫磺。
久之人內,見空之四壁深至如新,中罡石棺,前有刻石志文,所敘乃魏武帝操也。前五十年發石室十餘處,唯皆無相,至是真系始現。石志今蠢縣署,不知文何苦,他日當訪之」。
關於曹操墓的方位和確認,河北臨漳縣歷史上地方誌有不少考席和記載,明朝嘉靖《彰德府志》載:「曹操西使在縣(舊縣)西南三十里,周圍一百七十步,高一文六尺,……甄皇後陵在靈芝村…··『魏元帝陵在彭城村一」清乾隆時《彰德府志》也認為,這三座墓大體上呈三角形排列,曹操墓居前,甄皇後和元帝曹免的基則位其後東西兩側,相去其生前倍何所統的鋼省、金風、冰井三台不遠,因曹操(遺令》中有:「吾死之後……吾嬸妄與使人皆勤勞,便著銅雀台,善待之。十台上安六尺床,施穩帳,朝朝上瞞糧之鷹,月且十五,自期至午,輒向帳中作使樂。汝等時時登鋼省台,望吾西陵墓田。」據當地文物部門進行的方位實地考察,在部城遺址范圍內的僅城村西南約二里處,有一北高南低的墓葬,其封土僅有一米金。又十此基之後方向,相繼發現王座大、中到屬於東漢晚期墓葬。據出土物品看,可判斷為田大夫級墓葬,從整個墓葬區拉列尼,符合東漢葬禮『後挨(墓)居左右似前,四大夫居後」的規定。但是,這座封土殘存的墓是曹操的墓嗎?沒有進一步的證據。
曹操墓究竟在何處,恐怕只有官還等少數人知道,但在曹氏有關人物遺存下的文獻資料中,可找到的蛛絲馬跡不多。很可能,曹丕等繼承者根本就沒留7任何關於此事的可靠檔案材料,其本意就是要使此事成為永恆的懸案。毫不懷疑的是,曹操不管是否埋在七十二家之一,但他肯定是葬在漳河流域,在今河北臨
漳縣一帶,古代的交通運輸能力不可能將其運葬到太遠的地方。不管是葬於地下,還是葬於漳河底,既然曹極有沒疑家迷戀後入之意,其真正墓葬之工程建設,在選擇方位、工程設計、施工建造方面,也絕對是非同一般,不會輕易使人發現。但有一點需要考慮的是。據水文水利專家對森,歷史上古漳河數次改道,曹操時
建設的鋼好台、金鳳台等均被大水沖設,而且正的曹操墓也許早已被河水沖毀。當然,這只是推測。我們希望,隨著考古發回或工程建設,能發現真正的曹操墓,為千年疑案畫上一個句號。

⑦ 曹操墓到底在哪

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葬於高陵

⑧ 曹操墓在哪裡

三國時代魏國的開創者曹操,是個爭議極大的人物。他生前沒有作成皇帝,死後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陳壽寫的《三國志》稱譽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而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卻稱他為「漢賦」、「奸雄」。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三國戲,也把他刻畫成一個大白臉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個婦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為自己安排過後事,《三國志》中寫他臨死前兩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為他在西門豹祠西邊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墳頭,也不要做什麼記號。《三國志》還講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於洛陽。

二月,葬於高陵。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門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壽陵。而《三國演義》中講到曹操臨死時的遺囑卻有另一種說法,他叫人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72座,不讓後人知道他的遺體葬在什麼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

《三國演義》雖然是部小說,但是它主要是根據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寫的,只是做了些文學加工,內容是七分紀實,三分虛構。那麼它對曹操死後的陵墓記載,就不能不考慮到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這樣,對曹操陵墓的記載便有了不同的說法:一是西門豹祠西原上,號稱高陵;一是彰德府講武城外,有疑冢72座。

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裡,首先應當弄明白西門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歷史上有西門豹治鄴的記載,所以西門豹祠一定是在鄴城,即曹操被封為魏王時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與河南交界處的臨漳。而彰德府,其實在三國時並沒有這個地名,它是金朝時才有的,即今天河南與河北交界處的安陽市。臨漳與安陽,今天分屬於河北河南二省,是緊挨著的。古代還沒有分省的時候,那兩個地方多數時候稱為鄴城,到金朝則稱彰德府。說來說去,鄴城和彰德府其實是一個地方。

因為西門豹治鄴給鄴城一帶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大好處,所以今天臨漳一帶,也包括今天的安陽市一帶,有許多西門豹祠。

按照《三國志》中的說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門豹祠卻很難確定,因為那是一座「不封不樹」,什麼記號也沒有的陵墓,要想找到它是很難的。

有人認為曹操雖然在生前規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樹」,但是他的兒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時候,為了上墳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點記號也不做,難道把他埋了以後就什麼也不管了?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孝道。

《三國志》明確記載曹操的陵墓稱為高陵,即使「不封不樹」,但在地名上也許會留下叫高陵的村莊。如果能對今天臨漳、安陽一帶的新舊地名進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普查,也許可以找出一些關於曹操陵墓的線索。

那麼彰德府講武城究竟有沒有72疑冢呢?在今天臨漳縣三台村以西八里處,確實有個地方叫講武城,有人認為那可能就是《三國演義》所說的彰德府講武城。從那裡向西一直到磁縣,也就是今天安陽市北郊的豐樂鎮一帶,的確有許多像小山頭那樣的大土堆,當地有人叫它們「曹操墳」。這些可能就是所謂的72疑冢。從前有人盜掘過其中的幾座,也的確挖掘出了一些墓碑之類的東西,但是那些都是北魏和北齊時代的王公大臣的墳,比曹操晚了二三百年。如果那些大土堆原先的確是曹操的疑冢,是後來被北魏、北齊的王公大臣墳上築墳,加以佔領,那麼不知當年他們墳上築墳時是否深挖過,有沒有在其中的一座挖掘到曹操的遺體或其他與之有關的隨葬品之類。查遍北魏北齊的史書,不見有這方面的記載。

也有人認為曹操生前叫人修72座疑冢,是故意布下的迷魂陣,很可能72座疑冢都是空的,曹操的遺體則葬在另一個秘密的地方。足智多謀的曹操不可能想不到,如果他葬在72疑冢中的某一座之中,那麼後人把72疑冢全都挖開,不就找到他的遺體了嗎?看來曹操決不會這么傻。

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到講武城至豐樂鎮一帶的曹操72疑冢處憑吊,並想對曹操的陵墓進行探索和考察,但是都沒有什麼收獲。曹操曾有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生前多次設下計謀,欺騙了許多人,到死時居然還設下這樣詭秘的計謀,不讓後人知道他的陵墓在哪裡,從這里足可以看出曹孟德狡猾、多疑、攻於心計的性格特點。

⑨ 曹操的墓在什麼地方

關於曹操屍骨到底埋於何處,仍然是個謎。據詩曰:「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湟猶堪思,況復當年歌無人。」由此推斷,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據《彰德府志》載,魏武帝曹操陵在銅雀台正南5公里的靈芝村。據考察,這也屬假設。那它還有可能在哪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譙縣的「曹家孤堆」。

據《魏書·文帝紀》載:「甲午(公元220年),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亳州志》載:「文帝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前樹碑曰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魏書》還說:「丙申,親祠譙陵。」譙陵就是「曹氏孤堆」,位於城東20公里外。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於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

但這種說法也缺乏可信的證據,遭到許多人的質疑。

面對「曹墓不知何處去」的感嘆,人們對曹操的奸詐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認識。曹操一生節儉,帶頭「薄葬」,是有積極意義的。這樣做,既保護了自己,也使盜墓者無從下手,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舉吧。

關於曹操的陵寢的真實情況至今仍是個謎,還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