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是哪裡人
㈠ 三國時期的關羽是哪裡人
1、演義中是說關羽是河東解良人。現實是河東郡解良縣(今山西運城)人。版
2、人物簡權介
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3、人物影響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㈡ 關公是哪裡人
山西省運城市
㈢ 關羽是哪裡人
關羽(?-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中國東漢末專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眾屬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對關羽的事跡多有描寫,在《演義》中關羽被描寫為「五虎大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㈣ 關公是哪裡人
關公是河東郡解縣下馮村(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人。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今河北省市涿州市)。
關公故里位於山西省西南部的運城盆地,是中國古代稱作「河東」的主要區域。自古以來,這塊土地肥沃、阡陌縱橫、交通便利的盆地,就以歷史悠久,文明古老,史跡遍布,物華天寶,地靈人傑著稱於世。
關公文化是一種傳統民間信仰。在中國,供奉文聖孔子的文宣王廟有很多,過去在各個城邑都有這類建築。而武聖關公廟在海內外數量及規模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關公是一種精神。關公本名關羽,字雲長,出生於公元160年,卒於公元219年。
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並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
《三國志》書中並未記載關羽於哪一天出生,後世對關羽的出生一直飽受爭議。在山西省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立有一塊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崇幀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都認為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
關羽墓在中國有三座,一座在河南省 洛陽市的 關林,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佃庄鄉關庄村的關庄村關羽墓,位於湖北省當陽市的關陵和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關羽墓。

(4)關公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中平元年(184年),漢室宗親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興平元年(194年), 曹操因曹嵩被殺而遷怒於陶謙,於是發兵攻打 徐州。陶謙求救於劉備,劉備和關羽率千餘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後,陶謙表劉備為 豫州刺史,關羽與劉備屯兵於小沛。而後在陶謙等人的再三相讓下,劉備領徐州牧。
建安元年(196年),劉備被袁術、呂布夾攻,丟失徐州,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後與曹操許田圍獵時,關羽勸劉備殺掉曹操,但劉備此時認為當時的曹操是要匡扶漢室的,覺得殺了他可惜,於是不從。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與曹操共擒呂布於 下邳,奪得 徐州,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回 許昌,曹操任車胄為徐州刺史。 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 袁術於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胄,命關羽守 下邳(今 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代行太守職務,劉備則返回小沛(今江蘇 沛縣)。
㈤ 三國人物關羽是哪裡人
關羽是河東郡解縣人,現山西運城人。
關羽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令南郡太守糜芳守衛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親率大軍向曹仁駐守的樊城進攻。
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八月天降大雨,漢水因此暴漲,關羽因掘江堤以大水灌曹軍,於禁雖在平地,卻被水淹五六丈,七軍都被淹沒,於禁與諸將登高望水,關羽乘大船進攻,於禁只得投降。
關羽再乘船進攻龐德軍,龐德寡不敵眾,終被關羽所擒,關羽想要勸降龐德,但龐德大罵不肯降,於是,關羽將其斬首。
關羽乘勝對樊城發起猛攻,樊城進水城牆崩塌,曹仁守軍僅剩下幾千人,被圍數重,內外斷絕,也快斷糧了,眾將惶恐不安。
擒於禁,斬龐德,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但徐晃主動率軍前來增援樊城。
東吳孫權派使者前來求親,其子欲娶關羽女兒,關羽辱罵來使,拒絕結親,孫權十分惱恨,派呂蒙攻打荊州,荊州重鎮江陵守將糜芳與公安守將傅士仁不戰而降。
關羽腹背受敵,立即向南回撤,回師途中,在麥城附近兵敗被擒,最終在臨沮被東吳所殺。

(5)關公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關羽的文學形象
在小說名著《三國演義》里,作者(羅貫中)將關羽塑造成為一個忠義仁勇、手持青龍偃月刀的武將形象,高大威猛且武藝不凡,出場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打造兵器後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中,而後雖然與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但仍能斬將殺敵,大顯神威。
在十八鎮諸侯討董卓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劉備徐州兵敗,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為曹操解白馬之圍,斬顏良、誅文丑。得知劉備下落後,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蔡陽兄弟釋疑,在古城三兄弟聚義。 赤壁之戰時在華容道又不忍殺害曹操將其放走。
劉備稱王後,關羽官拜五虎上將之首,領兵攻取襄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於禁,樊城之戰時被毒箭暗算,刮骨療毒,後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徐晃趁機奪了偃城,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後被殺,蜀吳魏三個國家都為其舉辦喪禮。 死後曾經數次顯聖,追呂蒙之魂,罵孫權,驚曹操。
此外,《三國演義》中以旁白視角敘事時,通常稱關羽為「雲長」或「關公」,極少直呼其名,而整部《三國演義》中除了對皇帝稱帝號外,亦只有關羽、劉備、諸葛亮有此待遇。
㈥ 關羽是哪裡人
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
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內運城)人,三國時蜀容漢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㈦ 三國里的關公是哪裡人
1、演義中是說關羽是河東解良人。現實是河東郡解良縣(今山西運城)人。
2、人物簡介
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㈧ 關羽是現在哪裡人
山西省 運城市
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㈨ 關公是哪裡人
網路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借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占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於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謚曰壯繆侯。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概述內圖片來源: )
㈩ 關羽是哪裡人啊具體點
關羽其人,在《三國志》和各種典籍的記載中,都沒有關於他身世的詳細記載。既沒有關 於他長輩和妻室的記載,對他的幾個兒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語焉不詳。只是在《三 國志》《關羽傳》中說了一句:「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就沒有交代了 。而有關他那個在《三國演義》中被頻頻提到的兒子、蜀漢大將關平,也只在說關羽死的 時候這么記了一筆:「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裴注《蜀記》又曰:「權遣 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便再沒有說什麼,連關平的表字是什麼都不知道。關羽其他的 後代和家屬,在《三國志》他的本傳中關羽死後說道:「……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 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 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裴注《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 破,盡滅關氏家。」看這些資料可以知道:關羽,本字長生,河東解人,有子關平、關興 。關平和關羽一起在荊州被殺。關羽次子關興早卒,而關興的嫡子關統無後,所以在關統 死後便由關興的庶子關彝繼承了關羽的爵號。而關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將龐德的兒子 龐會隨鄧艾入蜀後全數殺死。大約我們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這些了。 關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有了個比較明確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 旦在浚修古井的時候,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 ,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租墓碑記》。據墓磚上 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 ,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 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 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 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後錢塘人馮景山又據此作了《漢壽亭侯祖系記》。 按照這些資料看,民間習俗以五月十三為關羽的生辰去關廟祭祀關羽以及在家供奉,實在 是個誤傳,五月十三日當是關羽子關平的生辰。墓磚的發現還讓我們證實了關平的確是關 羽的親生子,而並非是象《三國演義》和一直以來民間傳說中所說的那樣,只是他的養子 。同時,從墓磚上的記載還可以知道,《三國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傳曰:羽好左氏 傳,諷誦略皆上口」一說,並非空穴來風,因為關羽祖父關審就用《易》和《春秋》來教 子,所以關羽對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應該是秉承家學所致。 至於那個關索,我們可以從前面的史料上知道並無一點關於這個人的記載。江蘇南通曾經 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1465—1487)年間刊刻的《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出身傳等 四種》,其中的《花關索出身傳》一開篇就寫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一見如故,「在青 口桃源洞」「姜子牙廟王」之前「對天設誓」,以後打算干一番大事業。劉備對關、張二 人說,「我獨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掛心,恐有回心」,關公道:「我壞了老小,共哥哥 同去。」張飛道:「你怎下得手殺自家小?哥哥殺了我家老小,我殺了哥哥底老小。」劉 備道:「也說得是。」於是關、張二人約定互相殺光對方的家屬。張飛跑到關羽老家蒲州 解縣,殺死了關家大小十口,只是因為不忍心才帶走了已經長大了的關羽長子關平、放走 了已經有身孕的關羽的妻子胡金定,後來生下小英雄關索。關羽殺了張飛的全家。辦完這 些事後:「將身回到桃源鎮,弟兄三個便登呈(程)。前往興劉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將軍 」。再後來的情節是說關索長大後到荊州找到關羽要認父歸宗,關羽不認,關索大怒便翻 了臉威脅父親說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來捉拿關羽等五虎上將等等……。 而在水滸中有叫病關索的諢號,雲南還有地名叫關索嶺的,並有祭祀他的祠廟,可見這個 關索在民間傳說中是頗有影響的,但是許多學者認為,民間流傳所謂"花關索"的故事,並 沒有歷史根據,也有人認為「索」和「平」字的古篆寫法差不多,關索可能就是關平,可 關平一生從未到過雲南,所以這種說法也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學界公認的結論是,這個純 粹是個傳說,歷史上並無關索其人。看以上資料,應該說目前我們只能承認這個結論是正 確的。不過有一點是對的,就是關羽的夫人是胡氏。 另外,現在在上海圖書館收藏有五種關姓家譜,地方分別是浙江杭州和廣東南海、番禺、 新會,其中有四部譜,關氏族人都自稱為"漢壽亭侯"後裔,山東省兗州縣檔案館也收藏有 一部(山東)《武聖府分支關氏宗譜》,編修人叫關金標,是民國三十年(1941)的刻本 。不過,一直到目前來看,還沒有一本真正意義上的《關氏家譜》。因為現有的家譜都是 從宋以後開始記載的,在圖表中並沒有關羽的名諱。所以嚴格講起來,它們還不是真正意 義上的關公家譜,對我們了解關羽其人沒有太大的幫助,到是對研究譜牒學的人來說是不 可多得的珍貴資料。1995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北京)也曾經影印出版了一部《關帝文 獻匯編》叢書,共分10冊,第8冊(405頁至462頁)中有影印《關氏家譜》。這是目前唯一 一部發現的由朝廷正式編修的關羽家譜,可惜注意到的人很少,叢書由魯愚等人編輯的。 只是這本也只是清代的寫本,在清康熙到嘉慶年間遞經增修,嘉慶時的編修人為關文榜, 是關氏五十八代孫。 綜合關姓各種族系資料的說法,關姓郡望隴西,始祖是夏桀時的忠臣關龍逢,關羽為其二 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後裔。關羽、關平於麥城兵敗被殺,關平之妻趙氏攜八歲的兒子 關樾,在安鄉民家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回復關姓。清雍正 十年(1732),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關興的兩個兒子關統、關彝中, 因為嫡子關統無子,所以由庶子關彝系下繁衍生息,成為關公後裔的一大宗派。蜀漢滅亡 以後,這支關氏族人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定居信都(今河北省冀縣),到唐朝德宗時 ,關羽後裔關播曾經作過宰相。據《舊唐書》(列傳卷八十〕記載關播為德宗檢校尚書右 僕射(相當於宰相之職),卒於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正月七十九歲而終。他死後六年 ,白居易曾經租了關府東亭作為棲身之地,故其文中多有稱「故關相國」雲。 之後到了宋朝,或許是因為當局開始尊崇關羽,於是各地的關氏族裔都開始注重家譜,是 以保留下來的家譜開始多了起來,到今天,關氏的後裔遍布全國,以至海外都有不少,據 報載前幾年一次在山東關羽祭典上的統計資料說,現在共有兩萬多關羽後裔生活在世界各 地,也可以算是一個大家族了。 參考資料:http://bbs.5ips.net/dispbbs.asp?BoardID=3&replyID=3477&id=1264&ski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