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怎麼讀
⑴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俎字怎麼讀
這里來俎字讀:zǔ
俎部首:人部,自部外筆畫:7畫,總筆畫:9畫,五筆:WWEG
釋義:
1、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祭祀,崇奉)。
2、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俎(刀和砧板)。
3、姓。
(1)俎怎麼讀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越俎[yuè zǔ]
越俎代庖。
2、燅俎[xún zǔ]
指熟熱的祭牲。
3、俎實[zǔ shí]
俎上所盛祭獻的食品。
4、阼俎[zuò zǔ]
祭祀時盛祭肉的禮器。阼,通「胙」。
5、俎幾[zǔ jǐ]
亦作「俎機」。
⑵ 俎的廣州音怎麼讀
「俎」字的粵語注音dzo2,讀「阻」字音。(是粵語讀音,用普通話的諧音來讀是不準確的)
見《廣州話正音字典》54頁掃描(部分)

⑶ 鉶俎怎麼讀
文字:
鉶俎
讀音:
xíng zǔ
⑷ 俎怎麼讀啊
拼 音 zǔ
詳細釋義
1.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
2.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3.姓。
相關組詞
刀俎 樽俎 負俎 俎簋 高俎 瑤俎 燕俎 陳俎 素俎 俎拒房俎 牢俎 雜俎 曠俎
⑸ 俎字怎麼讀用同音字解ツ2ᅪ0
●
俎
zǔ
1.
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3.
姓。
●
俎同音字有
【祖】【阻】
⑹ "俎"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怎麼讀
zǔ
(1)
ㄗㄨˇ
(2)
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版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權;b.祭祀,崇奉)。其用每與鼎、豆相連。《禮記·燕義》說:」俎豆,牲體,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古時宴饗,每人前面有俎案,上面擺滿菜餚,食有食相,也就符合禮儀了。
(3)
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4)
姓。
(5)
鄭碼:ODOL,U:4FCE,GBK:D9DE
(6)
筆畫數:9,部首:人,筆順編號:343425111
⑺ 越俎代庖是什麼意思俎 怎麼讀
越俎代庖的意思是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辦席。比喻超出自己業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俎的讀音是zǔ,聲母是z,韻母是u。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譯文:廚師不做飯,掌管祭祀的人(屍、祝)也不能放下祭器代他下廚房。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7)俎怎麼讀擴展閱讀:
近義詞
包辦代替 [ bāo bàn dài tì ]
指應該和有關的人一起商量或一起做的事,卻獨自辦理,不讓旁人參與。
出處: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三:「媒婆真是包辦代替的老祖宗,可真是把人坑害死了。」
示例:陳殘雲《山谷風煙》第三四章:「我們工作同志作好參謀,不要指手劃腳,包辦代替。」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所有工作獨攬,不讓人插手。
⑻ 俎字怎麼讀
俎,抄漢字。讀音:zǔ,注 音:ㄗㄨˇ,部首:人, 部外筆畫:7, 總筆畫:9,基本字義:1. 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2. 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3. 姓。
1. (指事兼形聲。小篆字形。《說文》「從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禮器。本義:供祭祀或宴會時用的四腳方形青銅盤或木漆盤,常陳設牛羊肉)
2. 同本義 [a sacrificial utensil]
為俎孔碩。——《詩·小雅·楚茨》
鳥獸之肉,不登於俎。——《左傳·隱公五年》
祭操俎。——《山海經·海外西經》
俎豆之事。——《論語·衛靈公》
庖人雖不治皰,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游》
練日時,陳尊俎。——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3. 又如:俎幾(俎形如幾,故稱。古代祭祀、燕饗時所用的禮器);俎拒(俎足中央的橫木);俎味(祭祀用食品)
4. 古代割肉用的砧板。多木製,也有青銅鑄的,大方形,兩端有足 [a chopping block]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俎,切肉的砧板。)——《史記·項羽本紀》[3]
⑼ 「俎」字怎麼讀

讀音:[zǔ]。
⑽ 「越俎代庖」,怎麼拼讀什麼意思
越俎代庖
拼音:yuè zǔ dài páo
解釋:
越:跨過;俎:古代祭祀時擺祭品的禮器;庖:廚師。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辦席。比喻超出自己的職責,越權辦事或包辦代替。
原意指人各有專職,庖人雖不盡職,主祭者也不越過戉俎去替他辦席。比喻超越自己的職分而代人做事。
出處:《莊子·逍遙游》
典故: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有一位傑出的領袖叫唐堯。在唐堯的領導下,人民安居樂業。可是唐堯很謙虛,當他聽說隱士許由很有才能的時候,就想把領導權讓給許由。
原文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翻譯
唐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說:「日月出來了,然而仍然不熄滅小火把,它和日月比起,不也是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降了,然而仍然灌溉,它對於潤澤不也是徒勞嗎?先生存在,天下被治理,然而我仍然掌控它,我自己認為我不足,請(允許我)讓出天下。」
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很好。然而我仍然代替你,我帶領天下難道為了名聲嗎?名聲,是『已經治理天下'這個事實的附屬品?我帶領天下是為了附屬品嗎?
鷦鷯在森林築巢,不過佔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裡的水,不過喝飽自己肚皮。天下對我有什麼用呢?你回去吧,算了吧,給我天下沒有有用的地方啊!廚師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10)俎怎麼讀擴展閱讀:
「越俎代庖」的近義詞: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
拼音: 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解釋:垂簾:太後或皇後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指太後臨朝管理國家政事。
出處:《舊唐書·高宗紀下》

歷史追溯:
「垂簾聽政」的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國君去世後,如果繼位國君年紀幼小,可以由國君的母親輔政。
但是根據宮廷的規定,官員不得直接觀看和接觸太後,所以輔政的太後一般坐在國君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里,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國君談論政務。
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國君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太後臨朝的制度,始於漢朝,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後臨朝。
漢殤帝出生不過百日就繼漢和帝為帝,皇後鄧氏以皇太後臨朝。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後也曾經臨朝稱制。唐朝武則天以太後臨朝甚至廢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
宋代有多位皇太後曾臨朝稱制。但垂簾聽政的制度卻要到唐朝武則天時期才開始。此前的太後臨朝不需垂簾。影響較大的太後臨朝有漢代呂太後,鄧太後,唐代武則天等。近代還有清慈禧太後臨朝。
參考鏈接:網路-越俎代庖
參考鏈接:網路-垂簾聽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