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都有哪些
⑴ 全部修辭手法有哪些
修辭手法詳解: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用典,點化,雙關,互文,同感,反復。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體的、淺顯的、熟悉的、形象鮮明的事物去說明或描寫抽象的、深奧的事物。這樣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寫得更生動、具體。打比方的雙方要有共同特徵。比喻旨在於用形象的語言闡明思想。即通過比喻的手法,讓人對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認識的事物得到認識和理解。
2、擬人是藉助想像力,把事物當作人來寫。即賦予它們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運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句子或片語,排成一串。這樣的句子可以加強語言的氣勢,表達強烈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4、誇張誇張是為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作用是揭示文章中心,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文學的(句子)感染力。進一步增強聯想;創造文章的氛圍。
5、設問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問題,再自己進行回答。即自問自答。
6、反問將明確的意思用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即只問不答,問中有答。
7、對偶:對偶,指的是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最經典的就是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對於對偶的判斷,一個在於句式一個在於情感。句式要相似,情感要相同。
8、借代:指的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一般分為用部分代替全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可能有同學認為,比喻和借代有些相似,的確,沒有經過系統分析的話,比喻和借代是有些相似,但是經過分析的話,比喻和借代卻是很好分辨的。比喻中出現的兩種事物或景物是沒有關系的,而借代里出現的兩種事物或景物,卻存在著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⑵ 修辭手法都有哪些
優質解答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寄寓(寄託),互文,設問,反問,引用,等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作引用、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列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作假設這11種.
擬人: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比喻:(1)化平淡為生動;(2)化深奧為淺顯;(3)化抽象為具體
誇張:表達鮮明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
排比: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反復
: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對偶
: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設問: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反問: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互文: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舉例子:使文章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更生動形象,讀者更明白,增強說服力.更具體、更詳細.
作引用:使文章更具說服力.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引用古詩:使說明文更具詩情畫意
.
作比較:突出強調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列數字(列數據):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依據.(用列數字的方法進行說明,既能准確客觀的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准確無誤,令讀者信服.
分類別:條理清晰,一目瞭然.
打比方: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徵解說得確切具體、淺顯易懂.)
摹狀貌: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
下定義:使人們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理解
作詮釋: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畫圖表(列圖表:使人看了一目瞭然.條理清晰
⑶ 修辭手法都有哪些
常用修辭手法匯總如下
比喻
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的修辭手法。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李賀《馬詩》
擬人
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的修辭手法。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軾《南鄉子》
借代
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代指富貴之家。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指音樂。
誇張
誇張是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誇飾或鋪張。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排比
排比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菊,花之隱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詩經·柏舟》
反復
反復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辭手法。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對偶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
對偶句語言凝練,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設問
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這種修辭手法叫設問,常用於表示強調作用。
正確的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李白《清平調》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反問
反問是藉助疑問句來傳遞確定信息,以加強肯定或否定語氣的一種修辭方式。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