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在哪裡
① 烏江畫廊在哪裡
烏江畫廊位於中國土家山歌之鄉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山峽南段。
烏江畫廊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三峽—烏江山峽—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張家界森林公園旅遊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遊環線的重要通道。
烏江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沿河流經貴州省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洪都鎮最後一段。進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萬木鄉、龔灘古鎮、彭水縣,在重慶市涪陵區匯入長江。幹流長1037公里。
烏江流域流經彭水縣(重慶市)和酉陽縣龔灘古鎮距貴州省共灘古鎮至延河縣(銅仁市)約132公里。有「千里烏江,百里畫廊」之美譽。

(1)烏江在哪裡擴展閱讀:
烏江百里畫廊文化內涵深厚,自然風光秀麗,民族風情濃郁。龔灘古鎮有1700多年的歷史,蠻王洞是戰國時期的遺存,馬鞍城是南宋金頭和尚起義的遺存,僰人懸葬是東漢僰人的獨特風俗。
還有巴人纖道、清泉廊橋、土家風情、「驚濤拍岸」、「竹零詩龕」等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雄偉險峻的河谷、神奇的懸崖峭壁、不羈的烏江、歡樂的阿鵬河,在美麗的烏江百里畫廊內裝點,受到眾多科考、探險、攝影愛好者、電影和電視團體的青睞。
② 項羽是在烏江自刎的嗎現在的烏江又是哪
項羽是在烏江自刎的,烏江是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1、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2、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

(2)烏江在哪裡擴展閱讀:
1、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2、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准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3、項羽兵敗垓下後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後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
③ 烏江在什麼地方啊
烏江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為八百里皖江第一鎮,是安徽面向長三角的東大門。
拓展資料
烏江區位優勢顯著,坐擁長江黃金水道,兩個碼頭通江達海,三條省道穿境而過。距馬和汽渡6公里,安徽省北沿江高速10公里,南京長江三橋20公里,馬鞍山長江大橋30公里,江寧錦文路過江隧道5公里(規劃建設),南京地鐵S3號線寧和城際一期高家沖站6公里,二期貫穿全境。
兩千多年前,楚漢相爭的悲壯歷史就在這里宣告結束,西楚霸王項羽在此自刎身亡,烏江自此馳名天下。
烏江自古文人輩出,唐朝詩人張籍、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書法家張即之、近代書豪范培開、當代草聖林散之等都出生於烏江,並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他們奮斗的足跡。
古鎮烏江正煥發著新的活力,先後引進明發集團、華夏幸福集團、南京金箔集團、長三角裝飾城等眾多商業入駐。目前已簽約在建江蘇省中醫院,南京藝術學院以及由南京市第一幼兒園、南師附小、南京市樹人中學聯合打造的「一師樹」學校項目。
浦口區烏江鎮(原江浦縣林山鄉)與和縣烏江鎮原屬一地,位於長江北岸。後因人為行政因素分開分屬兩地,分裂至今。

烏江區位優勢顯著,坐擁長江黃金水道,兩個碼頭通江達海,三條省道穿境而過。距馬和汽渡6公里,安徽省北沿江高速10公里,南京長江三橋20公里,馬鞍山長江大橋30公里,江寧錦文路過江隧道5公里(規劃建設),南京地鐵S3號線寧和城際一期高家沖站6公里,二期貫穿全境。
④ 自刎烏江中的烏江在哪
在今天安徽和縣東部的烏江鎮的長江邊上,那個地方有一條長江的支流叫烏江,由於那個地方的長江基本呈南北走向,所以才說項羽「不肯過江東」。

(4)烏江在哪裡擴展閱讀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斗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
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卷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