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

發布時間: 2020-11-20 10:52:36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 培養孩子「數感」比訓練運算速度

新課標第一次明確地把「數感」作為數學學習的內
容提出來,並且把「數感」擺在六個核心概念中的
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
數感,是新課標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因此我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
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
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
用,初步培養和建立數感。

一 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
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
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松化,「若隱若現」
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
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
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
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
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
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秋
千,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
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
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
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里的活動器械嗎?」於是,
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隻滑梯,2個秋
千,3隻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
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
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
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
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
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
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 體驗生活,在生活實例中啟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
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
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
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
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
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
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
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1.聯系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培養學
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
的意味。例如在認識「0」時啟發學生自己說出在日
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一下
高漲了起來:「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上見過」;「在
溫度計上見過」;「電話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
0」……使學生直觀體會「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
示沒有以外,還可以在溫度計上表示分界點;在尺
上表示起點;在電話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
碼……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
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為建立
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實例,並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
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系的理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
在平時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采擷與數學相關
的生活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
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
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5-0=5?學生已有的生活
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
是:比如說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
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
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
=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
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
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
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於5。從而在這
些生活實例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 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
經歷數學化並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
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
力都在活動中匯合並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
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
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
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
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台,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幫
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
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系,用數來表達
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
存在。如為了讓學生感應信息數字化,教師構建一
個活動平台: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
抄下並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
的信息後,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
碼的設置,為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
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信息,
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秘難測之感。為
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
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
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厘米、米以
後,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
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
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往後我又
隨機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以繩子當籬笆,
去圍一塊地,開展「看哪個小組圍得多」操作活
動,學生很有創意的想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圍法,
有在操場上圍成長方形的,有靠一邊圍牆的,還有
找一個角靠了兩邊牆圍的……學生通過相互比較,
最後擇優選定了操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學中
玩,玩中學,就使原來枯燥乏味的單位概念教學
「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加喜歡數學,更好地應
用數學,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 「以人為本」, 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
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於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
中有著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
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各種
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
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
力,增強估算意識,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漸養
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五 綜合運用,在解決問題中提升數感

1980年美國提出了「問題解決」的口號,這個口號

一直被人們廣泛接受,而且至今依然是數學教育
中心問題。數學教學應從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
已有知識相聯系的素材出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
發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了解新知識,形成
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先的問題。在綜合運用數學
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

比如,在教學「連加、連減」這一課時,當學生通
過共同探究理解了連加連減的含義及計算方法後,
我給每個小組准備好一個裝有各式各樣(已標價)
食品圖片的小袋子,設置了一個購物情景:「學校
要組織一次秋遊,請你用15元錢去購買自己喜歡的
食品」。讓學生根據要求獨立設計購物方案,秋遊
是一件足以使孩子們快樂的事情,學生的思維非常
活躍,想出了多種購物方案。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
們運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不斷完
善對原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並不斷建構對社會生
活及知識本身新的意義,使學習者與真實的實踐有
效地聯系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
基本策略,提升數感。

綜上所述,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沉澱的、積
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
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教師應在數學教
學活動中,深入鑽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
設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適應的
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
程。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
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
素養。

㈡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讀書筆記

1.
數感的變化性
數感雖然與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但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後天的培養有很大的關系。形成數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定數量和足夠時間的學習,在適宜的重復性訓練後便自然形成數感。數感與記憶的程度有關,如果對數的記
憶程度越深,對數的感覺和反應就越靈敏。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熟能生巧」的說法,就是這個道理。如高年級同學對2л~9л的得數的敏感,在簡便運算中對形如25×32×125中4和8的敏感等等,都是平時多次練習後獲得的感應。
2.
數感的差異性
數感與個體的思維品質有一定的關系,它是憑借感知對象、語言、動作等經驗直接地對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作出敏銳的判定,表現為瞬時性的理解和記憶。有些學生天生對數比較敏感,如高斯在小時候就憑借強烈的數感發現了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即高斯定理;而有的學生卻對數的感覺非常遲鈍,如在計算37+ 56+163+44=?時,這些學生觀察了許久,也看不出來哪兩個數相結合比較合適,對數的感覺能力較差。可見,不同的學生數感的差異性是較大的。
3.
數感的模糊性
數感具有它特殊的品味,既打上了直覺思維的悟性印記,又飄逸出形象思維的可感色彩,還剪接出邏輯思維的縝密縮影,它是支撐在學生諳熟的數學經驗基礎之上的綜合數學素質的外顯。要衡量數感的強弱並沒有具體的量化標准,它帶有較多的經驗性和主觀性,因而是比較模糊的。有些內容甚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線段只有長短,沒有粗細,到底細到什麼程度?圓的直徑是無數條,還是許多條?一張紙是長方形還是長方體?等等,只有靠數感的模糊性才能回答。
4.
數感的主體性
數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具有強烈的主體性,它與學生個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數感與個性是雙向交流的。一方面,學生總是對心靈世界直接相關的對象特別敏感,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習慣對數學對象作出選擇和反應;另一方面,數學教學完全可以運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美化學生的數感心靈,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的。因此數感不可能由別人代為建構,教師只能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引導和幫助學生自己建立數感。

㈢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是學生認知數學對象繼而成為數學氣質的心智技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結構變數。數感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應在不斷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發展學生的數感。
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我們該從哪入手培養他們的數感呢?
一、在理解數概念中培養學生的數感。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對於數概念一上教材提出了明確目標,而且是首要目標。數概念是數學概念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成分,數概念的掌握表明了小學生理解數和算術的本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思維力的發展水平,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數學學習的開始。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讓學生理解數概念。
二、在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每一段認數的教學中,都要教學數的基數含義、數的順序、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序數含義、數的組成等內容。在教學中注意要多讓學生擺一擺,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建立數感。
三、在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中讓學生比較數的大小,讓學生估計一堆物體的數目,讓學生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來描述數之間的關系。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的數感就得到了發展。
四、讓學生在「親數學」的行為中體會數感。我們培養學生的數感,從書本聯繫到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10以內的認識和加減法中,讓學生數教室的物體的個數,說自己幾歲了,家裡有幾口人,自己在哪個班,家裡的門牌號碼,電話號碼,汽車的編號等。讓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
數感是一個新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數感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作為教師要長期把培養學生數感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數感得到了建立、發展和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也會隨之提高。

㈣ 什麼是數感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表述為感悟不僅使這一概念有了較大的包容性,也使得這一概念有了更實在的意義,有利於我們的理解和把握。在前期課程實施中,人們對數感內涵的認識較多強調其直覺、感知、潛意識、經驗等方面,在教學中教師也常常有「虛無縹緲」之感,找不到教學支點。將數感表述為感悟,揭示了這一概念的兩重屬性:既有「感」,如感知,又有「悟」,如悟性、領悟。「『感』是外界刺激作用於主體而產生的,是通過肢體(如感官等)而不是通過大腦思維,它含有原始的、經驗性的成分。『悟』是主體自身的,是通過大腦思維而產生的。『感悟』是既通過肢體又通過大腦,因此,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維的成分。

㈤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

新課標第一次明確地把「數感」作為數學學習的內
容提出來,並且把「數感」擺在六個核心概念中的
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
數感,是新課標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因此我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
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
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
用,初步培養和建立數感。

一 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
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
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松化,「若隱若現」
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
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
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
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
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
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秋
千,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
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
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
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里的活動器械嗎?」於是,
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隻滑梯,2個秋
千,3隻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
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
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
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
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
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
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 體驗生活,在生活實例中啟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
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
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
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
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
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
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
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1.聯系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培養學
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
的意味。例如在認識「0」時啟發學生自己說出在日
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一下
高漲了起來:「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上見過」;「在
溫度計上見過」;「電話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
0」……使學生直觀體會「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
示沒有以外,還可以在溫度計上表示分界點;在尺
上表示起點;在電話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
碼……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
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為建立
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實例,並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
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系的理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
在平時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采擷與數學相關
的生活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
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
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5-0=5?學生已有的生活
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
是:比如說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
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
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
=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
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
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
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於5。從而在這
些生活實例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 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
經歷數學化並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
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
力都在活動中匯合並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
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
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
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
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台,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幫
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
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系,用數來表達
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
存在。如為了讓學生感應信息數字化,教師構建一
個活動平台: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
抄下並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
的信息後,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
碼的設置,為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
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信息,
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秘難測之感。為
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
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
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厘米、米以
後,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
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
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往後我又
隨機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以繩子當籬笆,
去圍一塊地,開展「看哪個小組圍得多」操作活
動,學生很有創意的想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圍法,
有在操場上圍成長方形的,有靠一邊圍牆的,還有
找一個角靠了兩邊牆圍的……學生通過相互比較,
最後擇優選定了操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學中
玩,玩中學,就使原來枯燥乏味的單位概念教學
「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加喜歡數學,更好地應
用數學,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 「以人為本」,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
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於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
中有著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
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各種
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
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
力,增強估算意識,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漸養
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五 綜合運用,在解決問題中提升數感

1980年美國提出了「問題解決」的口號,這個口號

一直被人們廣泛接受,而且至今依然是數學教育的
中心問題。數學教學應從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
已有知識相聯系的素材出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
發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了解新知識,形成
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先的問題。在綜合運用數學
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

比如,在教學「連加、連減」這一課時,當學生通
過共同探究理解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