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黃鶴樓在哪裡

黃鶴樓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0-11-18 21:36:50

① 黃鶴樓在哪裡哪個城市

黃鶴樓就在我們武漢武昌這邊,武昌的長江大橋橋頭就可以上去。

② 黃鶴樓在什麼地方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

③ 黃鶴樓在哪裡,屬於那個省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可考證的就達30餘次之多。黃鶴樓最後的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一架。

④ 黃鶴樓位於哪裡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京廣鐵路的列車從樓下呼嘯而過。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黃鶴樓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

主樓周圍建有白雲閣、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它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登樓遠眺,武漢三鎮的風光盡收眼底。

(4)黃鶴樓在哪裡擴展閱讀

1、黃鶴樓名稱來歷

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一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鵠」為「鶴」,以訛傳訛,口口相證遂成事實。一說便是帶有神異色彩的「仙人黃鶴」傳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之說,有關黃鶴樓的仙話也在專談「怪力亂神」志怪小說發展的背景下形成。

2、黃鶴樓榮譽評價

黃鶴樓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其他兩大名樓分別是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

⑤ 黃鶴樓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叫它黃鶴樓黃鶴樓的外觀和結構有什麼特點黃鶴樓有什麼

黃鶴樓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盪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 黃鶴樓一共有五層。高50.4米,相當於16層樓房,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黃鶴樓景區榮譽:國家5A級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它兩大名樓分別是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它處在山川靈氣動盪吐納的交點,正好迎合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凈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與滕王閣、岳陽樓並列江南三大名樓地設於斯。另有香煙品牌以此為名。 黃鶴樓曾被毀多次,自三國時建成以來,屢建屢毀,光明清就毀了7次,光緒年間就毀了一次後來清政府就沒建過,原來高3層樓的黃鶴樓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間建成,有5層樓高,更加雄偉,除地址變化外,基本沒什麼變化。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之稱,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文」名遐邇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5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別並創作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故事被蘇教國標版語文第九冊(五年級上冊)所介紹,題為《黃鶴樓送別》。

歷代名人在黃鶴樓留下了大量的詩歌、詞作、楹聯、碑記、文章,其中「對江樓閣參天立,全楚山河縮地來」的楹聯較好地寫出了黃鶴樓的氣勢。
1927年2月,毛澤東考察完湖南農民運動後來到武昌,寫下了著名的《菩薩蠻·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空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中,黃鶴樓連同蛇山腳下的紅樓,則為亞洲民主的開啟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如今,黃鶴樓景區和辛亥革命文化區已經成為武漢的標志,旅遊必到之所。
[編輯本段]黃鶴樓故址
黃鶴樓,原址在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始建於公元223年。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其最後的一次被毀是1884年。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武漢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布的湖看成是連綿的水域的話,城市陸地則是點綴在水面上的浮島,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卧波,武漢城區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裡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這是武漢的地理龍脈。黃鶴樓恰好位於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黃鶴樓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彷彿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
黃鶴樓故址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製品。2至5層的大廳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周邊景點黃鶴樓景區的景點分布: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武漢先月亭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武漢植物園 鵝池 岳飛銅像...
[編輯本段]交通指南
電車1路短途 漢陽文化宮————黃鶴樓————水果湖
10路 武昌火車站→千家街→首義路→黃鶴樓→龜山→古琴台→武勝路(新華書店)→航空路→青年路→機場河→常青路→漢口火車站
有條件的話可以自己開車去。首義文化區蛇山板塊規劃圖
最近,黃鶴樓南大門工程已經開始建設,豎立在武漢市教育學院原址上,門前將建鶴池,遊客拾級而上進山門。靠近古樓洞一側萬余平方米的空地,便是將來地下停車場所在地,可建300多個停車位。
黃鶴樓南大門建成後,黃鶴樓景區由黃鶴樓公園、原首義公園和拆遷建綠後的蛇山南坡組成,將來,收取門票的部分東至省教育學院西側,西至黃鶴樓公園西大門,面積21萬平方米。其餘的大片綠地和景觀,全部免費開放。主要景點有龍華寺、黃鵠山莊、抱冰堂、省圖書館舊址、4棟民國時期的民居(徐旨乾舊居、高亞鵬舊居和李書城2棟舊居),以及4000平方米「梅鶴呈祥」濕地等。
[編輯本段]神話傳說
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一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鵠」為「鶴」,以訛傳訛,口口相證遂成事實。一說便是帶有神異色彩的「仙人黃鶴」傳說。其歷史發展脈絡大致如下:
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之說,有關黃鶴樓的仙話也在專談「怪力亂神」志怪小說發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鶴之仙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南朝科學家祖沖之的筆下。他的《述異記》中的「駕鶴之賓」,後被魯迅輯錄在《古小說鉤沉》里:
「荀瓌(guī),字叔偉,事母孝,好屬文及道術,潛棲卻粒。嘗東游,憩江夏黃鶴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霄漢,俄頃已至,乃駕鶴之賓也。鶴止戶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賓主歡對。已而辭去,跨鶴騰空,渺然煙滅。」
稍後,南朝梁代蕭子顯在《南齊書·州郡下》里說:「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上也。」使仙人有了子安的名字。後有人穿鑿說子安姓王,又有人辯解,仙人姓竇,並言竇子安是江夏人,性靈異,在他去世入葬後,一隻黃鶴飛來停在他家門前的大樹上,頻頻呼喊「竇子安」的姓名。竇子安真的出現了,他跨著鶴在屋頂盤旋幾圈後向西飄然而去。
唐宋時期,人們漸漸把神話傳說附會到歷史人物身上。唐時,閻伯理在《黃鶴樓記》中轉述《圖經》的記載,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都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大臣費禕登仙,駕黃鶴在此憩息,因以為名。
閻伯理《黃鶴樓記》: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何必瀨鄉九柱、東陽八詠,乃可賞觀時物、會集靈仙者哉。
《太平寰宇記》:
「黃鶴樓在縣西:二百八十步,昔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
費禕字文偉,而《述異記》中荀瓌字叔偉,二者都是江夏人,這大概就是後人將他們混淆起來的原因吧。
唐宋之後,人們把此事扯到了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身上。據清初褚人獲《堅瓠集》卷八之四載:
「相傳唐時呂純陽嘗客茲地,倦寓酒家,日飲數壺,累至數百;不償值,復索飲,主人供給無倦色。純陽喜之。適啖西瓜,遂以瓜皮畫一鶴於壁上。始,色瓜皮青,久之變黃,遂為黃鶴。純陽又教酒家童子唱道詞,自敲板為節。已而唱時,鶴輒從壁間飛下,婆娑翔舞。觀玩飲酒者,日數千人。凡閱數月,酒家得錢數百萬,驟富。以錢酬純陽,純陽不受。遂構此樓志感,故名黃鶴樓。」
另外,和上述故事大同小異的,是《江夏縣志》所引《報應錄》的說法。據它所說,市酒者為辛氏,飲酒者為道士,畫鶴所用的是桔皮,所建樓為辛氏樓。 這便是最為人們熟知的神話:
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於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後先月夜下的黃鶴樓生飄然至,辛氏謝曰,願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雲而去,於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這則神話的大意是說,從前有位姓辛的人,賣酒為業。有一天,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氏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過了半年,辛氏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氏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鶴在牆上,因為橘皮是黃色的,所畫鶴也呈黃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牆上的黃鶴便會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裡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過了十年多,辛氏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謝說,我願意供養您,滿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裡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上的黃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著白雲飛上天去了,辛氏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用十年來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便稱為「黃鶴樓」。
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巔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游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後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並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麼遙遠,多麼隔膜啊!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彷彿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雲:「《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彷彿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託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並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後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⑼流。
【注釋】
⑴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⑵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⑶ 之:往。
⑷ 廣陵:即揚州。
⑸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⑹ 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⑺ 盡:消失。
⑻ 唯見:只見。
⑼ 天際:天邊。
【譯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
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
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
只看見長江浩浩盪盪地向天邊流去。
【題解】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賞析】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年輕的李白從四川出峽,在安陸(今湖北安陸)住了十年。在這段時間內結識了隱居在襄陽鹿門山的孟浩然。孟浩然也是著名詩人,年齡比李白大,這時在詩壇上已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仰。詩中稱孟浩然為「故人」,足見結交已久,是老朋友了,彼此感情深厚。
黃鶴樓的原址在現今武漢市武昌區的江邊,歷來是游覽勝地,許多詩人在樓上留下了詩句。廣陵就是揚州,是唐代最繁華的都市,一直被稱為「揚一益二」(當時的都市繁華,是揚州第一,成都第二)。江南地區的財富,通過運河,由揚州轉運洛陽,再送到長安。這里工商業都很發達。題目中的「之」字,做動詞用,是「去」的意思。
這時歷史上稱作「開元盛世」的年代,國力強盛,人情慷慨,所以在離別之時,雖然悵惘,卻不悲傷。
詩的開頭,說出了這個離別的事實。武漢在西,揚州在東,從武漢去揚州,順江東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別了黃鶴樓。這樣的句子,真是信手拈來,毫不雕琢。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裡去呢?去揚州。妙在「煙花三月」,這不僅是指出了離別的季節,重要的是表達了當時的心情。煙花,指春天籠罩在蒙蒙霧氣中的綺麗景物。江南的春天,風光明媚,一直為文人們所歌頌,梁代的丘遲在《與陳伯之書》里有這樣動人的描寫:「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樹生花,群鶯亂飛」。孟浩然一路上所遇到的,也將是這樣的景象。而揚州呢?又是花團錦簇,綉戶珠簾的名都,這是他所要去的地方。試想,以江南三月煙花的時候,去揚州十里煙花的地方,一路上能不心曠神怡嗎?別認為這兩句詩在表面上只寫了送別的人物、地點、時間和去向,而透過字面,卻深刻表達了內心的情緒。
樓頭話別之後,孟浩然就登舟啟程了。只見孤舟揚帆,破浪前進。行人漸遠,而送行的人依然佇立江邊。孤帆漸漸地消失於白雲碧水之間了,這時只有一江洶涌的波浪,奔向碧空盡處,彷彿是去追趕行人。李白很巧妙地表達了這種送別後的感情,像用電影的特寫鏡頭照住帆影,逐漸前移。到水天交接處,帆影沒有了,於是長江浩浩盪盪流向天外。這時候,觀眾和送行者會一樣把感情寄託在流水之中,而整個畫幅的蒼茫空闊的感覺,自然又要襲上心頭。這樣寫景見情,寓情於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讀了以後,產生無窮的余韻。
古典詩歌,絕大多數的篇章不外乎寫景抒情。這二者在寫作時雖很難截然分開,但只有高手才能融合得很巧妙。景色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如果要想在詩歌中給以生命,使它具有長遠的效果,那麼在吸取這一景色時,不僅必須准確地表達,而且還要溶進強烈的感情,從而在鮮明的形象中,看出描寫的深度。李白在這首詩里,把送別的依依之情,以描寫自然景色來表達,就是這種方法的很好範例。
《黃鶴樓記》 閻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 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翻譯】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黃鶴樓。《圖經》上說:「三國時代蜀漢大將費禕成了仙人,曾經騎著黃鶴返回到這里休息,於是就用『黃鶴』命名這座樓。」有關這件事記載在《神仙傳》上,有關事跡還保存在《述異志》上。觀看這矗立著的樓宇,高高聳立,十分雄偉。它頂端靠著銀河,底部臨近大江;兩層屋檐,飛檐像鳥翼高翹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門高大寬敞,坐在樓上,可以遠眺城鄉景色,低下頭可以拍擊雲氣和煙霧;這里也是楚地吳地山川勝跡中的最美的地方。
【背景資料】此文載於《文苑英華》中。《文苑英華》,總集名,宋太宗時李昉、扈豪、徐鉉、宋白、蘇易簡奉敕編,一千卷,「宋四大書」之一,輯集南北朝梁末至唐代詩文。此文因此才流傳下來。作者閻伯理,一作閻伯珵,生平不詳。清代編刻《黃鶴樓集》時,將此文作者定為閻伯理。1981年,重建黃鶴樓,將此文刻碑。
黃鶴樓是蜚聲中外的歷史名勝,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盪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綉山河也遙遙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岩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當時吳主孫權處於軍事目的,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長江處,修築了歷史上最早的黃鶴樓。黃鶴樓在群雄紛爭,戰火連綿的三國時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的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往事越千年,黃鶴樓時毀時建、時隱時現,歷經戰火硝煙,滄海桑田,僅明、清兩代黃鶴樓分別七建七毀。公元1884年,清代的最後一座樓閣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百年後,一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樓閣橫空出世,正可謂千古風雲傳盛事,三楚江山獨此樓。關於黃鶴樓的得名,有「因山」、「因仙」兩種說法。「因仙」之說又分為二。一說是曾有仙人駕鶴經此,遂以得名。一說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牆上畫一隻會跳舞的黃鶴,店家生意因此大為興隆。十年後道士重來,用笛聲招下黃鶴,乘鶴飛去,辛氏遂出資建樓。這些神話傳說很有趣,也很動人,但都不是黃鶴樓樓名真正的由來。歷代的考證都認為,黃鶴樓的名字是因為它建在黃鵠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鵠」與「鶴」二字一音之轉,互為通用,故名為「黃鶴樓」。因山得名的說法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得名的說法卻令賞樓者插上了縱橫八極的想像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兩種說法各具功能,以往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後必將彼此映照,共存於永久。

【注釋】
〔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區之西長江岸邊的黃鶴磯(一作黃鵠磯)上,即今武漢長江大橋南端西側。樓在歷史上曾幾經毀壞修復,一九五五年修建大橋時拆去遺留建築物,一九八五年六月在重新擴建後開放。《南齊書·州郡志》說有個叫子安的仙人,曾騎黃鵠(即鶴,古「鵠」、「鶴」二字通)經過黃鵠磯。《太平寰宇記》說騎鶴仙人叫費文褘(huī灰),一作費禕(yī衣),每乘黃鶴到此樓休息。樓因此得名。許多文人曾題詩抒慨,唐崔顥的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尤為歷代傳誦。作者借這個題目,抒發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⑥ 黃鶴樓在什麼地方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邊的蛇山上。蛇山又稱黃鵠山、黃鶴山。黃鶴樓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有「天下絕景」之...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以後各代屢毀屢建。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因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⑦ 黃鶴樓在哪裡,揚州在哪

黃鶴樓在湖北省武漢市
揚州在江蘇省,長江北岸,緊鄰南京

熱點內容
信用卡審批要多久 發布:2025-05-08 15:43:16 瀏覽:99
小學師德師風自查自糾報告 發布:2025-05-08 15:10:23 瀏覽:898
化合價寫化學式 發布:2025-05-08 14:46:59 瀏覽:965
中老年模特教學 發布:2025-05-08 13:46:57 瀏覽:310
錦路教育 發布:2025-05-08 13:33:24 瀏覽:905
吳俊老師 發布:2025-05-08 12:04:49 瀏覽:809
集美大學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 發布:2025-05-08 11:29:33 瀏覽:956
小學班主任工作交流材料 發布:2025-05-08 11:28:14 瀏覽:868
道歉英語作文 發布:2025-05-08 11:14:19 瀏覽:766
班主任乳房 發布:2025-05-08 10:51:05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