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什麼意思
Ⅰ 支那人是什麼意思
日本在江戶幕府末年明治維新初年也開始使用支那一詞來稱呼中國。由於過去日本以「漢」、「唐」、"宋」、「明」等方式稱呼都是中國朝代的名稱。
Ⅱ 看了很多抗戰片日本說支那是什麼意思啊
稱支那是對中國的侮辱,比如我們稱日本為倭寇,小日本,小鬼子
Ⅲ 支那是什麼意思
是一種逼視的稱呼,常被稱為的國家比如中國支那,印度支那,越南支那,這些都是殖民地,為什麼不說日本支那美國支那,就是因為這是侮辱。說china是支那的諧音是錯誤的,因為china是瓷器的意思,因為中國盛產瓷器,所以又稱中國china了
Ⅳ 支那人什麼意思
日本人帶有偏見歧視中國人的一種稱呼!
Ⅳ 日本侵略者所說的支那足啥意思
意思就是劣等民族,歧視性詞語,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Ⅵ 支那人是什麼意思
下面是<恰同學少年>里有關」支那」一詞解說 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有一個詞,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支那。這是日本對中國的稱呼,在日本人嘴裡,中國就是支那,我們所有的中國人都是支那人。那麼支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起初我也不清楚,只知道這是自隋朝起,從天竺語「摩訶至那」中派生的一個對中國的稱呼,詞義並無褒貶。可就在五年前,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日本學校給我准備的學籍表上填寫的就是支那人孔昭綬。每次遇到日本人的時候,他們都會說,看,支那人來了。他們當時說話的表情,我想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是一種看到了怪物、看到了異類、看到了某種不潔凈的東西、看到了一頭豬混到了人群里,才會表現出的輕蔑和鄙夷!於是,我就去查字典,我不相信日本人的字典,我查的是荷蘭人出的1901年的《荷蘭大網路通用詞典》。我查到了:「支那,中國的貶義稱呼,常用於日本語,亦指愚蠢的、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這就是支那的解釋!恥辱啊,恥辱!!我泱泱大國,巍巍中華,竟成了諸般列強眼中的蠻荒未化之地!恥辱啊!我四萬萬同胞,竟成了任其宰割的魚肉!人,不可不知恥!恥,有個人之恥,國家之恥。德守不堅,學識愚昧,身體衰弱,遭人白眼,乃個人之恥。綱紀掃地,主權外移,疆土日蹙,奴顏卑膝,乃國家之恥!我四萬萬同胞,如果人人為人所恥,則國家必為人所恥!一個國家被人恥笑,那麼個人也將成為別人恥笑的把柄!支那之恥,無有個人與國家之分,此乃我中華全體之奇!恥!大!辱!今日之日本,處心積慮,虎視耽耽,視我中華為其囊中之物,大有滅我而朝食之想,已遠非一日。今次,二十一條的強加於我,是欲將我中華滅國亡種的野心赤裸裸地表現。而袁世凱政府呢?曲意承歡,卑躬屈膝,賣國求榮,他直欲將我大好河山拱手讓於日寇,此等賣國行徑,如我國人仍渾渾噩噩,仍然任其為之,中華滅亡,迫在眉睫!!夷敵虎視,國之將亡,多少國人痛心疾首,多少國人惶惶不安?是啊,大難來臨了,國家要亡了,這樣的災難甚麼時候才是盡頭?老天爺為什麼不開開眼劈死這些貪婪的強盜?這些抱怨,這些呼號,我們聽過無數回,也說過無數回,可抱怨有什麼用呢!我們恨這些強盜恨得牙癢癢的,可是恨,救不了中國。大家都知道,南滿鐵路、東蒙鐵路,都歸於日本人之手,山東權益也歸於日本人之手;要旅順,要大連,整個長江流域,所有的礦產要歸日本來開采;一國之政治軍事財經各項都要請日本人擔任顧問,所有武器要跟日本去買,就連我中國的警察都要跟日本來合辦!這還能算是一個主權國家嗎?這究竟是為什麼,為什麼局勢會這樣?國家為什麼會落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說,是因為國勢積弱,無力維護自己的利益;有人說,是因為袁世凱政府太腐敗,在列強面前只知一味退讓;還有人說,是因為國人太冷漠,仁人志士的呼號像一道道警鍾卻難以喚醒他們麻木的心靈!我們坐在這里,痛斥列強,痛斥一切讓中國落後挨打受欺負的人和事的時候,你的心中有沒有想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為國家的落後承擔些什麼樣的責任?應該為這個民族的強大和興盛擔負起什麼樣的義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別人,而是首先應該包括你自己!我們都希望國家強大,但是我要在這里告誡大家一句:不能光有恨。我們要學會將仇恨埋在心底,把悲憤化為動力,我們要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卧薪嘗膽,發憤圖強,振興中華,做的比任何人更好,更出色!這才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盡的職責!國家之廣設學校,所為何事?我們青年置身於學校,又所為何來?正因為一國之希望,在於青年;一國之未來,要有青年來擔當。
Ⅶ 支那的意思
只要你走在日本的街頭巷尾,經常會有很多掛有「支那面」的麵食店招牌映入眼簾;你要去圖書館查一點有關中國的人文社會學的資料,稍微古舊一點的都稱作是「支那學」,旨在對中國的言語、文化、歷史的研究,還有什麼「支那文學」、「支那哲學」之類的書名比比皆是。大凡做生意、做學問的人都相對比較敏感,如果「支那」是一個不受歡迎的稱呼的話,誰還會把它當作自己做生意的招牌、辛勤耕耘的書名呢?
學者著書用「支那」興許只是針對這個區域而言,但是麵店老闆也掛「支那」招牌,並不因為店裡的面是從遠方的中國運來的,無非是要告訴顧客:我的店是正宗的,是老字型大小,質量保證過關。興許它是掛羊頭賣狗肉也不一定,但是,這個「支那」代表著信譽和信賴。
聽一位日本老人介紹,日本有一種絹織物,叫「縮緬」,和中國浙江省出產的縐綢一樣,所以浙江的縐綢就被稱為「支那縮緬」。不過那時的浙江出產的縐綢,在質量上勝過日本縮緬,所以,商人要想盡快把貨脫手,就不敢說自己的絹織物是日本產,而謊說是「支那縮緬」。此例可見當時冠以「支那」之名的東西,也有過聲譽遠高於日本貨的時候。
我再想舉個例子。我的一個學中文的學生的父親生前是著名書法家。據說,他喜用的箱子就叫「支那箱」,是年輕時兩度留學中國在中國買的,牢固,耐用。而他那個年代的日本人(就是現在七、八十歲以上的,東京都石原知事也包括在內)並無好惡之分,都習慣稱中國為「支那」。這位書法家給自己的外孫女起的名字叫志奈子。志奈,在日文里發音和「支那」是一樣的。起志奈子的理由,一是對中國的懷念,一是志奈或支那在日文里發音很悅耳。
由此可見,認為把中國稱作「支那」就是蔑稱的說法,是否是中國大陸的誤解,抑或是武斷?
但是,為什麼日本人要稱中國為「支那」,而不用「中國」或「中華」呢?為此,請看字典上對「支那」和「中國」的解釋。
關於「支那」一詞
《辭海》「支那」:古代印度、希臘和羅馬等地人稱中國為China、Thina、Sinae等,或以為皆是秦國的「秦」字的對音,後在佛教經籍中譯作支那、至那或脂那等。近代日本稱中國為支那。「秦人」:我國秦代統一全國開展對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鄰族往往就稱中國人為秦人。
《辭源》「支那」:古代某些國家對中國的別稱。也作脂那、至那、震旦、真丹。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匡國在一六五五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支那」、「脂那」、「震旦」等。
「中國」一詞是什麼
一般來說,是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
眾所周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京師、京都,後來指漢族、華夏族居住地。當時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o即惟我獨尊,四周皆是未開化的民族。漢族、華夏族居中,稱「中國」,即中央之國。大約到十九世紀中葉,「中國」一詞才作為國家概念出現。辛亥革命正式把中國作為國號固定下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一日,革命軍在諮議局議定十三條重要方針,其中第二條即為「稱中國為中華民國」。
「支那」由英文的China而來,英文的China由「秦國」的「秦」而來。為什麼能容納歐美人稱China,而不能容忍日本人稱「支那」?
反過來,日本人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支那」一詞的呢?
據日本辭書《廣辭苑》解釋,是從江戶時代即公元一六○三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
日本對中國的稱呼是隨著中國王朝的更迭而相應改變的,「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這時候「中國」並沒有被中國作為正式的國名,所以,清朝以後,正是日本開始喜歡用外來語的時候,稱「支那」我想也是理所當然的。這是一。
其二,此時日本人用「支那」,也許在心理上還有一個對「中國」或「中華」稱呼的反感吧。
上面已說了「中國」,即有中央之國之意,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而在日本辭書上對「中華」又是怎麼解釋的呢?
《廣辭苑》(第五版)上這樣寫著:在中國漢族面對周圍在文化上落後於自己的各少數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而帶有自己是位於世界中央的意識的自稱。
更有甚者,一九三○年,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lic of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Ⅷ 經常在電視里聽到「支那」這個詞語,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明治時代,日本人侮辱中國人的綽號是「豬尾巴」或「豚尾奴」。甲午戰爭後,支那這個稱號。便開始流行起來了。
在《畫報·近代百年史》第6集第483頁,關於甲午戰爭之後的情況,有這么一段描述「小孩子侮辱留居日本的中國人的情景,使外國記者也大皺眉頭」在一幅畫上,有兩個中國人為日本小孩子所侮辱,旁邊雖然有日本警察,並不加以制止。
這幅畫的附加說明如次:「日本勝利!支那敗北!」——清國人走到街頭,總是聽到日本小孩子這類侮辱性的叫嚷,而日本警察卻總是視若無睹,袖手旁觀。
從這時候起,日本人所稱的「支那」這個名詞,似乎另有含義。
當時的首批留日學生十三人中有四人中途退學歸國,原因之一就是忍受不住「豬尾巴!豬尾巴!」之類的嘲弄。
這時候,中國人對「支那」或「支那人」之類的詞,還沒有產生太大的反感。
留日學生所發行的《大陸》雜志的發刊詞,有這么一句話,「善哉!我支那之大陸乎?…………陋哉!我支那之大陸乎?」
支那這一稱謂,不但出現於中國人的文章,甚至用做書名。
例如:
《支那三百年史》,三宅雄太郎著,上海開明書店發行;
《支那史要》,石春攢次郎著,陳毅譯,上海廣智書局發行。同書的另一譯本是《支那四千年開化史》,支那少年編譯,上海支那翻譯社出版。
梁啟超的筆名之一即為「支那少年」。他的著作《李鴻章》封面上用「支那之怪傑」為題簽。
黃興等人所創辦的雜志,題名為《二十世紀之支那》。
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存藏好幾冊畢業紀念提名錄,稱作《鴻跡貼》。其中第四冊(1907年度的一部分)共有95人執筆提名,有33人只寫名字,不附籍貫,但在附籍貫的62人中,其中有18人寫支那,12寫清國,7人寫中國或中華,25人不附國號。在這里,使用支那這個國號,是含有否定清政權的革命意義的。
1911年版的《普通網路大詞典》所收「支那」和「支那語」多條,並不含有任何厭惡的含義。
由以上可得,在大正時代(1912年--1926年)初期,「支那」一詞似尚未成為問題。但是,以「支那」為國號,由於不知道日本人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葯,中國人心裡畢竟還是有那麼點不舒服的。
聽到日本人口稱「支那」而感到不快,是在二十一條、出兵西伯利亞、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等事件,日本的野心接二連三暴露之後的事了。
在王拱壁《東游揮汗錄》(1919年11月初版),收錄了《日本外交之概略——對支那的根本政策》一文中,有下面這樣一段話:
倭近五十年來之外交真相,舍對華而外實無外交價值之可言。蓋倭人戰勝前清以來,即稱我華為「支那」,垂為國民教育。且多方解釋支那二字如無意義適可代表華人之蒙昧者,於是支那二字乃風行三島,以資倭人輕侮華人之口實。每逢形容不當之行為,則必曰支那式,藉以取笑,此等教育早已灌輸入其國民之腦海。時至今日,雖三尺小童,一見華人,亦出其一種丑態,曰:「支那人」「支那人」。恍若支那二字,代表華人之萬惡也者。此皆由倭人「對支那根本政策」作成之教育,非一朝一夕之故,況現在倭人正事推廣此種教育,以增長其國人之侮華程度。
在這段文字之後,王拱壁做了注釋,指出支那二字從印度而來。「支」即為隋,而「那」是語尾。本來是「摩訶至那」(大隋)之意。他這樣說:
縱有人稱我以外號,亦當稱「摩訶至那」。今假扮[日本]以宗承華夏之族,吟哦漢文之種,講誦佛經之地,不惟中華民國四字、中國二字為彼邦所不齒,即摩訶震旦亦不我稱。稱我支那又將冠詞「摩訶」二字削去。報界及著作均用「支那」二字,政府公牘則舍「中華民國」四字之簡,而用「支那共和國」五字之繁,是對我不但無國際敬禮,並不以國家視我也。是我中華民國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認也。尤憶當民國肇造之初,倭人聞我將以「中華民國」民我國,即由著名浪人某固請我民黨領袖,易之以「大漢」,希冀離我五族,從可知堂哉皇哉之「中華民國」四字早為島國君民所不喜矣,推其用心,直不願地球有中華民國之產出也。
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對出自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一詞,非常反感。
若從文字的立場來看,「支那」這一詞彙是中國人用漢字音譯印度語而來的,千百年來,沒有變化。不過,在尊敬和鄙視的場合下,其音調完全不同。因此,出自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一詞,其音調也有變化。後來他們從明治時代對所謂「豚尾奴」的態度來對待「支那人」,故使中國人反感。故此,在明治時代使中國人覺得無所謂的「支那」一詞,後來卻成為了大問題。
1930年,中國政府對1919年以來國人所關心的國號問題作了反應。據同年5月27日《東京朝日新聞》報道:
今起禁用「支那」稱呼——國民政府訓令外交部
[南京26日電]日本人稱呼中華民國為「支那」,素為中華民國所厭惡,今日國民政府對外交部發出訓令如下,以顯示其禁絕「支那」稱呼的決心。
中國政府中央政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敦促外交部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大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十日後,在6月5日《東京朝日新聞》的角笛專欄(讀者來函)中,出現了這樣一篇文章:
「支那」與「中華」
據南京電訊,支那政府已決定不接受一切來自日本政府而使用「支那」一詞的公文。今後的公文往來,一律使用「中華民國」。
但是,「中」及「華」之語,是自古以來支那對夷狄傲慢的自稱。然而,在支那境內的東夷西戎及南蠻北狄,久以統屬所謂「中」或「華」的版圖內,故對內部而言,早該沒有中、華、夷、狄之別。
今日對外擬用「中華」之名,其實含有鄙視列國為夷狄之意,可謂無禮之極。故此,在討論使用不使用「支那」稱呼之前,實宜先行以適當文字,取代「中華」二字的稱呼。
況且,支那政府並不能判明「支那」一語的起源。此語自遠古時代使用以來,並無包含侮辱之意。就法理而言,支那政府理論上可決議正其國名為中華民國,而不作支那。惟堅決拒絕一切習慣使用之稱謂,態度未免太過激烈。尤其中華民國本身寫做英文名稱作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其中的China,敢問難道不是支那嗎?(士朗)
同欄在6月8日刊出《中國之稱呼》為題的短文,駁斥上文。
正如士朗氏在本欄(5日)所指出,國民政府決定拒絕接受使用「支那」一語的公文,同時自訂英文名為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確不免有些自相矛盾。不過,對方希望改稱為「中華」或「中國」,我國是沒有理由置琢的。
人的姓名,即使不符合其本人性格,誰都不會因此而不稱其姓名的。國名既然是專屬名詞,不管它是否傲慢無禮,大概亦不應去之而後快吧。准此而言,我國「日本」之個名稱,在外國人看來,也許亦會認為是個自尊自大的名稱啊!
「支那」一語,即使不含侮辱的意思,但究竟不是正式的國名。若仍堅持用之,就好比以綽號稱呼人家,難免招惹人家的不快。我們不但不應該責難其國名過於美麗,要求改易,反應該承認彼等所認為正當的名稱。這才是民族間交際的正當禮儀。
有關此次遠東大會的報道,多數新聞報章已改稱中國為「中華」,本人甚為高興,新聞界走在社會的前端,今後的報道,極應做如是的改革,是所至祈。(實東②)
1930年底,雖然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及口語,仍然沿用「支那」名稱。對此,雙方一再反復辯駁。總之,日本人並無決心放棄「支那」一詞的使用。
1940年,當中日戰爭之際,大眾作家菊池寬以國民使節的身份訪問佔領區後回來,在《文藝春秋》雜志撰文,主張日本「此時似宜改掉對支那人的稱呼」,頗引起社會關注。1941年,大政翼贊會為了「宣撫」佔領區人民,呼籲停止使用「支那」一詞,該用中國稱號。雖然改變稱號的問題在新聞雜志上熱烈討論過一陣子,但最後還是沒有效果。
而日本人喜歡使用「支那」拒絕使用「中國」的心理,直到戰後依然繼續保存下去。具有這種心理的人,以從事中國研究及與中國有關系的人為多,其他人士對這類問題大體上並不關心。下面讓我們舉津田左右吉和谷崎潤一郎二人的作品為例吧。
我一直稱支那為支那,用日本字母寫為シナ。支那這個名稱,並不是自古以來支那整體的地理名稱、民族名稱、或我們所指的國家名稱,而是秦漢唐宋等不斷變化的王朝名稱而已。當我們考慮把自古以來的支那視為一歷史整體時,以「支那」一詞稱其最為恰當,而且此亦為世界所通用。中華民國這個國名,是該國成立之後的名稱,並非從古至今的通稱。秦漢唐宋等實為王朝之名,其名互異,但同為支那則一。故在正式場合及政治意義上,須以中華民國作為今日之支那的國名,但不能同時以之指稱昔日之支那。特別在指稱古代文化的時候,我們斷不能用此。又,「シナ」一詞寫成支那,原無任何含義,有人寫成「至那」或「脂那」,亦有人寫成「震旦」或「振旦」(震、振兩字互通),我則寫做「シナ」。此名雖然由秦而來,但其意義卻與秦迥異。(津田左右吉)
甲午戰爭時,吾人稱中國人為「Chanchan"(豬尾巴豬尾巴),又稱之「bozu」(禿子)。此於歐美人士稱吾人為Jap之意義相同。然而,稱Chanchan時,其音色尚帶有許些好感,Jap就完全不是滋味。Chanchan是因當時日本小孩子覺得有趣好玩而來的,至於連著bozu一同稱呼中國人者,皆為幼童。不過,這個對中國人甚為無禮的稱呼,到了他們廢除蓄辯之後,我等亦漸漸不再使用。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約在1946年左右,報載郭沫若氏的談話:「日本稱我們中國人為支那人,這個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這個他們輕侮中國人的證據,今後宜加改正。」——正確字句我已記不起來,但的確是讀過這樣內容的新聞報道。像郭氏這樣精通日本事情的人,也作如是觀,真使我感到意外。戰後,我們不再使用引起中國人不快的支那一詞,盡量使用「中國」來代替,這都是事實。我輩文人,有些人使用支那一此,其心理與歐美人士使用China一語,並無二至,故不得謂此詞在戰前含有輕蔑之意。(實藤註:對於古代來說,或許如此,對於現代來說,則不無可疑之處)又,日本內地自古便有「中國」這個地名,用起來容易與支那引起混淆,故不得不以「支那」代替,其情形於稱「露西亞」為「蘇維埃」(soviet)一樣。(谷崎潤一郎)
大正時代(1912-1926)以後四十餘年間,日本人拒用「中國」這個稱呼,大抵有四種理由:
1、「中國」是個傲慢的名稱;
2、作為歷史上的通稱,除「支那」之外,便無更好的名稱;
3、「支那」,亦即China,是世界性的名稱;
4、日本國內有「中國地方」這個地名。
以下讓我們仔細分析這四種理由可否成立:
1、中國是個傲慢的名稱——這是通曉中國古典的漢學家的意見。他們認為支那人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是極其傲慢無禮的事!「中國」是一個自高自大的稱號。古代的中國,自以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而稱東鄰為東夷,西鄰為西戎,南鄰為南蠻,北鄰為北狄,四周都是野蠻人,唯我獨尊,故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這不是傲慢是什麼,要使日本人接受這一傲慢的稱號,豈非是一種侮辱?
日本人中也有承認「中國」這個稱號而視為理所應當的。古代日本確實是以上述意義看中國的,因為事實上中國是東亞文化的中心。直到與中國接觸之前,日本文化尚未發達。日本過去非常崇尚中國文化,派人到中國留學。這一點,只要翻開日本歷史便會明白。在室町時代,中國錢幣成為日本的貨幣,足利將軍雖受屬國待遇,磕頭向中國要錢,依然感到榮耀。故此,在古代的日本,不但從中國輸入精神文化,而且亦有過接受中國的物質援助的時代。
不過,光看古代事物自然是不夠的。中國對自己的古代容或感到驕傲,但在鴉片戰爭以後,已痛感國勢衰弱。這種衰弱不但是在國力方面,連學問方面也承認了落後。這一點,中國人在五四運動之後,知道得更清楚。與西洋比較之下,總覺得事事不如人。故此,中國人已把中國這個國名看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在中國二字下面,劃上了一畫「專有名詞線」,除了表示是一個名稱之外,別無其他的含義。
若不明白上述的演變便貿然說:「你的名稱好得可以,不許講!」——就未免太不合情理了。即使個人命名,大都取個好聽的名字,既是專有名稱,當然字字都可用。更何況是國名!「日本」這個稱呼又何獨不然?所謂「日本」,即指太陽的出處,既意味著世界上最偉大的地方。其實,當地球是球體的事實已成為常識的今天,我們根本就不能再說什麼日出之國之類的話。但是,日本一詞現在還不是照用不誤?漢學者流所指「古代支那自高自大」,這一點誠然沒有說錯,但他們忽視以後的變化,因而犯了錯誤。
2、作為歷史上的通稱,除「支那」之外,便無更好的名稱——對東洋史學者來說,這是個不可變動的結論。他們認為支那這個國家,自古以來便是「易姓革命」的國家,王朝老是變動,不象日本那樣「萬世一系」。秦、漢、唐、宋、元、明、清等不斷改朝換代。要稱呼總體的支那,沒有比支那更好的名稱了,這似乎是言之成理的說法。
但是所謂「中國只能有支那這一個稱呼」,到底是什麼時候和在什麼地方說起來的呢?時間這個問題容後討論,讓我們先看看支那一詞究竟是先在什麼地方說起來的。這似乎是在日本,因中國人通常是不會用支那這一詞的。
那麼日本人所用支那一詞,是何時開始的哪?
我輩在明治時代出生的日本人,是在一片「支那、支那」聲中成長的,自幼便以支那去看待中國。但稍微翻閱古籍,便可知道,支那一詞,從前叫做「唐」或「唐土」的。
然則,支那一詞何時傳入日本?如何萌芽?又如何發育起來的哪?
關於支那一詞的由來,大抵有五種說法。至於這個詞彙在日本成為學術上和歷史學上的問題,則是在甲午戰後的事了。日本人在此時喜用支那一詞是有其原因的。一說謂此時的支那是指「印度支那」;另一說謂支那在印度語中,表示智慧之義,而中國人具有優越的智慧,故得支那一名。最易被人接受的一說是:秦始皇聲威遠播印度,而秦字的的發音是chin,印度人在chin之後加上了母音,向東流入中國,向西流入歐洲。在歐洲,中國的讀法做Chi-na、China或Chine。而對中國人來說,則就成了支那二字。
在日本古代,支那一詞不過是偶爾一用罷了。例如,在1106年出版的《東大寺要錄》扉頁,有「印度支那未嘗見聞」一語。在《今昔物語》中,有支那國。空海大師在其詩集《性靈集》中,有「支那台岳曼殊廬」之句。而在此時,或稱中國為漢土、為中國,而支那一語,多為標新立異之舉。
必須指出的是:《東大寺要錄》、空海《性靈集》之類的著作,僅為學者所誦讀,一般人無從問津,故支那一語尚未成為日語詞彙。
一直到1713年,在新井白石的《采覽異言》中,才正式成為日語詞彙。
而支那一詞在日語中生根成長,似是明治時代(1868~1912)以後的事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舞台劇本推測而知。順著默阿尼的劇本及其他書籍的寫作年代,便可知在明治以前並不使用支那一詞。1869(明治2年)的《遺失的葯》卻有「支那」一詞,附上「morokoshi」(唐土)的發音,但也只在「從支那(唐土)到天竺」一句中出現。劇中仍稱唐人而非支那人。
而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同年10月,在竹柴其水的劇本《會津產明治組重》中,支那一詞出現二十七次,而且Chanchan也不時出現。很明顯,上述語匯在這里是充滿輕蔑意味的。
1895年(明治28年),李鴻章到馬關議和,結果日本獲得了二萬萬兩白銀賠款及割讓台灣。日本因此洋洋得意,對中國的態度也開始變的輕蔑起來。「支那」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而且很快地邊融混了輕蔑之意。
從歷史發展過程上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日本所使用的「支那」一詞,在日本原來是無根的。日本用支那去取代二千年來沿用的中國,只是近六十年光景的事。關於這一段歷史,歷史學家本身是曾想過的,和一般人也當談論過的。但正如前言所言,由於好惡的感情先入為主,學問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但只要我們一翻開史籍,事實就擺在眼前。從前我們說「唐土之唐帝玄宗」;1895年以後,改說「支那之唐朝玄宗皇帝」。在過去的五十餘年間,硬不肯說「中國之唐朝玄宗皇帝」。
3、支那即China說。有人以為China一詞是世界性的名稱,故可接受。所謂世界性的名稱,亦即學術性名稱。這一說,咋聽似乎無什麼大問題,其實也難成立。理由很簡單,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並不自稱「支那」;也就是說:支那並未形成世界性名稱。事情很明顯,世界性者雲雲,並非那麼的學術性。
4、不稱中國為支那,就會和日本國內的「中國地方」引起混淆。這就是說:完全是為了避免玷污日本語的純潔性!很多人都相信這一套,我也不例外。是故,才認為必須改支那為中國。這不但是為了敦睦友邦,而且是為了改正日本本身不合理的地名。日本國內的「中國」是什麼意思哪?原來古代官吏往來於京都和九州太宰府之間,「中途之國」的中國地方是必經之路,「中國」因此得名。現在,太宰府早已廢除,京都也不再是首都了,「中途」的意義也早就失去了。因此,為了日本語言的純潔性,我希望廢棄這個名字。日本國內早就了「中部地方」、「東北地方」這些地名,因此我想,將「中國地方」改成「西部地方」。不僅在地理上貼切,而且從國際關系的考慮上也是應該接受的。
除了上述四說之外,還有以下的奇說。即支那人厭惡支那二字。「支」有分布之意,而「日本」有本家之嫌。因此,如不用漢字,改用假名,當可無事。
簡直是小兒之見。今日中國人所討厭的,並不是字面問題,而是支那一詞的讀音——包含著輕蔑感情的讀音。該詞在清末並未混入此等感情,故相安無事。該詞之所以必須廢除,並非是為了文字問題,而是該詞的讀音令人憎惡的緣故。
總之,日本出現多種多樣反對改變「支那」一詞的論調,完全違背了中國人的意願。直到戰敗投降,才有轉機。
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發出《關於避免使用支那稱呼事宜》通知,下達各新聞雜志社、出版社;同年7月3日,教育次官將通知轉發各大學和專科學校。
通知內容如下:
往昔通常用支那二字作為中華民國之國名,今日應改用中國等稱號。查支那之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要言之,除不再用支那一詞外,不妨使用:
中華民國、中國、民國、中華
中華民國人、中國人、民國人、華人
日華、美華、中蘇、英華
至於在歷史性、地理性或學術性敘述之場合,例如:東支那海、日支事變等,萬不得以時方可破例使用。
又,現今之滿洲即稱滿洲,不得稱為滿洲國,附帶通知如上。
從此,支那一詞,成為了日本語言中的死語……
Ⅸ 支那是什麼意思
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對此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憤怒。1930年,國民政府還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直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國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