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正常人一天最少要吃多少東西
人體一天總共攝入1700千卡的熱量就可以了,相當於5兩左右米飯、半斤左右的肉、一斤左右的蔬菜和水果。但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總熱量有一些差別,具體而言,從事低體力活動:標准體重×30=所需熱量(千卡);從事中等體力活動:標准體重×(35~40)=所需熱量(千卡);從事重體力活動:標准體重×(45~60)=所需熱量(千卡)。
另外,每天低於一千大卡的食物熱量如維持很久,會因人體細胞由於長期營養不足而轉變成癌細胞,種下數十年後得癌的不幸結局,這一點是一般人所未曾想到的。長期營養不良是得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有的人經常使用不健康的減肥品或經常節食,他的代謝水平可能會比常人低,也就是他不用攝入這么多的熱量就可以維持現有體重,所以請不要隨便使用不健康的減肥方法。

(1)每天吃多少擴展閱讀:
人體一天所需的食物至少:
蔬菜:捧或把
兩手並攏,一捧可以托起的量,即為一捧。雙手捧,可用來衡量蔬菜類食物的量,而且是洗凈切過後的蔬菜量,一個雙手捧的蔬菜量大約100克左右。
大豆、堅果:單手捧
單手捧的動作是五指彎曲與手掌可拿起的量,這樣的量法更適合用來簡單測量大豆、堅果等顆粒狀食物的量,一個單手捧的花生米或者大豆的量約為20克。如果是帶殼的堅果,應稱量的是去殼後的重量。
球形和塊狀食物:拳頭
球形和塊狀的食物多見於主食,比如一個圓圓的饅頭,又或者一塊紅薯等,一個成人中號手拳頭大小的饅頭的重量大概在80克左右。
肉類、乳酪等:兩指厚長
對於規則的肉類或者乳酪,還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的厚度和長度來測量。
㈡ 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一天應該吃多少糧食?男8兩,女6兩,這是健康營養學的要求。但如今,上海人的飯量卻小得多,大多數男性一天攝入的糧食僅五六兩,女性僅四兩,甚至只有二三兩。而且,飯量減少的趨勢還在延續。
【誤區】
長期以來,不少人在膳食結構上存在一種誤區:飯多吃要發胖,蛋白質多吃有利健康。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上海市民的糧食攝入量已減少25.8%,其中土豆等薯類食物減少了61%。動物性食品則增加了1.5倍,其中畜肉增加1.08倍,乳及乳製品增加5.06倍,油脂增加0.6倍。從總體上說,上海人膳食中的優質蛋白已經夠量了,但不少上海人還是熱衷補大豆蛋白等營養品。殊不知,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反而會加重腎臟負擔。而且,在蛋白質攝入中,上海市民也有偏頗,豬肉攝入量占蛋白質總量的64%。其實,豬肉的脂肪含量很高,是牛肉的2.8倍,雞肉的2.2倍,但不飽和脂肪酸卻顯著低於雞、鴨、兔肉。因此,上海城市居民的脂肪熱能不斷增加,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占熱能食物總比重30%的限制。
【惡果】
飯量一減再減,豬肉越吃越多,對健康而言,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僅高血壓監測資料就顯示,3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已逾15%,並呈加速增長態勢,而1959年只有6.96%。目前全市高血壓患者達120萬左右,其中48.7%為中重度高血壓。50多年來,上海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了211.18%。超重、肥胖發生率也同時遞增。膳食結構不合理,不僅會引發高血壓等疾病,對腫瘤、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也有很大影響。
「食肉減肥法」受質疑
曾經風行一時,至今仍然廣受人們歡迎的「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過去曾經遭受醫學界警告,說是會影響健康;最近,英國的「食物標准局」發出聲明,指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對身體無益有害。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減肥法俗稱「食肉減肥法」,由於這種減肥法是由美國醫生艾特金斯於30年前倡導的減肥飲食法,所以又稱「艾特金斯醫生飲食法」。
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於上世紀90年代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其中一個原因是艾特金斯醫生的著作《艾特金斯醫生的新飲食革命》在出版後很受注目,目前仍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之列。
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主張不要攝取米飯、麵食、麵包等含澱粉量高的食物,與此同時,增加攝取高蛋白食物,以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
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特別受到英國人歡迎,據說有300萬名英國人曾經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占男性人口的百分之七,以及女性人口的百分之十。
英國食物標准局明確指出,長期不吃澱粉質食物對身體健康有害。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食物標准局也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者所攝取的食物脂肪通常偏高,容易增加心臟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的危險幾率。
食物標准局建議,若要身體健康,最好保持均衡的飲食,不應該省略任何一類食物。碳水化合物也是均衡飲食中一個重要的部分,缺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不能算是均衡的飲食。
該局建議,澱粉質食物應該占餐單三分之一,澱粉質食物范圍很廣,包括麵包、馬鈴薯、米飯、麵食、麥片、米粉、芋頭等,必須注意的是,烹調這類食物時,不要過於油膩。
英國食物標准局指出,長期偏食會因而缺乏其他營養。低碳水化合物減肥飲食法也限制蔬菜、水果的攝取,但是,這些食物其實對健康很有益處,因為蔬菜、水果供應人體各種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可以預防心臟病及某些癌症。要保持健康,最好每天能夠攝取5種不同的蔬菜和水果。
【專家建議】
營養平衡才科學
科學飲食應結構均衡,營養平衡。其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量應是一個合理的結構,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基礎,而這一點很多人都認識不到。人們每天需要的糧谷類食品約需400克左右,糧谷類食品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占每天能量的60%左右,另外脂肪佔25%左右,蛋白質佔1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碳水化合物在其中所佔的比例是最大的。人們每天每頓都應該補充糧谷類食物,早上30%,晚上30%,中午可以多補充一點,40%左右。
中國老百姓一直以谷類食物為主要的營養來源,但隨著人們口味的變化及應對快節奏生活的需要,谷類食物被人們忽視了。其實,穀物是最適合現代家庭中各年齡人群的理想營養餐。穀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B族維生素,同時也提供一定量的無機鹽。穀物中脂肪含量低,約為2%左右。不同的穀物分別有各自不同的營養特點,相對於其他碳水化合物,穀物含有低脂肪、低膽固醇、能量持久釋放等特點。
常見的谷類食物包括大麥、玉米、燕麥、大米、小麥等,人們在用餐時,以這些食物或含有這些食物成分的食品為主要內容,獲得的營養會更充分,結構會更合理。
蔡美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營養學教授)
醫博士
Q1:一天飯量需要多少?
A:營養學家沒有規定一個人應該吃多少碳水化合物,但提出碳水化合物的產熱一般占總熱量的60%左右為宜。這也就是說,一個人攝入多少碳水化合物是和他的總熱量有關。老人由於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攝入就少一些,而青少年正在生長發育階段的攝入就多一些。
Q2:如何計算一個人應該攝入多少碳水化合物呢?
A:我們知道每克碳水化合物產熱4千卡。可以應用下式計算:如一個人攝人總熱量為2400千卡,2400千卡×60%?/4千卡?/每克碳水化合物=360克碳水化合物。攝入的蔬菜、水果及其它食物中還含有少量碳水化合物,一般按50克左右計算,還有310克碳水化合物系由糧食提供。每100克糧食中含有大約75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所以310?/75%=413克糧食。這個人一天應攝入8兩糧食。一般來說,由於我國副食供應較充足,所以主食攝入量並不是很高。大約一個正常的從事輕體力勞動的年輕男性,一般攝入1斤左右,女性6~8兩;老年男性大約6~8兩,女性5~6兩。但無論任何人(有病者除外)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不能少於150克(3兩),更不能一點碳水化合物都不吃,在沒有碳水化合物攝人的情況下,機體將以大量的氧化脂肪產熱,脂肪代謝產物酮體可能會在體內積累,造成酮中毒。
相關鏈接
健康菜單
A.穩定糧食男性每天應攝入碳水化合物400克,女性應攝入碳水化合物300克,其中應適當增加薯類糧食的比重,借鑒世界營養學家廣泛推薦的地中海膳食結構,土豆為主的薯類食物每天應攝入170克。
B.保證蔬果日攝入300~400克。
C.增加奶類每天保證攝入200克,即一瓶牛奶。
D.調整肉類多吃雞、鴨、鵝、兔肉和魚,少吃豬肉。同時,專家還建議加強營養強化食品研究和開發,進行營養干預,目前加入鐵的醬油、餅乾等已經問世,市民可適當食用。
㈢ 一天吃多少正常
一天要吃三餐飯人吃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是解饞,主要是為了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實驗證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質消化吸收率為85%;如改為每日兩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則蛋白質消化吸收率僅為75%。因此,按照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一般來說,每日三餐還是比較合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兩餐間隔的時間要適宜,間隔太長會引起高度飢餓感,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太短,上頓食物在胃裡還沒有排空,就接著吃下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逐步降低,影響食慾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裡停留的時間大約是4~5小時,兩餐的間隔以4~5 小時比較合適,如果是5~6 小時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物鍾與一日三餐:現代研究證明,在早、中、晚這三段時間里,人體內的消化酶特別活躍,這說明人在什麼時候吃飯是由生物鍾控制的。
◎大腦與一日三餐:人腦每天占人體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腦的能源供應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約需要110~145克。而肝臟從每頓飯中最多隻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一日三餐,肝臟即能為人腦提供足夠的葡萄糖。
◎消化器官與一日三餐:固體食物從食道到胃約需30~60 秒,在胃中停留4 小時才到達小腸。因此,一日三餐間隔4~5 小時,從消化上看也是合理的。
三餐中食物的選擇:一日三餐究竟選擇什麼食物,怎麼進行調配,採用什麼方法來烹調,都是有講究的,並且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應該粗細搭配,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類、薯類和新鮮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是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來決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 克主食,那麼早晚各應該吃150 克,中午吃200 克比較合適。
㈣ 每天應該吃多少
一般人一天總共攝入1700千卡的熱量就可以了,相當於5兩左右米飯、半斤左右的肉、一斤左右的蔬菜和水果。但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總熱量有一些差別,具體而言,從事低體力活動:標准體重×30=所需熱量(千卡);從事中等體力活動:標准體重×(35~40)=所需熱量(千卡);從事重體力活動:標准體重×(45~60)=所需熱量(千卡)。(註:個人標准體重=身高(厘米)—105)我知道,這里下面的資料給你參考:
一個人要維持目前的體重,每天每公斤體重必須吃進30至35大卡的熱量。一個50公斤的人,每天吃進1500大卡至2000大卡,體重就會維持現狀。如每天多吃了二百伍十大卡而維持一個月,就會長肥一公斤。相反每天少吃了二百伍十大卡而維持一個月,則可減肥一公斤;每天少吃了一千大卡而維持一個周,同樣也可減肥一公斤。也就是每七千大卡熱量可換一公斤肉肉。
研究肥胖症的學者認為,最安全的減肥速度是每周減肥不要超過一公斤。肥胖的人如把食物減半,大約就可每天減去近一千大卡熱量,這樣每周就能減一公斤。但如果您本來吃的不多,您可不能硬是減少一千大卡熱量,節食減肥期間每天所攝取的食物熱量不能低於一千大卡。
人體生理上每天至少需要一千大卡的食物熱量,才能從事安全而有效的運轉,否則,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蛋白質會逐漸流失而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嚴重時會死亡,國外常有報道因每日攝入總熱量低於五百大卡而死亡的。另外,每天低於一千大卡的食物熱量如維持很久,會因人體細胞由於長期營養不足而轉變成癌細胞,種下數十年後得癌的不幸結局,這一點是一般人所未曾想到的。長期營養不良是得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㈤ 人一天需要吃多少東西
蔬菜:兩手並攏,一捧可以托起的量,即為一捧。雙手捧,可用來衡量蔬菜類食物的量,而且是洗凈切過後的蔬菜量,一個雙手捧的蔬菜量大約100克左右。
大豆、堅果:單手捧的動作是五指彎曲與手掌可拿起的量,這樣的量法更適合用來簡單測量大豆、堅果等顆粒狀食物的量,一個單手捧的花生米或者大豆的量約為20克。如果是帶殼的堅果,應稱量的是去殼後的重量。而且,每天大豆、堅果的量應是約一個單手捧多一點的量。
片狀食物:將片狀食物展開放到手掌心中,拿肉來說,一般,一個手掌心(不包括手指)大小及厚度的肉約50克,豬肉、雞肉、鴨肉和魚肉等瘦肉都可以按照這種方法計算。如果是脂肪更少的肉,比如蝦貝類,則一個掌心的量要稍微多點,約為85克左右。
球形和塊狀食物:球形和塊狀的食物多見於主食,比如一個圓圓的饅頭,又或者一塊紅薯等,一個成人中號手拳頭大小的饅頭的重量大概在80克左右。
肉類、乳酪等:對於規則的肉類或者乳酪,還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的厚度和長度來測量。

(5)每天吃多少擴展閱讀
健康人群也可以分為中體力活動者和輕體力活動者,前者的計算系數是0.5,後者的計算系數是0.4。如果嫌計算麻煩,方所表示可以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正常人群每日食物熱量的攝入控制在1800—2500卡,也就是18—28個食物交換份,平均為23個食物交換份。
根據膳食平衡原則,用手測量描述每日的食物攝入,就是「1手捧的水果,2半握拳的蔬菜,3拇指的素油,4拳頭的谷薯,5手心的蛋白。」可以根據自己的飽腹感,進行適當調整,保持體型正常。
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六大類食物的分配比例都可以參照一下這些公式。谷薯類≈每日食物交換份總數÷2-1(份);水果類1份;蔬菜類1份;油脂類≈每日所需的食物交換份÷4(份),其中的二分之一為植物油(還有二分之一為動物油,因混在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中,不再計入食物攝入份數);肉魚蛋奶類≈每日食物交換份總數÷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