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廣場景觀
⑴ 求校園廣場景觀設計理念
看你偏什麼類型的學校 工科文科??工科可用一些大的直線條交錯,提一個什麼類似晶元回紋理的,文科那答就柔美一點的,什麼什麼之路,彎曲以表求學之路的艱辛·······哎哎~設計法無定式~很多選擇的·····
⑵ 校園景觀是一般還是高標準的公共建築環境
校園承載著人文歷史的傳承,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場所,典雅、莊重、樸素、自然應內該是其容本質特徵。
校園景觀設計應分不同功能區域的環境可以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來處理,詮釋對校園精神的理解,從而反映校園的多元性,兼容並蓄,記載不同時期校園發展的歷程。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職能的教育場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發展的生活環境。通過環境的景觀化處理使校園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亦即校園的「場所精神」。
當然屬於高標準的公共建築環境。
⑶ 中國高校校園「生產性」景觀設計有什麼特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國對於教育的投入也日益增大,2010年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佔GDP4%,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比重。其中高校的建設成為重中之重。校園環境已經成為學校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校園環境,不僅成為高校的名片,更為學校師生提供了學習,生活,教書環境,優質的校園景觀環境使人心情愉悅,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校園景觀由教室、圖書館、宿舍、運動場、服務設施等硬質建築,以及道路、綠地廣場等開放場地組成。當下國內的校園景觀環境,很多都是由市政或園林部門設計與實施,強調硬質鋪裝,道路寬敞,講究氣派。形成了與外界類似的市政環境,使得校園的景觀文化特色難以體現。
高校作為高等學府,文化與知識高度集中的區域,應保持自身獨特的校園景觀文化,彰顯一所大學的獨到審美與品位。如:北京大學老校區的古典式建築景觀環境,以及與之協調的參天大樹,綠蔭遮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高校是象牙塔,就應該保持它的高尚的環境品格,繼承和發展它的校園文化,並將其與校園景觀的設計相融合。
目前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使得城市的綠地面積相對不足,在城市中生活,享受田園風光已經顯得極為奢侈。校園景觀的設計,應該回到質朴與平和上面來,形成自己校園的特色景觀,「生產性」景觀設計就是其中的一條比較好的路子。減少過多的硬質鋪裝,過大體量的構築物,回歸到鄉土景觀的設計中。環境的營造應該以簡朴、經濟、美觀、實用為原則,而在綠化,應該盡量向「生產性」景觀靠攏,甚至可以養殖一定數量的小型動物,展現真正的田園風光。
「生產性」校園景觀,有諸多優勢。首先是它的經濟性,造價上來看,純粹的觀賞性苗木,樹種,在培育,種植上面成本很高。往往為了追求華麗的效果,許多高校實用了不合時宜的植物搭配,使得後期管理維護成本巨大,最終只能選擇粗放式管理,觀賞性也就大打折扣了。生產性景觀的植物選擇,大多是經濟作物。比如果樹,漿果灌木,糧食作物,甚至塊莖類的植物,種植成本較低,選用易於管理的,粗放型經營的生產性作物,時宜當地的氣候,水文,土壤,光照等特點。不需要過多的人工處理,減少後期維護成本。其次,是它的生態性。與大片的硬質鋪裝廣場不同,有野菜,草地果樹的覆蓋,下墊面的吸熱能力提高許多,比熱容也相對硬質地面高。夏季升溫慢,氣溫較低,增加了涼爽,冬季降溫慢,不至於過於寒冷。形成了良好的小氣候,周圍的舒適度明顯提高。同時,生產性作物,也吸引了許多蟲鳥,校園內生氣勃勃,那些在城市中消失的昆蟲,鳥類等動物也許會回歸。歸向自然向來是中國人不變的情懷。第三,公眾參與度的提高。現在的大學生,課余時間多是在宿舍內上網打發時間,網路的出現雖提供了方便,卻使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生產性景觀提供了大量的農業勞動可能性和公眾參與。師生組織種植,養護,收獲等生產活動,既愉悅了身心,又讓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同學們有了良好的交流機會,在活動中,校園的文化氛圍自然會形成,也就是校園獨特的文化。第四,農業科普的機會。城市化的進程使得許多城市的學生對日常的飲食的來源,農產品非常陌生。通過生產性勞動,給大家上一堂科普課,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不無好處。
生產性校園景觀,其目的不在生產,不在乎經濟收入,在乎的是校園環境的改善和校園內良好的交流氣氛。生產性景觀元素的加入,當然不是完全拋棄所有觀賞性的景觀要素,兩者相互結合,從而形成優美的環境。而且,在校園規劃中,不同的區域也應補同對待,如在辦公區應以觀賞性為主,在生活區就可多增加生產性元素,這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生產性景觀在國內的實例最著名的算是沈陽建築大學的稻田景觀,雖是鄉土景觀,卻也十分壯觀。學生對於這樣大膽新奇的景觀設計大多給予肯定。相信生產性景觀在高校中還是能夠大有作為的。
⑷ 校園景觀 廣場設計有什麼好的主題呢
世界……無論身處何處,我們都是世界的一部分……讓河流成為廣場的路怎麼樣?
⑸ 做戶外(廣場,校園等)景觀一般用什麼硬質鋪裝
看到比較多的應該是下面幾種吧
花崗岩:芝麻白、芝麻黑 、楓葉紅、五蓮紅、揭陽紅、中國紅、中國黑
其他:玄武岩、文化石、火燒板
廣場磚
A.陶瓷,白、紅、黃、藍、綠色系列
B.燒結廣場磚(陶土磚)
⑹ 校園景觀要做的內容有哪些
一、校園景觀既是高等教育實施的場所,也是高等院校的標志。
二、校園景觀要做的內容:
1、校園景觀規劃更注重內外部空間的交融,強調空間的交往性。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職能的教育場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發展的生活環境。
2、校園通過環境的景觀化處理使校園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達到舒緩壓力、疏鬆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韻味的景觀還寓教於樂,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亦即校園的「場所精神」。
三、校園景觀設計原則:
1、功能原則
學校主要包括校前區、教學區、生活區、課外活動區等功能區,設計時應根據各功能區的不同特點進行布置,既要滿足教學、工作、學習、生活的物質功能,更要滿足增進師生交流、激發靈感、創造智慧、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區是學校對外形象宣傳的重要展小區,故設計採用簡潔、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區則採用體閑、親切的設計手法,創造宜人的空間,設置較多的園桌、園凳,為師生的體息、交流提供方便。
2、以人為本的原則
學校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時間性、群體性的行為規律,如大禮堂、食堂等人流較多的地方,綠地應多設捷徑,園路也適當寬些空間的組織與劃分應依據不同層次需要,組織不同活動空間各種設施設置、材料的選擇、景觀的創造要充分考慮師生的心理需求。
3、突出校園文化特色原則
充分挖掘校園環境特色和文化內涵,運用雕塑、廊柱、浮雕、標牌等環境小品,結合富有特色的植物來強化校園的文化氣息。
4、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以生態理論作指導,堅持以植物造景為主,盡可能進行喬、灌、草多層次復式綠化,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以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其可持續發展。
5、景觀生態規劃原則
景觀生態規劃是指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以區域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為目標,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和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區域景觀生態系統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高校校園的規劃應當以景觀生態優先並從整體考慮出發,合理布局景觀空間格局的各個單元,以期望達到高校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的目標。
6、最高效率原則
最高效率原則就是指校園規劃應考慮到學生在校園內完成同等數量的任務和活動所運動的水平距離最短。可見,最高效率原則在規劃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合理布局使學生在運動最短的距離內到達一個或多個既定的目的地。考慮到大學生在校園中的作息規律和生活習慣,可以得出在上課期間,大學生每天在各類型斑塊之問移動的一般次序。以此為依據,有序的布局各個斑塊,以達到最大程度的方便學生的目的。
7、多樣化原則
開放空間多樣化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樣化。功能多樣化,如隔離、交通、交往、運動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樣化,如形狀、尺度、色彩、材質、構圖等多種變化;配置多樣化,如草坪、樹林、山、水、建築等不同設置。有利於滿足校園的基本功能校園開放空間需要交通、集會、運動等多種功能,有利於滿足師生不同心理需求化,有利於強化教學環境氛圍生機勃勃、豐富多變的校園景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教育氛圍。
8、 整體性原則
從整體上確立大學校園景觀的特色是設計的基礎。這種特色來自於對大學校園所處的氣候、環境、地理、自然條件、歷史、文化、藝術的尊重與發掘。所謂特色,就是指大學校園總體景觀的內在和外在特徵,它不是靠人隨意斷想與臆造的,而是對大學校園生活功能、規律的綜合分析,對人文、歷史與自然條件的系統研究,對現代生產技術的科學把握,進而提煉、升華創造出來的一種與大學校園活動緊密交融的景觀特徵。
9、安全原則
安全是人性化設計中的第一要素。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安全性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物理環境安全和心理安全。
物理環境安全主要體現在校園環境建設要把好質量關,工程質量經得起時間考驗,優化建築結構,提升防震、防火及其他防災功能,確保師生人身安全。如道路的路面不能過窄,彎度不能很急,坡度不能太陡,增設人行道;不能種植有害花木,起阻隔空間作用的植物可以選擇不易接近的植物,供觀賞的則應選擇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的植物;危險之處應設置扶欄等等。
心理安全相對比較復雜,主要是避免教室、圖書館、校園中的步行道、宿舍區、校園操場以及其他會令師生感到不安的情況。如昏暗的燈光、狹窄的甬道、刺鼻的氣味、巨大的沒有聲音的空間等。不同形態的空間也會引起師生情緒及心理上的不同體驗,人人都希望安全、舒適、隱蔽的環境空間。人在進行各種活動時,總希望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因此每一個人周圍都有屬於自己的范圍和領域,好像有個「氣泡」一樣,它實質是一個虛空間。另外,在進行不同的活動,接觸的對象不同「氣泡」也不一樣。因此,室外環境空間的大小尺度、桌椅距離等都應按師生對環境的尺度需求及認知狀態進行布置。避免使用不穩定的形體,危險的沒有圍護的巨大空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