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服飾文化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
它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內、興盛於明朝,經手容繪紋飾、裁剪、縫制、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綉於一身,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等為主要特徵,是「華夏文明」「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投射,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漢民族服裝。雖歷經變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始終未變。
(1)校園服飾文化擴展閱讀
漢服文化的現狀
隨著傳統文化回歸潮漸盛,漢服婚禮、漢服開筆禮、漢服祭祀大典等形式多樣的漢服「秀」在中國內地頻頻上演。「漢服」熱折射出民眾對文化傳統關注度的提高,但無論是羽扇綸巾、峨冠博帶的「穿越」體驗,抑或是對傳統文化的喚醒,文化傳承中「形」與「質」之爭日益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漢服早已從小眾青年群體的文化表達符號逐步走入大眾的審美視野。在審美變化的背後,迴避不開的是蘊含在漢服中綿延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推動青年群體走向潮流前沿。
⑵ 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的校服文化
一說起校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歷史。其實「校服」一詞,詞源於英語中的Uniform,在英語中,Uniform分為「uni」(統一、一致)和「form」(形式)兩個部分,其本質含義是統一的服裝。校服起源於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國,以教會性質學校和貴族學校為代表。當時已經具有制服、禮服、運動服、學位服等分類。
當前,我國大多數中小學都要求學生統一著裝,這不僅成為學校的一個標志,同時也體現了學校嚴謹的治學方針。讓學生統一穿校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同時可消除當前越來越突出的學生講穿著、講排場、互相攀比的不良風氣。校服對於學生來說,就是身份的象徵,這跟社會上不同職業的人需要穿著不同的制服一樣。例如警察要穿著警察制服,消防員需穿消防制服等;同樣地,學生自然便要穿著他們自己的制服——校服了。這樣,我們穿校服時,便更容易辯認出我們作為學生的身份了。
校服在其不斷地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校服文化。我們知道一所學校,其學校文化,具有持久的浸透力,學校的競爭終究也是文化力的競爭。而我們的校服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學校流動著的環境文化。因為服飾文化的生態意義是非常明顯的,而現代教育中的學校,也會越來越顯出生態性的特點。或者說,當前教育越來越尊重人的地位,也越來越注重彰顯人的個性、氣質以及人的自我價值的定位。和諧的學校文化也表現在學校環境文化與服飾文化對學生的內涵塑造力,這本身也是一種教育。
對於我們上海實驗學校東校這樣一個以「開放、和諧、有個性、有活力」作為校風的學校而言,學生們衣著美麗而大方的校服,能加強我們學生的紀律性,同時,也能體現出學校整體的素養。讓學生為自己能夠作為實驗東校的一份子,感到驕傲和自豪。
⑶ 你怎麼看待大學生在校園穿漢服時尚還是誇張
大學里有穿漢服的,有穿洛麗塔的,還有男生留頭發綁小辮的,感覺這些也沒啥啊,人家愛咋打扮咋打扮,不低俗就行,幹嘛非要講究什麼時尚不時尚?是不是常服?
⑷ 福建省校園時代服飾有限公司怎麼樣
福建省校園時代服飾有限公司是2017-12-01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螺陽鎮錦豐村前康240號。
福建省校園時代服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521MA2YR95K9Y,企業法人林惠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福建省校園時代服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產、銷售:服裝(含學生裝)及原輔料、鞋、帽、箱包、窗簾、床上用品、針織品、文化辦公用品、體育用品、網路監控設備、電教辦公設備、教學設備、幼教設備、電子信息產品、校用傢具;人造草、塑膠跑道的銷售及鋪設;校服的設計。(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福建省校園時代服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⑸ 在校園里穿漢服好不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寬袍大袖,褒衣博帶的古裝漢服漸漸流行起來,由原來的個別現象想,到現在的比比皆是。最開始有人穿著漢服時,還能吸引大家的目光,引起人們的注意,到現在的司空見慣,見怪不怪。走在大街上,看著身邊不時擦肩而過的古裝美女,不禁讓人懷疑自己是否穿越。漢服是什麼?具體什麼樣的款式就是漢服?只怕很難說清楚,大家普遍認為看上去像是古裝的衣服就是漢服了,甚至有人居然對我說,漢服就是“漢朝的服裝”。其實,漢服泛指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代表的是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看得比較多的韓服,其實也是漢服,是明朝的一種禮服。而被日本人看作國服的和服,也只是唐朝的漢服罷了。
近年來,國學興起,傳統文化回歸,我認為是中國人民族自信的結果,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傳承,讓漢服重新煥發生機。對大街之上,越來越多的漢服,你怎麼看呢?你認為學生可以穿漢服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自己的見解。
⑹ 大學生如何更好的搭配服裝
盡管他們有時憤世嫉俗,與世不恭,是人們抨擊的對象,頹廢的一代。但我們無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確是不平凡的一類。人的生活離不開服飾。服飾雖是人體外部裝飾,對它的選擇卻能反映出衣著者的內心世界,跨過人類漫漫歷史長河,服飾已由初時的防護保暖產品晉升為在保護身體維持生命的同時更可以體現人的個體精神風貌、社會地位、修養品位、心理特點等多方面生活必需品。自古服裝作為「衣、食、住、行」之首直接或間接體現著人的創造力量和審美理想,同時滿足著人類對美的追求。大學生這一群體的著裝最具有傳承中國服飾文化並吸納世界時尚服飾風格的特點.從兩者的特徵來看大學生和服飾的結合又是一種所謂的完美!從花花綠綠的校園服飾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體會到。大學生由於自身知識的不斷的增加,對於美的認識越來越深,對於服裝的搭配越來越能體現他們這一代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他們喜歡用服裝來展現自己的個性!!下面淺談一下。一. 服裝及服飾色彩搭配:社會的節奏太快了,人們來去匆匆,似乎情感也「便捷」了,但是人們就不需要情真意切了嗎?不需要對美的深層次把握,對服飾文化那種靜靜地體味了嗎?不,不是的。恰恰相反。越是在這瞬息萬變的年代,越是在信息無休止地襲來的紛繁中,人們越渴望那份單純,那份溫馨,那份嫻靜和優雅。時尚不僅能給人帶來靚麗的時裝和永遠在變的著裝方式,更重要的是向人們開啟一扇服飾文化的大門。不能不承認,現代人的審美品位正在不斷提升。一切都在飛快的發展,服飾設計理念與著裝理念更像那無疆的駿馬一樣,勇往直前地向前奔跑。大學生是最富有激情和活力的年輕一代。他們在服飾的搭配上體現出的創意,是無法用言語米窮盡的。就像是古代婦女在服飾上綉龍、綉鳳、綉「五毒」、綉牡丹、綉「八宗」等一樣,是靈感火花的驟然閃現。有些服飾品上的刺綉,一生中就只能是僅此一件而已。有時候,男女生會把白色的T恤當作「調色板」,隨著情緒的變動,每一件T恤上的畫面部是獨一無二的;有時候,酷愛服裝的男女生會心血水潮地找塊布頭米進行蠟染和扎染,然後再做成裙子和撕褲,旁若無人地穿梭在校園的小路上。試想,把這樣的一份「創意」穿在身上,怎能不讓人「忘情四季」!服裝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色彩。大學生經常根據配色的優劣來決定對服裝的取捨,來評價穿者著文化藝術修養。所以服裝配色是大學生衣著美的一環。服裝色彩搭配得當,可以使人顯得優雅端莊風姿卓越;搭配不當,則使人顯得不倫不類,俗不可耐。而他們著一代都能巧妙的利用服裝的神氣色彩得體的裝扮自己!讓我們打開眼界,真正體會什麼是時尚!二. 給大學生服裝搭配的建議。考慮到我們大學生的經濟條件,我們在搭配服裝時最好不要太過於奢侈,而是再我們追求個性,時尚的同時一定要簡潔!就是那種「簡約而不簡單」的氣質。1、簡約為美是一條重要的著衣原則 偉人的著裝體現了他們高層次的審美情節,即使是設計簡單的服裝。 周總理說:我的衣服一定要能表現出中國人的臉孔。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愛著我的祖國。因此,他們著中山裝出訪。服飾的美唯有在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感情豐富和文化修養深厚的人身上,才能得到完美的升華,從而流溢出生命的光彩。 2、時尚來自簡約的風格 無論是時裝界,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簡約的風格總是獨領風騷。 中國名模馬艷麗的穿衣風格就是款式活潑,但不失個性,誇張,但透出簡約大方。她說:顏色單純、款式簡單、質地良好的衣服容易搭配也不易過時……又如:簡單一件反袖牛仔外套加上立體剪裁的牛仔褲,不需刻意的打扮和修飾,已經可以散發舒服和簡朴的簡約美,不經意流露出個人性格。 3、簡約中更能體現童真 作為學生,如果把握了著裝的簡潔、樸素、整潔,即便是一身校服,一款公主裙,一件毛衫,也能散發出學生渾身所充滿的蓬勃朝氣,透出清純可愛。 4、讓簡潔成為永遠的美 美學理論告訴人們:「簡潔」是一種美。
⑺ 學校規范學生的服飾和禮儀有必要嗎
有。規范在實行的時候,對受約束的人都會感到不舒服,但它會為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中學生有很大的約束作用。
⑻ 穿校服有什麼意義
穿校服的好處:
1、學生穿統一校服利於培養學生的平等觀念,避免攀比。統一的校服體現了學生個體的平等身份和地位,這樣有利於同學間以平等的心態相處,對增強同學間的友誼和團結大有裨益。減少學生個人之間和各學校之間的攀比,讓家庭生活條件不同的孩子心理平衡。
2、學生穿統一校服是自己身份的標志,也是學校的一種標志。
學生,是在學校里從事學習活動的人,他們有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而學校是專門進行教育和教學的機構。學生和學校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存在,學生穿統一校服,在體現自我身份的同時,也是學校的一種標志。這是學生穿統一孝服實質意義所在。
3、學生穿統一孝服有助於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穿校服是一種集體的體現,在外面看起來是一個整體,能讓學生時刻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有助於樹立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展示集體精神風貌,也有助於學校的整體形象。
4、學生穿統一校服整齊化一,便於管理,宣傳學校。學生穿統一的校服,學校能夠及時准確地確定學生身份,便於學校的日常管理。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安全系數。而整齊劃一的校服也是一所學校整體面貌的展現,有利於學校的對外宣傳。
5、保護功能,穿校服便於得到社會監督,另外,校服按照要求,面料含棉量不得低於35%,穿著會舒適透氣,有利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8)校園服飾文化擴展閱讀
校服是學校規定的統一樣式的學生服裝,中小學學生普遍穿著。
校服最早起源於歐洲。學校為了規范管理,統一的著裝。一般在學校的重大活動中會要求學生統一著裝,一般學校校服有該校校徽,也直接影響到學校形象。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穿上校服能夠展現學生精神抖擻、活力飛揚的一面,也是學生青春時代的專屬標志。
校服,在當時由於戰爭導致部分家庭生活艱難,學校是為了使出身於這樣家庭的學生不會因為自己家庭困難而產生自卑感,炫耀,於是規定每個學生上學的時候必須穿著相同的衣服。後來這種觀念被大多數學校所接納,紛紛規定學生穿著同樣的衣服上學。
學生統一穿校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校服制的實施在素質教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校服可以使學生在身份感上區別社會其他人,因而有了學生自身的約束力,有一種象徵的意義。
校服還可以產生一種平等感,對於避免攀比之風在校園里出現都有積極意義。校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家長對服裝的投入。此外,校服也存在著許多的主要缺點,比如不利於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校服的質量不佳,容易掉色發霉,尺寸並不適合所有人,不方便補訂等等。
⑼ 北京世紀九成校園禮儀服飾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北京市注冊資本:50萬元法定代表:趙秀珠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在營登記機關:朝陽分局注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鼎成路9號B座1906室
法定代表人:趙秀珠
成立時間:2000-07-04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0143986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鼎成路9號B座1906室
⑽ 談談校園中的傳統文化現象
國學大師錢穆說過:「如果一個國家民族沒有了文化,那就等於沒有了生命。」
中華民族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盡管近年來《百家講壇》、《國學大講堂》等節目很受歡迎,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民眾對國學及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熱潮;許多高校也開展了各種倡導傳統文化的活動,然而在我們身邊,諸如「聖誕熱,春節冷」、「外語熱,漢語冷」及「哈韓哈日」等現象都表現出民眾尤其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陌生與忽視,並且這已經漸漸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在西方文化日益受到大學生追捧的時候,傳統文化難道真的不再有作用了么?到底應該何去何從?怎樣才能使其真正融入我們的校園生活?這應當引起我們的思考。
傳統·漸行漸遠?
一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老師在博客中寫到,在課堂上他想了解同學們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究竟了解多少。然而他略有傷感的發現,這些大學生竟然難以明確地概括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內涵,甚至有的人在面對這個話題時竟然啞口無言。可見,大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非常缺乏了解。
而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在校園里並不是個別現象,記者采訪調查了本校各個學院的多位同學,近80%的同學並不確認傳統文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范圍,涵蓋著怎樣的文化實體。不過,對於傳統文化,大部分同學仍然存在著認同感。只有2%的同學表示不再以「仁義禮信忠孝廉恥」的道德標准為基本准則,而53%的同學則認為傳統文化對當下的中國社會仍然很重要,69%的同學表示仍會考慮古代讀書人的理想「齊家治國平天下」,且24%的同學認為「那一直是我的理想」。當被問及「如果有機會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學習,你會?」69%的同學選擇了「很有興趣」。可見,傳統文化的被忽視並不是因為其本身的「落伍」或魅力不再,而是我們確實缺乏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的措施及途徑。
文學院潘同學說出了心聲:「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的文化如何多元,文化的根依舊存在於傳統文化之中。但是當今是科學的時代,更強調思想性的傳統文化更多地被我們藏在心中,在新事物的學習中越壓越深,漸漸忽略甚至遺忘。」
但是忽略並不代表大學生不具備傳統文化的底蘊。通過采訪了解到,同學們認為傳統文化的底蘊可以體現在一種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如尊師重道、虛心待人、拾金不昧等。還表現在對詩詞歌賦的學習研究、對古典文學的鑒賞能力,也可以直接表現在舉止談吐上。歷史文化學院的劉同學說:「畢竟我們從小就開始背誦唐詩宋詞,學習古文,而家庭教育也多是以傳統美德為准,其實一直就受著傳統文化的熏陶。」
由此可見,並不缺傳統底蘊的大學生也不缺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顯然傳統文化今日在校園里邊緣化的趨勢問題不是出現在其本體,也不在接受它的客體上。而是沒有良好的氛圍保證,在體制上保障不夠,在傳播中出現了障礙。
傳統·濤聲依舊!
我們不禁疑問,為何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高等學府中受到冷落呢?文學院金同學說:「外因有社會潮流的影響,內因有自身生活體驗不足,對生活平淡與奮斗的真實特徵認識的不深刻,因而對生活抱有太多的幻想,使我們難以真正靜下心來學習傳統文化。」大學生普遍更易接受新生事物的表現形式,在接受調查的同學裡面,我們按照打分的形式來測試同學們對流行歌曲和京劇的喜愛程度,結果流行歌曲為7.77分,京劇僅為2.50分(滿分10分)。所以當前傳統文化在校園里略顯尷尬的地位不足為怪。對此國際關系學院的李同學談到:「大多數同學對傳統文化並不排斥,關鍵是需要以有效並且具有吸引力的形式來使同學們真正地對傳統文化開始感興趣,並真正有所獲得,另外當前學校里的宣傳活動形式顯得單一而陳舊。」
生物科學學院的王同學說:「現在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專業課的學習上,尤其對理科學生而言,常常忙的不可開交。而即便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但因為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並且對專業並沒有什麼輔助作用」。
要想切實地在校園里弘揚傳統文化,必須使同學們真正意識到傳統文化對於人生觀樹立乃至學習的作用。接受調查的近乎全部同學都認同當前校園內普遍存在對傳統文化忽視的現象,而近六成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確實有利於提升人文素質,但對大學學習並沒有明顯的實際促進作用。文學院的紀同學說:「大學生傳統文化底蘊的缺乏是結構性的,就像大廈沒有結構是無法建設的,而從對傳統文化的需求方面,其實存在一個眾口難調的問題」。
而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冷落的原因也不應只歸因於大學生本身,也有很重要的社會因素。與一些應用性強的知識相比,傳統文化知識看似無用;而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知識體系也決定了學生難以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上分配太多的時間。由此可見,盡管每個人實際都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需求,但許多時候他們都望而止步。使傳統文化更易接受,並貼近現實生活,乃至直接促進同學們的學習或實踐,將在無形中極大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接受調查的同學們各有各的愛好,各有各的想法,傳媒科學學院的王同學認為作為大學生,補充關於歷史,我國歷史上曾經輝煌的各思想流派的大致思想,古典美術、音樂藝術等常識性知識十分必要。歷史文化學院的謝同學則說:「我更希望了解關於書法和國畫的知識,並能夠實在地通過活動學習方法,這樣對於陶冶情操好處,也可以培養一技之長,對以後的工作也可能有作用。」
莫非傳統文化僅僅有些增添內涵的作用?顯然不是。專家們指出傳統文化對於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完善學生的道德素質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再興談到中國改革發展在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先進經驗的同時,必須挖掘和繼承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當前許多大學生不熟悉本國歷史,民族觀念淡薄。要形成優美高雅的校園文化,必須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這樣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而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束縛大學生思維與創造力的觀點其實站不住腳,正是傳統文化底蘊的不足使得學生涉及面過窄,進而求知慾不強。同時,對其他領域知識也很難然他們從多個角度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王殿卿教授則表示,「仁義禮智信」在我國兩千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中,擔當了中華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這種核心道德正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精神源泉,將他們賦予新時代的新內涵,並將其融入學生的生活,將極大提高大學德育水平。大學生不僅是需要傳統文化,而應該努力地學習傳統文化,取其精華,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傳統·路在何方?
調查顯示,80%的同學指出對傳統文化的忽視並不等同於厭煩,一方面因為課業壓力難以學習,另一方麵包括我校在內的各高校盡管大力組織活動宣傳,但過於單一接近說教式的講座的形式難以富有真正的吸引力。
對以什麼形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同學各抒己見。其中最鮮明也最有力的一種觀點就是直接利用課程教學。外國語學院的王同學說:「多開設有關傳統文化的選修課乃至通修課是最有效的一種途徑,這樣使同學們真正地主動地去學習去了解,長期堅持必然提升傳統文化在校園的了解度。」歷史文化學院的的劉同學則認為關於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將極大地增濃我校的傳統文化氛圍,這樣便可以提高同學們的自覺性。而國內學者對傳統文化在大學內的課程設置也早有論述,「就顯性課程而言,主要表現在體現傳統文化內容的科目比例、課時少;就隱性課程而言,主要表現在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內容和因素少。」
然而課程設置或課改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進行和產生直接影響的。同學們認為知識可能固定,但形式可以多變。數學學院的楊同學說:「傳統形式的教授獨自陳述的講座除非是趣味橫生,或者非常貼切自己專業的,不然許多同學都是抱著充數去聽,注意力不集中。最好是以座談的形式,尤其是師生互動比較多,能產生思想交流和碰撞的類型。或者全國知名的學者的演講也可以增加效應」。
美術學院的張同學則提倡用更為新穎的形式來進行宣傳。「可以嘗試舉辦校園傳統文化藝術節,通過歌舞、戲曲、歌劇等藝術形式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出來。還有書畫展覽、海報展覽,可以引起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另外,具有競爭性的比賽,或者定期的像書法測試如若得到堅持,也將有一定作用。」政法學院的羅同學強調我們應當利用現代傳媒的巨大傳播作用,他說:「當前大學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極高,都喜歡追求時髦潮流,才會漸漸忽略傳統文化的吸收。網路,電視的受關注度將極大提高傳統文化的曝光率,《百家講壇》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保持民族性必須要發揚改進我們的傳統文化,使之在大學校園乃至全社會最大程度地傳播,深入人心。這樣才能培養出我們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責任感,也將帶來全新的創造活力和建設動力。而傳統文化究竟該怎樣結合時代,究竟怎樣的途徑才能使其的宣傳達到最大效果,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還需要我們持續的關注和探索,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