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達斡爾中學

達斡爾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3-19 09:26:14

① 莫旗達斡爾中學10班是什麼

這個不一定的,大學軍訓時間都不一樣,有的是開學就軍訓的,有的是學期快結束軍訓的,像我就是開學初就開始軍訓,軍訓不會太累的,就是讓你站軍姿,壓腿,走正步等基本姿勢,教官還要教你們唱歌,疊被子,搞不好還有小小的一次活動神馬的,還有就是進行槍的認識和練習,差不多就是這些,不過我軍訓時還好,每天不是很熱,不是很曬。

②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第一中學怎麼

簡介:尼爾基第一中學坐落於尼爾基鎮納文西大街,始建於1946年,是全旗唯一的普通高級中學。七十餘年來,為社會培養出了成千上萬的各類人才。近年來學校管理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被評為市級管理先進學校,市級文明單位標兵,市級德育教育先進學校,區級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學校等。
工商注冊號:115212300001

③ 達吾爾族簡介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榮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區、梅里斯區、富拉爾基區、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人口數為132394。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漢文,少數人兼用滿文、蒙古文和哈薩克文。

上述達斡爾族分布區域是17世紀中葉以後形成的。在此以前,達斡爾人分布於外興安嶺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吉雅河)河谷與東起牛滿江(今俄羅斯境內布列亞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龍江北岸河谷地帶。17世紀中葉由於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龍江流域,江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蠻的掠奪與屠殺,被迫內遷。達斡爾族最初多數遷至嫩江流域,後來,由於清政府征調該族青壯年駐防東北及西北邊境城鎮,才有一部分達斡爾人徙居呼倫貝爾、愛輝,以至遠徙新疆塔城。

關於達斡爾族的來源,學術界尚無定說。主要分歧意見可分為土著說與契丹遺裔說。持土著說者認為,達斡爾人最初分布的黑龍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時是室韋各部的分布地,當時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貢。以後遼、金、元各代都在這些地區行使管轄權,明代曾於達斡爾族在江北的舊居地帶建立托木河、卜魯丹河等衛所,故達斡爾族應是黑龍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後裔,與隋、唐時室韋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淵源。另一些人還根據達斡爾族關於其祖先曾建「黑水國」的傳說,認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關。持契丹遺裔說者主要是根據語言、歷史傳說及某些習俗與遼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點,認為達斡爾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於金滅遼時北遷至黑龍江以北,發展為達斡爾族。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次年即征服黑龍江中游薩哈連部,取其11寨,以後相繼征服自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以東全部外興安嶺以南地區,原屬明朝奴兒干都司各衛所全改屬努爾哈赤後金政權。當時達斡爾或以地區被稱為薩哈連(滿語對黑龍江的稱呼),或以貢物特點稱為薩哈爾察(滿語譯音意為黑貂)部,或與鄂溫克等泛稱為索倫部。至康熙仞年,才出現「打虎兒」的譯名,以後又常譯為「達胡爾」、「達虎里」、「達呼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達斡爾意即「長宮」、「原來長座位置」、契丹人對先人建立的「遼國」和「長國」的宮廷生活時常懷念。所以,自稱「達斡爾」或「達古爾」。

順治元年(1644)清兵入山海關後,無力顧及入侵的沙俄殖民者,達斡爾與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人民陸續從江北內遷。清廷把遷至嫩江流域的達斡爾族居民編為杜博淺、莫爾丁、訥莫爾3個「扎蘭」(隊),由理藩院管轄。雍正九年(1731),清廷又將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按姓氏為布特哈八旗,設副都統銜總管管轄,其中達斡爾原來的3個「扎蘭」,分別編為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為便於統治達斡爾族人民,清朝統治者任命該族一些上層人物為佐領,其中少數還擢升為將軍、都統、辦事大臣等,逐漸使他們形成為本族內部的統治階級。清末廢布特哈總管,管轄制度稍有改革。達斡爾族人民素以勇敢善戰著稱。17世紀中葉,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龍江流域時,達斡爾族人民進行了頑強抵抗。受到清廷的贊賞。清朝統治者在200多年間,多次征調達斡爾人民戍邊,遠達新疆,使該族人口和生產發展受到影響。八旗的建立,加速了達斡爾族社會逐步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物資上的交流,密切了達斡爾族同漢族、滿族人民的聯系。

社會經濟

17世紀以前,達斡爾族在黑龍江北岸時,已結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雅克薩、多金、鐸陣、阿薩金、兀庫爾、吳魯蘇穆丹等堅固設防的木城,是當地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從嘲龍江北部南遷後,達斡爾族人民開拓嫩江流域的土地,為開發祖國東北邊疆作出了貢獻。。他似纛用4牛牽引的木架鐵鏵犁(達木嘎)耕地,種植燕麥、大麥、蕎麥、稷子、穀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饕蘇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園田種植白菜、蘿卜和瓜果。達斡爾族人民栽培的黃煙,為「關東煙」之首。1914年丈量土地,移民墾荒,大批漢族農民遷入達斡爾族地區。在漢族先進生產方式的影響和商品市場的刺激下,達斡爾族農業迅速發展。漁獵業是達斡爾族傳統的生產活動.他們生產的貂、狐、猞狸、灰鼠等細毛皮張和鹿茸、麝香等貴重葯材,暢銷國內市場,尤其是所聲『紫貂聞名中外。清代,達斡爾族成年男子歲貢貂皮一張,故興安嶺南麓由達斡爾、鄂溫克人組成的八旗稱作布特哈八旗,意為漁獵八旗。達斡爾人熟悉許多種魚的習性,捕魚方法多,鑿冰為洞,用網或鉤捕魚,尤具特色。他們還善於飼養牲畜,居住於呼倫貝爾地區的達斡爾人向以牧業為主,定居放牧。他們善制木質大輪車,輪高輕便,亦稱「糯車」,便於在山谷溝壑和沼澤地里穿行,暢銷呼倫貝爾牧區和附近漢族農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達斡爾族中階級分化不斷加深,地主經濟進一步發展,大批農民貧困破產,以出賣勞動力為生。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達斡爾族同東北各族人民一道獲得解放。

至20世紀初,達斡爾族中還保留著氏族組織殘余。他們分敖拉、鄂嫩、孟爾登、郭貝勒、訥迪、沃熱、吳然、烏力斯、德都勒、索多爾、金奇里、蘇都爾、阿爾丹、胡爾拉斯、何音、畢力揚、陶木、何斯爾、鄂爾特、卜克圖20個哈拉(即氏族)。上述各種哈拉分別漢譯為敖、鄂、孟、莫、郭、訥、沃、吳、德、索、金、蘇、安、胡、康、何、揚、陶、於、杜、卜、喬、單、張、王、李、趙、陳、劉、梁、白、徐、田等姓。每個哈拉分化為若干莫昆(即新氏族)。莫昆有共同的族譜,每隔數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會繕修族譜。他們選舉年高望重者為莫昆達,管理莫昆事務,其內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會議議決處理。莫昆有育林山、柳條林、草場等公共土地。每年春秋季聚族眾祭敖包,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牲畜興旺,並舉行賽馬、射箭、摔跤、賽曲棍球等體育活動。進入階級社會以後,莫昆達逐漸成為氏族貴族,氏族民主制度不復存在,莫昆組織成為統治階級剝削人民的工具。

達斡爾族於1945年解放後,1947年在農業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在牧區實行牧場公有,放牧自由。從1952年開始,先後在達斡爾族聚居區建立卧牛吐(齊齊哈爾市郊)、瓜爾本設爾(新疆塔城縣)等7個達斡爾民族鄉。1958年8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進一步實現了達斡爾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達斡爾族人民的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達斡爾族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機械、農業用電,以及機修、榨油、化肥等小型工業迅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加很快。40多年來,文教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自治旗已創辦50多所中學,數百名青年上了大學,已培養出一批本民族的知識分子和幹部隊伍;建立了100多個醫療衛生單位,過去發病率很高的「克山病」得到根治,疾病叢生、瘟疫蔓延的災難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代之以人丁興旺、共同繁榮的新景象。

文化藝術

達斡爾是農業民族,其農業文化起自唐末,並且是逐步向漢族學習,接受漢族農業文化影響發展起來的。從此開始了定居生活,創造本民族的農業文明。表現在語言方面的特點是:詞彙中細膩地反映了穀物、蔬菜、野獸、野禽、家畜、家禽、魚類、樹種名稱。從細膩的味覺名稱可以看出,達斡爾人在飲食上的豐富多彩。表現在文字方面的特點是:遠在遼國時就創制過契丹大小字,後因使用面窄而失傳。達斡爾人並沒有因文字失傳而停止對文化的追求,他們致力於學習滿文、漢文、哈薩克文、維吾爾文,在清代,就設有滿文學堂。同時,從本世紀初起,就努力於創制文字的活動,這種努力,今天還在繼續。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的特點是:既反映農業生活,又反映牧獵漁業生活,還保留薩滿教的禱詞歌詞。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的特點是:崇高勤勞智慧,齊心協力、崇尚不平則鳴,敢於與惡勢力作斗爭。表現在價值觀念方面的特點是:做保家衛國的英雄有價值,好好勞動,維持一家老小生計有價值。

達斡爾族在其先人——契丹時代,其科學技術就很有發展,主要表現在物候、天文、歷法、醫學等方面,據《遼代史話》記載:「阿拉伯的古算書中所謂『契丹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很快傳入歐洲11世紀初期,義大利人斐波拿類所寫的書里,就有了「契丹演算法」。「他們能辨認某種植物的花、莖、果實或塊根是否有毒,能不能供人畜食用,他也熟習各種野獸的習性。」在醫學領域,出現了能鋮治膏盲裡面游血的知名醫生迭里特(阿保機族弟),查形色即知病源的醫道出色的耶律故魯,並繼承了溫泉療法,廣用動物葯材,推廣內服麻醉劑「鬼代丹」。他們那時啟用的牙刷,比歐洲牙刷史早六百多年,在防病治病上,達斡爾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達斡爾族民間文藝豐富多采。已搜集的用滿文拼寫的達斡爾語手抄本中,有清代達斡爾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數十篇優秀作品。敘事詩「鳥春」、「民歌」扎恩達勒」和民間歌舞「魯日格勒」(亦稱「哈庫麥」),真實反映了達斡爾族的生產和生活,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世代相傳的民間美術、剪紙、刺綉、玩具等,是婦女們的手工藝品。達斡爾族傳統的曲棍球運動,近年來獲得很大發展,該族曲棍球隊員成為國家隊主力之一,該族所在地區享有「曲棍球之鄉」的聲譽

生活習俗

達斡爾實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則。結婚分訂婚、送彩禮、迎親等步驟。死者土葬於氏族或家族墓地,長者葬禮隆重,族眾和娘親參加弔唁和祭奠。

達斡爾族的村莊具有獨特風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齊。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內壁和天棚多有裝飾,房外圍著用紅柳條編織的各種花樣的籬笆。

達斡爾族主食為加牛奶的稷子米飯和蕎麥面、餅等,肉食的製作以曬肉f和煮烤肉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婦女穿長袍,以藍色為主,夏日喜穿白襪、花鞋。他們最大的節日是春節,節日里都著盛裝,逐戶拜年,婦女們互贈禮物。

宗教信仰

達斡爾族信仰薩滿教,是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財畜神、祖神等。原來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薩滿主持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喇嘛教。

④ 齊齊哈爾初中34落戶提前幾年

齊齊哈爾初中34落戶提前三年。
齊齊哈爾的城市名來自達斡爾語。
達斡爾語(Daur language,Daghur husgh) 屬阿爾泰語系。主要分布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和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附近沿嫩江及其支流一帶地方。另外,新疆塔城的一些達斡爾族所說的語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話很接近。使用人口約14萬。
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清朝受滿語影響較重,達斡爾語可分為布特哈和齊齊哈爾兩個主要方言,和海拉爾、新疆兩個較小的方言。布特哈方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愛輝、嫩江、訥河、甘南等縣。齊齊哈爾方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龍江縣、富裕縣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布特哈旗、阿榮旗等地。海拉爾方言主要分布在海拉爾周邊的鄂溫克自治旗等地。新疆方言分布在新疆塔城市附近,新疆的達斡爾語與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語言很接近。新疆達斡爾族為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二十九年(1764),由黑龍江分兩批進入,被安置於伊犁河北霍爾果斯一帶牧耕駐防,編入索倫營,肩負維護社會安定和守衛邊界任務。現為新疆13個世居民族之一,約有6600餘人。
達斡爾語有5個基本短母音、5個基本長母音、6個復合母音、23個單輔音(其中11個為齶化輔音、12個為唇化輔音)。①有b p m d s, g k h l r n t, j q x15個基本輔音,y w兩個半母音,f 借音,一般轉為p, 漢語的z/c借音,一般轉為s。還有:在輔音基礎上形成的齶化輔音、唇化輔音。②有14個單母音,即a、o、?amp;#91;、u、e、i各自的長、短母音及y和舌尖母音,還有由單母音組成的8個復合母音。母音和諧已不很嚴整,但大多數詞的陰陽性能夠辨認出來。③從語音史上看,達斡爾語保存了現代蒙古語已失落的古代蒙古語的詞首輔音h,讀[x]。如「牛」,古代蒙古語讀〔忽客兒〕,現代達斡爾語讀[xukur],「紅」,古代蒙古語讀〔忽剌安〕,現代達斡爾語讀[xula∶n]。
詞根有單音節的,也有多音節的。在詞根後加附加成分是構詞的主要手段,在詞干後加粘附成分是語法變化的主要手段。和同語族的其他語言相比較,達斡爾語在語法上有一些顯著的特點,如:①第一人稱代詞復數有排除式ba:和包括式bed的區別,並有全部變格形式,蒙古語族其他語言已不存在上述兩套完整的對稱形式,特別是排除式ba:已無主格形式。②除了和指示代詞相同的第三人稱代詞以外,還有一套第三人稱代詞。主格是i:n「他」、a:n、「他們」,並有全部變格形式。這一點為構擬原始蒙古語的代詞系統提供了重要的依據。③有加在作謂語的動詞或作表語的名詞後的人稱粘附成分,這些成分是與第一、二人稱單、復數5種代詞形式相對應的。人稱粘附成分:-bi:(-mampi/-wampi)「我」,-ba:(-wa:)「我們」,-da:「咱們」,-∫i-:(-∫)「你」,-ta:(-to:)「你們」。④達斡爾語和蒙古語不同,卻和布里亞特語、卡爾梅克語相似。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⑤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第一中學的簡介

目前,學校分為三個校區,校本部位於尼爾基鎮納文西大街南側,高三分部位於北學府路西側,綜合部位於電視台西側,是全旗唯一的國辦普通高級中學。新校區已建設完畢,即將投入使用。
學校校園佔地9.5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校園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優良,教學設施完善,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優良。學校現有教職工219名,其中專任教師185名,有高級教師30名,中級教師70名,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8%,有一批自治區級、市級優秀、骨幹教師,教學能手,現有教學班68個,在校生4000多名。
學校擁有完備的現代化教學設施,教學配置、實驗設備、現代教育技術條件先進。擁有設備齊全的教學綜合樓、學生公寓樓、大型餐廳等,現有校園網、雙向教學評估系統、多功能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演播室、圖書室等。 「科研興校」、「科研興教」。多年來,尼爾基一中高舉著這面旗幟,在發展中探索,在探索中開拓,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高等學校、社會輸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
尼爾基一中是一所有良好歷史傳承的現代化學校,教職工有著「團結拼搏,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

⑥ 達斡爾族的詳細資料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榮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區、梅里斯區、富拉爾基區、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人口數為132394。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漢文,少數人兼用滿文、蒙古文和哈薩克文。由於居住分散,達斡爾語形成了布特哈、齊齊哈爾和新疆三種方言,但語音、詞彙、語法的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
達斡爾族是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達斡爾人首先打響了抗俄的第一槍。
上述達斡爾族分布區域是17世紀中葉以後形成的。在此以前,達斡爾人分布於外興安嶺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吉雅河)河谷與東起牛滿江(今俄羅斯境內布列亞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龍江北岸河谷地帶。17世紀中葉由於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龍江流域,江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蠻的掠奪與屠殺,被迫內遷。達斡爾族最初多數遷至嫩江流域,後來,由於清政府征調該族青壯年駐防東北及西北邊境城鎮,才有一部分達斡爾人徙居呼倫貝爾、愛輝,以至遠徙新疆塔城。
關於達斡爾族的來源,學術界尚無定說。主要分歧意見可分為土著說與契丹遺裔說。持土著說者認為,達斡爾人最初分布的黑龍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時是室韋各部的分布地,當時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貢。以後遼、金、元各代都在這些地區行使管轄權,明代曾於達斡爾族在江北的舊居地帶建立托木河、卜魯丹河等衛所,故達斡爾族應是黑龍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後裔,與隋、唐時室韋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淵源。另一些人還根據達斡爾族關於其祖先曾建「黑水國」的傳說,認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關。持契丹遺裔說者主要是根據語言、歷史傳說及某些習俗與遼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點,認為達斡爾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於金滅遼時北遷至黑龍江以北,發展為達斡爾族。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次年即征服黑龍江中游薩哈連部,取其11寨,以後相繼征服自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以東全部外興安嶺以南地區,原屬明朝奴兒干都司各衛所全改屬努爾哈赤後金政權。當時達斡爾或以地區被稱為薩哈連(滿語對黑龍江的稱呼),或以貢物特點稱為薩哈爾察(滿語譯音意為黑貂)部,或與鄂溫克等泛稱為索倫部。至康熙仞年,才出現「打虎兒」的譯名,以後又常譯為「達胡爾」、「達虎里」、「達呼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達斡爾意即「長宮」、「原來長座位置」、契丹人對先人建立的「遼國」和「長國」的宮廷生活時常懷念。所以,自稱「達斡爾」或「達古爾」。
順治元年(1644)清兵入山海關後,無力顧及入侵的沙俄殖民者,達斡爾與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人民陸續從江北內遷。清廷把遷至嫩江流域的達斡爾族居民編為杜博淺、莫爾丁、訥莫爾3個「扎蘭」(隊),由理藩院管轄。雍正九年(1731),清廷又將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按姓氏為布特哈八旗,設副都統銜總管管轄,其中達斡爾原來的3個「扎蘭」,分別編為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為便於統治達斡爾族人民,清朝統治者任命該族一些上層人物為佐領,其中少數還擢升為將軍、都統、辦事大臣等,逐漸使他們形成為本族內部的統治階級。清末廢布特哈總管,管轄制度稍有改革。達斡爾族人民素以勇敢善戰著稱。17世紀中葉,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龍江流域時,達斡爾族人民進行了頑強抵抗。受到清廷的贊賞。清朝統治者在200多年間,多次征調達斡爾人民戍邊,遠達新疆,使該族人口和生產發展受到影響。八旗的建立,加速了達斡爾族社會逐步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物資上的交流,密切了達斡爾族同漢族、滿族人民的聯系。
據史學家考證,達斡爾族起源於大興安嶺南麓的洮兒河。達斡爾一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屬遼代契丹的後裔。
達斡爾族人的先民分布於外興安嶺以南至黑龍江北岸的河谷地帶。17世紀中葉以後逐步遷到嫩江流域、呼倫貝爾、愛輝及新疆等地。17世紀前,達斡爾族已結成村落,聚族而居。漁獵業是傳統的生產活動。南遷後農業迅速發展。1947年達斡爾農區進行土地改革,牧區實行牧場公有、放牧自由。1952年開始建7個達斡爾民族鄉,1958年8月在內蒙建自治旗。
達斡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達斡爾人就在這里游牧,但究竟哪裡才是他們的故鄉?達斡爾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沒有人知道了。
當地的一個傳說引起了民族史學家們的興趣: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里修邊堡(邊堡是達斡爾特有的詞彙,是指一種類似長城的建築。),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17世紀以前,達斡爾族在黑龍江北岸時,已結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雅克薩、多金、鐸陣、阿薩金、兀庫爾、吳魯蘇穆丹等堅固設防的木城,是當地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從嘲龍江北部南遷後,達斡爾族人民開拓嫩江流域的土地,為開發祖國東北邊疆作出了貢獻。。他似纛用4牛牽引的木架鐵鏵犁(達木嘎)耕地,種植燕麥、大麥、蕎麥、稷子、穀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饕蘇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園田種植白菜、蘿卜和瓜果。達斡爾族人民栽培的黃煙,名硝關j東煙」之首。1914年丈量土地,移民墾荒,大批漢族農民遷入達斡爾族地區。在漢族先進生產方式的影響和商品市場的刺激下,達斡爾族農業迅速發展。漁獵業是達斡爾族傳統的生產活動.他們生產的貂、狐、猞狸、灰鼠等細毛皮張和鹿茸、麝香等貴重葯材,暢銷國內市場,尤其是所聲『紫貂聞名中外。清代,達斡爾族成年男子歲貢貂皮一張,故興安嶺南麓由達斡爾、鄂溫克人組成的八旗稱作布特哈八旗,意為漁獵八旗。達斡爾人熟悉許多種魚的習性,捕魚方法多,鑿冰為洞,用網或鉤捕魚,尤具特色。他們還善於飼養牲畜,居住於呼倫貝爾地區的達斡爾人向以牧業為主,定居放牧。他們善制木質大輪車,輪高輕便,亦稱「糯車」,便於在山谷溝壑和沼澤地里穿行,暢銷呼倫貝爾牧區和附近漢族農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達斡爾族中階級分化不斷加深,地主經濟進一步發展,大批農民貧困破產,以出賣勞動力為生。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達斡爾族同東北各族人民一道獲得解放。
至20世紀初,達斡爾族中還保留著氏族組織殘余。他們分敖拉、鄂嫩、孟爾登、郭貝勒、訥迪、沃熱、吳然、烏力斯、德都勒、索多爾、金奇里、蘇都爾、阿爾丹、胡爾拉斯、何音、畢力揚、陶木、何斯爾、鄂爾特、卜克圖20個哈拉(即氏族)。上述各種哈拉分別漢譯為敖、鄂、孟、莫、郭、訥、沃、吳、德、索、金、蘇、安、胡、康、何、揚、陶、於、杜、卜、喬、單、張、王、李、趙、陳、劉、梁、白、徐、田等姓。每個哈拉分化為若干莫昆(即新氏族)。莫昆有共同的族譜,每隔數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會繕修族譜。他們選舉年高望重者為莫昆達,管理莫昆事務,其內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會議議決處理。莫昆有育林山、柳條林、草場等公共土地。每年春秋季聚族眾祭敖包,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牲畜興旺,並舉行賽馬、射箭、摔跤、賽曲棍球等體育活動。進入階級社會以後,莫昆達逐漸成為氏族貴族,氏族民主制度不復存在,莫昆組織成為統治階級剝削人民的工具。
達斡爾族於1945年解放後,1947年在農業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在牧區實行牧場公有,放牧自由。從1952年開始,先後在達斡爾族聚居區建立卧牛吐(齊齊哈爾市郊)、瓜爾本設爾(新疆塔城縣)等7個達斡爾民族鄉。1958年8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進一步實現了達斡爾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達斡爾族人民的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達斡爾族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機械、農業用電,以及機修、榨油、化肥等小型工業迅速發展,糧食產量增加很快。40多年來,文教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自治旗已創辦50多所中學,數百名青年上了大學,已培養出一批本民族的知識分子和幹部隊伍;建立了100多個醫療衛生單位,過去發病率很高的「克山病」得到根治,疾病叢生、瘟疫蔓延的災難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代之以人丁興旺、共同繁榮的新景象。
信仰薩滿教,少數人信喇嘛教。達斡爾族過去以自然界為崇拜對象,每年陽歷五月,屯眾殺牛或豬祭天、地、山、川諸神。每個家庭均有一個專司祭祀的薩滿,除祈禱、祭鄂博(一種山神)外,甚至以巫術治病,屆時要殺牛、羊,同時還要奉送許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種糕點,如今祭祀活動已不多見。
達斡爾族大多信仰多神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財神、祖神等。由於達斡爾族居住在祖國各種文化交匯和過渡的地帶,加之他們獨特的歷史文化變遷,因而形成了他們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特徵。達斡爾族的物質生活、民族文化和傳統習俗所表現的,正是這種農、牧、漁、獵多種文化兼容的特點。
達斡爾是農業民族,其農業文化起自唐末,並且是逐步向漢族學習,接受漢族農業文化影響發展起來的。從此開始了定居生活,創造本民族的農業文明。表現在語言方面的特點是:詞彙中細膩地反映了穀物、蔬菜、野獸、野禽、家畜、家禽、魚類、樹種名稱。從細膩的味覺名稱可以看出,達斡爾人在飲食上的豐富多彩。表現在文字方面的特點是:遠在遼國時就創制過契丹大小字,後因使用面窄而失傳。達斡爾人並沒有因文字失傳而停止對文化的追求,他們致力於學習滿文、漢文、哈薩克文、維吾爾文,在清代,就設有滿文學堂。同時,從本世紀初起,就努力於創制文字的活動,這種努力,今天還在繼續。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的特點是:既反映農業生活,又反映牧獵漁業生活,還保留薩滿教的禱詞歌詞。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的特點是:崇高勤勞智慧,齊心協力、崇尚不平則鳴,敢於與惡勢力作斗爭。表現在價值觀念方面的特點是:做保家衛國的英雄有價值,好好勞動,維持一家老小生計有價值。
達斡爾族在其先人——契丹時代,其科學技術就很有發展,主要表現在物候、天文、歷法、醫學等方面,據《遼代史話》記載:「阿拉伯的古算書中所謂『契丹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很快傳入歐洲11世紀初期,義大利人斐波拿類所寫的書里,就有了「契丹演算法」。「他們能辨認某種植物的花、莖、果實或塊根是否有毒,能不能供人畜食用,他也熟習各種野獸的習性。」在醫學領域,出現了能鋮治膏肓裡面游血的知名醫生迭里特(阿保機族弟),查形色即知病源的醫道出色的耶律故魯,並繼承了溫泉療法,廣用動物葯材,推廣內服麻醉劑「鬼代丹」。他們那時啟用的牙刷,比歐洲牙刷史早六百多年,在防病治病上,達斡爾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達斡爾族民間文藝豐富多采。已搜集的用滿文拼寫的達斡爾語手抄本中,有清代達斡爾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數十篇優秀作品。敘事詩「鳥春」、「民歌」扎恩達勒」和民間歌舞「魯日格勒」(亦稱「哈庫麥」),真實反映了達斡爾族的生產和生活,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世代相傳的民間美術、剪紙、刺綉、玩具等,是婦女們的手工藝品。達斡爾族傳統的曲棍球運動,近年來獲得很大發展,該族曲棍球隊員成為國家隊主力之一,該族所在地區享有「曲棍球之鄉」的聲譽。
歷史悠久的漁獵生活,造就了達斡爾族獨具特色的民間體育,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體育活動,強化了達斡爾人的剽悍性格。 在達斡爾族民間體育活動中,有適應狩獵生產和抵禦外來敵人的武裝斗爭需要而興起的射箭運動;有摔跤、扳棍、頸力賽等極為普及的體育活動。
狩獵業曾經是達斡爾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達斡爾人積累了許多狩獵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如下套子、設陷阱、放地箭、「打圍」、鷹獵等等。
20世紀初,在鉛子單響槍和鋼子步槍等現代化武器傳入達斡爾族地區之前,弓箭和扎槍是獵民們狩獵生產最主要的工具。這些工具原始、簡陋,命中率不高。為了保證人身安全、提高狩獵生產的效率,達斡爾人便逐漸摸索,形成了眾人集體圍獵,即「打圍」的狩獵生產方式。這種方式多以「哈拉」(氏族)為單位,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阿圍達」(圍獵長)統一指揮進行。具體方法就是參加圍獵的眾人按圓形分布,把預定的獵場包圍後,慢慢搜索前進,逐步縮小包圍圈,最後將被圍困的貂、狍、鹿、野豬等動物射殺。
鷹獵是另外一種非常有效的狩獵方式,多在雪後的清晨進行。屆時獵人腳跨駿馬,左臂托舉獵鷹,尋游於雪野山林之中。發現野雞、野兔等小型禽鳥動物後,便令獵鷹迅速出擊,准確而有效。鷹獵的收獲量雖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種生產勞動,又是一項饒有風趣的體育娛樂活動,因而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擁有一隻聰明伶俐、敏捷強悍的獵鷹也成為獵人的驕傲與自豪。
曲棍球是傳統運動項目,享有曲棍球之鄉的聲譽。早在我國遼代,達斡爾族的先民--一契丹人中就盛行與現代曲棍齊。
阿西爾達斡爾民族自治鄉被人們譽為「摔跤之鄉」,新疆很多摔跤明星都是從這里升起的。 除摔跤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活動外,勁力也是新疆達斡爾族群眾十分喜歡的一項游戲活動,因不受場地和用具的限制,常常是人們在茶餘飯後或是節假日娛樂的項目之一。

⑦ 齊齊哈爾一共有多少所初中,多少所高中

建議上QQ校友錄或者網易同學錄上找找看!上面初中高中都很全可以慢慢數!

⑧ 莫旗達斡爾中學初二人數

莫旗達斡爾中學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建議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

熱點內容
四年級班主任計劃及教學計劃 發布:2025-09-22 12:37:49 瀏覽:767
折什麼什麼什麼 發布:2025-09-22 11:32:28 瀏覽:286
師德師風自我剖析2016 發布:2025-09-22 11:26:08 瀏覽:287
印度數學家 發布:2025-09-22 11:05:35 瀏覽:506
小學英語教學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22 10:17:12 瀏覽:503
蔣娜老師 發布:2025-09-22 09:14:15 瀏覽:651
國學包括哪些內容 發布:2025-09-22 08:30:22 瀏覽:44
重慶瑜伽老師 發布:2025-09-22 07:31:56 瀏覽:747
埃羅芒阿老師本 發布:2025-09-22 07:19:27 瀏覽:402
師德新說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22 06:40:00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