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書香校園張伯苓畫傳

書香校園張伯苓畫傳

發布時間: 2021-03-20 05:31:35

⑴ 離開之父張伯苓 閱讀答案

南開之父張伯苓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一百多年前的中國,甲午海戰慘敗,國運衰微。張伯苓痛感國家和民族的危亡,雖然軍事救國的理想破滅了,但是他沒有消沉,而是萌發了教育救國的思想。 B.因為有了嚴修的幫助和支持,張伯苓才能創辦南開大學。所以他經常對學們生說:「真萬幸,遇到嚴先生。嚴先生可以說是今之聖人。」 C.為了開辦大學,張伯苓曾赴美國留學取經。他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師從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教育名家,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地切磋。 D.成就偉大事業者,必然具有偉大的精神和人格。張伯苓畢生不圖私利,開拓進取,一心為南開的發展壯大和國家的富強昌盛而操勞,表現了可貴的責任擔當。 E.張伯苓尊重人才,盡可能地為教師創造較好的教學條件,提供深造機會,因此很多中國留學生謝絕國外的高薪聘請,畢業歸國後就直接來到了南開任教。 (2)本文表現了張伯苓哪些可貴的品質?請簡要概括。(6分) (3)第七段中引用吳大猷的一番話有什麼作用?請結合文本分析。(6分) (4)張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認為是他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有人認為是他有傑出的才能.有人認為是他看高尚的品行修養。請你就對「理想」、「才能」、「品德」三個方面原因的理解,任選一個方面,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⑵ 用C語言和C++編寫一個圖書管理系統。

#include<stdio.h>
#include<con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stdlib.h>
usingnamespacestd;
constintN=25;//定義20本圖書
structBook{
charname[25];
charauthor[15];
charprice[7];
charpublisher[20];
charisbn[20];
};
intii=19;
Bookbook[N]={{"紅與黑","司湯達","26.00","長江文藝出版社","978-7-5354-5003-6"},
{"張伯苓畫傳","梁吉生","35.00","四川教育出版社","978-7-5408-5623-6"},
{"四世生花","沈煜倫","49.80","湖南文藝出版社","978-7-5404-7718-9"},
{"北大人的禮儀課","段建林","39.80","外文出版社","978-7-119-08439-8"},
{"悲慘世界","雨果","44.00","北方文藝出版社","978-7-5317-3049-1"},
{"好嗎好的","大冰","39.00","湖南文藝出版社","978-7-5404-7689-2"},
{"千秋","落落","28.80","長江文藝出版社","978-7-5354-5060-9"},
{"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安東尼","28.80","長江文藝出版社","978-7-5354-6205-3"},
{"劉邦正傳","周啟元","52.80","中國文史出版社","978-7-5034-5145-4"},
{"小王子","聖埃克蘇佩里","24.00","湖南少兒出版社","978-7-5562-0233-1"},
{"圍城","錢鍾書","19.00","人民文學出版社","978-7-02-009000-6"},
{"解憂雜貨鋪","東野圭吾","39.50","南海出版社","978-7-5442-7087-3"},
{"追風箏的人","胡賽尼","29.00","上海人民出版社","978-7-208-06164-4"},
{"擺渡人","麥克福爾","36.00","百花洲文藝出版社","978-7-550-01324-7"},
{"神話","朱大可","35.00","東方出版社","978-7-5060-5278-8"},
{"人民的名義","周梅森","46.90","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978-7-5302-1619-4"},
{"夜譚十記","馬識途","29.80","京華出版社","978-7-5502-2550-3"},
{"悟空傳","今何在","32.00","北京聯合出版社","978-7-5502-7767-0"},
{"英雄傳","宮部美雪","29.90","青島出版社","978-7-5436-6784-6"},
{"白夜行","東野圭吾","39.50","南海出版社","978-7-5442-5860-9"}};
voidinquiremenu(){
system("cls");
inty=0;
printf("************ ");
printf("1.書號查詢 ");
printf("2.書名查詢 ");
printf("3.作者查詢 ");
printf("4.出版社查詢 ");
printf("請選擇(1~4):回車確定 ");
scanf("%d",&y);
inti;
switch(y){
case1:{

charx[20];
system("cls");
printf("請輸入查找書號 ");
scanf("%s",&x);
boolfg=0;
for(i=0;i<N;i++){
if(strcmp(book[i].isbn,x)==0){
printf("已找到 ");
fg=1;
printf("書名:%s,作者:%s,價格:%s,出版社:%s,書號:%s",book[i].name,book[i].author,book[i].price,book[i].publisher,book[i].isbn);
}
}//按書號查詢
if(!fg)printf("未找到/n");
break;
}
case2:{
charj[25];
system("cls");
printf("請輸入查找書名 ");
scanf("%s",&j);
boolfg=0;
for(i=0;i<N;i++){
if(strcmp(j,book[i].name)==0){
printf("已找到 ");
fg=1;
printf("書名:%s,作者:%s,價格:%s,出版社:%s,書號:%s",book[i].name,book[i].author,book[i].price,book[i].publisher,book[i].isbn);
}
}//按書名查詢
if(!fg)printf("未找到/n");
break;
}
case3:{
chark[15];
system("cls");
printf("請輸入查找作者 ");
scanf("%s",&k);
boolfg=0;
for(i=0;i<N;i++){
if(strcmp(k,book[i].author)==0){
printf("已找到 ");
fg=1;
printf("書名:%s,作者:%s,價格:%s,出版社:%s,書號:%s",book[i].name,book[i].author,book[i].price,book[i].publisher,book[i].isbn);
}
}//按作者查詢
if(!fg)printf("未找到/n");
break;
}
case4:{
charz[20];
system("cls");
scanf("%s",&z);
boolfg=0;
printf("請輸入查找出版社 ");
for(i=0;i<N;i++){
if(strcmp(z,book[i].publisher)==0){
printf("已找到 ");
fg=1;
printf("書名:%s,作者:%s,價格:%s,出版社:%s,書號:%s",book[i].name,book[i].author,book[i].price,book[i].publisher,book[i].isbn);
}
}//按出版社查詢
if(!fg)printf("未找到/n");
break;
}
}
}//查詢函數
voidaddbook(){
system("cls");
printf("請輸入書名 ");
scanf("%s",&book[ii+1].name);
printf("請輸入作者 ");
scanf("%s",&book[ii+1].author);
printf("請輸入價格 ");
scanf("%s",&book[ii+1].price);
printf("請輸入出版社 ");
scanf("%s",&book[ii+1].publisher);
printf("請輸入書號 ");
scanf("%s",&book[ii+1].isbn);
++ii;
}//添加圖書
voidinformation(){
inti;
for(i=0;i<ii;i++){
printf(" ");
printf("書名:%s,作者:%s,價格:%s,出版社:%s,書號:%s ",book[i].name,book[i].author,book[i].price,book[i].publisher,book[i].isbn);
}
}//顯示所有圖書信息
intmain(){
intaccept,input_error_flag;
system("cls");
printf("******圖書查詢系統****** ");
printf("************************ ");
printf("******1.圖書查詢******* ");
printf("******2.添加圖書*** ");
printf("******3.圖書信息***** ");
printf("******4.退出****** ");
printf("************************ ");
printf("****請輸入選擇(1~4):***** ");
input_error_flag=0;
do{
if(input_error_flag==1)
printf(" 輸入錯誤!!!重新輸入:");
printf(" 輸入:1~4): ");
fflush(stdin);//輸入緩沖區清空
scanf("%d",&accept);
input_error_flag=1;
}while(accept<1||accept>4);
switch(accept)
{
case0:
case1:inquiremenu();break;
case2:addbook();break;
case3:information();break;
case4:printf("退出 ");break;
default:system("cls");
}
return0;
}

⑶ 張伯苓戒煙對學生體現什麼出什麼教育理念

體現出張伯苓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的教育理念。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1919年之後相繼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他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並且身體力行,為人師表。

一次,他發現有個學生手指被煙熏黃了,便嚴肅地勸告那個學生說:「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沒想到那個學生有點不服氣,俏皮地說:「那您吸煙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

張伯苓對於學生的責難,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喚工友將自己所有的呂宋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愛的煙袋桿,誠懇地說:「從此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果然,打那以後,他再也不吸煙了。

(3)書香校園張伯苓畫傳擴展閱讀

重視體育

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張伯苓傾注了極大的心血。當晚清的知識分子還是一襲長袍馬褂、一步三搖時,張伯苓就要求嚴館的學生進行跳高、跳遠、踢球、賽跑等各項體育鍛煉。那時沒有體育設施,他就在院子里放兩張木椅,上面架一個雞毛撣子的長竹桿,作為跳高的橫桿,讓學生把長辮子盤在頭上,撩起長袍的衣襟,學跳高。這在當時卻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罕見之舉。

南開學校創辦後,他更強調:「南開學生的體質,決不能象現在一般人那樣虛弱,要健壯起來」。於是體育教育便在南開風風火火地開展起來,各年級每周都有二個小時以上的體育課。張伯苓還言傳身教,經常與學生一起踢足球,不時親自帶領學生參加比賽。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以南開隊主力隊員和北寧隊組成的中北足球隊,在參加「愛羅鼎杯」比賽中,連續挫敗在天津的英國隊、俄國隊和世界隊等,獲得冠軍,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戰勝洋人而奪標的足球隊。

⑷ 幫我介紹一下南開大學的老校長張伯苓

張伯苓
張伯苓(1876~1951),現代教育家,原名壽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緒二年三月十一)出生於天津一個秀才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師學堂習駕駛,1897年畢業後服務於海軍,不久離職回天津執教於家館。1904年,張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國後將家館改建為私立中學,定名敬業學堂。1907年,在南開建成新校舍,遂改稱南開中學堂,從此聲名漸著。1917年秋赴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次年回國,著手籌辦南開大學。1919年秋正式開學。1923年,創辦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創辦實驗小學。1937年以前,南開已形成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整體系,他先後擔任校長四十餘年,培養出不少人才。張伯苓提倡教育救國,辦學方針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對學生介入社會政治活動,但也曾保護過進步師生
「七七」事變後,南開被日軍飛機炸成廢墟,大學部先遷長沙,繼遷昆明,與北大、清華合組成西南聯大,張伯苓任校委會常委。1938年7月,張伯苓任國民參政會副議長。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45年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46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8年6月,他出任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1949年拒絕去台灣,留在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伯苓稱贊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曾致電周恩來表示祝賀。1950年5月,從重慶到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歡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張伯苓是我國著名的愛國教育家。他在青年時期,目睹清政府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欺凌,立志興辦教育,用愛國精神和科學知識教育青年,以達到抵禦外侮,振興中華的目的。他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歷盡艱辛,刻苦奮斗,顛撲躅蹶,矢志不渝。他從傳授「新學」的家館開始,一步一步辦起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為國家培育了眾多傑出的人才。
張伯苓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愛國教育家。他從一生辦學,飽經滄桑的切身經歷中,逐步看清了中國的前途,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表現出一個真正教育家的高風亮節。張伯苓的一生,是進步的愛國的一生。他創業南開,功在國家,為發展我國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電影

資料:電視劇《張伯苓》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中國著名教育家風雨人生的壯麗頌歌;

這是一部宣揚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精神的雄偉詩篇。

他的名字就是——張伯苓!

早在58年前,著名文學藝術家老舍、曹禺就說過:

「知道有中國的,便知道有個南開。這不吹,也不是謗,真的,天下誰人不知,南開有個張伯苓!」

張伯苓有著傳奇的人生——他當過清朝海軍,參加過壯麗的甲午海戰。他當過私墅教師,他又是美國著名大學的名譽博士;他在天津創辦了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和南開女中,又在天府之國的重慶創辦新的南開中學;他是著名西南聯合大學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又是中國現代體育運動的先驅;周恩來是他的學生,張學良是他的朋友,他也曾與蔣介石、汪精衛多有過從。他從清末走來,直到新中國出生。他用人才丈量了中國近代歷史;他從平民中走來,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實踐,矗立起教育家的豐碑。

電視劇的故事情節就是從張伯苓放棄海軍生涯,立志傳播新式教育開始的。宏偉的歷史場景,把人們引向血與火交融的東海戰場。近代天津的特有生活情味,展現了張伯苓初為人師的教學、愛情和抱負。他苦苦情愫中國被蕞爾小國日本戰敗的原因。他與南開的另一位創辦人嚴修乘舟東去,到日本學習新教育的經驗。他們攜手在中國北方吹響了新教育的號角,成立了敬業中學堂----這就是著名南開學校的濫觴。而後又是艱難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

救亡圖存是中國近代社會政治運動的主題,也是教育家不可迴避的現實課堂。電視劇在充滿激情地展現南開教育的同時,也極具巧妙地引出另一條主線,即反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的愛國斗爭。日本的軍人、外交官、文化人一一走近張伯苓的生活舞台。與此同時又交織出封建衛道文人螳臂擋車的掙扎的及反動軍政當局的種種表演,從而構成了北洋軍閥社會的眾生相和春風桃李的另一個天地。

歷史為敢立潮頭者歌。電視劇並不是圖解式的----描寫張伯苓建立中學、大學的過程。是在教育和學校的平台上,展現一位教育家的大情、大義、大智、大勇。當民間的捐款一時告罄,學校立即面臨何去何從的抉擇,外國教會用抹著蜜的大洋來誘使張伯苓將學校變成十字架的「樂土」時,張伯苓憤怒了!中國學校豈能用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民族教育家的骨氣。學生們不滿意於學校機械地照搬外國教育而拾人牙慧,他們的文章在南開園掀起一場教育是否要本土化的激烈爭論,一些教授甚至以罷教維護他們躉來的美國教育。

日本時時不忘佔領中國,把抗日救亡的南開視為眼中釘。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顧國際公法,首先把炮火對准南開大學,對准傳承文化的普通教師和學生。炸彈無情地降落在了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大學被夷為了平地,張伯苓的教育事業被日寇野蠻地摧殘。驚人動魄的劇情震撼人心。張伯苓在南京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資,而南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加奮動」這位62歲的老人的話是昭告世人的民族宣言!

電視劇的後幾集主要反映了張伯苓在重慶的生活,展現了一個教育家晚年人生價值觀念的轉變。由教育家、社會名人成了躋身政治的公眾人物。他住在重慶南開中學里,以國民參政會主要領導人的身份參與了政治活動。他的學生周恩來作為中共南方局負責人長期駐足重慶。他的另一些學生如吳國楨也是國民黨的上層人物。學校教育、國共兩黨、政治活動、師生情誼,如網路交錯,使劇情跌宕起伏。張伯苓有了更多接觸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的機會,漸漸地了解著共產黨及其抗日的正確。國民黨的腐敗也在教育著這位飽經世事滄桑的老人。

伴隨著張伯苓的生活,有周恩來與吳國楨的激烈政治爭論,有國民黨特務機關對重慶南開中學的無端詆毀,有他的同事在國民黨黨派之爭下受的不白之冤。抗戰勝利後,毛澤東來到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張伯苓在會見毛澤東時表達了對和平建國的願望,此後他開始為南開大學復員回天津、南開中學復校而努力。他想繼續保持南開的私立,他想繼續把住他一手創辦的南開大學的校長。但他哪裡知道,他已經成為蔣介石政治棋盤上的一粒棋子。蔣介石要用張伯苓社會賢達的名聲為其反共反人民的行經遮羞。張伯苓有過短時間的迷茫。但摧枯拉朽的革命形勢,國民黨無官不貪、無吏不污的腐敗,逐漸使他們有了清醒的認識。他的學生周恩來以「飛飛」為筆名,從北京經香港給老校長發出密信:「飛飛不讓老校長動!」從此張伯苓向著光明、向著真理大踏步走去。

歷史的擋道者,該劇中的梅津、多田,都沒有好的下場。蔣介石無奈地跑到了台灣。重慶解放了,張伯苓把私立南開捐給了國家。他以其無私奉獻的教育家人生,為萬千桃李樹立了典範,為「科教興國」偉業作了鋪路先鋒。

資料:電視劇《張伯苓》主要演職員及代表作
製片人:洪寶生(代表作:《現代沖擊波》《雙鋒劍》《牛牛》)

總編劇:周振天(代表作:《潮起潮落》《金手指》《神醫喜來樂》

編劇:馮柏銘(拍攝稿) (代表作:《風生水起》(廣告篇) 、《南國大案》、《新孟麗君》、《真心真情》等

領銜主演:唐國強(代表作:《三國》《雍正王朝》《長征》)

導 演:周友朝(代表作:《變臉》《背起爸爸上學》《神鞭》)

主攝影:趙鐳(代表作:《贏家》《那山、那人、那狗》《乾隆王朝》)

美術設計:李新傑(代表作:《中國命運決戰》《日出東方》)

燈光燈光:吳長燕(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蘭色愛情》《乾隆王朝》)

服裝設計:安立新(代表作:《長白英雄傳》《風雨上海灘》《開國大典》)

化妝設計:賀亞琳(代表作:《彝海結盟》《惲代英》《毛澤東去安源》)

道具設計:楊鐵城(代表作:《馬三立》《長征》《延安頌》)

⑸ 張伯苓,張伯岑 是兩個人,還是歷史的誤傳

張伯苓,名壽春,以字行,漢族,1876年4月5日生於天津。南開大學創辦人,親任校長30 年。

南開大學創辦於1919年,創辦人是著名愛國教育家張伯苓,(1876-1951)和嚴范孫(1860-1920)。
http://web.nankai.e.cn/guide/lishi/yange.htm

或是筆誤,但在搜尋網時,作多人稱張伯岑。

例證:
正如當年張伯岑辦南開,不是要和誰競賽,而是出於他自己對環境清醒的認知和獨立的判斷。 他是當年的開路者,不是追隨者。 所以,把眼光盯住別人不放,以別人的方向為方向,總 難超越別人。要想有成就,你得自己開路,而你所開的路因為有你自己的理想,見解 ...

近期的千鄉萬才一對一結隊子獻愛心活動、校區紀念張伯岑校長誕辰130周年簽名活動、 參加白芳禮老人三輪車全國巡展啟動儀式等活動,請主要負責人盡快發上書面的東西。 另外參加人員的相關感想等任何你認為與之相關的有價值的材料都請發上來,以便存檔。 ...
nkzqs.blogbus.com/index.html - 90k - 網頁快照 - 類似網頁

周恩來贈款 1952年2月,天津南開大學校長張伯岑患病逝世。周恩來參加了治喪委員會並送了花圈。 花圈上寫著:「伯岑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輓。」後來,周恩來將自己職贊的500元錢送給張 伯岑夫人,並囑咐有關部門要好好照顧張伯岑夫人及其子女。 ...
zhjyx.hfjy.net.cn/Resource/Book/E/SZJY/TS014020/0019_ts014020.htm - 8k -

與范源濂、蔡元培、張伯岑、嚴修、袁希濤等在北京組織「實際教育調查社」,推范為社長、 蔡為副社長,決定聘請美國教育家盂祿來華 ... 在南開大學作題為《教學合一》的演講, 張伯岑校長建議改「學做合一」。陶行知受張伯岑啟發,豁然貫通,將「教學合一」發展為「 ...
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3021 - 37k -

⑹ 南開張伯苓是什麼樣的人

前言:張伯苓先生是中國著名教育家,是中國奧運先驅。他一生致力於教育救國,創造了中華教育史上一道輝煌篇章-------「南開」教育。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編輯本段]個人生平 張伯苓(1876~1951),現代教育家,原名壽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緒二年三月十一)出生於天津一個秀才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師學堂習駕駛,1897年畢業後服務於海軍,不久離職回天津執教於家館。1904年,張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國後將家館改建為私立中學,定名敬業學堂。1907年,在天津城區南部的開窪地,即民間所稱「南開」,建成新校舍,遂改稱南開中學堂,從此聲名漸著,現在的天津市南開區也由此得名。1917年秋赴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次年回國,著手籌辦南開大學。1919年秋正式開學。1923年,創辦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創辦實驗小學。1937年以前,南開已形成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整體系,他先後擔任校長四十餘年,培養出不少人才。張伯苓提倡教育救國,辦學方針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對學生介入社會政治活動,但也曾保護過進步師生。 「七七」事變後,南開被日軍飛機炸成廢墟,大學部先遷長沙,繼遷昆明,與北大、清華合組成西南聯大,張伯苓任校委會常委。1936年迫於抗戰形式的緊要和南開學校的生存發展,張伯苓親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後購地800餘畝,創辦了被千百萬重慶人贊譽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搖籃"的重慶南開中學。1938年7月,張伯苓任國民參政會副議長。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45年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46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8年6月,他出任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1949年拒絕去台灣,留在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伯苓稱贊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曾致電周恩來表示祝賀。1950年5月,從重慶到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歡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2004年4月10日在天津元寶山莊生命紀念公園建立了張伯苓紀念園。 張伯苓是我國著名的愛國教育家。他在青年時期,目睹清政府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欺凌,立志興辦教育,用愛國精神和科學知識教育青年,以達到抵禦外侮,振興中華的目的。他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歷盡艱辛,刻苦奮斗,顛撲躅蹶,矢志不渝。他從傳授「新學」的家館開始,一步一步辦起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為國家培育了眾多傑出的人才。 張伯苓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愛國教育家。他從一生辦學,飽經滄桑的切身經歷中,逐步看清了中國的前途,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表現出一個真正教育家的高風亮節。張伯苓的一生,是進步的愛國的一生。他創業南開,功在國家,為發展我國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伯苓的晚境 張伯苓一生根基系於南開系列學校,被稱作「南開先生」。他在世的七十五年中,大部分時間為南開學校而喜而憂,殫精竭慮,從無保留。不過,在他最後的幾年,卻由於社會政治的原因(如1948年出任國民黨政府的考試院長),使這位教育家添加了復雜成分,以至由喜而悲,進退維谷,處境尷尬,最終在南 開校園視之如「瘟疫」,自感「一生事業全遭否定」的黯然心緒下抑鬱而死。如此無奈的結局,乍看起來似屬個人悲劇,面對波譎雲詭的政治風雲審時度勢的功夫欠佳,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矣。然倘深入探究,悲劇也許就不只屬於張伯苓個人…… 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在此暫住的張伯苓已經七十四歲,在新中國他只逗留了短短一年兩個月又二十餘天。其間,他先後兩次中風,第一次在1950年1月的重慶,幸而經治療恢復過來;第二次在1951年2月的天津,發病九天後去世。關於張氏這段最後歲月,現存的文字資料並不完整,其中令人質疑或相互矛盾之處頗不少。總的感覺是,張伯苓的處境不妙,其精神狀態低迷不振,外界刺激接連不斷,難以融入正在改天換地的新時代。 重慶易手前幾天,蔣介石父子接連三次勸請張伯苓去台灣或美國,張謝絕了,留在大陸。張謝絕蔣氏的托詞據說是「衰老多病,不利遠道飛航」雲雲(趙光宸《張伯苓年譜》),而以當時接觸過張的南開校友觀察,此時張「精神衰微,體力已竭,願終老故鄉。」顯然身體因素不容忽視。不過,從他病逝前數月與部分南開校友在津聚會時稱「咱南開到處有校友,北京有周恩來,在台灣還有吳國楨」的情形揣測,他選擇留在大陸或許內心也有某種把握。素來善於做統戰工作的周恩來恐怕不會輕易讓老校長「淪落海外」,通過特定渠道捎話給張也未可知。不過,由於張伯苓留在大陸,這面南開的旗幟隨之發生了政治性分裂,台海兩側的南開校友們明顯地賦予他不同的政治色彩,以至在他身後竟有兩份政治取向截然相反的「遺囑」流傳……

⑺ 張伯苓,梁啟超,蔡元培,都和天津南開大學有什麼關系

梁啟超與南開大學

對於每一位稍知近現代史事者來說,梁啟超都是一個耳熟能詳的
名字。這位曾活躍於中國政壇、學界30餘年的一代風雲人物,與近代
中國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開中國風氣之先,文化革新,論功不在
孫黃後」。他晚年摒棄政務,專心向學,著作等身,建樹甚豐,被稱
為「新思想界之陳涉」,而其與南開大學的一段舊日淵源,也頗值得
稱道。
南開大學成立伊始的20年代,是中國學術界日漸活躍和繁榮的時
期。諸說層出,觀點紛呈,被大多學者目為又一度「百家爭鳴」。尤
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西方文明暴露了危機,引發國人的懷疑和動搖,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調佔有了一定地位,出現了國學研究的熱潮。
梁啟超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他在戰後游歷歐洲,著《歐游心影錄》,
認定中國國學在將來世界上占重要的位置,並說西歐文明還需中國文
化去調劑,亟力勸學者去整理國故,引起學界很大反響。他還堅持教
育救國論,放棄上層的政治活動,全力從事於「培植國民實際基礎的
教育事業」,因而便和同樣致力振興民族教育的南開校長張伯苓同聲
共氣,相應相求。

1921年9月,成立僅三年的私立南開大學邀請梁啟超參加大學部的
開學式。梁先生欣然前往,並在會上發表演說,盛贊年輕而充滿希望
的南開:「……我們要希望大學能辦得歐美那樣好,能發揚中國固有
的學術,不能不屬望於私立的南開大學了。南開師生有負這種責任的
義務,如是南開大學不獨為中國未來私立大學之母,亦將為中國全國
大學之母。」梁啟超鼓勵南開學子:「我盼望諸君不要怕難,奮興起
來,一面發揚我國祖宗傳下來的學業,一面輸入歐西文化,這樣責任
不能不望之於中國私立的南開大學了。」

其後,南開大學遂聘請梁啟超在校舉辦中國文化史講座,講演的
題目為《中國歷史研究法》,每周一、三、五下午四時至六時舉行,
後來每周又增加二個小時。學校對梁啟超先生的講座非常重視,規定
此科為文理商三科必修科目。梁啟超本就文采飛揚,口才又極佳,每
次連續講演兩小時之久,毫無倦容,誠可謂誨人不倦;他的講演受到
南開師生的熱烈歡迎,聽講者達數百人之多,幾乎傾校而動,而且還
有不少天津其他各校教員學生前來旁聽。梁先生授課認真,凡因事誤
課必定補講;並進行正規的考試,考卷第一次便收到121份,已佔全校
學生半數。講座結束後,梁啟超還同歷史班全體學員合影留念,師生
關系甚是融洽。

梁啟超的講義是其所擬中國文化史綱中的第一篇,後經整理,便
以同名著作出版,風行一時,成為其自視得意之作之一,備受學界所
推重,而梁先生之講座對南開大學歷史學科發展的推動之功,自可想
見。

梁啟超對南開的感情是深厚的,爾後他曾多次來校講學。1922年
2月,在即將赴清華學校講演前夕,梁先生又親臨南開大學新學期開學
式作演說,對於「青年元氣之培養」等問題,再三注意,開導周詳。
他指出,從學校到社會是人生最危險時代,青年人對婚姻、職業諸方
面尤其需要謹慎;從而鼓勵南開學子「從物質、精神上加增培養元氣
的資料」,「尋出一種高尚的嗜好、自己的人生觀,」養浩然正氣,
以與惡社會中的壞性質、壞習慣作斗爭。1923年7月,梁啟超應聘主講
南開大學暑期學校。1924年春又講學南開,著有《清代學者整理舊學
之總成績》一文。他不僅自己親自來校作學術指導,還曾邀請國外名
學者羅素、杜里舒、泰戈爾等以及國內學界名流張君勱、梁漱溟、蔣
方震、張東蓀等來南開講學。這對於南開學術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南開在嚴范孫、張伯苓諸先生篳路藍縷的努力創建下,由小學而
中學而大學,知名於國內外,這引起梁啟超的高度重視和贊揚。他曾
多次以南開為範例闡述對教育的意見,特別是在承辦中國公學時,常
常引南開為先導;而且他對於南開的建設、發展也多所屬意,盡心擘
畫。早在1921年,他親撰《為南開大學勸捐啟》,指出「大學教育之
設施及擴充,為我國目前最急切之要求」,而普及大學教育,則不可
不以私立為官立之助;私立大學有諸多優點,「在我國教育史上,若
宋之鹿洞、明之東林,其性質皆為私立大學,而一朝文化系焉。方今
網路更新,茲事需要,益如飢渴。而十年以來,完善之組織尚未有聞,
斯亦士大夫之羞矣。南開大學者,其基礎建設於中學之上。南開中學
之成立有十七年,……學課之完實,校風之粹美,既已為海內外所同
認。三年以前,主校事者鑒於時勢要求,深感進設大學之必要。藉各
方面有力之贊助,幸而獲成,分置理商文礦四科,歷級已屆三年,注
弟子籍者將及四百,規模粲然具矣。……某某等為公為私,皆深感南
開為我教育界一元氣。」他吁請「凡屬愛群自愛者對於茲校宜同負愛
護扶助之責,願竭綿薄以贊厥成,」對南開關懷切切。梁啟超還一度
向張伯苓校長表示,「若將文科全部交我,我當負責任,」並舉薦張
君勱為主任,蔣方震、張東蓀、林宰平、梁漱溟等各任一門,預言
「吾六人者任此,必可以使此科光焰萬丈」,「南開文科辦三年後,
令全國學校文史兩門教授皆仰本科供給」。

1922年底至翌年,梁啟超閉門謝客,養病於天津,遂又有在南開
創辦東方文化學院的設想。《南開周刊》第54期(1922年12月30日)
刊發題為《東方文化研究成立之先聲》的消息,說:「自梁任公先生
與學校方面共議在本校大學部成立東方文化研究院後,一般有志東方
學術研究者,莫不引頸高呼,期此世界獨一之研究院早成立;而學校
方面半年來亦積極與任公先生籌劃一切,如募經常費,敦請當代大學
者張君勱、蔣百里諸先生來院講學等,不遺餘力。近復聞任公先生已
訂於本月十五日由南京來津,專與學校計議此事。吾人甚望此番計議
早見施行,裨東方文化得大放異彩於環球也。」後梁啟超即起草《為
創辦文化學院事求助於國中同志》一文,倡儀「設一講學機關,名曰
文化學院。」並擬定:「院舍在天津南開大學新校址中。一切學課與
南開保相當之聯絡關系。」後來雖因資金等諸多緣故,此舉遂擱置而
未成,但梁先生的倡引之功及其對南開的鍾情,卻是足令我們常引以
為念的。

1925年後,梁啟超就清華研究院任導師,而對南開關心依然。
1927年10月間,罹病在身的梁啟超又為南開二十三周年紀念手書「弘
毅」二字,並在《祝詞》中說:「本校二十三周年大慶,敬寫《論語》
兩字,奉祝頻年。喪亂頻仍,全國教育破產,本校實巋然魯殿靈光。
任重道遠,簿海屬望。願以此兩字,與多士共勉也。」殷殷深情,諄
諄願意,盡在字里行間。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歿於北京協和醫院,一代巨星殞落。可
以說,南開的成長,和眾多學術大師的關愛、提攜是分不開的,梁啟
超便是其中相當突出的一位代表。撫今追昔,寄思而往,前賢的鼓勵
與囑托,將永遠是我們自強不息的動力之源。

巍巍乎吾南開大校長張伯苓
柳無忌

張伯苓之為大校長,名副其實。首先,他的體格高大。1932年秋,我初去天津南開大學教書,楊石先帶我去拜望校長。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他那魁梧的身體,像泰山般屹立在陳設簡朴的校長辦公室內。我記不起來他那時是否已戴上黑眼鏡,倘使是的,他在威儀中又呈現一種令人敬畏的神秘姿態。那時我只有25歲,校長的年齡要比我大一倍以上,更何況他已是全國聞名的一位大人物。此後,我與張校長相處10載,在天津5年(1932—1937),重慶5年(1941—1946),我對他的認識較深,漸漸的對他的「敬」多於「畏」,最後完全是尊敬與仰慕,因為我已看見了在他那黑眼鏡後面露出來的是慈祥的目光……他對於南開全校師生的關懷。對我個人來說,在我記憶中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在天津時,有一天他獨自光臨舍間(百樹新村32號),使我們大吃一驚。他沒有什麼事情,只是巡視校園時在我們那裡歇腳一下,看看他的教員的生活情況。臨走前,他對我的太太大加誇獎,因為在客廳內他摸摸在沙發旁的電燈罩子,發現上面並沒有絲毫灰塵。

比他體格更高大的是張伯苓的為人與他的事業,這兩者可以一同論述。張校長創辦南開的功績,在中國教育史(也許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從他以私人力量,慘淡經營,從最初在嚴范孫私宅創設的敬業中學(天津私立第一中學堂),到創立南開中學、小學、女中、大學,以至化工研究所與經濟研究所的全套南開學校的經遇,史實昭垂,不必在此重述。但有一點我知道而擬特別提出的,是張伯苓抗戰前夕在重慶籌備南諭中學(後改名南開中學)的高瞻遠矚。當時國難嚴重,八里台南開大學臨近海光寺日本兵營,在憂患中我們聽到了校長要在大後方開設南開分校的消息,有如一線光明閃耀在烏雲中間,使我們的視線隨著擴大,我們的情緒也就此穩定起來了。在設計、籌款、建築的過程中……這些校長積有三十餘年經驗——他的魄力與毅力是值得贊揚的,但最使我敬佩的,是他那遠大的眼光、正確的判斷力,與為百年樹人所做的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當時任何教育家或政治家所不及的。

張伯苓事業的成功,在於他能就地取材,有引用與培養人才的創造力。這位天才的領導者,他以身作則,引導人們如他一樣地為「公能」的理想服務。這一點我在進南開不久就看出來了。環繞這位大校長是他的五位得力助手(好像有五大金剛之稱):黃鈺生(教務),伉乃如(注冊),華午晴(財務),孟琴襄(事務)與喻傳鑒(中學)。他們那種愛護南開,為校長效力,鞠躬盡瘁的服務精神,感動了我們這一批外來的教授,雖然我們有時對於學校的行政作風並非完全同意。抗戰時喻傳鑒主持重慶南開中學,黃鈺生代表南開與張校長為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而另一位傑出的教授楊石先也就被推為西南聯大的教務長。有人說,沒有張伯苓,就沒有南開。我可以補充一句:沒有這幾位校務人員的協助,張伯苓事業的成功,南開對於教育、學術方面的貢獻與影響,是不會這樣廣大而久遠的。

從前在天津或重慶參加學校集會,現今在美國的校友聚餐,當唱校歌時我往往神馳於「巍巍乎吾南開精神」這一句。那種大公無私的南開精神,是張伯苓留給南開一份珍貴的遺產。

蔡元培
1919年南開大學成立前夕,張伯苓、嚴修前往北京約見胡適、蔡元培等北京大學教授,向他們徵求對於南開學校成立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和著名的學者,胡適理所當然在邀請之列,他多次欣然前往南開,為南開師生做精彩的演講和報告。...

⑻ 張伯苓有沒有什麼可以用做素材的資料

奧運三問 一百年前,有個人問: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派一位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中國,什麼時候能派一支隊去參加奧運會?我們的國家什麼時候能夠舉辦奧運會? 一百年後,三問皆有答案,奧運今朝夢圓。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感慨萬千:「這個首次在北京舉辦的盛會,將圓一個中國人———張伯苓先生一個世紀以前表達的夢想。」 張伯苓,最早將奧運概念帶入中國的先驅人物,力促劉長春首個參賽奧運的主導人物,也因此被譽「中國奧運第一人」。 體育校長 早年就讀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張小辮爬竿最快」,連校長嚴復都知道;後來成為南開大學創始校長,張伯苓力倡「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他創立了多支足球、籃球隊,同學生一起踢球,帶學生騎自行車,給學生製造器材,為學生聘請名家,率南開足球隊勝天津租界隊,被譽「體育校長」。 奧運之最 張伯苓先生的嫡孫張元龍回憶:張伯苓關於奧運會的最早言論,是在1907年。 那年的10月24日,張伯苓在天津第五屆校際運動會頒獎儀式演講「雅典的奧運會」時,明確建議「中國人應該加緊准備,在不久的將來也出現在奧運賽場上」。1909年春天,赴歐考察歸來的張伯苓又用幻燈機給大學生放映了第4屆奧運會的照片。「奧林匹克」一詞開始在中國流傳。 張伯苓還最早提出中國要加入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最早派出奧委會代表。1928年,張伯苓任名譽會長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派代表出席了第9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夢圓騰飛 1932年,第7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以張伯苓、王正廷為首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急電國際奧委會,為運動員劉長春、於希渭報名,最終促成中國運動員劉長春和教練宋君復如願與會,代表中國出征,參加短跑比賽。張伯苓懸腕提筆,激動寫下:「智力競新,強國之鑒」。 張伯苓還是倡議中國舉辦奧運會的第一人。1945年抗戰勝利,他組織召開體育協進會會議,申辦第15屆奧運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申奧活動。 當時張老曾預言:「奧運舉辦之日,就是我中華騰飛之時!」 張伯苓-傳奇人生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歐洲列強像一群餓狼撲向中國,鯨吞瓜分,肆無忌憚。1898年7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訂租威海衛專約》。正在占據威海衛的日軍,按約應當撤出,以便清政府接受之後,再行轉讓給英國。這一交接儀式定於在威海衛舉行。張伯苓所在通濟艦護送清廷大員前往。風在嗚咽,浪在怒吼,烏雲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頭滾過。交接儀式開始了,先是取下日本的太陽旗,掛起清朝的龍旗,這算是清政府從日軍手中收回了失地,然後再是拱手讓給英國人。這一拱讓比從日本手中接受更令人凄愴。但見清兵一字排開,每人穿一件破舊坎肩,衣前寫一個「兵」字,背後寫一個「勇」字,而衣服更是雜七雜八,不是過於長大,就是過於短小,士兵個個面黃肌瘦,精神萎靡。他們除了手中的大刀,多半還懷揣煙槍。降旗的清兵更是不堪入目:蓬頭垢面,兩肩高聳,慢吞吞走出來,降下掛起不久的龍旗……而英軍恰恰相反,一個個身材魁偉,穿戴威嚴,列隊行進,步伐整齊,神采飛揚地升起英國地米字旗,那神情就像在戰場上接受乞降者簽字畫押。鮮明地對照,強烈地印象。張伯苓親眼目睹這場「國幟三易」的話劇,悲憤交集。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怎能忍受如此奇恥大辱!張伯苓不禁自問:國家積弱到這種地步,中華民族何以自立於世界?以這樣的官兵對陣外敵,怎能不一敗塗地,任人宰割?他站在甲板上,凝視蒼茫的大海,耳聽海浪沖擊岸石的轟鳴,眼裡射出堅毅的光,他斬釘截鐵地說:「海軍救不了中國!」經過新地思索,張伯苓得出這樣地結論:「要在現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須有強健地國民。欲培養健全地國民,必須創辦新式學校,造就一代新人,我乃決定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不久,張伯苓憤然脫離海軍,回到天津從事教育。 私墅教師 從「物力救國」幻想的破滅,到「教育救國」信念的確立,張伯苓的思想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從此,張伯苓以一個資產階級教育先行者的姿態出現在中國近代教育的舞台上。 張伯苓的教育生涯是從受聘於嚴范孫的家館開始的。嚴范孫是天津著名教育家,主張變革封建教育,開辦新式學堂。嚴、張二人思想主張一致,對教育救國、培育新人同具熱心。1904年他們在嚴氏家館的基礎上,創辦南開中學。後來這所中學越辦越好,成為中國北方最著名的中學,各地學子包括美國、南洋的華僑子弟都慕名而來。張伯苓成為聲譽卓著的新教育倡導者。 在南開中學的基礎上,張伯苓、嚴范孫決心創辦大學。本世紀10年代中期他們就開始醞釀。為此,張伯苓去美國學習、考察,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了一年多的教育理論,有了更充分的思想准備。1918年末由美國回到天津後,就開始籌募辦學資金。1919年春開始起建大學校舍。9月初舉行新生入學考試,錄取周恩來、馬駿等96名學生,分文、理、商三科,25日開學,私立南開大學宣告誕生。 體育校長 當南開的校友們回憶起張伯苓校長時,總會不約而同地提及他那高大挺拔的身材和剛毅洪亮的天津腔。而在老一輩南開人心目中更為重要的,則是校長在體育這片廣闊天地中活躍的形象,這便是巍巍南開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 早年就讀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的張伯苓,在劉公島上親眼目睹了英國士兵身體強健而中國士兵體質羸弱所形成的強烈反差。1929年,他在美國考察教育時,又看到很多原本強壯的礦科畢業學生,在美國福特汽車廠做工時,竟然身體和工作效率都比不上外國人。赤誠的愛國之心,使張伯苓暗下決心:「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投身教育事業之後,張伯苓便將這樣的理念帶入南開學校,使更多的有志青年受其澤被。 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張伯苓傾注了極大的心血。當晚清的知識分子還是一襲長袍馬褂、一步三搖時,張伯苓就要求嚴館的學生進行跳高、跳遠、踢球、賽跑等各項體育鍛煉。那時沒有體育設施,他就在院子里放兩張木椅,上面架一個雞毛撣子的長竹桿,作為跳高的橫桿,讓學生把長辮子盤在頭上,撩起長袍的衣襟,學跳高。這在當時卻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罕見之舉。 南開學校創辦後,他更強調:「南開學生的體質,決不能象現在一般人那樣虛弱,要健壯起來」。於是體育教育便在南開風風火火地開展起來,各年級每周都有二個小時以上的體育課。張伯苓還言傳身教,經常與學生一起踢足球,不時親自帶領學生參加比賽。1935年以南開隊主力隊員和北寧隊組成的中北足球隊,在參加「愛羅鼎杯」比賽中,連續挫敗在天津的英國隊、俄國隊和世界隊等,獲得冠軍,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戰勝洋人而奪標的足球隊。張伯苓高興地宴請了全體隊員,席間他激動地說:西洋人嘲笑我們是「一盤散沙」,做事是「五分鍾熱度」,事實是最好的反證。足球比賽是一種團結合作性很強的運動,全隊必須團結一致,頑強奮戰,才能有取勝的希望,我們以此來克服「一盤散沙」,不失為一副良劑。足球比賽的時間長,緊張而激烈,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為服務於社會的准繩,就不會被人嘲笑我們是「五分鍾熱度」了。 張伯苓與周恩來 周恩來與張伯苓交往近四十年,於私,是師生情誼;於公,屬團結統戰范疇。周恩來1913年暑假考入南開中學。在校時,他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又很有社會活動能力。對於這樣一個學生,不能不在校長張伯苓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當時那種世態炎涼的社會里,張伯苓不因周恩來的清貧而漠然視之,相反,他很賞識、關懷周恩來。他免去了周恩來的學費、書費、宿費,讓周恩來業余幫助學校做些抄寫、刻字的雜事。周恩來常到他家中去,師生倆經常進行長時間談話,內容涉及社會問題和國家大事。 周恩來於1917年6月中學畢業後,在日本留學一年多。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後,他接觸了新思潮。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周恩來回到天津。他開始用新的宇宙觀觀察中國和世界問題。他對於南開教育,對於張伯苓雖然一如既往的熱愛和敬重,但他不贊成張伯苓當時為辦南開大學向北洋政府的官僚政客陪笑乞援,反對拉曹汝霖、楊以德之流充任校董,他在給南開留日同學會的信中公開批評張伯苓的上述做法,公開批評南開教育的弊端。張伯苓通過對外國教育的考察、研究,也深感南開教育需要革新,他積極創辦大學也意在摸索中國教育的道路。1919年9月南開大學成立,張伯苓准予周恩來免試入文科學習。12月,張伯苓委託周恩來在修身班上向全校師生宣布改革大綱。這是張伯苓對周恩來的最大信任,也是周恩來對張伯苓辦教育的有力支持。 30年代,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在這個時期,周恩來與張伯苓的接觸,遠遠超出了師生之誼,有著更深刻的內涵,關系也更為復雜。在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周恩來以共產黨代表的資格與國民黨談判,終於迫使蔣介石初步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條件。南開大學為此召開了慶祝大會,張伯苓在會上說:「『西安事變』這么解決好,咱們的校友周恩來起了很大作用,立了大功。」1938年7月,張伯苓擔任第一屆國民參政副議長,常駐重慶沙坪壩南渝中學(重慶南開中學)的津南村,交往各方人士,津南村一時成了當時社交活動中心。同年底,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代表來到重慶,也把重慶南開中學作為鞏固和發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的陣地之一。周恩來經常以校友身份去學校,或以師生關繫到津南村拜訪張伯苓;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抗戰形勢宣傳,揭穿蔣介石借抗戰之名,拼湊反革命武裝力量的陰謀。南開師生於1940年春抵制了蔣介石鼓吹的「從軍」運動。 張伯苓晚年曾經出任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院長,替蔣介石「跑龍套」(張伯苓語)。1948年冬,張伯苓離開南京考試院,避居重慶。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不久,北平和平解放。張伯苓的老朋友傅作義擔心張伯苓在重慶的安全,便找到周恩來。周恩來正要想辦法透露消息給張伯苓,不讓他去台灣。隨後,輾轉托香港的南開校友,以「無名氏」署名的信件,向張伯苓傳達了上述信息。張伯苓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周恩來對他的關照和愛護,頓覺豁然,下決心婉言拒絕蔣介石、蔣經國之邀。當周恩來聽了傅作義報告的「張伯苓沒有走、希望北歸」的消息後,很高興。周恩來請鄧小平給予協助,並給重慶軍管會打了電報。1950年5月3日,張伯苓夫婦乘飛機北歸。北京有關部門按照周恩來的指示妥善接待。周恩來當天匆匆趕到傅作義家,問候校長和師母。張伯苓在北京生活了4個月,周恩來常去看望他。秋天,張伯苓回天津前,周恩來、鄧穎超在中南海西華廳為他餞行。飯後,周恩來關切地問張伯苓回天津還有什麼困難,並說要寫信給天津,說明是我們把校長接回來的。張伯苓回到天津後,天津市長黃敬曾給予關照。 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逝世,周恩來一聽到消息馬上趕來天津弔唁,並由他領銜組成治喪委員會。他同校友們見面時說:「很遺憾沒有早點來,沒能見到張校長……看一個人應當依據他的歷史背景和條件,萬不可用現在的標准去評論過去的人。張校長在他的一生中是進步的、愛國的,他辦教育是有成績的,有功於人民的。」張伯苓去世後,周恩來還關心著張伯苓家屬的生活。 張伯苓與張學良 1990年解除幽禁之初,張學良和夫人暫時留住在台北寓所休養,是年8月中在寓所接受了日本NHK廣播協會記者的專訪。在采訪當中,日本記者突然向張將軍提問:「先生在年輕時受誰的影響最大?」張將軍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張伯苓先生!」接著張將軍回憶了早在1916年他還是一位年僅16歲翩翩少年的時候,在故鄉沈陽聆聽了張伯苓先生的一次講演,張伯苓的講話十分感人,使他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 1916年10月底,天津南開中學校長張伯苓應沈陽基督教青年會的邀請,來到沈陽講學,在沈陽青年會對青年教友作了一次講演。講題是「中國之希望」。這時張伯苓年屆40,正當壯年,辦學有成,他創辦南開中學已滿12周年,積累了豐富的對青年進行教育的經驗。以他口若懸河的天津話和善於鼓動的激情,打開了青年聽眾的心扉。掌聲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講演大廳。 鬼使神差,誰也不知道在台下聽眾席中有一位顯赫人家的子弟,東北三省督軍大帥張作霖的16歲公子張學良。此時的張學良正是一位享受優越生活無所作為的富家紈絝子弟,前來聽講只是由於慕名張伯苓的辦學業績,同為基督教教友,抱著好奇心來獵奇的。但在他當時的二八年華,正是青年人憧憬未來征程,為國家和社會的前途躊躇苦悶、思想多變的時期。張伯苓講到國民對國家的責任時講出了一句語驚四座的話:「中國不亡吾輩在!」在張學良的頭腦中引起了震撼。張校長講道:「每個人都要自強,只要人人有了自我,中國就亡不了。我們必須有這么想的氣概,不管人家怎麼說,自己要有這種信念!」這幾句話對張學良竟然絲絲入扣,震撼心弦,對他起到了撥霧指迷的作用。 張學良聽了張伯苓的講演詞,認識到自己不應該繼續沉湎於游樂、做父親和家庭庇護下的公子哥兒,而是男兒當立志,應該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業。張伯苓的聲影在張學良的頭腦中深深打下了難忘的印記。

⑼ 五四以後,中國教育思想界中出現哪位傑出的思想家

蔡元培,北京大學的校長

⑽ 張伯苓戒煙寫一篇作文

一段時間以來,多名高校領導因違紀被處理。身在象牙塔里,本應潔身自好,結果成為反面典型,教訓是深刻的。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堅持紀在法前、紀嚴於法,體現了法治與德治的結合。領導幹部不僅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且要嚴格遵守黨章等黨規,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違紀只是小節、違法才去處理」,其結果必然「要麼是好同志,要麼是階下囚」。
「己不正,焉能正人」,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有著特別意義。學生們有好奇心和模仿力,學校領導的每一點言行,都會滴水見太陽,在學生心中映射並且無限放大。如果一個校長不能「正人先正己」,憑什麼要求老師為人師表,憑什麼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個好校長未必會在短時間內造就一所好學校,可如若校長起不到示範作用,那麼再好的學校也會失去上升的勢頭。
在人們心中,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有著特殊的地位。在歷史長河裡,一個個先賢留下了光輝的背影。張伯苓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對學生不僅言傳且身教。有一次,張伯苓先生發現有學生吸煙,便勸學生把煙戒掉。可學生質問:「您叫我不抽煙,您干嗎還抽煙呢?」張伯苓當即把煙桿撅斷,「我不抽,你也別抽!」從此張伯苓再也沒有抽過煙。蔡元培先生講,「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打鐵自身硬,憑什麼教書育人?又會造就怎樣的學風和校風?

熱點內容
重慶瑜伽老師 發布:2025-09-22 07:31:56 瀏覽:747
埃羅芒阿老師本 發布:2025-09-22 07:19:27 瀏覽:402
師德新說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22 06:40:00 瀏覽:150
數學題超難 發布:2025-09-22 04:56:19 瀏覽:929
女和女親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9-22 01:20:32 瀏覽:236
開展微格教學 發布:2025-09-22 00:07:23 瀏覽:867
化學銷售 發布:2025-09-21 23:38:45 瀏覽:271
英語教學法題 發布:2025-09-21 22:54:23 瀏覽:701
龐麗老師 發布:2025-09-21 20:32:58 瀏覽:966
一年級數學優質課 發布:2025-09-21 20:23:38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