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運動會的由來
Ⅰ 運動會的來源
最早的運動會就是古希臘的古代奧運會
古代奧運會的產生
奧運會的全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一詞源於希臘的地名「奧林匹亞」。奧林匹亞位於雅典城西南360公里的阿菲斯河山谷,這里風景如畫,氣候宜人.古希臘人在這里建起了許多神殿,因此,古人把這塊土地叫做阿爾菲斯神城,也稱"聖地"奧林匹亞,依當時的信念,它象徵著和平和友誼。
古代希臘和地中
海區域其他國家的人們在祭典和收獲季節,常常舉行盛大集會,並進行各種游樂和競技活動,熱鬧非凡。最初這項活動分散在各地,也不定期,但以奧林匹亞的集會最為盛大。
公元前884年,古希臘爆發戰爭,各地戰火連綿,瘟疫成災,農業欠收.希臘平民非常渴望和平,懷念當年的那種慶典活動。於是,奧林匹亞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國王聯絡其他幾個城邦的國王,達成了一項定期的奧林匹亞舉行運動會的協議,並規定在運動會年實行「神聖休戰日」。「神聖休戰日」期限是三個月。在這期間,任何人不得動刀兵發動。即使正在交戰的雙方,也得放下武器,准備去奧林匹亞參加運動會。從此,就產生了全希臘性的賽會.到公元前776年,第一次用文字記錄下獲獎者安全名。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第一屆古希臘運動會。之後,這種賽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因此比賽地點在奧林匹亞,也稱它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古代奧運會。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奧運會被羅馬帝國的皇帝廢除為止,古代奧運會一共舉行了293屆。
古代奧運會並不都是歡樂
古代奧運會對普通奧運觀眾並不意味著歡樂。一個典型的奧運觀眾,如果是從雅典出發,他必須跋山涉水穿過大半個伯羅奔尼撒半島,沿著一條崎嶇不平的朝聖者古道,頭頂地中海夏季的炎炎烈日,步行或藉助騾馬的腳力,用兩個星期的時間才能走完雅典到奧林匹亞的300多公里路程。如果來自海外殖民地,走海路則需要更長時間
。
當筋疲力盡的觀眾終於抵達奧林匹亞,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奧林匹亞基礎設施極為簡陋,僅有一家稍微像樣的旅店,並且只向外交使團和官員開放,級別不夠的貴族只能自己搭帳篷解決住宿問題。至於另外8萬名普通觀眾——其中將近一半是兜售飲食、紀念品的小商販——不得不到宙斯神廟附近的曠野里自便。於是,奧運期間這里變成了一片衛生狀況惡劣的露營地。
奧林匹亞的運動場不設觀眾席,也沒有樹陰遮蔽,因為宗教原因,奧運會上不允許觀眾戴帽子,人們只能從早到晚站在塵土飛揚的運動場中間,暴曬於烈日底下。由於夏季河水斷流,井水供不應求,觀眾脫水、中暑的情況時有發生。那時,希臘沒有完善的排污系統,乾涸的河床成了幾萬人的臨時廁所,垃圾就地堆放,再加上遍地的蒼蠅,衛生狀況可想而知。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古代奧運會連續舉辦了一千多年。據說,奧運會的臟亂程度令人聞之色變,以至於有這樣一種說法——對於不服管教的奴隸,主人會以威脅的口氣對他說:再不聽話,就罰你去奧林匹亞看奧運會! (《南方周末》8.19賦格文)
奧運會會歌
現代首屆夏季奧運會於1896年4月6日在雅典開幕,開幕典禮中,演奏了一曲庄嚴的古典弦樂,1958年國際奧委會將它定為奧運會會歌,會歌作曲者為希臘薩馬拉斯,作詞者為帕拉馬斯。
奧運會會旗
1913年,法國顧拜旦建議設國際奧委會會旗,並設計為白底,無邊,中央從左至右有藍,黃,黑,綠,紅5個套連圈環,依次代表歐亞非澳美5洲,白底意指所有國家都能在自己旗幟下參賽。1914年7月,奧林匹克大
會首次懸掛奧林匹克旗。1920年,舉辦第5屆夏季奧運會的比利時奧委會贈送國際奧委會一面同樣的旗,奧運會期懸掛,後成定製,歷屆奧運會開幕由上屆舉辦城市轉交此旗,由舉辦城市保存,比賽期間主運動場僅懸掛借用品,1952年,奧斯陸市贈送國際奧委會冬季奧運會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同夏季奧運會。1970年,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評議》第4期上對會旗賦予新含義:它象徵5大洲團結,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競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
奧運聖火
1934年,國際奧委會雅典會議決定恢復古奧運會舊制,奧運會期間主體育場燃燒奧林匹克聖火,聖火火種取自奧林匹克,採用火炬接力方式傳到主辦國,在此之前1928年的第9屆奧運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
的主體比賽上自始至終有一高塔燃著熊熊的焰火。火種用聚光鏡集陽光點燃而成,然後通過接力傳送經4個國家至東道國主辦地,這是奧運會首次舉行這種活動。1936年7月20日,奧林匹亞為第11屆夏季奧運會舉行點火儀式後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接力,經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8月1日傳到柏林,全程3075公里,參加接力的共有3075人,從這屆起,國際奧委會正式規定點燃奧林匹克火焰是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儀式.此外,燃點聖火是為了紀念一次大戰中犧牲的戰士,而火炬傳送則象徵在世界各地傳播和平的友誼。
現代奧運會的奠基人——皮埃爾•德•顧拜旦
皮埃爾·德·顧拜旦是現代奧運會的奠基人。他出生於巴黎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入巴黎大學攻讀法律、政治、後又去英國深造,學教育學。當時英國的戶外體育對顧拜旦震動很大,他立志
回去要改變法國對體育的漠不關心,他更嚮往的是擴大世界的體育交流。1863年,顧拜旦提出舉辦類似古奧運會的比賽,但不是照搬,而是把過去只限於希臘人參加的古奧運會擴大到世界范圍。盡管顧拜旦的主張遭到一些反對派的杯葛,但在他不懈努力下,1894年6月16日終於有20個國家派代表在法國巴黎大學召開了第一屆「重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國際會議」。6月23日晚,委員會正式宣布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這一天,對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對奧林匹克運動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少國家把這一天作為體育節日,中國也於1986年將這天定為奧林匹克日。
現代奧運會的歷史
奧運會自公元 776 年於希臘的奧林匹亞舉行以來,已經有 1200 年的歷史。當時的運動項目有五項全能(包含鐵餅、標槍、跳遠、賽跑和摔跤)、賽跑、拳擊、摔跤、Pankration(拳擊和摔跤的混合運動)、四輪馬車賽跑和騎馬。
奧林匹克的復興始自 1896 年,當時希臘的雅典舉辦了第一次現代奧運會,當時有來自 14 個國家的 245 名運動員參加。 此後,參賽運動員、參賽國家和比賽項目與日俱增,在 2000 年澳大利亞的悉尼奧運會上,有來自 199 個國家的 10,000 多名運動員參賽。
冬季體育項目最早在 1908 年添加到奧運會中,當時是花樣滑冰運動。冰球項目自 1920 年加入。在 1924 年,冬奧會第一次在法國的查米尼斯單獨舉行。 自 1994 起,冬奧會定於不和夏季奧運會同年舉行,因此目前奧運會為每兩年一屆,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交替進行。
Ⅱ 運動會的來歷20字
古希臘的「神聖休戰日」任何人都要去去奧林匹亞參加運動會。從此,就產生了全希臘性的賽會。到公元前776年,第一次用文字記錄下獲獎者全名。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第一屆古希臘運動會。
之後,這種賽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因此比賽地點在奧林匹亞,也稱它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古代奧運會。
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奧運會被羅馬帝國的皇帝廢除為止,古代奧運會一共舉行了293屆。
(2)校園運動會的由來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次舉辦綜合性國際賽事: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新中國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
中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全世界都將目光聚集於中國的北京,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奧林匹克運動終於來到了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國。
譜寫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新篇章,整體比賽進行得順利而精彩,中國展現出了出色的賽事組織能力,而發展中的中國也給全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Ⅲ 校園運動會由來
為了豐富學生課余時間和全民健身,全面發展德智體一體,真的不好意思,我也不怎麼清楚,我想要錢啊 !謝謝!
Ⅳ 運動會的來歷
一、學校運動會的由來
中國學校的運動會,始於1890年前後上海聖約翰書院舉辦的以田徑為主的運動會。隨著各個學校的普遍開展,運動會成為了學校教育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運動會形式多樣,除田徑運動會外,還可組織綜合性運動會,它是若干單項比賽的綜合形式。
二、學校運動會的意義
學校舉辦運動會,既可全面檢閱學校各項運動的開展情況,檢查教學和訓練情況,又可推動學校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發展,促進運動水平的提高,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具有振奮師生精神,加深同學感情,活躍學校生活,增強學生歸屬感等作用。
三、學校運動會的目的
學校開展運動會的目的是想要讓運動精神深化到每一個學生的心底,讓每一個學生都真心熱愛運動,享受運動,感受到運動帶給他們的快樂和滿足,響應國家「全民健身運動」的口號。
(4)校園運動會的由來擴展閱讀: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由來傳說:
起源一:
關於古奧運會起源流傳最廣的故事則是佩洛普斯娶親的故事。古希臘共和國伊利斯國王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挑選一個文武雙全的駙馬,提出應選者必須和自己比賽戰車。比賽中,先後有13個青年喪生於國王的長矛之下,而第14個青年正是宙斯的孫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愛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國王的挑戰,終於以智取勝。
為了慶賀這一勝利,佩洛普斯與公主在奧林匹亞的宙斯廟前舉行盛大的婚禮,會上安排了戰車、角斗等項比賽,這就是最初的古奧運會,佩洛普斯成了古奧運會傳說中的創始人。
起源二:
赫拉克勒斯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到半天功夫便掃干凈了國王堆滿牛糞的牛棚,但國王不想履行贈送300頭牛的許諾,赫拉克勒斯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為了慶祝勝利,他在奧林匹亞舉行了運動會。
起源三:
珀羅普斯的故事。他是奧林匹亞的國王,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英雄。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舉行時向他供奉。基督徒亞歷山太的革利免聲稱:「奧林匹克運動會只是供奉珀羅普斯的獻祭活動」。這個神話描述珀羅普斯如何在他的舊情人波塞冬的幫助之下,戰勝Oenomaus國王,並和Oenomaus的女兒Hippodamia結成夫婦。
Ⅳ 校運動會的來歷
學生會
學生會(Student Union)
高等、中等學校中學生的群眾性組織。任務是,在學校共產黨組織的領導和共青團組織的指導和幫助下,團結全體同學,使他們在德智體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高等學校一般設校學生會委員會和系(科)學生會委員會兩級。中等學校學生會一般設校學生會委員會和班學生會委員會(班委會)兩級。
它是每個大中學校不可缺少的部門(少數大學,如中國防衛科技學院除外),它是提倡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學生組織,為學校學生和老師提供無償服務的部門。
一般的學生會都設置主席團、秘書處、外聯部、學習部、企劃部、宣傳部、紀檢部、文藝部、體育部、生活部、衛生部、勞動部、組織部等。
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中學生自己的群眾組織。1919 年五四運動時期,中國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學生成立了進步的學生團體,稱學生自治會,對學生運動起了積極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名學生會。凡在校學生都是學生會的當然成員。學生會的幹部經全體學生民主協商,選舉產生。
中等學校學生機構一般是兩級:校學生委員會和班學生委員會(班委會)。高等學校又有院系(科)一級的學生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建立的學生會聯合組織為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簡稱全國學聯。
學生會的任務是在學校共產黨組織的領導和共青團組織的指導和幫助下,團結全體同學,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引導同學努力做到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德、智、體、美 、勞全面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科學文化知識的 、身體健康的勞動者。
學生會的起源及歷史
清華於1919年12月23日成立了第一個學生會,它誕生於「五四」運動愛國、民主、科學的洪流中。此前清華學校初期,還沒有全校性學生會組織。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日等國,無理地拒絕了中國人民「廢除二十一條」的正當要求,還公然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讓與日本。喪權辱國的北洋政府竟同意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來,舉國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城內3000餘名學生舉行了反帝愛國示威遊行。當晚,五四運動爆發的消息傳到清華園,一向沉靜閉塞的清華學校頓時沸騰起來。高等科二年級學生聞一多連夜工筆抄錄了岳飛的「滿江紅」詞,貼在高等科飯廳門口,表達了「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決心。第二天一早,有些同學在宿舍門口貼出紅筆寫的大字報,要求立即行動。當日(5日)高等科和中等科科長立即召開全校各會社負責人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清華學生代表團,派代表與各學校互通聲氣,與北京學生採取一致行動。清華學生代表團於5月7日正式成立,代表團團長為顧德民,清華學生代表團隨即領導清華學生投入反帝愛國運動。5月9日,清華同學在體育館前舉行了「國恥紀念會」。會上決議通電巴黎,要求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並庄嚴宣誓:「口血未乾,丹誠難泯,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中華民國八年五月九日,清華學校學生,從今以後,願犧牲生命以保護中華民國人民、土地、主權,此誓。」
當時全國各地紛紛進行抵制日貨的活動,1919年11月15日,日本駐福州領事館竟派出便衣警察和浪人毆打參加抵制日貨活動的學生;16日,又打死打傷學生和市民多人,製造了「福州慘案」。國人聞之莫不憤恨異常,福建罷市、罷學,京津滬等學界也奔走呼號予以聲援。27日清華各級學生重選代表,商議起草學生會章程,「以便重組代表團與京中學界共同進行」;並於29日組織清華學生赴城內與各校學生上街遊行。12月17日,全體學生大會通過了學生會章程;在23日晚,清華全體學生聚集在飯廳,舉行學生會成立大會。清華學生連續參加學生運動引起了學校當局的不滿,校長張煜全竟派巡警干涉學生會成立,乘學生開會之際派人關掉電燈以迫使學生散去,想不到此舉激怒了學生。在幾支洋蠟燭的照耀下,清華學生會庄嚴成立。學生會設評議部和幹事部,由劉馭萬、羅隆基為評議部正、副主席,時昭澤為幹事部主席;幹事部下設總務、交際、文牘、會計、新聞五科,其中文牘科正副主任為聞一多、潘光旦。隨著學生會的成立,學生活動日益活躍,校內刊物《清華周刊》也由學校派定學生編輯改為由學生自選編輯,各種學生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清華學生會初期的組織形式模擬的是資產階級議會政治,即「三權鼎立」。評議會是全校代議機構,行使立法權;幹事部行使行政權;司法的權力還掌握在學校齋務處手中。隨著「五四」以來新思潮對學生影響的增長,學生們對於校方家長式的嚴厲管束越來越不滿。1919年10月,一位姓李的齋務長因開除學生,遭學生詰問並被打。同年12月,校長張煜全因干涉學生會成立大會,遭到學生反對而被迫去職。學校傳統的管理方式被動搖,1920年起學生對自治展開廣泛討論,認為「學生自治,是由學生組織團體去練習學生管理自己」。到1922年3月,學生通過學生會提出要求,成立了學生法庭,選出了審判官和檢察官, 「三權鼎立」隨之形成。學校還撥了一筆錢,為「法官」們縫制了「法服」。穿戴上峨冠博袖的服裝,學生法官們審理學生間爭執事件甚至處理學生違反校章的事件。1925年學生法庭被停止。1929年《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章程》規定「本會最高權力機關為全體大會,立法機關為代表大會,執行機關為執行委員會」。
清華學生會的成立與實現自治,一方面是由於「五四」運動喚起了清華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年輕的學生們經此刺激震動而突然覺醒了,登時表現出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氣,好像是蘊藏壓抑多年的情緒與生活力,一旦獲得了迸發奔放的機會,一發而不可收拾,沛然而莫之能御。」;另一方面,也可從中窺見清華學校早期的教育目的,清華學校的教育目標不僅是培養留美預備生,同時還寓有造就「領袖人才」的意義,希望「成一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學校」。對於這種領袖人才,清華校長曹雲祥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天賦之才,精明強干,隨機應變,善於治人」。學校在加強管理的同時,也提倡和鼓勵學生組織各種社團,開展課外活動,包括對外交涉、演說辯論、開運動會、請人演講、編雜志、出級刊等。學校以學生團體活動為手段來培養學生的組織、辦事能力,而清華學生會以後的日益發展以及參與左右校政、領導學生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等行為恐怕已非校方的初衷了。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學生的愛國熱情高漲,清華學生會領導學生參加了一系列的愛國反帝運動,逐漸成為清華愛國學生運動的領導核心,在以後的「一二·九」運動、「一二·一」運動、抗暴運動、「反飢餓、反內戰」運動、解放前的護校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Ⅵ 運動會的由來
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少不了火炬傳遞這項活動。到運動會開幕的那天,還要用傳遞來的火炬,點燃運動場上的主火炬,直到運動會閉幕。不管在哪個國家舉行奧運會,那一捧象徵友誼、進步、和平的熊熊火炬,都要用在希臘奧林匹亞取得的「聖火」來點燃。這是為什麼呢?
古希臘人對他們自己編制出來的眾神十分崇敬,為了讓神靈喜歡;他們要舉行祭祀神的慶典。每逢慶典都要同時舉行體育競賽和文藝表演。追求自由和和平的古希臘人對體育競技有著特殊的愛好,他們在編神話時也沒有忘記這項活動。相傳,希臘英雄阿溪里被特洛伊人射死之後,他的女神媽媽特地專程從海里趕來為兒子舉行葬禮競技。她把兒子的許多貴重遺物拿出來當獎品,獎給在角力、拳術、鐵餅、射箭、跑步、跳遠以及戰車等項比賽中贏得勝利的英雄。
在各種目的的祭神競技中,要數在奧林匹亞地區舉行的競技最為隆重和熱烈。因為它是為眾神之王宙斯舉行的。奧林匹亞位於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部,那兒建有宙斯神廟。神廟附近有簡陋的體操場、角力場和賽馬場等。最初,人們在這里舉行一些簡單的競技比賽,為祭祀宙斯增添喜慶氣氛。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希臘所有城邦紀念宙斯的宗教節日。每當節日到來的時候,各個城邦實行「神聖休戰」,成千上萬的人車水馬龍般地從各地聚集到奧林匹亞,參加祭神活動。奧林匹亞頓時成為全希臘注目的中心。政治使節進行外交活動,運動員參加競技比賽,藝術家展列創作的作品,雄辯家發表演說,學者研討學術問題,詩人朗誦詩歌,商人趁機展銷商品。祭神大會變成了經貿、文體盛會。
這種盛會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第一次有記載的競技會,是在公元前776年舉行的。希臘人就把這一年作為他們的紀元元年。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屆時,各城邦都派出最優秀的運動員前來參加比賽。第一屆競技會只有賽跑一個項目,距離為192.27米,比賽日期為一天。後來,增加了中跑和長跑。到第18屆時,增加了摔交、跳遠和投擲等項目。再往後,拳擊、戰車、武裝賽跑、賽馬、角斗等相繼列入比賽項目,比賽時間也逐漸延長到三天和五天。
競技會的最後一天,要舉行非常隆重的頒獎儀式。由大會主持者向競賽中奪得錦標的優勝者佩戴用橄欖枝編制的花冠,同時宣布優勝者的姓名、簡歷、父母姓名,以及來自哪個城邦。這時,詩人、演說家和觀眾一起為獲獎者高唱頌歌,祝賀他們取得的好成績。不要小看那頂普通的橄欖花環,希臘青年把它看得比黃金和珍寶還要貴重。如果運動員在競技會上獲得三次優勝,人們就要為他建造紀念雕像。他們回到自己的城邦和家鄉時,會受到更熱烈的歡迎。激動的人群排列在道路兩旁,夾道歡迎優勝者載譽歸來。有的還搭建凱旋門或騎著白馬迎接凱旋的英雄。
競賽期間,全希臘實行「神聖休戰」,各城邦之間必須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起初為一個月,後來改為三個月。任何人都不允許攜帶武器進入奧林匹亞地區。全希臘的道路要暢通無阻,不得侵犯參賽者。凡違背「神聖休戰」原則的城邦和個人,都要受到懲罰。公元前420年,「神聖休戰」期間,斯巴達人因調動軍隊,被剝奪了參加競技會的權力,並課以罰款。「神聖休戰」的規定體現了競技會和平與友誼的宗旨。
古希臘的競技會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包括參賽者和觀眾在內,都是清一色的男子。據說,婦女參加競技會有褻瀆神的嫌疑。同時男子都是赤身競技,須迴避婦女。這樣婦女就被排斥在賽場之外,既不能參加比賽,又不能觀看比賽。一經發現,就會被扔下懸崖。有個名叫費列尼卡的希臘婦女,出身於體育世家,父親、丈夫、兄弟和兒子都先後獲得過競技會的優勝。她強健勇敢,喜愛競技,還是兒子的角力教練。當她得知兒子要參加角力決賽時,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就女扮男裝到賽場觀看。看到兒子經過艱苦的努力,擊敗對手獲得優勝,她再也坐不住了,情不自禁地跑向競技場,向兒子表示祝賀。不料,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招致砍頭大禍。後因他家世代對競技會的貢獻,才免於一死。
從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人征服希臘起,古老的奧林匹亞競技會開始走向衰落。後來羅馬人打敗了馬其頓人,統治了希臘半島,競技會繼續走下坡路。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而奧林匹亞競技會與祭祀宙斯有關,被看作是異教徒活動,所以到了394年,狄奧多西下令禁止舉辦奧林匹亞競技會。從公元前776年到這個時候,奧林匹亞競技會延續了1170年,共舉辦了293屆。此後競技會中斷了1500年。後來,奧林匹亞地區發生大地震,原來的競技場和周圍的附屬建築設施都變成了廢墟,埋在了地下。
歐洲「文藝復興」開始後,希臘古典文化得到提倡,人們又想到了競技會。這之後陸續有人對奧林匹亞地區進行勘測和發掘。到19世紀後期,奧林匹亞競技場的遺址和文物重見天日,進一步喚起了人們對那古老競技會的懷念和興趣,好多人都希望能重新開展像奧林匹亞競技會那樣的國際性體育活動,以便促進各個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這個時期,獨立後的希臘先後舉行了四次只有本國運動員參加的競技會。1894年,在法國教育家顧拜旦的不斷努力和倡議下,國際體育會議決定恢復奧林匹亞競技會,繼續沿用古希臘競技會的名稱,叫奧林匹克運動會。兩年後的1896年,在希臘的雅典舉行了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此後,按古希臘的傳統,每四年一屆,輪流在各成員國舉行。這就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由來。參考資料:http://ftp.haie.e.cn/Resource/Book/E/KWDW/TS004056/0007_ts004056.htm
Ⅶ 關於運動會來歷
運動會
最早的運動會就是古希臘的古代奧運會
古代奧運會的產生
奧運會的全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一詞源於希臘的地名「奧林匹亞」。奧林匹亞位於雅典城西南360公里的阿菲斯河山谷,這里風景如畫,氣候宜人.古希臘人在這里建起了許多神殿,因此,古人把這塊土地叫做阿爾菲斯神城,也稱"聖地"奧林匹亞,依當時的信念,它象徵著和平和友誼。
古代希臘和地中
海區域其他國家的人們在祭典和收獲季節,常常舉行盛大集會,並進行各種游樂和競技活動,熱鬧非凡。最初這項活動分散在各地,也不定期,但以奧林匹亞的集會最為盛大。
公元前884年,古希臘爆發戰爭,各地戰火連綿,瘟疫成災,農業欠收.希臘平民非常渴望和平,懷念當年的那種慶典活動。於是,奧林匹亞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國王聯絡其他幾個城邦的國王,達成了一項定期的奧林匹亞舉行運動會的協議,並規定在運動會年實行「神聖休戰日」。「神聖休戰日」期限是三個月。在這期間,任何人不得動刀兵發動。即使正在交戰的雙方,也得放下武器,准備去奧林匹亞參加運動會。從此,就產生了全希臘性的賽會.到公元前776年,第一次用文字記錄下獲獎者安全名。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第一屆古希臘運動會。之後,這種賽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因此比賽地點在奧林匹亞,也稱它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古代奧運會。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奧運會被羅馬帝國的皇帝廢除為止,古代奧運會一共舉行了293屆。
古代奧運會並不都是歡樂
古代奧運會對普通奧運觀眾並不意味著歡樂。一個典型的奧運觀眾,如果是從雅典出發,他必須跋山涉水穿過大半個伯羅奔尼撒半島,沿著一條崎嶇不平的朝聖者古道,頭頂地中海夏季的炎炎烈日,步行或藉助騾馬的腳力,用兩個星期的時間才能走完雅典到奧林匹亞的300多公里路程。如果來自海外殖民地,走海路則需要更長時間
。
當筋疲力盡的觀眾終於抵達奧林匹亞,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奧林匹亞基礎設施極為簡陋,僅有一家稍微像樣的旅店,並且只向外交使團和官員開放,級別不夠的貴族只能自己搭帳篷解決住宿問題。至於另外8萬名普通觀眾——其中將近一半是兜售飲食、紀念品的小商販——不得不到宙斯神廟附近的曠野里自便。於是,奧運期間這里變成了一片衛生狀況惡劣的露營地。
奧林匹亞的運動場不設觀眾席,也沒有樹陰遮蔽,因為宗教原因,奧運會上不允許觀眾戴帽子,人們只能從早到晚站在塵土飛揚的運動場中間,暴曬於烈日底下。由於夏季河水斷流,井水供不應求,觀眾脫水、中暑的情況時有發生。那時,希臘沒有完善的排污系統,乾涸的河床成了幾萬人的臨時廁所,垃圾就地堆放,再加上遍地的蒼蠅,衛生狀況可想而知。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古代奧運會連續舉辦了一千多年。據說,奧運會的臟亂程度令人聞之色變,以至於有這樣一種說法——對於不服管教的奴隸,主人會以威脅的口氣對他說:再不聽話,就罰你去奧林匹亞看奧運會! (《南方周末》8.19賦格文)
奧運會會歌
現代首屆夏季奧運會於1896年4月6日在雅典開幕,開幕典禮中,演奏了一曲庄嚴的古典弦樂,1958年國際奧委會將它定為奧運會會歌,會歌作曲者為希臘薩馬拉斯,作詞者為帕拉馬斯。
奧運會會旗
1913年,法國顧拜旦建議設國際奧委會會旗,並設計為白底,無邊,中央從左至右有藍,黃,黑,綠,紅5個套連圈環,依次代表歐亞非澳美5洲,白底意指所有國家都能在自己旗幟下參賽。1914年7月,奧林匹克大
會首次懸掛奧林匹克旗。1920年,舉辦第5屆夏季奧運會的比利時奧委會贈送國際奧委會一面同樣的旗,奧運會期懸掛,後成定製,歷屆奧運會開幕由上屆舉辦城市轉交此旗,由舉辦城市保存,比賽期間主運動場僅懸掛借用品,1952年,奧斯陸市贈送國際奧委會冬季奧運會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同夏季奧運會。1970年,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評議》第4期上對會旗賦予新含義:它象徵5大洲團結,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競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
奧運聖火
1934年,國際奧委會雅典會議決定恢復古奧運會舊制,奧運會期間主體育場燃燒奧林匹克聖火,聖火火種取自奧林匹克,採用火炬接力方式傳到主辦國,在此之前1928年的第9屆奧運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
的主體比賽上自始至終有一高塔燃著熊熊的焰火。火種用聚光鏡集陽光點燃而成,然後通過接力傳送經4個國家至東道國主辦地,這是奧運會首次舉行這種活動。1936年7月20日,奧林匹亞為第11屆夏季奧運會舉行點火儀式後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接力,經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8月1日傳到柏林,全程3075公里,參加接力的共有3075人,從這屆起,國際奧委會正式規定點燃奧林匹克火焰是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儀式.此外,燃點聖火是為了紀念一次大戰中犧牲的戰士,而火炬傳送則象徵在世界各地傳播和平的友誼。
現代奧運會的奠基人——皮埃爾•德•顧拜旦
皮埃爾·德·顧拜旦是現代奧運會的奠基人。他出生於巴黎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入巴黎大學攻讀法律、政治、後又去英國深造,學教育學。當時英國的戶外體育對顧拜旦震動很大,他立志
回去要改變法國對體育的漠不關心,他更嚮往的是擴大世界的體育交流。1863年,顧拜旦提出舉辦類似古奧運會的比賽,但不是照搬,而是把過去只限於希臘人參加的古奧運會擴大到世界范圍。盡管顧拜旦的主張遭到一些反對派的杯葛,但在他不懈努力下,1894年6月16日終於有20個國家派代表在法國巴黎大學召開了第一屆「重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國際會議」。6月23日晚,委員會正式宣布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這一天,對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對奧林匹克運動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少國家把這一天作為體育節日,中國也於1986年將這天定為奧林匹克日。
現代奧運會的歷史
奧運會自公元 776 年於希臘的奧林匹亞舉行以來,已經有 1200 年的歷史。當時的運動項目有五項全能(包含鐵餅、標槍、跳遠、賽跑和摔跤)、賽跑、拳擊、摔跤、Pankration(拳擊和摔跤的混合運動)、四輪馬車賽跑和騎馬。
奧林匹克的復興始自 1896 年,當時希臘的雅典舉辦了第一次現代奧運會,當時有來自 14 個國家的 245 名運動員參加。 此後,參賽運動員、參賽國家和比賽項目與日俱增,在 2000 年澳大利亞的悉尼奧運會上,有來自 199 個國家的 10,000 多名運動員參賽。
冬季體育項目最早在 1908 年添加到奧運會中,當時是花樣滑冰運動。冰球項目自 1920 年加入。在 1924 年,冬奧會第一次在法國的查米尼斯單獨舉行。 自 1994 起,冬奧會定於不和夏季奧運會同年舉行,因此目前奧運會為每兩年一屆,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交替進行。
Ⅷ 運動會的由來
奧林匹克運動會因起源於古希臘奧林匹亞(Olympia)而得名。古代奧運會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共歷經293屆,後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以邪教活動罪名而廢止。189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體育會議,根據法國貴族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的倡議成立了國際奧委會,並決定恢復奧運會。現代第一屆奧運會於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行,此後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行。由於1924年開始設立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因此奧林匹克運動會習慣上又稱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了和平與友誼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