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明文化
Ⅰ 校園文明現象
no1、語言不文明、出口成臟、不懂得尊重他人;no2、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缺乏環保意識;no
3、毀壞公共設施,浪費水電和糧食;no
4、上課遲到,曠課、逃課、睡覺、說話、吃東西;no
5、抄襲作業,考試作弊;no
6、在課桌上亂塗亂畫,海報亂貼;no
7、帶手機進入會場,課堂或其他學習場所,並隨意接聽,肆意讓手機鈴聲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no
8、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關心集體;no
9、食堂打飯菜不按秩序、亂插隊;no
10、觀看污穢的書刊或聲像製品。
「語言不文明,出口成臟,不懂得尊重他人」位居十大不文明之首。這應引起我們的注意,這種行為是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校園中它直接影響構建和諧校園,破壞了同學間的和睦,影響了本應團結友愛的關系,容易引起同學間的爭執,甚至打架斗毆。在我校因語言的不文明而導致打別架的事件時有發生。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卻滿口臟話,出口傷人,這與其身份極不相稱,對這種行為要堅決抵制和制止!
「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缺乏環保意識」位居不文明行為的第二席。這些行為對行為人來說是最方便的習慣,往往自以為這是小事,無傷大體,但這種行為實質上是缺少社會公德意識,對大學生所應負的社會責任感意識不強,忽視他人健康、影響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環保意識的缺乏應該是大學校園中普遍的現象,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許多同學相信「世上本無路,行人多了就成路」,綠草地上延伸著不和諧的小徑、鮮花叢中落下不相稱的腳印。
Ⅱ 校園文明建設有什麼意義
校園文明建設的意義:
一、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利於規范學生的品德行為 。
實現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首先要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就是對校園包括各班教室環境的布置文化的設計。通過環境文化熏陶人、感染人,從而讓學生在環境的熏陶下自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可見優雅的校園文化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二、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校集體為單位,代表著學校的集體形象。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處理好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注意相互間的協作,必要時為了集體利益要犧牲個人利益,否則就會受到來自集體的人際壓力。
三、多樣的校園文化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多彩的校園文化適應了他們精神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避免了對學生人格塑造單一化的傾向,使那些個性特長較突出的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一個真實、完整、積極的自我。
四、積極的校園文化精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而以創建活動、達標活動、爭先創優活動及各種競賽活動為載體的校園文化對於學生樹立強烈的競爭意識、參與精神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培養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素質。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領導者的辦學理念、辦學意識和行為對師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促進師生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活動都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六、踐行學校行為文化,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校園文化,象和熙的春風一樣,漂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教師、學生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
(2)校園文明文化擴展閱讀
以學校文化的呈現形態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兩部分
一、顯性文化:包括了校園的物質環境,如校園場地布置、校園活動儀式等。
1、校園建築具有德育價值:學生在不會「說話」的校園建築里學習、活動,不知不覺地接受著道德教育。
2、校園儀式具有德育價值:如升旗、入團(隊)宣誓、運動會入場等學校儀式,既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德育價值。
二、隱性文化:包括校風、班風、人際關系等。
1、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校園人際環境。
班級是學生精神成長的搖籃。班級中的人際關系,會影響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建立友愛、信賴、關心、負責、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就是最有德育價值的校園隱性文化。
2、豐富校園的精神生活,「使每一個人都能找到發揮、表現和確立自己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蘇霍姆林斯基
3、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書香校園」,通過開展讀書活動,鼓勵學生讀好書,在閱讀生動感人、充滿人性美的道德文選或文學作品中,激發對真善美之情以及對假丑惡的憎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