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明建設之我見
㈠ 以"中學生文明素養的培養之我見" 為題作論文.
中學生必備的素養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文化,慣穿了中華兒女的思想。她又似一種元素,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液,更似一盞明燈,點亮了中華兒女個人人生修養的方向。
是什麼,用它獨具內涵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民族?是什麼,令一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閃爍著如此鮮明華麗的光芒?
是文明禮儀,文明禮儀是文化的核心,是我們先輩用他們的思想和智慧為我們民族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稱。
然而,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在物質文明得到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不少人卻忘記了精神文明的修養,我們有些人丟棄了它,我們部分跨國旅遊者的不文明行為已經使我們的「禮儀之邦」的美稱受到質疑。在我們的一些中小學里也同樣出現了:對待嘔心瀝血的師者,少了幾分尊重,多了幾分挑剔。對待他人的演講,少了幾分尊敬,多了幾分平頭論足。現在當中國的孩子開始變得倔強的時候,韓國的孩子們們正恭恭敬敬地雙手下垂聆聽父母的教誨;當中國的孩子邊看電視大聲指揮父母干這干那時,美國的孩子正在打掃房間、修剪草坪;當中國的孩子上學都要坐驕車的時候,日本的孩子正獨自背著背包去高山旅行。當日、韓、美正學著我們「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時,我們自己卻在一點點地丟棄。
其實,做到講文明、講禮儀並不難。孟子道:愛人之,人恆愛之;敬人之,人恆敬之。明禮就是一面鏡子,你尊重他人,講禮儀、講文明,他人自然會給你投射尊重的目光。在我們生活中,文明禮貌的作用是無以倫比的,一聲「對不起」能夠化解緊張狀況;一個有善的微笑,就如一道春風,溫暖他人的心田;一次真誠的援助,便能喚起世間的愛心。所以說,文明禮儀能使一個人變得更高尚,同樣一個講文明禮儀的民族能使一個國家變得更強盛。在最近舉行的福州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我們文博的參賽運動員和啦啦隊員把文博學生的高修養展示給了運動會各個參賽運動員。在昨天初中男子100米決賽中我校初一(1)班張建宇同學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績,為我們文博中學在市級竟賽中開始了記錄。讓我們以熱烈掌聲對他表示祝賀。同時也希望其他同學在經後的各種比賽中為文博中學贏得更多的榮譽。
同學們,馬克思曾說過:「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我們文博中學從建校的那天起就把文明禮儀教育放在了學生教育的重要位置,並且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此,希望同學們在已經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我們文博附中所有的同學們能一顆明禮的心對待身邊所有的人,按照品、學、力、行的校訓來修養我們自身,使我們學習、生活的校園更加充滿和諧與歡樂,讓我們的思想在這美麗的校園中得到修煉,為我們每一個同學在今後人生學習的道路上走向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㈡ 《校園文明現象之我見》這個題目寫一篇文章。大概800字左右。最好是議論文或者是敘事文。
校風是學校長期思想政治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的有機載體,是管理效能的綜合體現。良好的校風是學校高效率高質量教學的保障。那麼,怎樣的校風才是良好的校風呢?我個人覺得,良好的校風應該是「開放自由、文明禮貌、盡職盡責、求實創新」。
開放自由無論是對學校還是學生,都獲得了更為廣泛的與外界交流聯系的機會,更為自由的發展自我,支配自我的空間和時間。大學區別於中學的特徵之一就是大學的開放自由程度更廣更深。在開放自由的大學里,充滿了年輕奔放的氣息,沒有僵化的中學式教育,一切都是彈性的。試想一下,校園人聲鼎沸,不時摻雜著吉他的演唱和悠揚的樂器旋律。大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擇、自由的參加各種社團、自由的運用時間。可以說沒有一所大學不是開放自由的,只是各所大學受其自身條件的制約,開放自由得程度不盡相同。就我們海大來說,其開放自由得程度與一流的大學有著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由學校的歷史、學校的自身條件,甚至人文環境、地域等各種因素綜合產生的。因此,我們學校需要更為廣泛的開放自由,但又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一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海大的師生們,我們都來共同努力吧!使我們能夠更早的沐浴在更為開放自由的校園陽光中。
文明禮貌,在校園里如果人人自覺講文明、講禮貌,形成文明禮貌的校園風氣,那麼,生活在這種和諧的校園中,怎能不叫人心情愉快呢?文明禮貌還能很好的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如果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一定的程度,試問:怎麼會有考試作弊屢禁不止;學術文章抄襲時見報端這一系列低素質、低修養的現象發生在校園里呢?然而,我們作為教師更要講職業道德,它是我們應遵循的行為准則。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那麼,在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上對我們這些職業傳播者要求就更高了。一名優秀的教師絕不是簡單的「教書匠」和傳授知識的「工具」,而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生活的導師,是道德的領路人。親愛的老師、同學們,讓我們為樹立文明禮貌的海大形象而共同奮斗吧!
盡職盡責,這是針對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管理基層這三個要素而言的。
教師應做到為人師表,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方式以及他們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是大學校風、大學精神的直接體現。因此,良好的校風必須倡導「師道」精神、健全「師德」意識。
學生應做到「從學中做,從做中學」,在學校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更多的聯系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做到學以致用,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而學校管理層應始終貫徹「環境育人」的理念,這里的環境指校園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學習環境。學校應設法改善、優化和控制這三個環境,使學生在這三個環境中實現主動、和諧、自由和全面的發展。
求實創新,大千世界有太多的斑斕浮華,讓人一不小心就亂了方寸,這更需要我們屏除心中浮躁,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學習和做人。我國為和國際接軌,正在大力提倡「誠信」,其實,華夏民族自古就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的古訓。在我們發展市場經濟的時代,更是要把誠信放在首位。學生以誠信為學習之根本,教師以誠信為育人之根本。
如果說求實是秉承優良傳統,那麼創新則是符合新時代的要求。社會在迅猛發展,要發展必有革新,停滯不前就等於後退,因此,求實與創新二者應相結合。這也正體現了我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老師、同學們,讓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在學校的領導下,共同創建良好的海大校風吧!
當然,良好的校風不是空喊口號,它要求我們廣大師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是我們海大把握最佳機遇,實現發展新飛躍的世紀。如果沒有良好的校風校貌,把握機遇從何說起?新發展如何實現?老師、同學們,讓我們以主人翁的精神攜手共創良好的湛江海洋大學校風吧!
㈢ 怎樣開展好學校文明禮儀教育之我見
我想從一個非專業角度提出一些見解
首先,你得讓大家知道什麼是文明禮儀。
你是要將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是綜合的還是融合的。
難後從每一項文明禮儀上面做一個觀點評價
譬如。尊老愛幼,譬如文明禮讓,譬如尊師重教,譬如先來後到。
這種種,第一,基本意思要清楚明白。第二。這么做的好處。第三這么做的目的。
第三,當今社會為什麼要這么,要做好的對象。是每種人都值得尊敬么。每種都合理么。有木有在某些特定條件下這樣做是不合理的。
譬如,我們要愛護花草樹木的同時,不一樣要減除其中的雜草,長歪的枝條樹葉。譬如,我們要保護生態平衡,可這個平衡在哪裡能夠體現呢。
再則。你覺得聖人提出的東西是適合每一個人么。每一個人都要做聖人么。要以人性的角度來剖析這些文明禮儀做當下社會應該怎麼具體去實施並執行。是強制的還是非強制的。為什麼不是和法律法規那樣是強制的。
另外,說多了都是書面子,不去做都是鬼扯淡。也不要把文明禮讓強加到日常作業裡面,我就見過有老師出作文說今天做了哪些好事,明天做了哪些好事要寫出來,做是做了,可有時候大家不會去真正思考這其間的真正含義。
如果是真校內,首先這樣的節目活動可以多做點,教育的條條框框更加人性化一點。學校真正人性化了。孩子們才更願意去接受這些人性化的東西,不然學校自己都做的一塌糊塗還強制要教育孩子要怎麼樣。孩子們心裡也有有異議有偏頗,有樣學樣。
另外文明禮讓雖然你們可以教個孩子們,但是孩子們的家長呢,你們是不是附帶的做一下教育。要不然你們教一樣。孩子們在家裡聽的又一樣。讓孩子越來越矛盾,不知所措。最終只能選擇誰的也不聽。那樣最後來,文明禮讓四個字都還給學校,還給書本,還給老祖宗了。
㈣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之我見是什麼類論文
小學階段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年級的學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學生模仿力極強,又缺乏自製力和對與錯的判斷力。第二部分(3--4)年級的學生基本習慣已經形成,膽子也漸漸開始大了起來,這是時的他們開始了朦朦朧朧的躁動期,如果教師不及時引導嚴格管理,那麼,他們的小動作一旦形成小小的「勝利」,後期工作就有點困難了。第三部分(5--6)年級的孩子,習慣基本養成了自然,雖然這時的孩子,有點青春期的萌芽,如果教師教育有方,家長配合得力,這些學生會很優秀的。所以,小學階段的孩子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㈤ 校園文明之我見怎麼做
拿塊磚頭,見到了那些不文明的就砸過去
㈥ 結合實際,談談校園文明情況之我見
學校是一個育人的搖籃,是一方純凈的沃土,校園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會的文明。然而,我們校園中常常出現一些不良現象卻不由得讓我們對這個問題重新進行了思考:究竟,我們的校園還是一個文明的校園嗎?我們的同學是有修養的嗎?作為中國跨世紀新一代的青年就是我們這樣的嗎?
同學們,為了自己,為了畢業以後找一份好的工作,為了在中國加入世貿後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位置,我們也應該是時候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了。學習知識,才能提高修養呀! 同學們,「天下大事,必行於細」。讓我們高度重視「講文明」,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思想道德規范落實到每一個言行中。讓我們共創文明的校園,爭做文明的大學生!
同學們,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為關鍵的成長期。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的綜合素質,如果此時我們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即使掌握了科學文化知識,也得不到社會的肯定。因此,我們必須嚴於律己,不做「有才無德」的人,而要努力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掃除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關鍵在於大學生的「自律」,而不僅僅是「他律」。只要我們有恆心,有毅力,就沒有攻不破的難關;只要我們真正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做到「發揚優點,正視缺點,並且敢於改正缺點」;做到「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就一定能展現校園新風貌,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一個合格的大學生。
同學們,我們是家之學子,國之棟梁。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質,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在爭做文明大學生的活動中,學生黨員和幹部要起「講文明」的模範帶頭作用,從自身做起,帶領全體同學爭當文明的大學生,讓文明充滿生活的每個角落, 再回到校園文明這個話題吧,如果我們大家每一個人都是文明人,那麼何愁我們的校園不是一個文明的校園?學院的綠樹紅花,加上我們朗朗的書聲,暖人的話語,整潔的儀表,這該是多麼相得益彰的美麗畫面呀!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打造一個文明校園吧!
讓我們做一個文明的人
㈦ 350字中學生文明素養的培養之我見
中學生文明素質的培養之我見
一個個的小家庭組成的一個大家那是國。那什麼是家呢?就是由一個一個成員而組成。所以,一個國家中人最重要。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三年前中央電視台報道,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庄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以上的兩個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麵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影響到我們自身的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素質。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
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怎樣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同學們,我們每播下一個動作,將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將收獲一個品格,讓我們把文明禮儀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與文明交談,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文化,慣穿了中華兒女的思想。她又似一種元素,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液,更似一盞明燈,點亮了中華兒女個人人生修養的方向。
是什麼,用它獨具內涵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民族?是什麼,令一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閃爍著如此鮮明華麗的光芒?
是文明禮儀,文明禮儀是文化的核心,是我們先輩用他們的思想和智慧為我們民族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稱。
然而,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在物質文明得到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不少人卻忘記了精神文明的修養,我們有些人丟棄了它,我們部分跨國旅遊者的不文明行為已經使我們的「禮儀之邦」的美稱受到質疑。在我們的一些中小學里也同樣出現了:對待嘔心瀝血的師者,少了幾分尊重,多了幾分挑剔。對待他人的演講,少了幾分尊敬,多了幾分平頭論足。現在當中國的孩子開始變得倔強的時候,韓國的孩子們們正恭恭敬敬地雙手下垂聆聽父母的教誨;當中國的孩子邊看電視大聲指揮父母干這干那時,美國的孩子正在打掃房間、修剪草坪;當中國的孩子上學都要坐驕車的時候,日本的孩子正獨自背著背包去高山旅行。當日、韓、美正學著我們「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時,我們自己卻在一點點地丟棄。
其實,做到講文明、講禮儀並不難。孟子道:愛人之,人恆愛之;敬人之,人恆敬之。明禮就是一面鏡子,你尊重他人,講禮儀、講文明,他人自然會給你投射尊重的目光。在我們生活中,文明禮貌的作用是無以倫比的,一聲「對不起」能夠化解緊張狀況;一個有善的微笑,就如一道春風,溫暖他人的心田;一次真誠的援助,便能喚起世間的愛心。所以說,文明禮儀能使一個人變得更高尚,同樣一個講文明禮儀的民族能使一個國家變得更強盛。在最近舉行的福州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我們文博的參賽運動員和啦啦隊員把文博學生的高修養展示給了運動會各個參賽運動員。在昨天初中男子100米決賽中我校初一(1)班張建宇同學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績,為我們文博中學在市級竟賽中開始了記錄。讓我們以熱烈掌聲對他表示祝賀。同時也希望其他同學在經後的各種比賽中為文博中學贏得更多的榮譽。
同學們,馬克思曾說過:「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我們文博中學從建校的那天起就把文明禮儀教育放在了學生教育的重要位置,並且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此,希望同學們在已經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我們文博附中所有的同學們能一顆明禮的心對待身邊所有的人,按照品、學、力、行的校訓來修養我們自身,使我們學習、生活的校園更加充滿和諧與歡樂,讓我們的思想在這美麗的校園中得到修煉,為我們每一個同學在今後人生學習的道路上走向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
那麼,什麼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
所以,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內強個人素質、外塑單位更能夠潤滑和改善人際關系。
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我們這一刻討厭別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別人討厭的對象。這些無非都是「不拘小節」的行為所致。
當我們身為遊客的時候,總是依著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塗;當我們是市民的時候,又是對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的現象深惡痛絕。
當我們和同學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學的「不拘小節」,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說話、借東西;而我們自己又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
當我們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總是為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於說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說聲抱歉的話而耿耿於懷甚至拳腳相加;當我們是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總是渴望能有人為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的越來越高,就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形勢下,禮儀已不是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在家裡,如果家長能夠帶好頭;在學校,如果師長能夠帶好頭;在單位,領導如果能夠帶好頭;在窗口單位,窗口工作人員如果能夠帶好頭……推而廣之,要在全中國推廣、普及文明禮儀,如果首都一千多萬人民能夠帶好這個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毫不疑問,我們的文明禮儀推廣和普及工作,就會更加容易。那麼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和物質文明建設一樣,取得飛速發展。我們十三億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會煥然一新,人們都會生活在友好、寬容、關愛、溫馨的社會氛圍中!
文明禮儀,強調的是「尊重為本」。
想讓別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習,圖的是一時之快,丟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別人還會尊重你嗎?
這些資料足夠讓你寫350 個字了吧
呵呵~
㈧ 就是篇兩千字的文章《校園文明之我見》
你可以從課堂、日常生活、社團活動、志願活動等等角度介紹。
㈨ 建設和諧校園之我見
暈。。。形勢政策考卷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