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進校園
1. 法制進校園觀後感1500字
寫作思路:可以寫法制對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以及對於社會的重要性,若是沒有法制人們的生活將是混亂無比的,甚至是無法前行的,再寫一下你對法制的感受。
正文:
陽光不能擺脫影子獨行,人類必須靠嚴格的法治來束縛感性。從巴比倫時代升起在天際的名叫法制的星,古人仰望,今人探索,白雲蒼狗,風雲變遷,它的軌道在時間的蜿蜒中無限地接近最平凡的土地,甚至今天,我一個高中生,也可以在紙上淺談自己心中的法制。
法制也許不是一個以我那微薄的閱歷可以信手拈來的話題,但在我曾有幸探尋的書海一隅中,也許有法制的一個側影。
公元前1800年,一群來自古巴比倫宮廷的奴隸在烈日下磨平一塊即將創造歷史的石頭的稜角,他們用粗糙的手指緊捏石刀,在石面上刻下一個個昭示著人類歷史里程碑,卻也昭示著他們悲慘命運的微凹符號。
如今,它靜靜地立在大英博物館的玻璃展櫥里,柔和的彩燈下,它還留存著兩河流域陽光炙烤的痕跡,但石面不再剝落嗆鼻的石灰,奴隸滾燙的汗水也已經風干,唯一留下的,是它肅穆的黑,以及講解員口中它身負的早已不是秘密的文字。
《漢謨拉比法典》幾千年後,人們這樣稱呼它,不是以那將它扛出高山,將它打磨成現在模樣的人們,而是以那個遙居宮廷,早已陌生了兩河的陽光的王來命名。
在法制出現的最初一段時期里,人們說:「仁義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此人主之刀斧也。」無論是仁厚,或者是嚴酷,那時的法治都只做、是統治者手中可以歌唱也可以喋血的傀儡。它離真正生活著的人們那麼遠,離我心中的法制,更是遙不可及了。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人心在覺醒,法制的完善與延續還真是沒有盡頭。幾千年後,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上,一張令箭,擲地有聲,我未曾親睹包公風采,但我相信,那一刻這個流芳百世的英傑黝黑的面孔必然是嚴肅的,沉靜的,滿是對法制的敬畏,敬仰。
親侄兒的血濺在公堂的牌匾上,長嫂在啼血。大義滅親的故事之所以能被傳唱千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的法制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法治不議,則民不相私。」
正義是唯一的信條。然而,從小受最主流的傳統教育熏陶的我,一向最仰慕包青天剛正不阿清名的我,今天行文至此,居然也像那些批評家,那些詬病包拯的人一樣遲疑了。
不是每個人都有包拯一樣的抱負和胸襟,人畢竟是感性的動物,法制的最終目的,是法治,法治治下的,是人。然而,絕對公正的法制,卻在違背著人的本性,淡化著天理倫常,在逼迫著人們在良心和正義之間抉擇。這就是真正的法制嗎?
我聽說近些年來,法律作出了修改,允許了「親親相隱」,這是何等的創舉。
我很慶幸自己是活在當下的,在這個法制逐步健全的社會里,法制在以更近合人性的方式滲透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以更仁厚的方式對待恪守道德與法規的人們,在以更強硬的態度捍衛著正義和底線,在以更合理的條款制裁著心存惡念的凶徒。
但願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心中都能存有法制的光芒,在天長日久的民族進步和社會更方面矛盾的磨合中,凝聚成最明亮的啟明星,永耀中華!
2. 如今傳銷式「感恩教育」進校園,這種教育方式你怎麼看

猶豫來去,最後還是想問一下,那些賣書的「大神」們是如何能走進校園的?
文:金書匠(jsjteacher)
(本篇文章來源於網路搜集,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及時刪除)
3. 蘭州博物館或甘肅博物館都有什麼東西
蘭州博物館:
館舍介紹
蘭州市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所在地原為白衣寺故址,據寺內清咸豐十年立《重修白衣寺塔記碑》載:「白衣寺為前明肅藩王所建。相傳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餘年。」白衣寺坐北朝南,有兩進院落。前院為白衣菩薩殿,塑白衣觀音像,故名白衣寺。殿東為伽藍祠,西為土地祠,後院中有白衣寺塔。白衣寺塔為實心磚塔,塔高約30米,塔基方形,為錯牙式,長寬各約7米,高2.8米,四面刻有花卉圖案。塔身下部呈覆缽狀,高8米。正南塔基連接處有一佛龕,外嵌有對聯一副,現已模糊不清,據民國時期報紙記載,對聯為: 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恩。 題款是:太華道人崇禎辛未孟夏之吉 據考證,從題款來看,對聯作者為明肅王朱識鋐,他崇尚道教,「太華真人」是他的號。塔身上部呈八角形錐體,高約18.5米,有十二層密檐,每層的每一面都開有佛龕,內塑佛像,全塔共有96尊佛像,每層各角各掛風鈴一個,全塔亦有96個風鈴。塔剎高約1米,形若寶瓶。—般佛塔的層數多為奇數,而白衣寺塔卻為偶數,在佛塔中極為少見。1986年,在維修白衣寺塔時,在塔頂發現30多仆珍貴文物,其中以金絲、寶石的金蓮玉雕觀音釵和寶石魚藍觀音釵尤為珍貴。白衣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陳列
館藏佛像
《蘭州歷史文物展》以「弘揚蘭州文物精華,展示百年蘭州風情」為陳列宗旨,展出馬家窯、齊家、辛店文化陶器,白衣寺塔藏文物,佛教造像,銅器,東漢明器等文物200餘件,著重反映蘭州遠古先民所創造的古代文明,啟迪人們對蘭州黃河文明的認識和熱愛。
《館藏書畫精品展》共展出蘭州地方書畫名家作品37幅78件,展現了明清時期,獨具地域特色的隴上書畫的藝術魅力。
珍貴藏品
漩渦鋸齒紋雙耳彩陶鼓泥質紅陶。器物上端為直筒狀,下端向外撇呈大喇叭狀,大喇叭口邊緣有突出的六個乳釘。它是目前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打擊樂器之一。
卷夔紋青銅簋西周。腹近似長方形,下有外撇的圈足。有獸首雙耳,獸首下部至腹底處又有雙珥。紋飾以卷體夔龍紋為主體紋飾,雲雷紋襯底。
特色活動
經常舉辦諸如《民俗與傳統——話說端午節》、《晚清民國時期蘭州地區回族書法家作品展》等展覽,從多角度讓觀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每年不定期舉辦藏品鑒定鑒賞活動,義務為民間收藏者提供藏品鑒定咨詢服務。
甘肅省博物館
博物館簡介
「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甘肅是我國遠古神話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誕生地,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絲綢之路」甘肅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遺存使甘肅位於全國文物大省之列,甘肅省博物館也因得天獨厚的條件,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余件。
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等我館都有豐富的收藏。其中尤其以館藏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最為突出。這些藏品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要充分發揮文物的價值,除了常規的實物展覽外,為它們提供一種更為開放的展示方式,讓久藏深閨的文物為廣大群眾所欣賞,讓古老的中華歷史文明為世界所了解,網路無疑是最佳的選擇。我們試圖通過網路這一載體,建造一座流動的虛擬博物館,在這里,凝固深厚歷史將與流動的現代信息有機結合,為我們提供跨越時空的交流,在這里,它將為你呈現甘肅省博物館的另一種魅力。
自建館以來,通過考古發掘、徵集和捐贈獲得歷史文物藏品82000餘件,堪稱精品的歷史文物有3000餘件,國寶級文物16件(組),國家一級文物720餘件(組)。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等都有豐富的收藏。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和車馬陣、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儀禮簡、旱灘坡出土的醫葯簡、涇川唐代大雲寺的舍利金棺、敦煌藏經洞北宋淳化二年「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等等,都是蜚聲海內外的文物珍寶。此外東漢的銅奔馬、魏晉時期的「驛使圖」畫像磚,已分別被定為國家旅遊和郵電事業的標志。館內收藏的黃河古象化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劍齒象骨架化石。還有目前發現的亞洲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合川馬門溪龍古生物化石標本,聞名世界,影響巨大。
2006年,甘肅省博物館新展覽大樓維修完畢、落成開館,新展覽大樓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其中藏品庫房面積76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9000平方米,是集辦公區、藏品庫房區、展覽區為一體的智能化建築,具有多種現代化設施,實現全方位影像服務,大幅屏幕和電視觸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圖文信息,供觀眾任意選擇。同時開通的互聯網國際網站,使甘肅省博物館的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實現了網路資源共享。編輯本段主題展覽
新館建成後,根據甘肅省文物特點和優勢,向社會推出「甘肅彩陶」、「甘肅絲綢之路文明」、「甘肅古生物化石」三個常設主題展覽,並在2007年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甘肅彩陶」展廳
甘肅位於我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交會處,地處黃河流域上游,省內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古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甘肅是我國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鄉」美譽。省內史前遺跡分布之密集,文化內涵之豐富,出土器物數量之眾、品位之高,在世界彩陶文化中佔有無與倫比的地位。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完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堆積,內容同豫、陝二省仰韶文化遺存相吻合,為解決仰韶文化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研究顯示,甘肅是中國彩陶的發祥地,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文化持續時間最長、類型最為眾多、器型最為豐富、製作最為精緻、圖案最為絢麗、藝術價值極高的地區。「甘肅彩陶」展廳中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及青銅時代諸文化彩陶交相輝映,最引人矚目的有寬頻紋三足彩陶缽、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和著名的大地灣地畫等。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
駝鈴陣陣,羌笛悠揚。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東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呈現出了古代文明的輝煌。「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集中展示了420餘件系統反映古絲綢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為主線,陳列展出了大量甘肅境內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包括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黃河古象廳四個分展廳。分別介紹了地球與生命進化和地質時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發現的各類古生物化石,以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相關知識。
其他臨時展覽
多年來甘肅省博物館陸續推出了《甘肅佛教金銅造像展》、《甘肅古代書法藝術展》、《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特別展》、《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書畫展》、《甘肅精神》、《抗震救災圖片展》、《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器精品展》、《新疆絲綢之路文物精華展》、《野生動物——人類的自然遺產》、《新中國成立60年甘肅考古發現成果展》等主題鮮明、展品豐富、社會反響熱烈的一系列展覽,並根據社會與觀眾的需要舉辦了各種臨時性展覽。此外,博物館社會教育部門還組織博物館志願者開展「博物館之友」活動,舉辦科普講座,專家講解,「送文物進校園、進軍營」以及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為博物館教育工作的創新與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歷史沿革
1939年,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組建成立甘肅省科學教育館
1943年,改名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
1950年,改稱為西北人民科學館
1956年,正式命名為甘肅省博物館
4. 如何真正了解博物館文物背後的故事
為促進每一位航中學子成長為「有修養的航中人」,航華中學結合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開展了「勇探索、樂發現」航華中學博物館奇妙周活動。
5月12日,「博物館奇妙周」啟動之際,上海博物館教育部郭青生主任發來了賀信,向校圖書館贈送了《古代青銅器》、《上博玉器導覽》等書籍。同時,「博物館進校園——紙向何方」小小流動博物館在學校展示一周。結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上海博物館優秀志願者、學校美術高級教師沈路老師為同學們作了《走進博物館——藏品的故事》專題精彩講座。
5. 《博物館教育課程進校園》聽後感古建築屋頂
這是廡殿頂,是中國較早的古典屋頂形式之一,早在《周禮》就有「重版屋四阿」的記載權,廡殿頂的特徵:把屋頂做成前、後、左、右四面大坡,屋檐向上微翹,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雨水可以從四面流淌,又稱為四阿式或四注式頂。其四面坡相交成四條斜屋脊,加上屋頂的橫向正脊一共有五條脊,又稱五脊殿,被認為最能代表中國古建築風格的屋頂。廡殿又分為單檐廡殿頂和重檐廡殿頂,紫禁城中,太和殿為最高等級建築故採用了重檐廡殿頂形式,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建築中,廡殿是最高等級的建築形式,多為王侯將相府邸採用,但我個人感覺廡殿頂沒有歇山頂大氣。
6.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D )?
A.在遊客文化體驗、特色旅遊活動需求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創新對外宣傳、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擴大我市旅遊業的吸引力與知名度。B.全球2000多位科學家經過跨國的聯合攻關和數年的不懈努力,人類史上首張清晰的超級黑洞照片終於在今年面,員起廣泛關注。C.「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旨在提高學生們的審美素養為目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優化育人環境。D.琳琅滿目的遠古海洋生物化石、承載「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的「宋元福船」復原模型等珍寶,將在坐落於天津的國家海洋博物館集中展示。
7. 涉步教育進校園的徵文800到1000字
紅色文化進校園徵文800字一
傳承中華美德,尋訪紅色足跡,實現中華復興與民族富強。題記
2015年9月3日10點整70發禮炮響徹了整個首都的天空,振奮了所有中華人民的心,震撼了整個世界!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日!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隨著庄嚴而高昂的國歌聲,讓我們回憶起那一段紅色的歷史,那是一段可怕的回憶,悲慘的回憶啊!無數祖國同胞為了現在美好的生活而戰死沙場,無數無辜的人民死在敵人的槍擊下,無數英雄好漢與敵人拚死爭斗換來了如今美好的家園,請與我一起走進身邊的紅色歷史。
今年8月上旬我來到了江陰的鵝鼻嘴公園,一隻碩大的船隻停留在一個三叉路口,看似它僅僅是一艘普普通通的農家漁船,它身後卻藏有紅色的記憶渡江戰役第一船。那是一個歷經血腥風雨的年代,這艘船在敵人的炮台下,來回運送戰士了六次,減少了不少的傷亡。
深入公園,可以見到黃山炮台的遺址,它是,光緒年間,為防外艦入侵,特在此增築炮台,使它成為中外聞名的江陰要塞。前進的征途上,血色記憶中的不畏艱難;時時刻刻在激勵著我們不斷向前,再向前。
8月底我來到了我們的首都北京,「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前山只等閑?」是啊,整整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也許這僅僅是一個數字,大家並沒有在意,但當你走上長城,你知道,你錯了!遠遠望去,長城綠樹環繞,蜿蜒曲折,猶如一條巨龍,矗立於世界的東方,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人的驕傲!當你踏上長城,就相當於踏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課,陡峭而崎嶇的台階,近一百三十度都陡坡,當我登上第一座烽火台時卻已是氣喘吁吁,舉目遠望長城氣魄宏偉,雄偉壯觀,分外妖嬈,一種民族感油然而生:長城的修建工程有多浩大;長城上的戰爭有多殘酷;長城上曾經躺下了多少祖國英雄好漢!
眼前浮現出一幅幅悲壯的紅色場面,想起了陸游的悲壯詞句:「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金戈鐵馬,往事如雲。
黃昏時刻來到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坦克、步槍、飛機、炮彈、衛星……每一樣武器都是當時革命人士智慧的結晶,每一樣武器都有一段紅色的歷史。抬頭望向天空,火紅的落日就像當年人們鬥志昂揚的心。那是勇敢、頑強、堅定,排除一切障礙的心!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不得不被紅軍的頑強,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回到濰坊,我來到了濰坊的烈士陵園,方形烈士碑亭高10米,飛檐翹角,熠熠生輝。一點兒也不遜於天安門廣場前的革命英雄紀念碑,高26米的紀念碑矗立廣場中央,碑體正面「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貼金大字出自毛澤東主席的手體。烈士陵園的各處建築都深深的反應出戰士們的偉大,與人民的團結!
紅色文化是黨史,中國革命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的生動體現。尋訪紅色文化的過程,既是觀光賞景的過程,更是學習歷史、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的過程。
讓我們一起傳承中華美德,尋訪紅色足跡,實現中華復興與民族富強!
8. 閔行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於2003年3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上海較早的免費開放場館之一,原展館內設兩個基本陳列:《馬橋古文化陳列館》和《中國民族樂器陳列館》。2012年8月搬遷至春申文化廣場臨時館舍。過渡期間,博物館通過舉辦主題展覽、流動展覽進社區、進校園、進公園及專家講座等多種服務方式,繼續滿足市民多樣化文化需求。
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新館選址在七寶鎮閔行文化公園內,新館正在建設中,預計2017年底對外開放。館舍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新館設《中國民族樂器文化展》、《上海·閔行歷史文化展》兩個基本陳列及臨時展廳。
9. 石嘴山市科技館活動進校園作文
今天,我和老師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去科技館參觀。
到了科技館,我迫不及待沖了進去。一進大門,我目瞪口呆。科技館有很多好玩的,看得我眼花繚亂。有方形自行車,模擬建築工地,模擬地震逃生,建防震房子,水上樂園……其中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建防震房子。
這個模擬建房與眾不同。首先同學們可以分成兩組,自行商量怎樣搭房子才能更牢固,然後搭好房子在開啟地震模式看看誰的房子先倒塌。我和組里同學商量,認為地基基礎牢固才能抗震,於是我們用磚頭模擬加大地基深度寬度,然後在向上建,上面打起來也注意平整。完成後,大家開始比試。同學們都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議論著,為雙方搭的房子評論著,猜測著誰能贏。於是,我說開始了,就按「開始」按鈕,選擇「弱」檔,這時微小的地震開始了。只見雙方房子晃動一下,沒事。接著,又按了「中」檔,模擬地震級數更高了。這時只見同學們為雙方相互加油,還有喝倒彩的,聲音此起彼伏,好不熱鬧。地震級別變高了,雙方的房子雖然沒有倒下,但對方的房子已經出現裂痕了。當我再按「強」檔按鈕時,只聽砰的一聲,震耳欲聾,對方的房子轟然倒塌!而我方基礎牢固,所以安然無恙!我們勝利了!太有趣了!
科技館真是又有趣又收獲知識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