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園暴力事件案例
今年2月得知自己入選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16-2017年度訪學學者,女兒隨我月中旬啟程來到波士頓劍橋,進入劍橋某公立小學一年級讀書。班上共有17名學生,大多是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二代」,以及來這兩個學校的訪問學者的子弟。
是夜,習慣早睡晚起的我,徹夜無眠。翌日上午,趕緊討教小區內相熟的媽媽們,澳大利亞媽媽,冰島媽媽和美國媽媽三個人的意見一致,這事應該立馬投訴,要求面談解決。
趕緊回家寫郵件,自忖核心內容應該包括事實陳述,情感動員和直接訴求三部分。先描述女兒轉述的事實,對女兒造成的傷害,涉事男生跟女兒以往的不愉快經歷;接著試圖喚起班主任(她有三個女兒和兩個外孫女)的同理心,請她設想我周五晚至周二面談前的心理煎熬;最後提出在不幹擾正常教學的前提下,請她安排周二與我面談一次,商討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末了,感謝老師們對女兒入學以來給予的關心和照顧。
郵件發出後,我撥打學校的總機電話,留言提醒班主任老師查收我的緊急郵件。周二清早,送孩子上校車後,我立馬撥打學校電話,轉到班級,班主任老師接聽,我簡短告知此事,她答應馬上查閱郵件,並約定中午十二時半教室面談。
隨後,我按時去辦公室工作。當天中午,哈燕為訪問學者組織了哈佛學術期刊主編和哈佛出版社總編,主講有關英文發表和出版的講座,根本無心聽講。我將投訴信列印四份帶著,直奔學校。
按時走進女兒的教室,發現班主任正在跟一個男生談話。看他高高壯壯的樣子,我馬上猜想這位可能就是「本案」所涉男生。老師看到我,請我進去,同時送那孩子出教室門。我佯裝隨意地問這孩子的名字,果然是那孩子。我現在理解女兒的處境了:這么高大壯的男生,即便女兒班級第一女高個,熱愛體育,體質優秀,可哪是這孩子的對手啊。
未幾,校長、助手和班主任魚貫而入,互致問候入座。我主動走到「主位」坐定,三位老師陸續坐好。根據社會學理論,占據有利空間,是無聲地宣誓個體對談話的某種掌控權。跟三位母語是英語的美國人,正式嚴肅地討論校園暴力問題,我這個英語是第二外語的中國人需要理論傍身,自我暗示並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我把列印好的郵件分發給三位老師,大家開始閱讀。我再次陳述事實,班主任接著說明她了解到的情況,助手隨後補充,我最後重申問題的性質,並列舉麻省最新校園暴力的統計數據,主要的暴力現象以及學者的追蹤研究得出的對受害學生的心理傷害。總之,我認為這是一起校園暴力事件,同時,鑒於男孩的年齡和行為,我不排除此事涉嫌性騷擾。四位女士在他人講話時,都飛快地做記錄。末了,校長表示歉意,承諾翌日一早開啟正式調查(a serious investigation),分頭找兩個學生研討此事,同時約見男生父母。
我表示感謝,再次重申女兒很喜歡這個學校和她的老師,感謝他們對孩子的呵護和愛心。同時,我提出三條建議:第一,在兩個孩子能夠友好相處之前,上課時,盡量將涉事男生與我女兒分開就坐;第二,在我女兒能夠用英語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前,希望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把我女兒安排在靠近老師的位置上;第三,希望老師能夠時不時在放學前問問孩子當天的情況,如有問題,請迅速聯系我。
三位老師同意照辦,校長答應告訴其他任課老師前兩條安排,並承諾女兒每天離校前,她會親自詢問她當天情況。最後,校長和班主任都表示最近會集中跟學生討論校園暴力問題,並進行校園安全教育,助理老師說她每天送女兒上校巴時,也會跟她聊聊當天的情況。
談話過程中,我一直暗自告誡自己,不要遺漏重要細節。結束談話前,我突然想到女兒第二天早上跟校長談話時的語言問題。提出需要學校的ESL老師在場,幫忙翻譯。校長補充說,同時在場的還會有學校的心理醫生。
面談和溝通很順利,我十分感謝她們的幫助。晚上孩子的反饋也很正向,當天班主任的課上,的確討論了校園暴力問題。離校前,校長和助理老師都詢問了她當天的情況。
翌日下午,我接到校長的電話。調查結果是:男生說他不是故意碰我女兒的胸部,只是伸胳膊時無意中碰到;我女兒也承認男生並非有意為之;而且,我女兒要求男生正式向她道歉,稱若是再次道歉,她會感覺好很多。
我仔細聽完,首先感謝校長高效的工作,表示接受她的調查結果,但對我女兒要求對方道歉一事表示懷疑。我了解自己的女兒,援用這種外交辭令,並不是一個接受外國校長質詢的7歲小女孩的正常反應。況且,判定一種行為的目的性並不容易,尤其是缺乏視頻證據,未成年雙方當初各執一詞的時候。盡管當時班上有目擊者,或可佐證男生行為到底是否故意,但按照美國教育領域的政治正確性原則,大概也不可能操作。因此,這事就此打住。但是,我希望學校關注此事,防止再次發生。
掛斷電話前,我問校長,此事是否會記錄在案,若是,能否給我一份檔案資料。作為歷史學者,我對檔案的執著再次顯露。校長承諾翌日請孩子帶回給我。
周四,女兒帶給我一個信封,裡面是一份麻省公立學校校園不安全事件的正式記錄,班主任填寫了這份公文表格,上面有校長和班級助理老師的簽字。校長還貼了一個小便條,解釋說因為保護未成年人隱私的規定,她用塗改筆隱去了涉事男生的姓名,給我備案的這份記錄裡面,我女兒的名字由First
name的第一個字母代替。
如今,此事過去兩周,三位老師信守承諾,校長更是堅持每天在女兒放學前,詢問她當天的情況。目前孩子一切皆好。我衷心感謝她們,設身處地想想,我若在她們的位置,我能否做到她們這么好。
平心而論,女兒的兩位老師很好。因為參加學校組織的School
Night等活動,跟她們接觸過幾次,印象很好。班主任從教24年,是一位慈祥可愛的老太太;其助手很年輕,哈佛畢業的本科生,和聲細語,女兒很喜歡她們。我曾應女兒的要求,與她一起手繪卡片,送給感冒痊癒返校的班主任;也曾共同手工製作玫瑰花,送給過生日的助教。校長女士接觸不多,但印象也不錯,入學第一天,她親自介紹學校和女兒所在班級的概況,引介女兒的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老師,並帶我們辦理校巴登記和午餐注冊等事情。她高大壯碩,笑容親切,握手很力,跟學生也頗成打成一片,我親眼看見她在廣場上拉著學生們一起跳舞。
今晚女兒的學校組織萬聖節Party,我要再次向老師們表示感謝。
㈡ 美國為什麼頻繁發生校園暴力事件
其實我們也頻發校園暴力事件。
我們的暴力事件,大多是都是拳頭板磚桌子腿,撐專死了拿刀,打了半天灰屬頭土臉眼睛腫以外,殺傷力不強,傷害范圍不大。
先進工業化的美畜,打架動用手槍步槍沖鋒槍,戰鬥力強大,骨瘦如柴的宅男能幹倒一大片,血腥指數明顯高於我們的。
都是打架,明顯美畜比我們效率高啊。工業化和「漬油」卻是是好東西啊,不過我還是寧願呆在老土的國內,人參安全還是容易保障點。
㈢ 美國校園暴力是怎麼回事
近年來,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引發不少擔憂。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加利福尼亞州等地多個學區均出台類似措施,允許教職員工自願持槍上崗。
按照一些學區的做法,教師需接受46小時射擊訓練,此外每年還有追加訓練,並且必須心理評估合格。每人的訓練費用約為3000美元,槍支彈葯的費用另計。據一名學區管理人員估算,這樣仍比僱傭專門的安保人員來得省錢。
㈣ 校園暴力事件事例
案例主要介紹青島市區公布的5個案例,案例中用化名,具體如下:
1、被告人李某為某中專學生,因與同學「爭女友」發生矛盾,後雙方約定「談判」。「談判」中其與糾合的其他被告人孫某等人對被害人曲某進行毆打,致曲某受傷。後曲某經搶救無效死亡。法院認為,被告人李某等人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死亡,其行為均構成故意傷害罪,應予懲處,並根據犯罪情節、認罪態度及賠償情況,對各被告人分別判以相應有期徒刑。
2、被告人袁某與同校學生徐某等人解決糾紛,被徐某一方毆打後,看到同校學生張某等人,誤認為張某也是徐某一方的人,遂與其他五人持鐵管追趕張某至一胡同內,對張某拳打腳踢,其中一人持鐵管將張某左手打成輕傷。法院認為被告人袁某等與他人合夥隨意毆打他人,致人輕傷,情節惡劣,其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應受刑事處罰。
3、孫某與被害人庄某因言語不和發生爭執。次日上午,孫某糾合被告人沈某、黃某在其學校宿舍樓對庄某實施毆打,致庄某左膝受傷,構成輕傷二級。法院認為,被告人沈某、黃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輕傷,其行為均構成故意傷害罪,應予懲處,並對沈某、黃某分別判處管制一年和管制六個月。
4、被告人郭某和同學曲某因走路碰撞一事產生矛盾,二人便相約找人打仗。後被告人郭某糾集李某和同學姜某,李某又糾集楊某、張某、荊某等人到案發地點,李某持鋼絲鎖、荊某持套刀、楊某、張某、荊某、姜某、郭某等人持木棍對曲某進行毆打,致曲某受傷。法院認為,被告人郭某等與他人合夥持械聚眾斗毆,擾亂公共秩序,其行為構成聚眾斗毆罪,應受刑罰處罰。
5、原告於某與被告陳某等均系某中學學生,雙方日常關系不和睦。某日一直請假在家的於某出現在校內,看到陳某與原告的同班同學王某發生爭執並互毆,於某見狀亦參與毆打陳某,陳某等用伸縮鋼管抽打原告身體和左臂。互毆中,雙方身體均有受傷。於某經醫院診斷為:左尺骨近端骨折、軟組織挫傷、頭外傷反應。後其起訴要求賠償。法院經審理認為,各方均存在一定過錯,判決侵權人陳某等和學校均承擔部分責任。於某在本案中亦自行承擔部分責任。
(4)美國校園暴力事件案例擴展閱讀:
校園師生之間的暴力日漸引起人們關注。有些學生對老師的批評教育懷恨在心,糾集他人對老師實施暴力。有些老師對學生採取了失當的教育行為,比如體罰或實施暴力行為。我國的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對規范學校、教師的行為均做了明確的規定,對體罰學生的行為亦做了禁止性的規定。根據我國義務教育法的規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遵循教育規律和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教書育人、依法履行職責。聘任的教師,在實施教育、管理職責中,故意致傷學生身體的,作為聘任單位的學校應承擔相應責任。
㈤ 美國校園暴力包含哪些
主要表現是欺復負、欺制負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
·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粗言穢語、喝罵。
·對受害者的重復的物理攻擊,身體或物件。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
·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通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
·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脅受害者跟隨命令。
·讓受害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害者招致處分。
·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
·分派系結黨: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
·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
·畫侮辱畫。
·網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網志或論壇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份的言論。
希望能幫到您~
㈥ 三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凌虐同胞獲重刑 美國對待校園暴力有多嚴
美國怎樣治理校園暴力?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2015-06-28
□CFP供圖 有專家指出,和世界各國一樣,中國目前校園霸凌現象也日趨嚴重,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相對滯後,需要從「長遠發展的高度」來正視問題並著手解決。「霸凌事件愈演愈烈,可能導致孩子未來走向兩個極端:受欺負的孩子自卑,欺負人的孩子無視法律。這兩種情況對社會未來發展都將產生負面影響。」
■新聞背景
近來,國內外多起青少年施暴事件引發輿論關注:國內如浙江慶元4名初中生將一名小學生關在黑屋裡毆打,用繩拴脖子、用煙頭燙身體;國外如美國洛杉磯12名高中留學生對兩名女同學拳打腳踢、扒光衣服拍照、用煙頭燙傷乳頭。
上述案例使人們意識到,校園暴力已經成為多國面臨的頑疾,且呈現低齡化等趨勢。其他國家對這類案件的處置有什麼不同及可借鑒之處?
就美國校園暴力狀況,記者采訪了多次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美國刑事辯護律師鄧洪。
電腦時代霸凌頻發
鄧洪從業18年來,處理過大量青少年和留學生刑事案件,不少牽涉校園暴力。據他了解,美國校園霸凌案例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左右開始增多。
「在80年代,一般認為美國人對孩子的教育屬於比較開放式的。有時候小孩子在校園里玩鬧甚至是惡作劇,美國的家長經常會說,『kidswillbekids』(孩子終歸是孩子),對孩子的行為都不會太介意。但是,80年代中期的研究、特別是心理學研究顯示,學校霸凌事件越來越嚴重。」
研究顯示,校園霸凌案例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電腦時代來臨,「孩子們都在玩暴力電腦游戲,缺少社交及社交技能訓練」。
鄧洪說,電腦時代來臨過程中,美國社會更加多元化,而問題也隨之出現。例如,一些兒童對殘障、擁有不同膚色或不同宗教信仰的同學進行嘲笑,甚至暴力相向。
上世紀90年代,美國校園霸凌發生率達到高峰。當時統計顯示,每3個學生中就有一人受過同學欺凌。
鄧洪說,校園霸凌事件日趨增加,使當時的學生分成兩類:受欺負的同學和欺負人的同學。雙方各自結成幫派,頻發沖突。華裔學生幫派「華青幫」80年代在洛杉磯與拉丁裔學生幫派多次沖突,就是學生間「以惡制惡」現象的典型案例。
校園槍案敲響警鍾
由於美國憲法修正案賦予民眾持槍的權利,個別學生持槍進入校園,製造震驚全美的血案。
1999年4月20日,兩名學生持槍進入科羅拉多州哥倫拜恩高中,槍殺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另外24人受傷。時隔一年後,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發生校園槍擊案,5人死亡。
警方調查發現,上述兩起槍擊案中,行凶學生都是校園霸凌受害者。他們由於在學校被其他學生欺負,精神受挫,以殺人作為報復。
上述校園血案促使美國社會反省槍支泛濫問題,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校園霸凌現象。鄧洪說,校園槍擊案敲響了警鍾,使人們認識到,校園霸凌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受欺負的同學可能產生嚴重自卑心理、甚至自殺傾向,或者萌發報復念頭、做出過激行為;欺負人的同學由於法律不健全、懲罰不嚴厲,可能愈加無法無天,逐漸目無法紀,長大成人後經常觸犯法律。
㈦ 校園暴力事件案例
案例主要講的是未打掃衛生起爭執釀命案,三位在校學生均獲刑,具體如下:
鄭某、李某、鄭某某與被害人王某某系同班同學,2012年7月,因被害人王某某值日但未打掃衛生,鄭某某與王某某發生口角;之後,王某某在路過鄭某座位時在鄭某背部推了一下,引發推搡廝打;一旁的李某、鄭某某也參與到毆打中。最終造成王某某頭部重傷,後經救治無效死亡。案發當日,鄭某與鄭某某先後被警方抓獲歸案,李某在其親屬陪同下投案自首。
法院一審後,判處鄭某有期徒刑七年、李某有期徒刑二年、鄭某某有期徒刑二年。一審宣判後,鄭某、鄭某某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7)美國校園暴力事件案例擴展閱讀:
沒有可以復制的青春,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校園暴力事件——盡管其中或許有著太多的共因可尋。因為,每一起事件中的「主角」,若總是面目模糊的「施暴者」與「受害者」,很可能意味著對他們的拯救與干預是隔靴搔癢式的。事件成因越復雜,在尋求解決辦法上,越需要耐心和見微知著,如此才能真正找出規律與破解良方。
對於這些未成年人而言,在當前刑法懲戒難以介入的情況下,他們最終基本上還是要回歸家庭,回到他們「熟悉」的成長環境。那麼,對他們的「改造」,就必然離不開對這種具體環境的干預。
㈧ 關於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發生校園暴力事件是怎麼回事
中國這邊校園暴力一般都是叫家長或者去了警察局也是警告處分之類回的,所以基答本上不會覺得在學校打架斗毆是什麼值得關注的事情,但是美國的法律很健全,校園暴力是會被判刑的,所以我估計這些過去的留學生在中國這邊習慣了,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很多留學機構也只負責把你送出去,至於這些事情沒人告訴就會釀成不好的結果。
㈨ 美國學校如何處理校園暴力,真值得深思
美國校園暴力同樣也是有,但是非常的少,因為美國對於校園暴力管內理是非常嚴的容。在中國的話,校園暴力很多時候不會被人真正的看做一件事情,因為之前我也受到過校園暴力,但最後老師都沒有管。在美國只要有這個問題的話,法律是非常嚴格的。假如有人在美國校園犯法。首先有專業人員會在你手上帶上定位器,每天必須在規定范圍內活動,一旦超出范圍的話,管理人員就會找你,直到你回到規定范圍內,還要進行嚴格的思想改造,這也是美國校園暴力少的原因。
㈩ 美國社會如何應對校園事件暴力
校園欺凌極端案件每隔一段時間就集中暴發,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對待未成年人教育問題上,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司法遠未形成共識和合力。國外的情況怎麼樣呢?《環球時報》06-25)
日本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日本校園的現狀。
日本政府6月初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長期的跟蹤調查顯示,近九成學生曾遭欺凌。白皮書稱,校園欺凌多種多樣,既有肉體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也有網路圍攻。從2007年度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欺凌,12.7%從未欺負他人。 今年2月20日,川崎市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警方在一條河附近發現13歲男孩上村遼太的屍體。調查發現,上村曾多次表示被高年級學生欺負,他嘗試和他們保持距離,卻因此導致對方更暴力。最後,3名高年級學生模仿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手法,將上村殺害。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設24小時熱線反欺凌。面對泛濫的校園欺凌,2013年6月,日本6大政黨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在參議院正式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法案規定,學生因遭受欺凌受傷或長期缺課,學校有義務調查,並告知學生監護人。當欺凌行為被認定有可能對學生身體或財產造成重大侵害時,學校有義務報警。對於網路欺凌,國家及地方必須採取監控等對策,校園欺凌案件的相關責任人,將被追究監控不力的法律責任。
美國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美國校園的現狀。
2013年3月,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名少年對當地學區提起訴訟,緣由是學區未能制止他從4年級到高中期間在校園內受到欺凌。《今日美國報》在報道這起案件時提到,一名律師在兩年內曾代理過60到70起校園欺凌訴訟案。 根據美國欺凌統計網提供的數據,校園欺凌是美國學校系統的巨大問題。調查顯示,6年級到10年級的學生最有可能參與欺凌活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機構和計劃,很多公益性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與此同時,有關欺凌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凌的法案。 這些「反欺凌」法是為了保障學校安全、降低逃學率及減少校園暴力。它要求學校創建可以預防欺凌以及進行相應培訓和執法的舉措。違反者將被停學、開除以及受到民事罰款或刑事處罰,學校和學區也會面臨大額民事賠償金。 根據美國教育部門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報告,發生在12-18歲孩子身上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減少,2013年大約有22%的學生被欺凌,是2005年開始收集這類數據以來首次顯著下降。一名獨立於該調查的欺凌預防專家稱,學校進行的各種反欺凌項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
印度、巴西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印度、巴西校園的現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數據,印度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4.4年,6-14周歲學童能夠上到小學四年級的人數比例不到60%。同時,印度基礎教育的投入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不僅多數學校校舍簡陋,文具奇缺,而且平均一個老師要管教約70名學生。 上述情況表明,印度不少地方中小學適齡兒童缺少教育、疏於管理,這給校園暴力創造了條件。據印度教育部一份統計顯示,去年僅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個邦的校園暴力事件報案數就達600多起,其中多數發生在學校周邊,少數族裔學生成為受侵害的重點。而且,相當比例的欺凌事件發生在寄宿制學校。 「為什麼女生不敢上學?」《印度斯坦時報》曾分析稱,印度女學生能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在很多邦還不到50%,其中原因也包括校園欺凌,哪怕是在女校,校園「大姐大」的存在也很普遍。
據移居巴西多年的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教授邢玉濤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在巴西,中小學教育有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分,公立學校教育質量較高的不多,學生也不太容易考進去。而教育質量較差的公立學校內的學生,多來自貧民窟,校園欺凌現象明顯嚴重。相對來講,中產階級多選擇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這里學校管理比較嚴格,欺凌現象也容易杜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近些年來印度各界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採取了不少嚴厲懲罰措施,收效還是很明顯的。
不只巴西,經合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稱,整個拉美地區校園欺凌現象嚴重,墨西哥尤甚。為解決這一問題,非政府組織「欺凌無國界」將拉美作為解決校園欺凌的主要試點,該組織主要對教育界權威、教師及家長等進行專業培訓,以讓他們辨別什麼是學生間的正常沖突,什麼是校園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