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認識米的教學反思

認識米的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5-08-25 08:32:43

Ⅰ 新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實踐活動中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米和千米之間的關系。學生是在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後認識「千米」的,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太大了,學生很難形成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

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體驗,才能更好地感知我們的數學,運用好我們的數學,特別是像「千米」這種抽象又難理解的長度。備課時,我想通過實踐活動完成本課教學活動。我計劃讓學生在「手拉手」活動中體驗1米、10米、100米分別有多長,從而推理1000米有多長;再實際走一走,感受實際長度。 因此,我將本課分成了3大部分。

一、復習導入。

復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並讓學生用手勢比劃,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已學過的長度的單位的空間觀念。接著提問如果要表示從你的老家到晉江的距離需要選用什麼單位呢?學生思考著好像選用這些長度單位都不行,於是引入新課。

二、體驗感知。

(1)手拉手活動:讓學生思考並到操場上手拉手體驗,從小到大、循序漸進,讓學生的行為與思維一步步靠近我們需要的大數。

1、一個同學把手張開大約1米長,那需要幾個人才能手拉手站成大約10米長的一排呢?

2、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夠不夠100米長?

3、多少名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約夠100米長?

4、 沿著100米長的路線走10圈就是1000米,還可以表示成1千米。即1千米=1000米,用字母表示是1km=1000m。

(2)走一走:學生通過走一走體驗到千米真的很長。

1、讓學生沿著1米的米尺走一走,需要幾步?

2、10米需要走幾步?100米呢?1000米呢?

3、下課時間可以去操場上來回走10圈看用了多少時間。

這里學生通過體驗,在原有知識概念的基礎之上充分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實踐經驗,使學生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同時對生活中米與千米的運用才會靈活。

三、生活中的運用與單位互換。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是學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部分學生學完後還不能夠理解千米的實際意義導致生活中運用錯誤、單位呼喚錯誤,因此教學的重點在於讓學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義。因此在教室里可以利用張開的手大約長1米這種學生容易直觀的現象入手,一步步延伸到千米。

有些數學知識必須讓學生感受、體驗,不能嫌麻煩,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強加給學生,學生在做題就不能靈活運用好知識。從這里,我更進一步體會到,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讓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才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Ⅱ 小學三年級數學《千米的認識》教案及教學反思

【 #三年級# 導語】《千米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以下是 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千米的認識》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數學《千米的認識》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過賀歷程與方法: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二、目標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通過課前、課中、課後三段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發現中建構,在建構中實踐,在實踐中內化和提升。另外,在採集教學素材時,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圍繞著教學重點"千米的認識",組織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和發現,讓學生在愉悅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構「千米」,應用「千米」。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關系。

3、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四、教學准備:課件,皮尺,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舊知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教師板書)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①一枝鉛筆長18()。

②一枚1分硬幣厚約1()。

③教室里的課桌高8()。

④教室地面約長8()。

⑤北京到黃山市的距離是1316()。

2、導入新課

揭示課題: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很遠,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鬧拍凱—千米。(教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提出測量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聯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1)說一說:對於"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麼?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否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可以結合課前了解到的信息來描述)

2、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結合課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你認為1千米有多長?(每個學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實際教學時,盡可能用學生身邊的數據。)

課件出示:我們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2)出示標准化跑道的圖片,註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課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長度正好1千米。

3、實際感受1千米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此環節也可以在課前完成)

(2)讓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所需時間大約是1分15秒。

(3)讓學生想像一下10個100米有多遠。

4、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課件出示指路標志、珠穆朗瑪峰主峰高度、汽車速度表等圖片,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系生活提供豐富液喚的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讓學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印象更深刻。

(三)實際應用,鞏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頁練習六第1題、第2題和第3題。

【設計意圖】綜合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千米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長度觀念。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2、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五)實踐應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頁「做一做」。

【篇二】小學三年級數學《千米的認識》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長度單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建立一千米的長度概念。並通過觀察、推究等方法明確1000米=1千米,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推理能力,並且通過教學內容能夠喜歡體育,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積極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使學生親身體驗1000米長度,建立1千米的空間概念。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建立聯系

1、在之前的學習中,咱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呢?能從小到大背出來嗎?並且用手錶示每個小單位。

教師板書: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們一起用手錶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

二、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1、同學們,觀看過體育盛事——奧運會嗎,在奧運會中有些什麼比賽?學生思考回答。

2、那麼跑步比賽中有一些什麼項目呢?學生列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賽中都是在規定的跑道內完成,你們試跑過這些長度的鍛煉嗎?在跑步比賽中最長的運動是什麼項目?——馬拉松(ppt展示)

4、教師簡介馬拉松比賽。馬拉松為什麼用千米作為單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單位,大多少呢?

5、學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為1000g=1kg)通過孩子們已知的知識構架能夠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體驗,感受長度

1、聯系實際,提示咱們學校的操場一圈大約是200米,那麼如果我們要跑1000米的話需要跑幾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個100米,那麼在操場上會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學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計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總結出正確的圈數: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麼平時我們在操場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實長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繼續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讓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後教師組織班上交流。

2、那麼我們再次來從小到大把咱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整理一遍。

教師板書: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總結:在計量比較遠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千米(公里)作為單位。

3、想一想:如果我們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們的操場上跑多少圈?學生思考後得出結論: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麼,3000米有多少個1000米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3個。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結:

整理板書: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書質疑,鞏固練習

1、看一看書,想一想還有什麼地方不懂或是有疑問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篇三】小學三年級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千米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它不象之前學習的那些長度單位一樣看得見、摸得著,能比劃。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較困難,往往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讓學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後就是一大串的練習。其實,正因為這部分知識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就成了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經過課前准備、課中實踐和課後鞏固三大步驟,較好地突破了這一難點。

一、課前准備。在上千米的認識前一天,我專門抽下午自習的時間,帶著學生來到操場,用測繩和同學們一起測量了10米和100米,並讓學生分別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數一數要走多少步,大約要用多少時間?然後指出:10個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長),我們的操場一圈大約是100米,繞操場走上10圈大約就是1千米,讓學生明確: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在計量較遠路程的時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課中實踐。讓學生回憶走100米的情況,讓學生思考幾個100米是1千米,根據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數和時間來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長時間。這一系列的活動意在讓學生在課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礎上,再通過估一估、算一算、說一說等豐富的活動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長度。然後,為了更准確的體驗1千米有多遠,我帶領全班同學帶上測繩,從學校出發往丁家坑方向測出了1000米,和同學們一起走這1千米,再回來的時候,和同學們一起數步數,看時間。通過這一實踐,學生總算是對1千米有了比較感性、准確的認識。

三、課後鞏固,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應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橋的長度資料和步行,騎自行車、小汽車,飛機,宇宙飛船1小時的速度(以千米為單位的),通過多媒體投影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千米「的廣泛使用,並讓離家較遠的學生在下一次回家的時候,估算自己家到學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過這些活動,最終使學生建立了比較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學難點。

Ⅲ 新人教版 二年級數學 上冊 怎樣填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學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1、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新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於「米」或「厘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於他們是新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系,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於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准測量長度相等的綵帶,通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麼同樣長的綵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後尋找身邊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藉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厘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物顫汪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採取了自己正確示範、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範、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慣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洞畢好之後,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幾點思考:
1、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學生經歷有多樣標准測量物體的經歷不足。所以反應在作業中,個別學生在數一個物體有幾個正方體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對同一測量標準的必要要體會不是很深刻。
2、厘罩仔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Ⅳ 小學數學《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米的認識》是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用米尺較准確地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在實際測量中產生需要學習新知,感受米與厘米二者之間的的關系,並會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一、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動手操作,激發學習動機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測量黑板的長,在學生的操作中,因測量的物體較長,用20厘米長的學生用尺進行測量,比較麻煩,學生產生了換個比較長的尺子做測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單位米來進行測量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課的新知識。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在學生解決問題中遇到問題而產生求知的動力,激起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除此之外,我還想通過這個設計想向學生們滲透:在今後遇到困難時,沒什麼好怕的,可以通過學習新知加以解決,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設計,採用多種途徑理解和區分單位:厘米和米
孩子們兩天內一下子學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對1米和1厘米的實際長度認識不夠,以至於在後面的學習中造用錯單位的錯誤。這了讓孩子們充分認識,我先讓孩子們用米量:(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捲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再讓孩子們區別厘米和米:(1)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用兩手比一下1米有多長。通過孩子們的動手比較感知厘米是比較小的單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學生用尺量一量;數一數;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裡面有多少厘米。(3)實物測量,使用正確的長度單位。
課後孩子們對米的認識較好,能正確地用長度單位:米並進行有關測量。

Ⅳ 小學二年級《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4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二年級《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二年級《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學生對於厘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厘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厘米的認識看起來並不難。

而對於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盡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復認識,比一比,試一試,量一量,說一說等,了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1米=()厘米,500厘米=()米等還行,遇到稍復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媽媽身高160(),好多學生都填「米」,對於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

我認為要加強學生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後,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數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後,頭腦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

尤其是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要求估計的內容只要是估計的數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於幫助學生盡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要藉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小學二年級《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因為厘米的單位比較小,在測量短或小的物體時常常用到厘米,課堂上我讓學生找身邊的或見過的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如:橡皮的厚、拉鏈的寬、透明膠的寬等),再找教室里適合用厘米測量的物體,(如:課本的邊長、橡皮的長、牆磚的邊長等),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用到厘米,總結在測量長度較短的物體時我們要用到厘米。

認識長度單位米時,讓學生經歷用直尺(厘米做單位)不夠量的情況,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米。然後仿厘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同時還要理解米與厘米的關系:1米=100厘米。在這種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捲尺親身體驗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從而理解米的感念。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了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感念,從而提高了對米的認識。

為了加強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後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的學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小學二年級《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但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為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厘米和米的認識

厘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藉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復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小學二年級《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4

厘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認識厘米和米,不只是為了讓學生知道這些單位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應用到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中去。

主要教學厘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首先設計了量課桌長度的活動。由於學生還沒有學習長度單位,還不會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學生可能會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來量,也可能會選用鉛筆、數學書等作為工具來量。這樣,各人選擇的標准不同,導致測量的結果也不完全相同。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費時、費力,進而引起學生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的心理需求。教學時,可以先啟發學生思考:如果用厘米作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你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作單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著說一說,再出示米尺,說明:這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同事要求學生看著米尺比劃1米的長度,實際感受1米有多長。然後通過找出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進一步豐富對1米實際長度的感知。

為了加強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後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的學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
熱點內容
千筆教學 發布:2025-08-25 10:13:14 瀏覽:178
最美鄉村教師馬劍霞 發布:2025-08-25 09:48:41 瀏覽:504
認識米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8-25 08:32:43 瀏覽:788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發布:2025-08-25 03:51:39 瀏覽:894
監禁姐妹教師西瓜 發布:2025-08-25 03:19:29 瀏覽:790
李德印老師 發布:2025-08-25 02:35:21 瀏覽:859
硝酸鈣的化學式 發布:2025-08-24 20:54:14 瀏覽:595
四平招聘教師 發布:2025-08-24 19:15:36 瀏覽:290
學習讓師德在教育中閃光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24 19:05:49 瀏覽:260
校園產業 發布:2025-08-24 18:45:21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