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校園民謠紀

校園民謠紀

發布時間: 2021-06-08 20:33:59

❶ 郭敬明寫的《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

我喜歡的音樂是兩個極端——搖滾和校園民謠。我記得我第一次這么說的時候的確有人伸手過來摸我的額頭看我是不是發燒。

我有六盤心愛的CD,《校園民謠1》,《校園民謠2》,《高曉松作品集》,以及麥田公司的紅白藍系列。朴樹的白色孤獨,葉蓓的藍色憂傷和筠子的紅色激情。

我總是覺得中國五四時期和90年代初的大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五四時期有轟轟烈烈的詩歌運動,到了90年代,還有大學生為了海子的死亡而焚燒詩集以悼念。於是海子極其慘烈的死亡也隨之有了光環。90年代還有高曉松。只是我們喜歡稱他為搞笑松而已。

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來界定高曉松的音樂。我也不知道聽慣了重金屬的自己為什麼突然對那麼柔軟的音樂著迷。我記得我最初把高曉松的作品集借給我的朋友聽的時候,他回答我,好是好,不夠味兒,沒搖滾帶勁。朋友的回答讓我跌破眼鏡。可我卻是真正感受到那些哀傷清淡的旋律裡面所蘊藏的激情,如同夜晚大海的黑色波浪,一波一波朝我內心深處打來,雷霆萬鈞。就像杜拉斯曾說過的「潮水匆匆退去又急急卷回」。給我更多沖擊的還有他的歌詞。我喜歡的作詞人有三個,高曉松,何訓田,林夕。有樂評人曾經說過,有了這三個作詞的人,所有的詩人都該感到慚愧。何訓田的歌詞需要欣賞的人有強烈的西藏氛圍來支撐,而林夕的詞太偏重於城市裡精緻的愛情。而高曉松的詞可以在晚上聽,可以在白天聽,可以夜色闌珊時聽,可以在陽光明媚時聽。小A曾經笑著說高曉松的歌像是萬金油,百病皆治。我說不對,他的歌太老的人不能聽,太小的孩子不能聽。因為高曉松的歌詞里總是會流淌著一條青春的河,時光蔓延,哀傷彌漫,輕而易舉地就能將人覆蓋。拿給小孩子聽他還不知道是青春,拿給老人聽他們想起了青春應該是民國時的水深火熱,至於什麼青春的憂傷之類的我想和他們八竿子也打不上。我總是喜歡設想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已經大學畢業,每個人都在生活的夾縫里謀取營生,每天穿著整齊的西服穿行於石頭森林的時候,突然聽到諸如筆記本,考試,英語語法,寢室窗前的美麗香樟,同桌的漂亮女生,食堂門口常看見的帥氣男生,心愛的書包,不及格的成績單,畢業紀念冊,足球場等這些詞語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停下腳步,有多少人會湧出淚水。

然後是老狼。老狼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流浪歌手的氣質。我一直都記得老狼在《流浪歌手情人》里哼唱「你只能一再的一再的一再的相信我」時,表情與聲線是如何的哀傷與清澈。老狼的歌聲像是一本日記,他就一頁一頁地將他的和我們的成長撕給我們看,於是相同的年輕和憂傷浸染了當時大部分的大學生。比如他唱的給女生寫的情書,好兄弟彼此猜硬幣,午夜哀傷的電影,彈吉他的流浪歌手。當初最早聽他唱歌的人已經長大了,還沒長大的我們繼續聽他的歌。「那天黃昏,開始飄起了白雪,憂傷開滿山崗,等青春散場,午夜裡的電影,寫滿古老的戀情,在黑暗中,為年輕歌唱。」戀戀風塵,戀戀風塵。

一直以來我偏愛葉蓓,那個迎風吟唱的藍色歌手。說是「偏愛」是因為從對校園民謠的貢獻來講葉蓓的確比不上高曉松和沈慶。但是我喜歡。我最早接觸校園民謠就是聽的葉蓓,比老狼都還早。我記得第一次聽到葉蓓唱歌是在一條喧囂的大馬路上。我經過一家叫「麥田風暴」的音像店,裡面在放葉蓓的《B小調雨後》。一瞬間我停留下來,身邊所有的喧囂都立刻退得很遠,包括那輛囂張叫嚷了很久的灑水車,空氣里只有她空靈的聲音輾轉迴旋。旋律以血液的形式汩汩地流進我的身體。我覺得自己的身子像是誇父,一瞬間身體有變成山脈變成大海的沖動,皮膚上有開滿離離的野花的激情。身體消失,靈魂飛升。就是這樣,有點像佛經中的頓悟或者立地成佛。

葉蓓是個朴實無華且低調的歌手,我不知道這種性格在一個歌手身上究竟是一種優點還是一種缺點。葉蓓是聲樂專業的本科學生,可是她很少炫耀這些的確值得她炫耀的東西,她也很少賣弄她輕而易舉就達到的高音C,她就是那麼安靜而憂傷地唱,沒有喧囂和做作,如同月光下的湖泊,平靜,但有著令人眩暈的銀色漣漪。

之後我開始生活在白衣飄飄的年代。我穿越整個城市找遍了所有的校園民謠,然後就瘋了一樣地聽。可是看看那些CD的出版日期,背後總是寫著1995。這代表著什麼輪不到我說,我只能說我以後很難買到新的校園民謠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那個時候的大學生是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有唯美而憂傷的旋律來當做日記本,記錄所有高昂或者哀傷的青春。

說到青春我想起沈慶,他的那首《青春》總是讓我念念不忘。有些時候生活真的就像他說的一樣:「青春的花開花謝讓我疲憊卻不後悔,四季的雨飛雪飛讓我心碎卻不堪憔悴。淡淡的雲淡淡的夢,淡淡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雨淡淡的淚,淡淡的年年歲歲。」我想我到了很老很老的時候,老得幾乎可以隱入落日的余輝的時候,我也會記得,年輕的自己曾經很喜歡過一首叫《青春》的歌。因為這首歌就是我的青春凝聚成的油畫,我的整幅青春光彩奪目。我曾經在一個談話節目上聽到沈慶這么評價自己:青春的記錄者。不管他記錄的是誰的青春,總之我很喜歡並且很贊賞這種定位。他用音樂當做紙筆,寫下大學時代的憂傷。就像他唱的那樣:「我要埋下所有的歌,等它們被世間傳說。」

另外一首《青春》是筠子唱的。我只記得那裡面的吉他聲有著讓人落淚的破碎,恍惚的旋律,下雨的黃昏時分的冷清街道,路人空洞的眼神,一切都貫穿著舊電影昏黃的色調。筠子的聲音高昂嘹亮,可是卻有著憂傷的嘶啞,如同水晶杯子上的裂痕,聽著筠子的聲音我總會想到石康的話:「我看見一陣一陣尖銳的憂傷劃過我的心臟」。《青春》裡面有一句歌詞:我臉上蒙著雨水就像蒙著幸福。當我聽到筠子用夢囈一樣的聲音唱出這句歌詞的時候,我聽到了青春在天花板上扇動翅膀的聲音,像是藍天上嘹亮宣言。這讓我想起我看到過的一篇樂評《十三樓的折翼天使》。裡面所有的文字都浸染著一種情緒——孤獨。筠子就給我這樣的感覺,不,應該說所有的校園民謠歌手都給我這樣的感覺。那些書寫青春歌唱青春的人都離開學校了,他們意識到自己遠離了自己清澈的柏拉圖,於是他們拒絕離開,於是社會的喧囂拋棄了他們或者說他們拋棄了社會的喧囂。於是他們就孤獨了。這就有點像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他不想離開童年,於是他的夥伴長大了,他一個人留在了永無島,於是他成了一個最孤獨的孩子。高曉松他們的孤獨是一種城市裡的孤獨。就像莫文蔚在《十二樓的莫文蔚》里宣揚的寂寞一樣。

莫文蔚是商業流行歌手裡面我很喜歡的一個,她在《十二樓》里准確地演繹出這個飛速發展的後工業時代給人們投下了怎樣孤獨的暗影。我想高曉松他們的孤獨也一樣。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遠離他們依戀的純真年代。我想起一個我記不起名字的愛爾蘭歌手的歌:整個城市在旋轉,可是我轉來轉去總是孤獨;喧鬧的燈火照亮了一切甚至夜幕,可照不亮我手心的孤獨;我們的青春無情地飛逝,年老的我啊依然孤獨;最後我進了天堂,可天堂里孤獨的我依然跳著孤獨的舞步。

我想把孤獨的內容演繹得最生動的還要數朴樹了,那個白色的寂寞歌手。《那些花兒》里清晰的流水聲音讓我想起時光的荏苒,一起長大的朋友分散到天涯,距離的隔斷真的讓大家做到了「老死不相往來」。青春不再,光陰不再,麻木鋪天蓋地,湧入血液心臟骨髓。大多數人習慣了,接受了,屈服了,只有朴樹不,於是他用帶著哭聲的歌問道:「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然後有人聽見,然後更多的人聽見了,於是大家一起重新痛。「新的人間,化裝舞會,早已經開演,好了再見」。朴樹說他夢到一個孩子在路邊的花園哭泣,因為他心愛的氣球丟掉了。我知道那個孩子就是那些校園里孤獨行走的歌手,高曉松,沈慶,葉蓓以及他們和她們,但我不知道那個丟失的氣球代表著什麼,我也不知道那個氣球最終飄到了什麼地方。

高曉松們的低調已經是對社會的一種退讓,可是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似乎還不滿意,於是校園民謠被逼到了死角。以前校園民謠有商業價值,於是唱片公司也樂得賺錢,當校園民謠不再有號召力的時候,於是就有了「1995」的大裂谷。斷裂,掙扎,消失。沈慶現在是一家音樂網站的總裁,西裝革履地出入任何場合。當我看到沈慶在一個談話節目上穿著西裝唱《青春》的時候,想想那個毛衣牛仔褲的沈慶真的是恍如隔世。高曉松寫書拍電影去了。老狼沒有了消息,偶爾會在某某大學的校慶上看見他,可是臉上早已沒有了年輕的飛揚,眼角的滄桑讓人唏噓。那天在一個采訪中老狼說自己對未來還沒有方向,於是我想起了他當初唱《月亮》時迷茫的樣子:「我說什麼我說什麼,我為什麼我為什麼唱起了歌」。而葉蓓則在華納公司唱情歌,聽著她唱什麼「你的懷抱」「回憶忘不掉」之類的東西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再想起她唱「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了。不過葉蓓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她還會唱「很舊很舊的風在天上」。而庾庚戌呢?我只記得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沒唱校園民謠了,我在做設計,因為我要吃飯。「因為我要吃飯」,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鼻子酸酸的。排山倒海,物是人非啊!也許就像李碧華說的那樣:「很多隱退的演員重新復出,不要以為是割捨不下藝術,皆因付不起醉生夢死的代價。」對校園歌手來說,很多人隱退不是不喜歡校園民謠,而是付不起理想至上的代價。

聽到庾庚戌采訪的那天晚上我就做了個夢,夢見高曉松葉蓓他們一起唱《孩子》:「我想跑跑得很快,心在不安里飄盪,但看一看四周,想到你已白發蒼蒼。春天的花朵,開在冬天的雪上,風吹過的過去,我們從未曾忘記,想和你分享,可是你已經老了。孩子孩子我還是孩子,孩子孩子我不是孩子,你原諒我吧,別對我說吧,我原諒你了,可我終於哭了。」

我一直不願意接受某些媒體所宣稱的「校園民謠時代的結束」。我在等待自己上大學的時候純真年代能夠重新降臨。會有憂傷的歌手會在校園里彈吉他,會有為海子焚燒詩集的悼念儀式。可是按照眼前的情況來看好像希望很渺茫。也許在我大學畢業以後,我會對著我即將離開的校門說:校園民謠的時代真的過去了。我想那一刻我會聽見黑色的勁風從耳邊呼嘯而過的聲音,如同午夜最後一班飛馳而過的地鐵。但是我想我會深刻地記得,那些歌手曾經是我生命花園里的灼灼桃花,我旅途驛站的陽春白雪,我青春的夜空里瞬間綻放而又轉瞬即逝的美麗焰火。就像葉蓓的《蒲公英》:「一開始/我就站在這里/在風裡面長大/沒人路過身旁/為了你一句叮囑/你留下的舊地圖/我穿著這件衣裳/守著這片山崗/天黑了/沒有星星的夜/沒有雨的春天/沒有你的流年/我不怕迢迢路遠/我不怕浩浩人煙/我要隨著風飄落在你的腳邊」。那些寂寞的年輕人就像蒲公英一樣,站在山崗上,守候我們心裡的純真年代,守候一份希望渺茫的希望,守候一份我們曾經的堅持。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

❷ 推薦幾首經典校園民謠

1.
心願
2.
青春
3.
最後
4.
童年
5.
我是誰
6.
同桌的你
7.
一生有你
8.
丁香花
9.
橄欖樹
10.
對面的女孩看過來
11.
我們的紀念冊
12.
光陰的故事
13.
下沙
14.
白樺林
15.
戀戀風塵
16.
在那遙遠的地方

❸ 麻煩大家推薦幾首校園民謠

1. 第一次 2. 光輝歲月 3. 一生有你 4. 玻璃杯
5. 丁香花 6. 水手 7. 遇見 8. 孤單北半球
9. 十年 10. 朋友別哭 11. 親愛的你怎麼不在我身邊 12. 再見
13. 朋友 14. 分飛 15. 美麗心情 16. 童年
17. 那些花兒 18. 太委屈 19. 挪威的森林 20. 大約在冬季
21. 祝你一路順風 22. 回家 23. 明天會更好 24. 沖動的懲罰
25. 吻別 26. 我願意 27. 蝸牛 28. 心願
29. 我可以抱你嗎 30. 我的未來不是夢 31. 一路上有你 32. 祝福
33. 回到過去 34. 暗香 35. 愛的路上只有我和你 36. 在他鄉
37. 下沙 38. 白樺林 39. 離別 40. 生如夏花
41. 燭光 42. 完美生活 43. 千千闋歌 44. 青春紀念冊
45. 同一首歌 46. 再回首 47. 龍的傳人 48. 同桌的你
49. 星語心願 50. 忘憂草 51. 真心英雄 52.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53. 萍聚 54. 掌心 55. 梔子花開 56. 窗外
57. 流年 58. 一生何求 59. 相逢是首歌 60. 大學自習室
61. 踏浪 62. 你的眼神 63. 戀曲1990 64. 最想念的季節
65. 畢業生 66. 夏蟲 67.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68. 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
69. 難舍難分 70. 一無所有 71. 讓世界充滿愛 72. 青春
73. 有沒有那麼一首歌 74. 濤聲依舊 75. 蝴蝶花 76. 橄欖樹
77.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78. 再回到從前 79. 光陰的故事 80. 故鄉
81. 七月 82. 友誼地久天長 83. 執著 84. 瀟灑走一回
85. 蘭花草 86. 其實不想走 87. 青青河邊草 88. 你在他鄉還好嗎
89. 送別 90. 駝鈴 91. 外婆的澎湖灣 92.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93. 被遺忘的時光 94. 放心去飛 95. 偶然 96. 冬季到台北來看雨
97. 給我新鮮 98. 明年今日 99. 十七歲的雨季 100. 夢駝鈴
101. 勇敢一點 102. 我是女生 103. 青蘋果樂園 104. 兩只老虎
105. 中學時代 106. 思念誰 107. 當我想起你 108. 我願你知道
109. 對面的女孩看過來 110. 花木蘭 111. 在那遙遠的地方 112. 路燈下的小姑娘
113. 追風少年 114. 蝴蝶飛呀 115. 蝸牛與黃鸝鳥 116. 輕舞飛揚
117. 文科生的一個下午 118. 跟往事乾杯 119. 少年壯志不言愁 120. 似水年華
121. 別人都說我們會分開 122. 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 123. 永夜 124. 祝你平安
125. 新長征路上的搖滾 126. 好人一生平安 127. 戀戀風塵 128. 寂寞的自由
129. 明月千里寄相思 130. 我們的紀念冊 131. 青春無悔 132. 純真年代
133. 忘了我是誰 134. 三月里的小雨 135. 畢業歌 136. 成吉思汗
137. 夢想 138. 流浪歌手的情人 139. 離開 140.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141. 歌聲與微笑 142. 娃哈哈 143. 未來的未來 144. 鄉間小路
145. 大中國 146. 往事隨風 147. 鄉間的小路 148. 執著
149. 賣報歌 150. 捉泥鰍 151. 張三的歌 152. 且行且珍惜
153. 模範情書 154. 星光依舊燦爛 155. 學習雷鋒好榜樣 156. 朋友首日封
157. 寂寞是因為思念誰 158. 孩子 159. 爸爸的草鞋 160. 青春日記
161. 戀曲1980 162. 難兄難弟 163. 讀書郎 164. 美人
165. 松花江上 166. 兄弟情深 167. 畢業旅行 168. 冬季校園
169. 女孩與四重奏 170. 壟上行 171. 自習室 172. 閃亮的日子
173. 我怎麼哭了 174. 早班火車 175. 單車歲月 176. 鄉愁
177. 老屋 178. 那時花開 179. 雨中即景 180. 關於理想的課堂作文
181. 蒲公英 182. 白衣飄飄的年代 183. 十萬個為什麼 184. 驪歌
185. 虎口脫險 186. 青春正傳 187. 今天我們要走了 188. 想把我唱給你聽
189. 墓誌銘 190. 雙魚 191. 春夏秋冬 192. 我們的田野
193. 沖出你的窗口 194. 關於現在關於未來 195. 丁香姑娘 196. 櫻園夢
197. 秋蟬 198. 兩個女生 199. 藍色理想 200. 秋梧桐
201. 愛的叮咚 202. 我是貓 203. 沒有想法 204. 昨天今天
205. 思念總在分手後 206. 希望你明年冬天會來 207. 雨滴 208. 珍惜(蘇有朋)
209. 乾杯,朋友 210. 來自我心 211. 飛鳥與冬天 212. 當我老了
213. b小調雨後 214. 百分之百女孩 215. 流浪的承諾 216. 火車開往冬天
217. 卻上心頭 218. 上班族 219. 久違的事 220. 我們去遠方
221. 戀戀同學情 222. 未央歌 223. 我去2000年 224. 你那好冷的小手
225. 時間快轉 226. 阿美阿美 227. 踏著夕陽歸去 228. 春分
229. 歸去來兮 230. 在劫難逃 231. 媽媽的黑頭發 232. 九月(許巍)
233. 生命中的精靈 234. 冒險小子 235. 音樂蟲子 236. 流光
237. 車窗 238. 未名湖是個海洋 239. 何年何月再相逢 240. 愛已成歌
241. 北京的冬天 242. 好風長吟 243. 迪奧挨了兩刺刀 244. 那天(艾敬)
245. 再會吧!我的心上人 246. 美女徵婚 247. 故事裡的樹 248. 俏姑娘
249. 我們相識 250. 我們多麼幸福 251. 為你難過 252. 停電的晚上
253. 花雨傘 254. 赤足走在田埂上 255. 紅心歌 256. 紛紛飄墜的音符
257. 湖邊含羞草 258. 郎心似鐵 259. 年輕人的心聲 260. 雨恨雲愁
261. 等人就象在喝酒 262. 你不在的北京還下著雨 263. 小雨滴 264. 雲知道你是誰
265. 隨你而去 266. 等人就像在喝酒 267. 傘的宇宙 268. 西風的故事
269. 我沒醉 270. 憶兒時 271. 歲月(沈慶) 272. 月亮(老狼)
273. 春分立秋冬至 274. 匆匆別後 275. 時光牧童 276. 午後的雷雨
277. 我居住的地方 278. 已是盛夏 279. 來自我心

❹ 請問哪些校園民謠比較好聽

這不是真的吧 `` 咋米這么多` 太帥了點吧 原來這些都是校園民謠啊

知道的不是很多 喜歡 《心願》四個女生唱的;
《那時花開》; 《花開的地方》cookie 唱的;
《烈火青春》好象不是校園民遙噢` 不過很容易和青春什麼的聯系起來`

❺ 校園民謠的民謠特色

校園民謠以「技巧趨於現代、精神走向中國」為創作原則,因而也被稱為「現代的民歌」。它從我國的民間歌曲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並將西方鄉村歌曲的音樂元素融會其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通俗歌謠體」體栽。音樂結構短小精悍,旋律簡潔朴實、清新爽朗,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時代感。它不論寫景物,寫風月還是寫愛情,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給人以美感,散發出淳樸的鄉土氣息,是青年學生求新、求變和熱愛祖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動表現。
當我們回首青春的時候,所有真實的、虛幻的、美麗的、迷惘的片段撲面而來,就像我們靜靜坐在窗前准備用一生去記憶的一道風景。而當它隨風而逝時,除了美麗,誰能清晰地記得它的每一種色彩,誰能把它講述得像那個瞬間一樣真實。校園民謠只是人們有意識的給定的一個名字。其實校園民謠的土壤永遠在那些心懷無限夢想的校園里。
這些音樂很多是已經離開校園的人唱給還在校園的人聽的,歌聲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想起了我們的校園生活,我們被音樂感動,在音樂中成長,校園的記憶是永遠難忘的,永遠!
在那片楓樹林里,那一束開敗百合花,遠望著那一條泥濘的小路,還有破舊的矮房,彈吉他的是誰?吹著口琴的又是誰?是誰,在風雨中等待?等待著那個心愛的人。湖光塔影的流光里,隱藏著多少暗語?白衣飄飄的女子,拉著油光的提琴,草坪上的歌聲唱著動人的旋律,還有不太純熟的吉他單音和斷斷續續的和弦,以及略帶沙啞的嗓門唱著《同桌的你》。幽靜的小路上依然有戀人相伴,通往教室的走廊上依然有散落的信片,躲在牆角的文科生為何而哭泣……成了沉浸在心底的又一次嘆息。校園民謠,有太多說不完的故事與秘密,卻是永恆的、不忘的初始……
以下是經典的一些校園民謠:同桌的你、睡在上鋪的兄弟、童年、大學自習室、窗外、橄欖樹、采蘑菇的小姑娘、青春舞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校園的早晨、蘭花草、、龍的傳人、明天會更好、讓我們盪起雙槳、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小草、踏浪、我是女生、中學時代、心願、七子之歌、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路燈下的小姑娘、校園的小路、夢駝鈴、輕舞飛揚、似水年華、青春無悔、白樺樹、往事、童年的小搖車、青春紀念冊、一生有你、朋友、戀戀風塵、月亮代表我的心、小白楊、一無所有、深呼吸、戀曲1990、讓世界充滿愛、白衣飄飄、卻上心頭、玻璃杯、未名湖是個海洋、老屋、單車歲月、彩虹、那些花兒、完美世界、讓淚化作相思雨、班長、今天我們要走了、最美……

❻ 什麼是校園民謠

你好我是校園民謠吧 吧主
內地狹義的定義就是為青春留下一個記憶,留下一份紀念。因為每個人都有過校園生活,這也是我當初發起做校園民謠的初衷。
【民謠知識】 想了解民謠知識的朋友請在這里找 http://post..com/f?kz=53574122

❼ 怎樣才算是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就是用校園里發生的事情來創作的歌曲 .
狹義的定義就是為青春留下一個記憶,留下一份紀念。因為每個人都有過校園生活,這也是創作校園民謠的初衷。

1 七十年代:校園民謠 經典歌曲:《蘭花草》《鄉愁》《歸人沙城》《拜訪春天》《廟會》《雨中即景》《橄欖樹》

代表人物:施孝榮 王夢麟 齊豫 劉文正

在七十年代,校園歌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由於政治上和社會的原因,它首先在我國的最南部的寶島台灣,開始了悄悄的萌芽,它這個時候有了一個比較通俗話的「小名」--校園民謠。

"民謠"的意義在這里被泛化了,傳統意義上的台灣民謠淵源應該是屬於當地土著居民的台語山歌的,當然大陸東南沿海赴台的先民們帶去的民歌也是重要的一支。正是這些因素的輾轉和融和,孕育了純真質朴的本土歌謠,比如曾廣為流傳的《思想起》、《高山青》,雖然劉雪庵、賀綠汀、陳蝶衣這些我們熟悉的名字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已顯年代久遠,但《秋水伊人》、《香格里拉》等民歌經典卻仍然在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讓人回味。

民謠本土文化:刻不容緩

民謠轉向校園還是有一番曲折的。台灣特殊的環境是人所共知的,首先曾經被日本侵佔過,受日本文化影響,它的低吟淺唱風格與日本音樂有著一定的「干係」。其次又由於深受美國的庇護,美國文化印記較深。再加之舊上海泊去的「十里洋場夢曲」可以說是泥沙俱下,層次各異,音樂的糅合很復雜,

這種歐美音樂的狂潮達到了一個極至--崇洋媚外現象和流行的靡靡之音盛行--一個逆反的結果應運而生:強調自我的表達理念反而深入人心,後者直接促使了校園民謠的誕生。

畢竟,本土文化的覺醒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境地了。

1975年6月6日,以餘光中、徐志摩等詩人的詩為歌,楊弦與胡德夫在台北中山紀念堂舉行"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成為校園民歌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而這次演唱會所推出的9首歌曲均被收錄進楊弦於同年出版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這張專輯也標志著民歌運動的正式開端,民歌時代由此正式開始。

1976年12月3日,歸台的青年畫家李雙澤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向在場觀眾大聲質問:"為什麼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們自己的作品在哪裡?"他向觀眾席投擲可樂瓶,並激憤地大喊"唱自己的歌"。台下的大學生立刻吶喊,贊同的聲音喊成一片。這就是校園民歌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李雙澤代表所有熱愛音樂並且極富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喊出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為有力的聲音。

音樂的變革首先從校園了開始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校園里的歌曲才帶動了台灣音樂發展。運動初期的作品首先是向名人「借刀」的:有新文學史上的巨匠胡適、徐志摩,也有正當其時的名家餘光中、鄭愁予等,在音樂上打破了以往舊上海和傳統台灣歌謠的限制,突出作品簡單平實、琅琅上口的曲風,還借鑒了大量西洋樂器,融會貫通,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台灣國語民謠形式,唱自己的歌。開始風雅一時。

這首《蘭花草》的歌詞源自胡適的詩作《希望》。這首早年曾流傳北大的詩歌,隨著胡適先生的暮年也漂泊到了台灣,它那偏重小女生的單純語氣,憑著它的清新和詩意,更帶著幾分童趣與童貞,很快被流傳開來。

君子愛與蘭花為伍,不知道的人很難把它和一個男人聯系起來。胡老先生那淡淡的赤子情懷,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濃濃的思鄉情。

這也是為什麼,聽劉文正這樣的聲音唱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一點也不覺得太奶油,因為你可以感覺到他在演繹真誠。

除了胡適,台灣詩人餘光中是民歌運動中的另一個文學大腕。1974年,餘光中應香港中文大學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在香港的十年間,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安穩、最舒服、最愉快的日子。也是餘光中在散文方面取得新進展的重要時期,他自己戲謔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

《鄉愁》餘光中詞楊弦曲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

餘光中說:我的鄉愁,不是同鄉會式的,不是關乎某省、某縣、某村。因為鄉愁可以升華或者普遍化成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託。所以這樣說來,鄉愁就不完全寄託在地理上的某一點,它不僅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歷史的,可以說歷史的鄉愁,文化的鄉愁。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這首寫於1972年的《鄉愁》傳遍大江南北。《鄉愁》是台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民共有的思鄉曲,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餘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成為風靡一時的校園歌曲的濫觴,也廣為祖國大陸同胞所喜愛。餘光中承認,他的詩歌在赴美期間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比較注意節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譜曲

2 七十年代:校園民謠 民歌金韻獎應運而生

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餘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成為風靡一時的校園歌曲的濫觴,也為祖國大陸同胞所喜愛。餘光中承認,他的詩歌在赴美期間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比較注意節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譜曲。

由於許多的學子紛紛投入了民歌的詞曲創作,民歌金韻獎則應用而生。從1976年起,台灣新格唱片公司連續四年舉辦了"金韻獎"民歌比賽,真正使得民歌開始轉向校園傳唱,直至風行。當時,金韻獎的規定是「高中以上在學青年」方能參加,參賽曲目全部要求原創,提倡清純質朴的風格,它真正使得民歌廣為傳唱的,深入校園。又以校園為依託反過來又使民謠得以風行,同時,大批有才華的校園歌手脫穎而出,加入到民歌創作的隊伍中。所以盡管大部分歌曲中唱的是具有鄉村風格的民歌,但人們卻將這些歌曲稱為台灣校園歌曲。草地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抱著吉他輕聲彈唱,成為七十年代末台灣校園生活的一大特色。

在民歌鼎盛時期,有不少大紅大紫的作品,相信許多人到現在還是耳熟能詳,施孝榮的《歸人沙城》、《拜訪春天》,王夢麟《廟會》、《雨中即景》,齊豫《橄欖樹》等等。

進入七十年代後,校園民謠成了這樣一種音樂現象:它首先被那些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校園歌手們所吟唱、使之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各個高等學校,然後因為一個成功的商業運作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並產生了極大反響。校園民謠,它記錄了一個時代、一種學校的文化氛圍、一代莘莘學子的夢想與追求和對易逝的青春歲月的懷念。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音樂整個是簡朴的民謠風格,與美國流行音樂和早期迪斯科極為類似,他們的內容「是以貼近生活」為特色的。

這個時期的大陸,由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只有少兒校園歌曲是一枝獨秀。

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梁茂春說:「『文革』當中的兒童歌曲受到了一種畸形的發展,就是整個被政治化了,兒童歌曲也同樣是高的、快的、響的、喊叫的表現一種特殊的情緒。但是有些作曲家在這樣的條件下寫出了一些比較好的兒童歌曲,比如說《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曲,同樣是歌頌領袖歌頌共產黨,但是在形象上比較生動、比較活潑,能夠反映兒童的特點。這大概是『文革』期間最有代表性的兒童歌曲了。」

❽ 有哪些經典懷舊校園歌曲

《同桌的你》、《睡在上鋪的兄弟》、《童年》、《外婆的澎湖灣》、《內一生有你》。

1、《同容桌的你》。

《同桌的你》是老狼1994年演唱的一首歌曲(校園民謠代表作),由高曉松作詞、作曲、編曲。收錄於1995年5月發行的專輯《戀戀風塵》中。

2、《睡在上鋪的兄弟》。

《睡在上鋪的兄弟》是老狼的歌曲之一。由高曉松作詞、作曲,收錄在大地唱片1994年發行的合輯《校園民謠》中。這首歌曲是老狼的代表作品之一。

3、《童年》。

從1974年到1980年的頂峰期,台灣共產生了300多首校園歌曲,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羅大佑的《童年》。

4、《外婆的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是根據潘安邦童年在澎湖與外婆祖孫情深的故事改編,是歌手葉佳修第一次為潘安邦填詞譜曲的歌。

5、《一生有你》。

《一生有你》是水木年華演唱的一首歌曲,由盧庚戌作詞作曲,李延亮編曲,歌曲發行於2001年9月26日,收錄於專輯《一生有你》。2002年該歌曲獲得第九屆中國歌曲排行榜十五大金曲獎,水木年華也因此獲得了最佳新人獎。

❾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

作者:郭敬明 發表日期:2003-07-07 閱讀次數:176 次

我喜歡的音樂是兩個極端——搖滾和校園民謠。我記得我第一次這么說的時候的確有人伸手過來摸我的額頭看我是不是發燒。
我有六盤心愛的CD,《校園民謠1》,《校園民謠2》,《高曉松作品集》,以及麥田公司的紅白藍系列。朴樹的白色孤獨,葉蓓的藍色憂傷和筠子的紅色激情。
我總是覺得中國五四時期和90年代初的大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五四時期有轟轟烈烈的詩歌運動,到了90年代,還有大學生為了海子的死亡而焚燒詩集以悼念。於是海子極其慘烈的死亡也隨之有了光環。90年代還有高曉松。只是我們喜歡稱他為搞笑松而已。
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來界定高曉松的音樂。我也不知道聽慣了重金屬的自己為什麼突然對那麼柔軟的音樂著迷。我記得我最初把高曉松的作品集借給我的朋友聽的時候,他回答我,好是好,不夠味兒,沒搖滾帶勁。朋友的回答讓我跌破眼鏡。可我卻是真正感受到那些哀傷清淡的旋律裡面所蘊藏的激情,如同夜晚大海的黑色波浪,一波一波朝我內心深處打來,雷霆萬鈞。就像杜拉斯曾說過的「潮水匆匆退去又急急卷回」。給我更多沖擊的還有他的歌詞。我喜歡的作詞人有三個,高曉松,何訓田,林夕。有樂評人曾經說過,有了這三個作詞的人,所有的詩人都該感到慚愧。何訓田的歌詞需要欣賞的人有強烈的西藏氛圍來支撐,而林夕的詞太偏重於城市裡精緻的愛情。而高曉松的詞可以在晚上聽,可以在白天聽,可以夜色闌珊時聽,可以在陽光明媚時聽。小A曾經笑著說高曉松的歌像是萬金油,百病皆治。我說不對,他的歌太老的人不能聽,太小的孩子不能聽。因為高曉松的歌詞里總是會流淌著一條青春的河,時光蔓延,哀傷彌漫,輕而易舉地就能將人覆蓋。拿給小孩子聽他還不知道是青春,拿給老人聽他們想起了青春應該是民國時的水深火熱,至於什麼青春的憂傷之類的我想和他們八竿子也打不上。我總是喜歡設想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已經大學畢業,每個人都在生活的夾縫里謀取營生,每天穿著整齊的西服穿行於石頭森林的時候,突然聽到諸如筆記本,考試,英語語法,寢室窗前的美麗香樟,同桌的漂亮女生,食堂門口常看見的帥氣男生,心愛的書包,不及格的成績單,畢業紀念冊,足球場等這些詞語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停下腳步,有多少人會湧出淚水。
然後是老狼。老狼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流浪歌手的氣質。我一直都記得老狼在《流浪歌手情人》里哼唱「你只能一再的一再的一再的相信我」時,表情與聲線是如何的哀傷與清澈。老狼的歌聲像是一本日記,他就一頁一頁地將他的和我們的成長撕給我們看,於是相同的年輕和憂傷浸染了當時大部分的大學生。比如他唱的給女生寫的情書,好兄弟彼此猜硬幣,午夜哀傷的電影,彈吉他的流浪歌手。當初最早聽他唱歌的人已經長大了,還沒長大的我們繼續聽他的歌。「那天黃昏,開始飄起了白雪,憂傷開滿山崗,等青春散場,午夜裡的電影,寫滿古老的戀情,在黑暗中,為年輕歌唱。」戀戀風塵,戀戀風塵。
一直以來我偏愛葉蓓,那個迎風吟唱的藍色歌手。說是「偏愛」是因為從對校園民謠的貢獻來講葉蓓的確比不上高曉松和沈慶。但是我喜歡。我最早接觸校園民謠就是聽的葉蓓,比老狼都還早。我記得第一次聽到葉蓓唱歌是在一條喧囂的大馬路上。我經過一家叫「麥田風暴」的音像店,裡面在放葉蓓的《B小調雨後》。一瞬間我停留下來,身邊所有的喧囂都立刻退得很遠,包括那輛囂張叫嚷了很久的灑水車,空氣里只有她空靈的聲音輾轉迴旋。旋律以血液的形式汩汩地流進我的身體。我覺得自己的身子像是誇父,一瞬間身體有變成山脈變成大海的沖動,皮膚上有開滿離離的野花的激情。身體消失,靈魂飛升。就是這樣,有點像佛經中的頓悟或者立地成佛。
葉蓓是個朴實無華且低調的歌手,我不知道這種性格在一個歌手身上究竟是一種優點還是一種缺點。葉蓓是聲樂專業的本科學生,可是她很少炫耀這些的確值得她炫耀的東西,她也很少賣弄她輕而易舉就達到的高音C,她就是那麼安靜而憂傷地唱,沒有喧囂和做作,如同月光下的湖泊,平靜,但有著令人眩暈的銀色漣漪。
之後我開始生活在白衣飄飄的年代。我穿越整個城市找遍了所有的校園民謠,然後就瘋了一樣地聽。可是看看那些CD的出版日期,背後總是寫著1995。這代表著什麼輪不到我說,我只能說我以後很難買到新的校園民謠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那個時候的大學生是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有唯美而憂傷的旋律來當做日記本,記錄所有高昂或者哀傷的青春。
說到青春我想起沈慶,他的那首《青春》總是讓我念念不忘。有些時候生活真的就像他說的一樣:「青春的花開花謝讓我疲憊卻不後悔,四季的雨飛雪飛讓我心碎卻不堪憔悴。淡淡的雲淡淡的夢,淡淡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雨淡淡的淚,淡淡的年年歲歲。」我想我到了很老很老的時候,老得幾乎可以隱入落日的余輝的時候,我也會記得,年輕的自己曾經很喜歡過一首叫《青春》的歌。因為這首歌就是我的青春凝聚成的油畫,我的整幅青春光彩奪目。我曾經在一個談話節目上聽到沈慶這么評價自己:青春的記錄者。不管他記錄的是誰的青春,總之我很喜歡並且很贊賞這種定位。他用音樂當做紙筆,寫下大學時代的憂傷。就像他唱的那樣:「我要埋下所有的歌,等它們被世間傳說。」
另外一首《青春》是筠子唱的。我只記得那裡面的吉他聲有著讓人落淚的破碎,恍惚的旋律,下雨的黃昏時分的冷清街道,路人空洞的眼神,一切都貫穿著舊電影昏黃的色調。筠子的聲音高昂嘹亮,可是卻有著憂傷的嘶啞,如同水晶杯子上的裂痕,聽著筠子的聲音我總會想到石康的話:「我看見一陣一陣尖銳的憂傷劃過我的心臟」。《青春》裡面有一句歌詞:我臉上蒙著雨水就像蒙著幸福。當我聽到筠子用夢囈一樣的聲音唱出這句歌詞的時候,我聽到了青春在天花板上扇動翅膀的聲音,像是藍天上嘹亮宣言。這讓我想起我看到過的一篇樂評《十三樓的折翼天使》。裡面所有的文字都浸染著一種情緒——孤獨。筠子就給我這樣的感覺,不,應該說所有的校園民謠歌手都給我這樣的感覺。那些書寫青春歌唱青春的人都離開學校了,他們意識到自己遠離了自己清澈的柏拉圖,於是他們拒絕離開,於是社會的喧囂拋棄了他們或者說他們拋棄了社會的喧囂。於是他們就孤獨了。這就有點像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他不想離開童年,於是他的夥伴長大了,他一個人留在了永無島,於是他成了一個最孤獨的孩子。高曉松他們的孤獨是一種城市裡的孤獨。就像莫文蔚在《十二樓的莫文蔚》里宣揚的寂寞一樣。
莫文蔚是商業流行歌手裡面我很喜歡的一個,她在《十二樓》里准確地演繹出這個飛速發展的後工業時代給人們投下了怎樣孤獨的暗影。我想高曉松他們的孤獨也一樣。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遠離他們依戀的純真年代。我想起一個我記不起名字的愛爾蘭歌手的歌:整個城市在旋轉,可是我轉來轉去總是孤獨;喧鬧的燈火照亮了一切甚至夜幕,可照不亮我手心的孤獨;我們的青春無情地飛逝,年老的我啊依然孤獨;最後我進了天堂,可天堂里孤獨的我依然跳著孤獨的舞步。
我想把孤獨的內容演繹得最生動的還要數朴樹了,那個白色的寂寞歌手。《那些花兒》里清晰的流水聲音讓我想起時光的荏苒,一起長大的朋友分散到天涯,距離的隔斷真的讓大家做到了「老死不相往來」。青春不再,光陰不再,麻木鋪天蓋地,湧入血液心臟骨髓。大多數人習慣了,接受了,屈服了,只有朴樹不,於是他用帶著哭聲的歌問道:「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然後有人聽見,然後更多的人聽見了,於是大家一起重新痛。「新的人間,化裝舞會,早已經開演,好了再見」。朴樹說他夢到一個孩子在路邊的花園哭泣,因為他心愛的氣球丟掉了。我知道那個孩子就是那些校園里孤獨行走的歌手,高曉松,沈慶,葉蓓以及他們和她們,但我不知道那個丟失的氣球代表著什麼,我也不知道那個氣球最終飄到了什麼地方。
高曉松們的低調已經是對社會的一種退讓,可是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似乎還不滿意,於是校園民謠被逼到了死角。以前校園民謠有商業價值,於是唱片公司也樂得賺錢,當校園民謠不再有號召力的時候,於是就有了「1995」的大裂谷。斷裂,掙扎,消失。沈慶現在是一家音樂網站的總裁,西裝革履地出入任何場合。當我看到沈慶在一個談話節目上穿著西裝唱《青春》的時候,想想那個毛衣牛仔褲的沈慶真的是恍如隔世。高曉松寫書拍電影去了。老狼沒有了消息,偶爾會在某某大學的校慶上看見他,可是臉上早已沒有了年輕的飛揚,眼角的滄桑讓人唏噓。那天在一個采訪中老狼說自己對未來還沒有方向,於是我想起了他當初唱《月亮》時迷茫的樣子:「我說什麼我說什麼,我為什麼我為什麼唱起了歌」。而葉蓓則在華納公司唱情歌,聽著她唱什麼「你的懷抱」「回憶忘不掉」之類的東西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再想起她唱「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了。不過葉蓓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她還會唱「很舊很舊的風在天上」。而庾庚戌呢?我只記得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沒唱校園民謠了,我在做設計,因為我要吃飯。「因為我要吃飯」,?

熱點內容
叫老師 發布:2025-08-04 12:44:46 瀏覽:432
新時代師德師風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04 11:14:27 瀏覽:685
八年級上冊物理總復習 發布:2025-08-04 10:50:13 瀏覽:847
軍師生 發布:2025-08-04 09:22:14 瀏覽:41
班主任工作經驗收獲及感悟 發布:2025-08-04 09:13:20 瀏覽:583
傳說的教師 發布:2025-08-04 05:09:14 瀏覽:445
祁東教師招聘 發布:2025-08-04 03:08:14 瀏覽:453
大專數學教材 發布:2025-08-04 02:41:14 瀏覽:554
課程教學研究雜志 發布:2025-08-04 01:56:59 瀏覽:573
最便宜的手機多少錢 發布:2025-08-04 01:39:27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