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物理總復習
A. 八年級上物理復習提綱
八年級上物理復習提綱
(1)聲現象
1.物理學是研究聲、光、熱、電、力等的物理現象。
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遞聲音。
3.聲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調: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快,音調越高。
②響度: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體的材料和結構決定,不同物體的音色不同。
4.人們聽到聲音的基本過程:
①鼓膜的振動 → 聽小骨及其他組織 → 聽覺神經→ 大腦
②頜骨、頭骨 → 聽覺神經 → 大腦
5.聲音的作用:傳遞信息和傳遞能量(能舉例說明)
6.凡是影響人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聲音都是雜訊。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 dB。
(2)光現象
1.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 v = 340 m/s
3.元電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點知識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如:激光引導掘進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準時用到的「三點一線」、小孔成像等都是運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陽、螢火蟲等。
○2人造光源:如電燈、手電筒、蠟燭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4.光在任何物體的表面都會發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線、法線、反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同面)
②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光的折射規律:
①光從空氣進入其他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②光從其他介質進入空氣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平面鏡成像特點:
①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等大)
②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於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等距)
③像與物體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垂直)
④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虛像)
6.在光的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7.反射有兩種: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能舉例說明)
8.紅外線的作用 紫外線的作用。
① 紅外線搖控
①殺菌作用
②紅外線夜視儀
②使熒光物質發光來判斷物質的真假
③探測病人的健康情況
③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幫助鈣的吸收
9.光譜太陽光分解成為:紅、橙、黃、綠、藍、靛、紫。
(3)透鏡及其應用
1.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
2.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
3.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4.能找出主光軸、焦點、焦距。
5.物距(u):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 像距(v):像到凸透鏡的距離。
凸透鏡成像規律:
1.二倍焦距以外,倒立縮小實像;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倒立放大實像;
一倍焦距以內,正立放大虛像;
成實像物和像在凸透鏡異側,成虛像在凸透鏡同側。
2.
凸透鏡成像規律表格
物體到透鏡的距離u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虛實 像到透鏡的距離v 應用實例
u>2f 縮小 倒立 實像 2f>v>f 照相機
u=2f, 等大 倒立 實像 v=2f
2f>u>f 放大 倒立 實像 v>2f 幻燈機
u=f 無 無 無 平行光源:探照燈
u<f 放大 正立 虛像 無 虛像在物體同側 放大鏡
為了研究各種猜想,人們經常用光具座進行試驗。
蠟燭,凸透鏡,光屏應盡量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
結論:一倍焦距分虛實,二倍焦距大小。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實像都是倒立的,虛像都是正立的。
6.照相機: u > f 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幻燈機:f < u < 2f 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顯微鏡:目鏡:起放大作用;物鏡:f < u < 2f 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望遠鏡:目鏡: 起放大作用;物鏡:u > 2f , 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7.知道近視眼和遠視眼形成的原因。 矯正:近視眼用凸透鏡矯正(凸透鏡為負);遠視眼用凹透鏡矯正(凹透鏡為正)。
8.透鏡焦度:Φ=1 / f ( f:焦距)
(4)物態變化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單位:攝氏度( ℃ )規定: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 ; 沸水的溫度為100℃
2.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製成的。常用的液體有水銀、酒精、煤油等。 3.溫度計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沒在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讀:
○1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後再讀數;
○2讀數時玻璃泡不能離開液面;
○3讀數時眼睛要與溫度計液柱上表面相平。
4.體溫計: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將水銀甩下去。
5.物態變化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
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
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熱。
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
物質由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升華;升華要吸熱。
物質由氣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華;凝華要放熱。
6.常見的晶體有冰、海波、各種金屬;
非晶體有蠟、瀝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別出晶體與非晶體的熔化和凝固圖象。)
7.晶體在熔化過程中要吸熱,但溫度不變;在凝固過程中要放熱,但溫度不變;同種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要吸熱,溫度不斷上升;在凝固過程中要放熱,溫度不斷下降。
8.汽化有兩種方式:沸騰和蒸發。
1).沸騰:
a.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
b.沸騰條件:①達到沸點; ②繼續加熱。
c.沸騰時的特點:液體在沸騰時要吸熱,但溫度不變
2).蒸發:
a.定義:在任何溫度下,只發生在液體表面的氣化現象。
b.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空氣流動越快,蒸發越快; 液體溫度的高低:溫度越高,蒸發越快; 液體表面積的大小: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
c.蒸發有致冷的作用。
9.液化有兩種方式: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10.能解釋日常生活中各種物態變化現象。
如:霧、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種「白氣」、窗邊的冰花、衛生球變小、燈管變黑、燈絲變細、冰化成水、鐵水濤成鋼件等。
11.水的沸點與大氣壓有關:氣壓越高,沸點越高。(海拔越高,氣壓越高,沸點越高。)
一、電荷
1、電荷
帶電(荷):摩擦過的物體有了吸引物體的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荷)。
摩擦過的物體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就是摩擦起電現象。
兩種電荷: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
電荷相互作用的規律: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裝置。原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
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簡稱電荷。單位:庫侖(C)
2、原子的結構 原電荷
原子結構: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電子圍繞原子核高速運動。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所有核外電子總共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對外不顯帶電的性質。
人們把最小電荷叫做原電荷。1e=1.6×10-19C,任何帶電體帶的電荷都是e的整數倍。
3、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
善於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常見導體: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酸、鹼、鹽溶液等。
不善於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常見絕緣體: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夠自由移動的電子叫自由電子。金屬導電,靠的就是自由電子。
4、摩擦起電的實質
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不同的物體約束電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電過程中,約束電子能力弱的物體因為失去電子,有了多餘的正電荷而帶上了正電,約束電子能力強的物體因為得到電子,有了多餘的電子而帶負電,兩個物體所帶電荷是等量異種電荷,電荷總量沒有發生改變。
二、電流和電路
1、電流
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電路中有電流的時候,發生定向移動的電荷可能是正電荷,也可能是負電荷,還可能是正負電荷同時向相反的方向發生定向移動。把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
按照這個規定,當電路閉合時,在電源外部,電流是從電源正極經過用電器流向負極。
2、電路的構成
用導線把電源、用電器、開關連接起來就組成了電路。只有電路閉合時,電路中才有電流。電源是提供電能的裝置,用電器是消耗電能的裝置。
3、電路圖:用規定的符號表示電路連接情況的圖,叫做電路圖。
4、三種電路:①通路②開路③短路
三、串聯和並聯
1、串聯和並聯
串聯:把元件首尾相連,然後接到電路中。
並聯:把元件兩端分別連在一起,然後接到電路中。
2、識別電路串、並聯的常用方法:
①電流分析法:在識別電路時,電流:電源正極→各用電器→電源負極,若途中不分流,用電器串聯;若電流在某一處分流,每條支路只有一個用電器,這些用電器並聯;若每條支路不只一個用電器,這時電路有串有並,叫混聯電路。
②斷開法:去掉任意一個用電器,若另一個用電器也不工作,則這兩個用電器串聯;若另一個用電器不受影響仍然工作,則這兩個用電器為並聯。
③節點法:在識別電路時,不論導線有多長,只要其間沒有用電器或電源,則導線的兩端點都可看成同一點,從而找出各用電器的共同點
④觀察結構法:將用電器接線柱編號,電流流入端為「首」電流流出端為「尾」,觀察各用電器,若「首→尾→首→尾」連接為串聯;若「首、首」,「尾、尾」相連,為並聯。
⑤經驗法:對實際看不到連接的電路,如路燈、家庭電路,可根據他們的某些特徵判斷連接情況。
四、電流的強弱
1、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
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單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2、電流表的連接
①電流表必須和被測的用電器串聯;②電流從電流表的正(紅)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黑)流出。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測量值。
3、電流表的讀數
①實驗室用電流表有兩個量程,0—0.6A和0—3A,測量時,必須明確電流表的量程。②確定電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盤的一個小格代表多大的電流(選用0—3A量程時,每個小格代表0.1A)。③接通電路後,看看錶針向右偏過了多少個小格,就能知道電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都相等:I=I1=I2=I3=……
並聯電路中,幹路中的電流等於各個支路電流之和:I=I1+I2+I3+……
B. 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如下:
一、長度與時間的測量
長度的單位:
-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
- 其他單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
- 換算關系:1km=1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
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
-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 注意刻度標尺的零刻度線、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 測量時刻度尺的刻度線要緊貼被測物體,位置要放正,零刻度線應對准所測物體的一端。
- 讀數時視線要垂直於尺面,對正觀測點。
時間的單位:
- 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
- 其他單位包括:小時、分。
- 換算關系:1h=60min;1min=60s。
二、誤差
- 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
- 特點:誤差不能消除,但應盡量減小。
- 產生原因:與測量儀器、測量方法、測量的人有關。
- 減少誤差的方法:
-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 選用精密測量工具。
- 改進測量方法。
- 誤差與錯誤的區別:誤差不是錯誤,錯誤不該發生且能夠避免,而誤差永遠存在且不能避免。
C. 初二物理知識點整理
學習從來無捷徑,循序漸進登高峰。如果說學習一定有捷徑,那隻能是勤奮,因為努力永遠不會騙人。學習需要勤奮,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奮。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 物理上冊知識點復習提綱
第1節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包括使運動的物體靜止、使靜止的物體運
動、使物體速度的大小、方向發生改變;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學中通常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在受力物體上沿著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
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越長。有時還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
4、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第2節彈力
1、物體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來的形狀的特性叫做彈性。
物體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叫做塑性。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不能完全復原。
彈力是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2、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測力計。
彈簧測力計原理:彈簧受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彈簧測力計結構:彈簧、掛構、指針、刻度牌、外殼。
彈簧測力計使用:使用前:①觀察它的量程(測量范圍),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過它的
量程。②觀察分度值,即認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檢查它的指針是否指在「0」刻度,測量前應該把指針調節到指「0」的位置上。
測量時:注意防止彈簧指針卡住,沿軸線方向用力。
讀數時:視線與刻度面垂直。
第3節重力
1、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G=mg。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G——重力——牛頓(N)
M——質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確的情況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應用:重垂線
4、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重心。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初二年級上冊期中物理知識點 總結
一、長度
任何測量都需要單位,長度的單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單位,注意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長度測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觀察零刻度線、分度值及測量范圍。
二、時間
時間主單位是秒(s),時間的單位還有分(min)、小時(h)測試時間的工具有手錶、機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 方法
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裡,是否磨損),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兩條相鄰的最小刻度線間的距離,它決定著刻度尺的准確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
讀數時,視線與尺面垂直。
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錄時,結果應包括讀數和單位兩部分。
八年級上學期物理知識點總結蘇科版
第一節浮力
一、浮力
1.浮力: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物體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符號:
3.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G-F
4.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5.浮力的施力物體:液體
6.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受到氣體對物體的浮力。
二、浮力的產生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物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力。
2、浮力是液體對物體的壓力的合力。
三、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實驗方法------控制變數法。
2、實驗結果表明
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第二節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2.數學表達式:=
3.用於計算的導出式:
4.適用范圍:液體和氣體
二、關於阿基米德原理的討論
1.區分:浸沒、浸入、浸在、沒入;
2.。------液體的密度
——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
3.——決定式
表明浮力大小隻和、有關,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密度,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及物體在液體中是否運動等因素無關。
第三節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
一、物體的浮沉條件
1.浮力與重力的關系
上浮:F浮>G懸浮:F浮=G
下沉:F浮
2.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間的關系
研究條件:實心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受重力和浮力。
浮力:=g;重力:G=g
3.浮沉條件的討論
(1)上浮和下沉是不平衡態;
懸浮和漂浮是平衡(靜止)態
(2)上浮、下沉和懸浮:=V;
(3)空心物體運用浮沉條件時可以用物體的平均密度與液體密度比較
二、浮力的應用
1、我國古代對浮力的應用
獨木船、浮橋、孔明燈、以舟稱物、以舟起重等。
2、現代應用
輪船
(1)工作原理:將鋼鐵製成空心的輪船,可以排開更多的水,漂浮在水面上。
(2)排水量():
輪船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
潛水 艇
(1)模擬潛水艇:用注射器向密封的瓶內打起,將瓶內的水排出,瓶向上浮起
(2)工作原理:靠改變自身重力上浮和下潛。
氣球和飛艇:內部充有小於空氣密度的氣體
工作原理:靠空氣浮力升空
三、注意區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1.上浮、漂浮、懸浮;
2.物重G與視重G視;
3.物重G與物體排開的液重G排液;
4.物體質量m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m排;
5.物體的密度ρ物與液體的密度ρ液;
6.物體的體積V物、物體排開液體積V排、物體露出液面的體積V露。
初二物理知識點整理相關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識點大總結
★ 初二物理所有知識點匯總
★ 初二物理知識點匯總
★ 初二物理力的知識點總結
★ 初二物理知識點歸納總結(3)
★ 初二物理下冊重點知識點總結
★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 初二物理上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 初二物理上冊知識點必背總結
★ 初二基礎物理知識點大全
D. 初二物理知識點歸納
對世界上的一切學問與知識的掌握也並非難事,只要持之以恆地學習,努力掌握規律,達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學習需要持之以恆。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 物理上冊知識點復習提綱
第一章機械運動
常考點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位置改變(關鍵抓住五個字「位置的變化」)
2.運動的描述
參照物:描述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選定的標准物體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選不同的參照物,對運動的描述可能不同
3.運動的分類
勻速直線運動:沿直線運動,速度大小保持不變;變速直線運動:沿直線運動,速度大小改變。
4.比較快慢 方法 :時間相同看路程,路程長的快;路程相同看時間,時間短的快
5.速度(常考點)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公式:v=s/t
單位:m/s、km/h;關系:1m/s=3.6km/h;1km/h=1/3.6m/s
6.勻速直線運動
特點:任意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與時間路程變化無關
7.描述運動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義:反映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測量
原理:v=s/t
工具:刻度尺、秒錶
需測物理量:路程s;時間t
注意:一定說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時間)
9.路程時間圖像速度時間圖象
初二年級上冊期中物理知識點 總結
一、溫度
1、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單位:
①國際單位制中採用熱力學溫度.
②常用單位是攝氏度(℃)規定:在一個標准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換算關系T=t+273K
3、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溫度計構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內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③分類及比較:
分類
實驗用溫度計
寒暑表
體溫計
用途
測物體溫度
測室溫
測體溫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體
水銀煤油(紅)
酒精(紅)
水銀
特殊構造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
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
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
④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並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准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後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 面相 平.
練習:◇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溫度變化相同時,體積變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細的目的是: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柱變化大,兩項 措施 的共同目的是:讀數准確.
八年級物理學習技巧
一、學好物理的重要性
1、物理是一門基礎科學,他揭示了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我們生活當中會遇到自然現象,那麼這些現象是怎樣發生的呢?我們可以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比如說為什麼天上能夠下雨,而又什麼又會下雪?冬天的時候家裡的窗戶上為什麼會有霧氣或是結冰?學習了物理我們就能夠解釋這些現象。
2、物理學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廣泛的應用。比如說,我們家家都用電,那麼電怎麼來的呢?家裡有電燈,冰箱,電視等等電器,還有開關,插座,他們之間是怎麼連接的?為什麼有時候會跳閘呢?為什麼有的電器很耗電呢?只有我們學習了物理才能了解這些知識,並且將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3、學好物理可以使我們正確並深刻的認識我們身邊的事物,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比如當我們要裝卸貨物時,我們可以利用簡單機械-斜面將貨物搬到車上,這樣可以省力。又比如汽車輪胎上有花紋可以增大摩擦,而自行車輪軸要加潤滑油是為了減小摩擦,這些都是我們利用物理知識幫助我們提高生活質量的例子。
二、怎樣學好物理
1、首先要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的老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物理的學習。有的同學認為物理很難,越學越覺得自己對物理失去了興趣,這時候要學好物理就有一定難度了,所以我們首先要保持、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那麼怎麼提高呢?首先要帶著求知的渴望進入物理的世界。物理學習是一個探求未知的過程。要懷著好奇和求知來學習物理。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現象用物理的知識解釋,慢慢就會發現物理學習的樂趣。然後在平時的閱讀中發現物理的奧妙。我們一直都聽說的一個 故事 ,牛頓在樹下,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翻開久遠的歷史,看看科學家們的奮斗史,看看巨人的智慧。尤其是物理課本,那些公式不會再是枯燥的記憶,你要探求其中的奧妙。對於推理過程等等,你都要仔細琢磨。最後我們應該明白學習物理並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也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它更加不是老師、家長給我們的任務。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習它可以解釋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它是有用的,而且離我們也並不是很遙遠,對這些現象的分析研究,會使我們感覺物理不是書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生動有趣的。
初二物理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識點大總結
★ 初二物理所有知識點匯總
★ 初二物理知識點歸納總結(3)
★ 初二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 初二物理下冊重點知識點總結
★ 初二物理上冊知識點歸納總結
★ 初二物理上冊知識點必背總結
★ 初二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