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七中學
⑴ 青島七中資料
青島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歷史,在中國教育史上是誕生女子學校較早的城市。當外國軍艦的炮口轟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後,清政府為形勢所迫,於19
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不得不實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學,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向來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學校興起之路是緩慢而步履艱辛的。
青島成為德國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後,外僑來青人數不斷增多,他們攜婦將雛、漂洋過海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於子女教育尤為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應運而生。據1924年《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記載:青島最早的女學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稱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教員12人都為天主教的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僑民之女,實行寄宿制,學費350餘元。其學費的昂貴在當時老百姓眼裡可稱得上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國教育為標准。(提起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小簡愛飽受虐待和歧視生活了十年的羅沃德學校。)其辦學宗旨是「以陶冶品性,養成適應他日社會各階級之婦人為宗旨」,所學科目有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對家事教育特別注重,像家政學、裁縫、刺綉、繪圖、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科目都要學習,以培養歐洲式淑女作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島第一所女子中學———美懿書院設立。美懿書院又稱淑範女學,是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善會創立,最早附設於禮賢書院,1910年從禮賢書院遷出,獨立成為女子學堂。當時的教員僅4人,德籍和中國籍女教員各2名,學生20人。1915年停辦。日本佔領青島後,於1916年4月創辦了青島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華高等學堂內,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學歷。課程有修身、日本語、漢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家事、縫紉等,後遷址於若鶴山下(即今天的貯水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最著名的女子中學有3所———公辦的青島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聖功女中。這些女校培養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茲心是文德女中學生,著名的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經是市立女中的學生。女校學生很多還是體壇驍將,成為青島體育界出類拔萃的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子排球隊和女子籃球隊都產生在這3所女子中學。
女中任教的教師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陳翔鶴來青島市立中學任語文教師,同時在市立女中兼課。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聯創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於青島文德女子中學任初中國文教師。1932至1934年,許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銘洗任青島聖功女中校長。
當然,能夠上這3所女校的女學生都有優越的家庭和生活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經過這3所學校培養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龍附鳳的砝碼。還有的更是中學一畢業,就找個好人家嫁了,成為「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立女中改名為青島第二中學。1952年11月11日,青島私立中學由國家接收,聖功女中改為青島第七中學,文德女中改為青島第八中學。
青島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歷史,在中國教育史上是誕生女子學校較早的城市。當外國軍艦的炮口轟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後,清政府為形勢所迫,於19
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不得不實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學,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向來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學校興起之路是緩慢而步履艱辛的。
青島成為德國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後,外僑來青人數不斷增多,他們攜婦將雛、漂洋過海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於子女教育尤為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應運而生。據1924年《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記載:青島最早的女學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稱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教員12人都為天主教的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僑民之女,實行寄宿制,學費350餘元。其學費的昂貴在當時老百姓眼裡可稱得上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國教育為標准。(提起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小簡愛飽受虐待和歧視生活了十年的羅沃德學校。)其辦學宗旨是「以陶冶品性,養成適應他日社會各階級之婦人為宗旨」,所學科目有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對家事教育特別注重,像家政學、裁縫、刺綉、繪圖、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科目都要學習,以培養歐洲式淑女作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島第一所女子中學———美懿書院設立。美懿書院又稱淑範女學,是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善會創立,最早附設於禮賢書院,1910年從禮賢書院遷出,獨立成為女子學堂。當時的教員僅4人,德籍和中國籍女教員各2名,學生20人。1915年停辦。日本佔領青島後,於1916年4月創辦了青島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華高等學堂內,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學歷。課程有修身、日本語、漢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家事、縫紉等,後遷址於若鶴山下(即今天的貯水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最著名的女子中學有3所———公辦的青島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聖功女中。這些女校培養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茲心是文德女中學生,著名的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經是市立女中的學生。女校學生很多還是體壇驍將,成為青島體育界出類拔萃的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子排球隊和女子籃球隊都產生在這3所女子中學。
女中任教的教師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陳翔鶴來青島市立中學任語文教師,同時在市立女中兼課。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聯創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於青島文德女子中學任初中國文教師。1932至1934年,許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銘洗任青島聖功女中校長。
當然,能夠上這3所女校的女學生都有優越的家庭和生活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經過這3所學校培養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龍附鳳的砝碼。還有的更是中學一畢業,就找個好人家嫁了,成為「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立女中改名為青島第二中學。1952年11月11日,青島私立中學由國家接收,聖功女中改為青島第七中學,文德女中改為青島第八中學。
⑵ 青島七中的歷史
青島歷史上的女子學校
青島新聞網 2006-02-26 12:02:45 【 現有新聞評論】
聖功女子學校
青島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歷史,在中國教育史上是誕生女子學校較早的城市。當外國軍艦的炮口轟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後,清政府為形勢所迫,於19
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不得不實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學,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向來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學校興起之路是緩慢而步履艱辛的。 青島成為德國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後,外僑來青人數不斷增多,他們攜婦將雛、漂洋過海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於子女教育尤為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應運而生。據1924年《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記載:青島最早的女學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稱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教員12人都為天主教的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僑民之女,實行寄宿制,學費350餘元。其學費的昂貴在當時老百姓眼裡可稱得上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國教育為標准。(提起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小簡愛飽受虐待和歧視生活了十年的羅沃德學校。)其辦學宗旨是「以陶冶品性,養成適應他日社會各階級之婦人為宗旨」,所學科目有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對家事教育特別注重,像家政學、裁縫、刺綉、繪圖、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科目都要學習,以培養歐洲式淑女作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島第一所女子中學———美懿書院設立。美懿書院又稱淑範女學,是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善會創立,最早附設於禮賢書院,1910年從禮賢書院遷出,獨立成為女子學堂。當時的教員僅4人,德籍和中國籍女教員各2名,學生20人。1915年停辦。日本佔領青島後,於1916年4月創辦了青島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華高等學堂內,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學歷。課程有修身、日本語、漢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家事、縫紉等,後遷址於若鶴山下(即今天的貯水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最著名的女子中學有3所———公辦的青島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聖功女中。這些女校培養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茲心是文德女中學生,著名的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經是市立女中的學生。女校學生很多還是體壇驍將,成為青島體育界出類拔萃的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子排球隊和女子籃球隊都產生在這3所女子中學。 女中任教的教師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陳翔鶴來青島市立中學任語文教師,同時在市立女中兼課。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聯創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於青島文德女子中學任初中國文教師。1932至1934年,許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銘洗任青島聖功女中校長。 當然,能夠上這3所女校的女學生都有優越的家庭和生活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經過這3所學校培養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龍附鳳的砝碼。還有的更是中學一畢業,就找個好人家嫁了,成為「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立女中改名為青島第二中學。1952年11月11日,青島私立中學由國家接收,聖功女中改為青島第七中學,文德女中改為青島第八中學。
山東省青島市第七中學(計算機特色學校)
坐落於老市區中心地帶的市南區德縣路27號,西臨中山路商業街,南瀕前海風景區,是一個有著70多年辦學歷史的老校,現為26個班級編制的初中學校,1996年學校被命名為青島市計算機特色學校,現為「青島市規范化學校」。 近年來,青島七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 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先後獲市教育局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市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工程達標單位、青島市初中學校素質教育評估優秀等級等各項 榮譽, 2002年被批准為青島市規范化初中學校,2003年被命名為青島市教師教育先 進集體、青島市優秀家長學校,2004年獲青島市教育督導評估優秀等級、青島市依法 治教示範學校。
學校堅持「內抓質量、外樹形象」,扎實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在德育 方面,加強管理制度建設,突出學生行為規范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形成了良好的校風 和學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在教學方面,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實驗,提倡「激 情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在全市初中學校中名列前茅, 在2004年初中優秀生直推高中錄取中,我校錄取率為全市平均錄取率的200%。 學校大力加強幹部和教師隊伍的建設,形成了一套懂教學、會管理,年富力強、 開拓創新的領導班子,建立了一支敬業愛崗、無私奉獻、勤於鑽研、勇創一流的教師 隊伍。三年來,全校教師開設市級以上公開課和錄像觀摩課30 余節,發表教育教學 論文100多篇。一大批中青年教師進入市、區骨幹教師行列。 學校於1996年被命名為青島市計算機特色學校,2002年秋季起設立2個信息技 術教學實驗班,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方面開展研究。經過 近兩年來的實踐探索,實驗班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交流能力明顯加強,教育教學質 量大幅度提高。 根據市教育局關於繼續開展實驗工作的要求,學校將
⑶ 山東省青島第七中學怎麼樣
在中山路旁邊,天主教堂後面,校園比較小,教學質量不錯,公交車也挺方便。
⑷ 有關青島第七中學的資料或者教會學校的資料!
就我們學校啊……來教堂後面看看就完了
⑸ 青島七中
青島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歷史,在中國教育史上是誕生女子學校較早的城市。當外國軍艦的炮口轟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後,清政府為形勢所迫,於19
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不得不實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學,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向來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學校興起之路是緩慢而步履艱辛的。
青島成為德國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後,外僑來青人數不斷增多,他們攜婦將雛、漂洋過海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於子女教育尤為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應運而生。據1924年《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記載:青島最早的女學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稱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教員12人都為天主教的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僑民之女,實行寄宿制,學費350餘元。其學費的昂貴在當時老百姓眼裡可稱得上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國教育為標准。(提起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小簡愛飽受虐待和歧視生活了十年的羅沃德學校。)其辦學宗旨是「以陶冶品性,養成適應他日社會各階級之婦人為宗旨」,所學科目有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對家事教育特別注重,像家政學、裁縫、刺綉、繪圖、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科目都要學習,以培養歐洲式淑女作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島第一所女子中學———美懿書院設立。美懿書院又稱淑範女學,是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善會創立,最早附設於禮賢書院,1910年從禮賢書院遷出,獨立成為女子學堂。當時的教員僅4人,德籍和中國籍女教員各2名,學生20人。1915年停辦。日本佔領青島後,於1916年4月創辦了青島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華高等學堂內,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學歷。課程有修身、日本語、漢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家事、縫紉等,後遷址於若鶴山下(即今天的貯水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最著名的女子中學有3所———公辦的青島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聖功女中。這些女校培養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茲心是文德女中學生,著名的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經是市立女中的學生。女校學生很多還是體壇驍將,成為青島體育界出類拔萃的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子排球隊和女子籃球隊都產生在這3所女子中學。
女中任教的教師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陳翔鶴來青島市立中學任語文教師,同時在市立女中兼課。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聯創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於青島文德女子中學任初中國文教師。1932至1934年,許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銘洗任青島聖功女中校長。
當然,能夠上這3所女校的女學生都有優越的家庭和生活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經過這3所學校培養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龍附鳳的砝碼。還有的更是中學一畢業,就找個好人家嫁了,成為「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立女中改名為青島第二中學。1952年11月11日,青島私立中學由國家接收,聖功女中改為青島第七中學,文德女中改為青島第八中學。
青島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歷史,在中國教育史上是誕生女子學校較早的城市。當外國軍艦的炮口轟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後,清政府為形勢所迫,於19
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不得不實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興女學,頒布了《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向來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學校興起之路是緩慢而步履艱辛的。
青島成為德國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後,外僑來青人數不斷增多,他們攜婦將雛、漂洋過海到青島從政或經商,對於子女教育尤為重視。於是延續歐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應運而生。據1924年《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記載:青島最早的女學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稱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有教員12人都為天主教的修女,學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僑民之女,實行寄宿制,學費350餘元。其學費的昂貴在當時老百姓眼裡可稱得上是天文數字。青島天主教女子學校的教學以英國教育為標准。(提起英國天主教女子寄宿學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小簡愛飽受虐待和歧視生活了十年的羅沃德學校。)其辦學宗旨是「以陶冶品性,養成適應他日社會各階級之婦人為宗旨」,所學科目有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德語外,還對家事教育特別注重,像家政學、裁縫、刺綉、繪圖、編織、烹飪、速記、音樂等科目都要學習,以培養歐洲式淑女作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島第一所女子中學———美懿書院設立。美懿書院又稱淑範女學,是德國和瑞士基督教同善會創立,最早附設於禮賢書院,1910年從禮賢書院遷出,獨立成為女子學堂。當時的教員僅4人,德籍和中國籍女教員各2名,學生20人。1915年停辦。日本佔領青島後,於1916年4月創辦了青島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華高等學堂內,學制3年,相當於高中學歷。課程有修身、日本語、漢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體操、家事、縫紉等,後遷址於若鶴山下(即今天的貯水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最著名的女子中學有3所———公辦的青島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聖功女中。這些女校培養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島市副市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茲心是文德女中學生,著名的微循環專家修瑞娟曾經是市立女中的學生。女校學生很多還是體壇驍將,成為青島體育界出類拔萃的女運動員。青島最早的女子排球隊和女子籃球隊都產生在這3所女子中學。
女中任教的教師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陳翔鶴來青島市立中學任語文教師,同時在市立女中兼課。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聯創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於青島文德女子中學任初中國文教師。1932至1934年,許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銘洗任青島聖功女中校長。
當然,能夠上這3所女校的女學生都有優越的家庭和生活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經過這3所學校培養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龍附鳳的砝碼。還有的更是中學一畢業,就找個好人家嫁了,成為「幸福」的全職太太。建國後,市立女中改名為青島第二中學。1952年11月11日,青島私立中學由國家接收,聖功女中改為青島第七中學,文德女中改為青島第八中學。
⑹ 青島的高中都有哪些
1、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坐落於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70號,背依嶗山,南臨黃海,總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單體建築17個。學校創建於1925年,原名為「膠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學」,1950年秋改名為「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截至2013年,歷年的入學錄取成績、高考成績、競賽成績都保持青島市第一,被公認為青島最好的高中。學校在教學成績、師資力量、學校硬體等方面在山東省都位居前列。
2、青島五十八中
青島五十八中建校於1952年,始為青島五中,1969年改稱嶗山一中,1994年更名為青島五十八中,現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規范化學校、山東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青島市藝術教育示範學校。校園佔地90畝,綠化面積15091平方米,建築面積37233平方米。有專職教師165人,中學高級教師52人。
3、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於1900年由德國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建校,原校名「禮賢書院」,是青島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中學 、全國百所百年名校之一,山東省規范化學校。
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新校區位於黃島區中德生態園(黃島區七星河路559號),辦學規模為60個教學班,計劃招生人數3000人,具有英語、日語、法語、德語、韓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七種外國語言的師資配備和教學能力,有常住外教近20人。
4、青島市第十七中學
青島市第十七中學建校於1954年,1960年確定為山東省重點中學,1961年被授予全國高教群英會先進集體,1978年恢復山東省重點中學。1996年首批通過了省規范化學校驗收,成為青島市最早一所集省重點中學和山東省規范化學校於一身的學校。榮獲「全國中學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國讀書教育活動示範學校」。
5、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Qing NO.1 Middle School Shandong)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是一所由青島市教育局主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 是山東省首批被確認的省重點中學。
學校創建於1924年,前身是私立膠澳中學。1929年,該校更名為「青島市立中學」。青島解放後,改名為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⑺ 青島市第七中學的教育特色
學校於1996年被命名為青島市計算機特色學校,2002年秋季起設立2個信息技術教學實驗班,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方面開展研究。經過 近兩年來的實踐探索,實驗班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交流能力明顯加強,教育教學質 量大幅度提高。
根據市教育局關於繼續開展實驗工作的要求,學校將於2005年繼續開設2個信 息技術教學實驗班,實驗班學生在該校電腦派位錄取的新生中,採取自願報名與測試 選拔相結合的方式錄取。實驗班由學校選派綜合素質優秀,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信息 技術手段的教師承擔教學任務。
⑻ 青島第七中學怎麼去
地址是青島市南區德縣路27號,乘坐2路5路301路等車在天主教堂附近下車即是。
⑼ 青島有幾所高中重點是哪些謝謝!
一共有36所高中,其中重點是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青島第二中學、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青島十九中。
1、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Qing NO.1 Middle School Shandong)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是一所由青島市教育局主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 是山東省首批被確認的省重點中學。
學校創建於1924年,前身是私立膠澳中學。1929年,該校更名為「青島市立中學」。青島解放後,改名為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截至2015年4月,該校佔地面積5.1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有高中教學班40個,在校學生1972人,專職教師178人。
2、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始建於1900年,是全國百所百年名校之一,省級規范化學校。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是一所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省屬重點中學、市級規范化學校。原名禮賢書院。
學校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現代辦學理念,堅持規范與和諧結合的管理原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全面與特長相結合的育人原則。
3、青島第二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坐落於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70號,背依嶗山,南臨黃海,總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單體建築17個。學校創建於1925年,原名為「膠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學」,1950年秋改名為「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截至2013年,歷年的入學錄取成績、高考成績、競賽成績都保持青島市第一,被公認為青島最好的高中。學校在教學成績、師資力量、學校硬體等方面在山東省都位居前列。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先後被評為山東省重點中學,山東省規范化中學,省級文明單位,全國健康綠色學校先進學校,2014年成為中國大學先修課程項目首批64所試點學校之一。知名校友有王濤、修瑞娟、孫明漳等。
4、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建校於1954年,1960年確定為山東省重點中學。1961年被授予全國文教群英會先進集體,1996年首批通過了省規范化學校驗收,是青島市最早的對外開放學校,接待過包括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內的數以千計的外國朋友
5、青島十九中
山東省青島第十九中學始建於1956年,是山東省教育廳重點聯系學校、山東省級規范化學校、青島市重點高中。學校素以教育理念先進、治學嚴謹、管理規范、校風雅正、教育質量高而著稱於島城。
2002年學校藉助社會力量,首開名校辦民校之先河,創辦了青島十九中分校——青島啟明星中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鰲山衛街道衛場路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