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綠色校園建設

綠色校園建設

發布時間: 2021-06-10 12:12:32

1. 如何建設綠色校園

建設綠色校園

一、營造綠色文化,建設溫馨校園

綠色文化是一種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旺盛的活力,和諧美好的文化。學校通過營造綠色文化來建設溫馨的校園。
建設審美化的校園環境。校園是育人的場所,我們堅持把改觀校容校貌作為一門隱性課程,力求讓校園的每一面墻壁說話,把學校建設成為充滿綠色,有自己的個性,環境優美的花園。我們在學校草坪中設置了簡潔有力的格言、主題鮮明的圖案;在走廊中設置個性化的校務、教務公開欄,在主墻壁上布置有海洋特色的浮雕,在草坪中間插上「我還小,別踩我」、「青青草地,腳下留情」等學生自己撰寫的環境保護標語牌,

在校園內設置分類垃圾箱,加強廢品回收,實施班班無掃帚工程,成立各種各樣的志願者服務隊,引導學生對校園的自主管理,提高校園文化的品位。

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引導教職工開展爭創文明辦公室、文明教師活動。通過宣傳先進教師事跡、塑造名師工程,引導教師敬業奉獻、和睦相處;通過關愛每位教師的送溫暖活動,塑造家庭型的校園氛圍;通過危機感、緊迫感、成就感的教育,引導教師團結協作,努力工作。倡導師生互愛,通過學習先進教育思想,轉變教師觀念,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開展行政承諾制、教師承諾制,提高工作效率。規范教師用語,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各種渠道培養學生尊師愛師的情感。通過小學生行為規范達標,爭創大雁班、天鵝班、推普班,爭當文明生等新世紀我能行系列活動,規范學生行為;通過互愛互助獻愛心活動,使學生體驗人情美,同時培植同學之間的友愛。

成立色彩繽紛的學生社團。為了活躍校園生活,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學校配備了各專用教育的場地、設備,成立了「綠帆文學社」,「綠夢書畫院」,「綠鴿少兒藝術團」,「綠太陽電視台」等二十個學生社團。為學生、老師、家長提供了藝術交流的舞台。

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有機補充,營造和諧、寬容、健康、向上、豐富、活躍的班級文化非常重要。在創設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班級環境時,重視文化性物質環境、社會化環境、參與性環境、挑戰性環境、心理性環境的創設,以形成民主、和諧、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班級人際關系。學校改變班級設置,把班級改為有個性特色的中隊,如「精靈虎中隊」、「綠帆探航中隊」、「陽光中隊」,以一系列的綠色管理制度相配套,創設特有的班級文化。進入東港小學教室,你會發現每班教室的國旗、班風、地圖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在保持全校整體共性的同時,在教室門口小鏡框內,由各班師生共同確立的班風卻體現著各自的風格與追求,展示班級榮譽的園地閃耀著不同的名字:「我們的驕傲」,「成長的足跡」,……各班還根據同學們的意見,設置了一系列專欄,充分體現了不同的集體和個人對校園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形成了各班獨特的人文氛圍。2003年我們的「綠帆探航中隊」被評為浙江省優秀中隊。

應對網路文化。隨著學校計算機的普及,網路文化對學生的沖擊力越來越強,如何應對網路文化顯得越來

越重要。學校通過實施計算機(網路)教育,幫助學生學會現代社會技能,培養信息時代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路、利用網路,吸收優秀的文化,屏棄庸俗、低級的文化,培養網路道德,幫助學生理解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區別,打通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聯系。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學生在浙江省「龍的傳人」杯小學生網頁製作比賽中,我校二位學生製作體現學校綠色文化的網頁分別被評為一等獎和優勝獎,別一名學生設計的電子小報獲省二等獎。現在網路已作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學生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通過為學生提供課堂主動學習的條件。,助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培養學生質疑和要求教師學習「傾聽」,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豐富課堂師生的互動關系,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氛圍。增設班級崗位,把主人的地位還給學生,建立小幹部輪換制,把管理的權利還給每個學生,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責任還給每個學生,建設班級文化,把創造群體個性的任務還給學生等來關注學生文化。今年我校通過「我實踐、我體驗、我能行」,「校園綠色奧運」,「五自小公民」等特色鮮明的活動,讓學生全員參與,積極探究,認真體驗,大大地促進了學生文化的發展。

二、實行綠色管理,建設制度文化,構建可持續發展框架

綠色管理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高效的管理。學校以此為出發點,揚長補短,量力定位,制定整體發展中長期規劃,確定學校發展的整體思路,即:「高舉一面旗幟,堅持兩全方針,爭創三名,實現四化」。「一面旗幟」,就是實施素質教育;「兩全方針」,就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三名」,就是創名校、做名師、育名生;「四化」,是指教育思想現代化、教育管理科學化、教學設施標准化、學生素質優良化。

根據學校發展的整體思路,確立了三個標准:「規范+特色」的辦學標准,「教書育人」,的職責標准,「合格加特長」的人才標准,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創造,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了實現學校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學校採用整合管理模式。所謂「整合」,就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整合管理模式」,是指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為出發點,

要求學校各部門通力協作,各學科協調發展,多種育人方式互相配合,全面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的發展。即管理上,以教學為中心,全面安排各項工作。教學上,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各學科協調發展,加強各學科之間的協調發展,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思想、方法、內容的互相滲透,通過知識整合,形成整體有序的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和遷移能力。育人方式上,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全方位、多層次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通過整合,實現全校一盤棋,教學是中心,後勤圍著「前勤」干,「前勤」圍著教學轉,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格局,真正實現全面育人。同時學校制訂了詳細的管理制度,作為制度管理的標准,構建可持續發展框架,實行可持續化的管理。

三、探索綠色文化內涵,建設精神文化,培育綠色師生。

建設綠色校園文化,要有高素質的教師提供保障。社會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這是作為學校管理者經常思考的問題。為了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造就綠色教師,學校採用「請、送、搭;傳、幫、帶」等方法,遵循「一視同仁,量才使用」,「創造競爭環境,促人進取」,「互尊互信,民主化管理」等原則,既看條件,又看變化和發展,既作定量分析,又作定性分析,既作形成性評價,又作終結性評價,以實現綠色教師應具備的九大目標。

2. 建設綠色校園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建設綠色校園很重要
2. 綠色校園不僅指綠色的環境……
3. 為了建設綠色校園,我們應該……
Creating a Green Campus

3. 怎樣建設綠色大學校園

綠色校園建設,尤其要強調綠色文化建設。要將綠色校園塑造為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的搖籃,通過綠色文化氛圍營造,強調它的民族性。

幾年前,我院曾主持了一所高校的校園植物園建設項目,植物布置採用了本草綱目中的分類體系,而沒有使用國際慣用的分類體系。在主景觀道行道樹的選擇上,選擇了原產中國、有葯用價值的植物,而舍棄了原產國外的植物。在大學校園這個特定的環境里,要努力通過綠化美化,通過氛圍營造,弘揚和傳播我們本土的民族文化。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大同大背景下,強調我們的民族性,應是綠色校園建設的一個基本的立足點。

綠色校園建設的目標是通過校園環境的建設來體現和諧的自然觀。同時,要充分發揮引導成長作用。校園綠色文化的建設和學生的成長、教育要有機結合在一起。例如,日本某大學的奠基儀式上,參與者栽完奠基樹後,利用鋪裝的形態把小樹的形態記錄了下來,這樣的技巧就可以實現我們想要表達的,校園成長這一主題。我建議在學校中建設一個過程花園,可以把外部做得很美觀,內部是學生親手栽植花圃的試驗田或苗床。設立苗圃花園,讓學生自己設計、實施、維護。毫無疑問,這同樣也是一種景觀,但這要比普通、簡單的綠化景觀要重要得多,學生對它的記憶也要深刻得多。綠色校園建設過程,很多觀念的更新和轉化顯得尤為重要。

綠色校園建設還應追求一種歸屬感。我們往往只是簡單地用數字表明樓號,而清華則用花名命名,他們把一種植物的文化、綠色的文化、景觀的文化和學生居住的環境結合在了一起。營造歸屬感是很重要的,例如常常聽到的紀念林、紀念樹等,這些做法所要達到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一種認知和歸屬。我們應該努力傳遞綠色文化建設中的那種歸屬感,深刻文化場所的記憶感,這是綠色校園建設中需要實現一個目標。

此外,綠色校園建設還應著力做到遊憩、休憩與文化的結合。寓教於游,寓教於憩的概念要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展開。

4. 建設綠色校園的必要性是什麼

「綠色校園」是指學校在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納入管理中,通過制訂環境管理制度,開展有效的環境教育活動,創設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促進師生、家長和專家參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全面提高師生的環境素養,共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那做出貢獻。 綠色校園不僅僅是「綠化校園」,更主張環境教育從課堂滲透擴展到全校整體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勵師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和聯系,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發展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即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環境素養,落實環保行動。 「綠色校園」是我國「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的具體體現,是21世紀學校環境教育的新方法。 學校首先是一個傳播文化的特定的學習場所,是學生獲得知識、價值觀,行為養成的重要場所,承擔著正規環境教育的基本功能。學生在學校中的生活約占學生每天生活的1/3,校園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通過校園的環境、生活和管理體系傳遞可持續發展思想尤顯重要。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學校也被看作是一個環境問題的製造者,它隨時隨刻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學校進行環境管理和規劃,以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學校環境管理活動本身也是師生參與環境保護實踐機會和進行環境教育的資源,有著特定的教育意義。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校園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改善,學習環境和社會的知識,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參與校園環境的改善,提高環境素養。

5. 如何創建綠色校園

自從潔白的鴿子口銜橄欖葉飛過長空的一刻起,那一抹綠色就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和平、健康、友誼……隨著人類的進步,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更加深刻起來,那就是保護環境、保護家園如同保護生命一樣重要。於是,一場「綠色革命」席捲世界。「綠色」的涵義已經不簡單只是一個色彩概念了,它已成為了一種公益行動的代稱。作為教育基地的學校,更加責無旁貸地也要將「綠色」的教育深入貫徹。除了灌輸關於「綠色化」的純知識之外,還不應當忽視學習場所的「綠色化」建設。
的確,「綠色」這個概念對於學校來說意義重大。在這個人群聚集的場所里,人的需求是第一要重視的問題,從精神文化的需求到基本生理舒適度的需求都不可忽視。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大多為未成年人,清新的空氣、色彩生動的校園、和諧秩序的教學,都是對教育基本的需求。就單從「綠色」的基本意義來講,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
在認識到建設「綠色學校」的重要性的同時,關鍵還要看行動。具體來說,「綠色學校」可分為兩大部分進行建設,即校園綠色化和校園理念綠色化。
讓校園「綠」起來
每個進入學校的師生第一印象,一定是這個學校的「自然美」。的確,青年人的朝氣在自然美的烘托之下,那鮮活的青春氣息就會撲面而來。所以,校園綠化是每一個學校的必修課。
首先不能忽略學校的綠化面積。一般來講,一所中等規模的學校其綠化面積基線應為35%。當然這一數字要根據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而定。佔地面積較大的學校在考慮教學場地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吝嗇」對綠化面積的預留。這除了使學校規劃建設美觀的需要外,還影響著校園周邊地區的空氣指標、噪音指標等物理因素。從長遠來看,適量的綠化面積還能有效的投入到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去,如植樹活動、環保知識活動、簡單勞動組織等,這些同樣也是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一部分。如果學校本身的佔地面積有限,擴展綠化面積比較困難,建議可以在空間擴展上做文章,如將綠化帶在牆面、校園圍牆、陽台等位置進行規劃,一樣可以達到增加綠化覆蓋面積的需求。但不論怎樣,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發展學校綠化面積,是綠化建設的根本。
其次是對綠化所用植物的選擇也要講究科學、合理、適宜。例如在選擇綠色植被范圍時,可以考慮到污染性少,少毛無刺,沒有刺激性氣味,或具有形態美、色彩美、氣味美,或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草坪的耐踐踏程度等都是考慮的范疇。不同學校在選擇植被時也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力求搭配的合理、科學。例如在樹種選擇上應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活潑好奇、靈活多變,所以具有色彩變化和香味的樹種是很好地考慮范圍;而在教學區忌栽植飛揚花絮的樹木(如楊樹、柳樹等)和一些起過敏反應的植物;在校園通道兩側或大門兩側種植樹形優美的秋色葉植物銀杏或常綠小喬木石楠,會增加學校的優美感和舒適感;在離窗一定距離處栽植較低的常綠喬木檜柏,既可適當遮擋陽光又可保持通風;運動場與教學區之間應用樹木組成繁密的樹帶,以免上課時受場地活動及聲音的干擾;校園周圍多採用喬木與藤本混合栽植,形成一層濃密的綠化帶,使校園與外界隔離,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再次就是合理配置綠化布局。在學校這樣既有橫向佔地面積又有建築空間面積的場所內,綠化的橫向分布應同縱向的空間分布同時考慮,這樣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屋頂園圃的建立,既可以使本來暗無生氣的屋頂充滿生機,還可以適量的解決屋頂夏季的酷曬高溫問題,是一個很好的空中綠化選擇;還有經濟實惠的盆花擺設,把每個教室的窗檯充分利用,將一些易於栽培成活率較高的花草放置於此,既能美化環境還能有效調節室內的空氣質量,也是一個綠化空間擴展的好方法;其次就是組合花架和吊蘭,教學設施內部的綠化往往是個難題,面積小、採光差是植物生長的不利條件,但是適宜挪動、節省空間的組合花架和吊蘭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學校可以根據季節的轉換,將盆栽的不同植物有機組合,結合空中空間的利用,搭配出一個富於變化、方便實用的小景觀,為不起眼的角落、長廊、「死角」增添色彩。但是這種綠化要考慮到景觀的牢固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以免發生危險;再有就是爬牆虎、紫藤等藤蔓類植物也是擴展綠化空間的有效手段。這類植物佔地面積小,生長特點是向「空中」發展,可以很好的利用牆面、圍欄等因素,在無形中增加很大的綠化面積,同時又可以營造出一個特殊的綠色校園,也是綠化校園得不錯選擇。
最後就是充分利用綠色空間,積極展開對學生的「綠色教育」。學生是學校的一部分,在對學生提供很好的空間和環境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如何維護和參與。第一步是欣賞,只有建立的美的認知,才會由生愛護之情。在這其中培養的是學生的審美能力。第二步則是勞動,任何人的享受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付出勞動才能體會到美的真諦。讓學生參與到適量適時的綠化勞動中,既可以增加對自然的識別能力,也可以建立勞動的美德,同樣是全面素質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第三步是學會保護,好的環境取決於好地維護。知到了勞動的艱辛,自然會對勞動成果愛護有加。從小的方面看是對一片綠化帶、一盆小盆栽、一株小樹木的愛護,推而廣之則是對大環境保護意識和行動的培養。正所謂以小見大,在綠色的環境中培養「綠色習慣」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應成為學校綜合教育的重要環節。
用「綠色理念」建設校園
從行動上「綠化」校園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重在合理規劃、落實到位。只要學校有關部門真正動起來,學校的形象一定是會有很大的改觀的。但是,僅僅種花種草是一種相對表面化的「綠色行動」。正如前所論,「綠色」的范圍相當寬泛,不僅僅是具體到植樹造林的行動中,可以說在學校建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從「綠色」出發,來體現各個角度的「綠色理念」。只有這樣才是全方位的來建設真正「綠色校園」。
首先是校園基礎建設「綠色化」。這主要是指校園的硬體設施的建設導入「綠色」理念。例如學校建築用料的環保選擇——現在建築家裝市場已全面啟動「綠色消費」,這是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在一個無污染、保健康的環境中學習是學校應首要提供給學生們的學習必要條件;還有建築布局的綠色化也是學校基礎建設的重要環節,每個學校都會有一定數量的樓梯、拐角、空地、長廊,將這些空間合理布局、發揮各自的使用目的,同時還要盡量考慮人性化的需求,如樓梯的採光、拐角的緩沖和防護、空地的平整和綠化、長廊的設計和利用等,對這些環節的思考本身就是一個「綠色化」、「人文化」的體現;再有就是校園管理科學化、合理化,通過校園自身的植被布局調控局部空氣質量、雜訊污染、垃圾和污水排放等,使校園內形成一個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環境,這也隸屬於校園基礎建設部分。

其次是教育理念「綠色」化。這是一個針對教育者的提議。作為教育為主的校園,每一位教育者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在教授知識時會使用各種適當的手段和方法。但當今社會,面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成長和教學以人為本的需求,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融入適當的「綠色」理念。例如師生關系的互相推動,使原有的填鴨式、灌輸式,轉變為溝通式、探討式,這裡面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與學習者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這一基礎上學習勢必會「輕松」一些、自主一些,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理念本身也是一種「精神綠色」得很好表現。
再次是啟動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也是校園教育「綠色化」的重要環節。素質教育提出的前提就是由於過於強調應試教育,最終在學生的全面素質成長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和問題。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環境的不斷惡化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者的警覺,如不良媒體的宣傳、不良網站的侵蝕、不良社會風氣和習慣的感染等影響,最終對學校正面教育的影響非常大,很多學生甚至在心理上出現了一些缺陷,這其中就有學校在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環節出現的嚴重缺失。因此,如何建立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是目前學校的當務之急,這需要在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個綠色通道,在一個和諧健康的氛圍下,提高對學生的心靈關注,增強學生的自信,培養敢於擔當、積極承擔的精神面貌。這同時需要教育者努力營造這種平和、友愛、健康的精神「綠色環境」。
總的來講,在每個學校關注實質的綠色指標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精神層面的綠色概念。更重要的在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重新理解「園丁」這一光榮稱號的現實意義,因為我們在培育人才的同時,還在播種未來的希望

6. 為建綠色校園我們應該怎麼

一、校園環境建設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其涵義應更深更廣,指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比如,嚴肅活潑的學習氛圍,積極進取的班級風貌等。創建綠色校園,不僅只是要有優美的硬體環境,更應該提高我們的自身的修養和素質,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二、人人都是護綠天使,我們要用綠色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周圍的人。我們更應該保護校園環境,共建綠色校園。
1、立即行動起來,關心支持和愛護綠化,積極參與校園綠化建設和管理,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意亂扔紙花,不隨地吐痰。
3、樹立和倡導綠色文明意識,積極參加校園愛侶護綠活動,對破壞綠化設施的行為要敢於制止並舉報。
4、師生和諧,同學之間友好相處,語言文明,行為規范。
5、勤儉節約,節約校園里的各種資源,隨手關好水龍頭和電燈,節約每度電,節約每滴水。

7. 如何構建綠色校園

這個就關繫到個人自身修養素質了……

8. 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

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校園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和樹人,都是一個國家基礎性的、長遠性的事業。校園綠化,既是樹木,又是育人。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讓學校綠樹成陰、校在林中,為師生營造優美宜人的學習生活環境;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讓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綠色實踐,培養同學們熱愛勞動的品質、熱愛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環境的意識;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大力推動生態文明教育,使學校和廣大師生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實踐者。綠化與美好同在,綠色與文明同步,讓我們的校園綠起來、美起來,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使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美麗風景。
師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是文明的標志。有了綠色,我們的世界就會生機盎然,我們的環境就會更加優美,我們的未來就會充滿希望。然而,隨著人類對森林和濕地的過度利用,氣候變暖、土地沙化、濕地縮減、水土流失、乾旱缺水、洪澇災害、物種滅絕等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加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攜手應對生態危機,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共建人類綠色家園,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建設。通過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全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8億畝,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國土綠化工作任重道遠。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廣大校園是國土綠化工作的重要領域,廣大師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決定聯合在全國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就是要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做好校園綠化,努力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加速實現綠化祖國的目標。這是繼綠色奧運之後的又一次大型綠色行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項生動實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衷心地希望,通過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廣大師生把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讓綠色延伸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同時,我也衷心地希望廣大青少年通過參加這項活動,牢固樹立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的生態文明觀念,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積極投身校園綠化,讓樹木與樹人在每一所學校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和樹木一起健康成長,將來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為我國生態建設指明了方向。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聯合在全國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有利於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植綠、愛綠、護綠、興綠的良好社會風尚。
學校擔負著培養和造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的神聖使命,更是弘揚生態文明的主課堂、主渠道和主陣地。老師和學生作為生態文明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創建綠色校園,既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們一定要積極響應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生態文化協會的號召,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攜手共建綠色校園,為打造青山綠水的優美環境作出積極貢獻。我相信,在全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大力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綠色校園、生態校園建設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達到的社會進步狀態。生態文化是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家老子2000多年前就倡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態文化哲理。近代著名生態思想史家唐納德

9. 建設綠色校園都要做到哪些

綠色校園建設,尤其要強調綠色文化建設。要將綠色校園塑造為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的搖籃,通過綠色文化氛圍營造,強調它的民族性。
幾年前,我院曾主持了一所高校的校園植物園建設項目,植物布置採用了本草綱目中的分類體系,而沒有使用國際慣用的分類體系。在主景觀道行道樹的選擇上,選擇了原產中國、有葯用價值的植物,而舍棄了原產國外的植物。在大學校園這個特定的環境里,要努力通過綠化美化,通過氛圍營造,弘揚和傳播我們本土的民族文化。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大同大背景下,強調我們的民族性,應是綠色校園建設的一個基本的立足點。
綠色校園建設的目標是通過校園環境的建設來體現和諧的自然觀。同時,要充分發揮引導成長作用。校園綠色文化的建設和學生的成長、教育要有機結合在一起。例如,日本某大學的奠基儀式上,參與者栽完奠基樹後,利用鋪裝的形態把小樹的形態記錄了下來,這樣的技巧就可以實現我們想要表達的,校園成長這一主題。我建議在學校中建設一個過程花園,可以把外部做得很美觀,內部是學生親手栽植花圃的試驗田或苗床。設立苗圃花園,讓學生自己設計、實施、維護。毫無疑問,這同樣也是一種景觀,但這要比普通、簡單的綠化景觀要重要得多,學生對它的記憶也要深刻得多。綠色校園建設過程,很多觀念的更新和轉化顯得尤為重要。
綠色校園建設還應追求一種歸屬感。我們往往只是簡單地用數字表明樓號,而清華則用花名命名,他們把一種植物的文化、綠色的文化、景觀的文化和學生居住的環境結合在了一起。營造歸屬感是很重要的,例如常常聽到的紀念林、紀念樹等,這些做法所要達到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一種認知和歸屬。我們應該努力傳遞綠色文化建設中的那種歸屬感,深刻文化場所的記憶感,這是綠色校園建設中需要實現一個目標。
此外,綠色校園建設還應著力做到遊憩、休憩與文化的結合。寓教於游,寓教於憩的概念要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展開。

10. 建設綠色校園如何做

1、是將一些基礎設施及綠色可持續的做法,如垃圾的回收、替代型的交通項目等應用到大學,讓大學成為一個對環境友善的機構。比如天津大學的綠色基礎設施可以說基本到位,採用地熱熱泵、太陽能、燃氣等四種能源的混合體,形成冬天的供暖、夏天製冷的系統。把雨水進行收集、回用,將自來水經過水質品質的提升變成直飲水,形成完整的水系統。

2、是把綠色問題納入到學校的課程以及教學材料的准備過程當中。比如貴州高校堅持綠色規劃先行,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水體、植被、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條件、綠化布局與校園建設協調融合,做到植樹、栽花、種草相互呼應,形成多層次、多姿多彩的校園立體綠色環境;

在校園文化上,加強生態環境教育,培育節能環保意識,經常性開展「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等主題教育活動,倡導廣大師生植綠護綠和節能減排。

(10)綠色校園建設擴展閱讀:

2016年初,國家將「綠色」納入新時代的建築方針。同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以綠色發展引領教育風尚」。從國家戰略到教育政策都提出要著眼於傳播綠色理念、倡導低碳生活,做到「綠色生態」、「綠色生活」和「綠色生產」。

生產方式綠色化和生活方式綠色化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雙輪驅動」,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理念之間的關系,從而共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即天人相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綠色發展」即知行合一,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統一。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要求,而建設綠色校園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倡導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

熱點內容
師德教育活動總結 發布:2025-07-29 05:26:30 瀏覽:579
愛崗敬業師德學習體會 發布:2025-07-29 05:16:21 瀏覽:409
teva是什麼牌子 發布:2025-07-29 04:04:00 瀏覽:109
小學生一年級下冊語文 發布:2025-07-29 03:32:34 瀏覽:262
無錫耐思生物科技 發布:2025-07-29 02:00:24 瀏覽:194
暑期沖天 發布:2025-07-29 01:19:21 瀏覽:730
趣味物理故事 發布:2025-07-29 01:04:57 瀏覽:551
爽英語 發布:2025-07-28 22:26:23 瀏覽:168
2017學科評估土木 發布:2025-07-28 22:06:54 瀏覽:379
教學q次方 發布:2025-07-28 22:05:18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