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常州梅中學

常州梅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6-10 18:15:03

Ⅰ 中國最早的音樂家是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師曠: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目盲,精於審音調律,對於音感極為敏感。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師。《呂氏春秋》記載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鍾子期領悟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老師成連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的功夫,於是創作出《水仙操》。現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於這些傳說的作品。

雍門周:戰國琴師。善鼓琴,嘗為孟嘗君鼓琴。後世說他是最早發明琴譜的人。

桓譚:東漢琴家。任掌樂大夫。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並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跡。

蔡邕:漢末琴家。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

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回。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氏五弄》合稱《九弄》。他的《琴賦》生動地描繪了琴曲藝術的多種表現,並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價值。,此外,《玄默》、《孤館遇神》等琴曲也傳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精於琴道。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咸: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

劉琨:晉代琴家。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

賀若弼:隋代琴師。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趙耶利:初唐琴師。琴藝冠絕當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他總結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董庭蘭:盛唐琴師。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於藍。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

薛易簡:唐代琴家。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范。

義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門弟子。在越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後人推崇為「徐門正傳」。現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師。為楊瓚門客時從劉志方學郭楚望傳譜。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風》、《山居吟》、《佩蘭》等。其中,《漁歌》、《樵歌》的藝術水平很高。

嚴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創始人。琴風「清、微、淡、遠」,所編的《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主要的譜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嚴徵同學藝於陳愛桐的弟子,但是琴風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飛》、《烏夜啼》等快節奏的琴曲,收入《大還閣琴譜》。琴風「徐疾咸備」,彌補了嚴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況》,對琴曲演奏的美學理論有系統而詳盡的闡述。

庄臻鳳:清代琴家。彈琴近三十年,創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學心聲》中,較為流行的有《梧葉舞秋風》、《春山聽杜鵑》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廣陵琴派的先行者。所傳琴譜於1702年刊為《澄鑒堂琴譜》,為廣陵派最早的譜集。

徐祺:清代琴師。廣陵派的繼起者。傳譜輯為《五知齋琴譜》,所收琴曲以虞山派為多,並對各曲進行了加工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廣陵派與虞山派的淵源關系。

吳虹:清代琴師。學琴於徐常遇之孫徐錦堂。當時是廣陵派鼎盛時期,琴家雲集,日夜彈奏,對他很有幫助。他致力學琴數十年,編琴曲八十二首,於1802年刊印《自遠堂琴譜》,為廣陵派集大成者。

祝鳳喈:清代琴家。十九歲學琴,致力琴學三十多年。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

張孔山:清代琴師。學琴於浙江人馮彤雲。咸豐年間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協助唐彝銘編成《天聞閣琴譜》。所傳諸曲如《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點。經他發展加工的《流水》流傳甚廣。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後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於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後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台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賀綠汀 (1903-1997) 湖南邵陽縣人。1923年入長沙岳雲學校藝術專修科,隨陳嘯空等學習音樂。大革命期間曾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廣州起義。

1928年創作的《暴動歌》曾在海陸豐一帶流傳。1931年入上海國立音專,從著名音樂家黃自學習理論作曲,從查哈羅夫、阿克薩可夫學習鋼琴。1934年所作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在亞歷山大·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評選中獲第一獎。此後進入電影界,參加歌曲作者協會,為左翼進步影片《風雲兒女》、《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寫音樂,其中《春天裡》、《天涯歌女》等插曲廣為傳唱。「八·一三」事件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後到重慶,任教於育才學校音樂組。這時創作了《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等風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新四軍,1943年到延安,創建了中央管弦樂隊。解放戰爭期間,繼續教學和創作。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劇《劉德順歸隊》,管弦樂小品《森吉德瑪》、《晚會》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解放後,賀綠汀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和中國音協副主席,主要從事培養人才,但仍堅持創作,寫有大量聲樂作品和電影音樂。

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並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華彥鈞 (1893-1950) 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尤精於琵琶。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在無錫市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人間的苦難。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群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他曾廣泛學習各種民間音樂,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流傳於世。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得以保存下來,並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樂曲曾被錄音,並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將其記錄整理,編成《阿炳曲集》(音樂出版社1956年出版)。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能夠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付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於北京,滿族人。由於家庭生活比較優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觸到京戲。七八歲時,便能哼唱京劇小段,還能用胡琴拉京戲以及一些歌曲。
1928年9月,雷振邦來到沈陽奉天公立學校讀小學,後入南滿中學。在音樂老師的熏陶下,雷振邦學會吹得一口動聽的口琴,加入學校口琴隊,並成為該隊的指揮。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並指揮演出。
1939年1月雷振邦去日本求學。在東京,他進了日本高等音樂學校作曲系預科。不到半年的時光,雷振邦便完成了預科專業,校長允許他跳級,轉年便成為作曲系本科學生。
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國,先後在北平女子中學和惠中女子中學做音樂教員。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在課余組織起一個五十多人的業余交響樂團。
雷振邦曾把中國古曲《悲歌》改編成管弦樂的曲子,供業余交響樂團演出,這是公開演出的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來到中國電影樂團從事專業作曲,,從此踏入影壇。
1955年4月雷振邦被調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作曲,此後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30多年間,他譜寫的電影歌曲一百餘首。他堅持深入生活,向民間藝人學習,創作了大量的形象鮮明,優美抒情,具有強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發著撲鼻的生活芬芳的音樂作品,形成他作品獨特的藝術風格。如他為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景頗姑娘》、《蘆笙戀歌》等譜寫的樂曲,都具有上述音樂特點。
1960年在第二屆百花獎中,他為影片《劉三姐》的譜曲,榮獲最佳音樂獎。以後他為影片《冰山上的來客》、《吉鴻昌》和《小字輩》譜寫的樂曲,也分別在1964年和198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舉辦的第一、二屆「小百花獎」中獲最佳作曲獎。
幾十年來,雷振邦創作的故事影片音樂主要有:《董存瑞》、《馬蘭花開》、《蘆笙戀歌》、《花好月圓》、《五朵金花》、《金玉姬》、《達吉和他的父親》、《劉三姐》、《萬木春》、《冰山上來客》、《景頗姑娘》、《戰洪圖》、《鋼鐵巨人》、《暗礁》、《吉鴻昌》、《小字輩》、《幽谷戀歌》、《明天回答你》、《精變》《赤橙黃綠青藍紫》、《東方大魔王》……還有82集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經風靡全國,廣為傳唱,成為人們喜愛的經典音樂作品,他不愧為是我國影壇深受觀眾歡迎的著名電影作曲家。

李煥之 (1919-) 原籍福建晉江,生於香港。1936年入上海國產音專從師於蕭友梅。抗戰爆發後,在廈門、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歌曲創作。1938年就讀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結業後留校任教,並主編《民族音樂》。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建國後,一直活躍在音樂戰線,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四十餘年來,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除了傳唱一時的《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樂《春節組曲》、《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古琴弦歌合唱《蘇武》,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獨幕歌劇《異國之秋》等,還編有《作曲教程》,並撰寫了三百餘篇論文,部分收入《音樂創作散論》一書。

劉天華 (1895-1932) 著名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省江陰縣人。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是文學家劉半農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學,開始學習西洋管樂器。1911年因學校停辦而輟學,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1912年赴上海參加「開明劇社」樂隊。1914年返回家鄉,先後在江陰、常州的中學里教音樂。其間曾向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沈肇州學習二胡、琵琶;專程赴河南學琴;向僧、道和民間藝人學習多種民間樂器;記錄民間樂譜,並開始音樂創作。1922年受聘赴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專科教師。192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直至去世。任教期間,先後學習了三弦拉戲、崑曲、小提琴、和聲學、理論作曲等,在廣泛學習中國民間音樂和西洋音樂的基礎上。創作了二胡獨奏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良宵》、《親居吟》、《空山鳥語》、《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琵琶獨奏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和器樂合奏曲《變體新水令》。1927年創辦「國樂改進社」。同年,編輯出版《音樂雜志》,參與發起「愛美樂社」。曾用五線譜和工尺譜准確地記錄梅蘭芳的唱腔(《梅蘭芳歌曲譜》1930)。搜集《安次縣吵子會樂譜》、《佛曲譜》。一生中總共編寫了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一首琵琶練習曲。奠定了二胡專業創作和演奏的基礎。

馬可(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儐儀用曲。

聶耳(1912-1935) 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筆名曾用過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雲南玉溪人,生於昆明。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

大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考進「明月歌舞團」,向黎錦暉學習作曲。因不滿劇團的方針,於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開展革命音樂活動。後回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並在聯華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話劇、舞台劇作曲。1933年在創作上初試鋒芒,創作了《開礦歌》、《賣報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樂年」,《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都是這一年完成的。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國後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他從事音樂創作時間只有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話劇、一部舞台劇寫了二十首主題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據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四首、口琴曲兩首,共創作了四十一首音樂作品。此外還發表了《黎錦暉的「芭蕉葉上詩」》、《中國歌舞短論》等十五篇戰斗性的音樂論文和《時代青年》等三部電影劇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備經歐洲去蘇聯求學,不幸於游泳時溺死於藤澤市鵠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光輝形象,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任光(1900-1941) 浙江嵊縣人。從小喜愛民間音樂,會拉琴、吹號、彈風琴。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當過鋼琴修理工人,同時學習音樂。1927年回國後,參加左翼劇聯音樂小組及歌曲作者協會。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以後還創作了《月光光》、《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等電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發)、《高粱紅了》等著名歌曲。此外,還創作過歌劇《台兒庄》(《洪波曲》)的音樂。1940年起在新四軍軍部工作,皖南事變時不幸犧牲。

王洛賓 (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中國現代歌曲之王。王洛賓1913年1月生於北京,他父親是油漆匠,會演奏多種民族樂器,而且十分愛唱京劇和崑曲。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賓自幼就喜愛上音樂,並且對音樂有著很好的感受力和記憶力。
1919年,王洛賓入小學讀書,這時正值「新文化運動」,王洛賓因此學會了許多學堂樂歌,同時開始接觸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調。1924年,王洛賓入通縣潞河一所教會興辦的中學讀書,在唱詩班裡他接觸到西洋和聲,並且對和弦有了初步的了解。1931年,王洛賓考入北平師范學校藝科,隨俄籍老師霍爾瓦特夫人學習聲樂和鋼琴,開始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
「九·一八」事變以後,王洛賓希望能用音樂來喚起民眾的愛國熱忱,便為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村》創作了一首插曲《奴隸之愛》,這首曲子也是王洛賓的處女作。次年,由於家庭生活日漸困難,王洛賓不得不輟學,到一所中學擔任音樂老師。
1937年,王洛賓參加了由著名作家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並隨團出入槍林彈雨。在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中,王洛賓還創作了《洗衣歌》、《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等歌曲。1938年春,西北戰地服務團奉上級指示,派出作家蕭軍、詩人塞克、音樂家王洛賓和朱南星等人赴新疆開展工作,在六盤山途中的一個車馬店裡,王洛賓一行巧遇一名綽號叫「五朵梅」的民歌手,她是該店的店主。在大家的邀請下,民歌手為他們演唱了兩首民歌,「五朵梅」演唱時那種豐富情感、意境,加上那抒情動聽的旋律,令王洛賓沉醉在這優美的歌聲中。
為了他深愛的西部民歌,王洛賓拜訪了來往蘭州、新疆的兄弟民族司機。有一位維吾爾族的司機給他唱了一首吐魯番民歌《達坂城》,王洛賓一下子就被樸素優美、活潑明快的旋律迷住,立即記下了這曲調,並請人翻譯了歌詞,同時將其進行重新改編並定名為《馬車夫之歌》改編後的這首歌曲,旋律更加流暢動聽,情調詼諧幽默。這是王洛賓創作生涯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他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少數民族歌曲。
從此以後,王洛賓每到一個地方就尋找一切機會搜集民歌,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王洛賓搜集、整理並記下了眾多優美動聽、有學術價值的各兄弟民族民歌,如維吾爾族《掀起你的蓋頭來》、《喀什噶爾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哈薩克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瑪依拉》、《黃昏里的炊煙》、《都他爾和瑪麗亞》、《暮色蒼茫》等。這些旋律流暢、曲調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礎上,王洛賓還改編了許多民歌,如久唱不衰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經典之作,就是王洛賓根據哈薩克民歌《潔白的前額》(又名《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信》改編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曲首先在甘肅和青海一帶傳開,不久便流傳到全國各地,數十年來,一直深受大眾的喜愛。
1996年3月14日,這位蜚聲海外,影響過幾代人的一代西部歌王,在烏魯木齊與世長辭。

冼星海(1905-1945)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原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此間,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三十五篇。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2011/8/6 7:18:15

Ⅱ 《說「木葉」》教案

《說「木葉」》教案NNNNNNNNNNN多 http://www.yuwen99.cn/gzzl/gyx/dsidy/smy/200705/34697.html,上面這個網址就有好多篇!

http://www.oldq.com.cn/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0605/37657.html

http://www.35d1.com/ajiaoan/aa/261.html

Ⅲ 跪求長春外五縣學校有哪些

你好,2007年高考狀元

廣東文科狀元

姓名:嚴俏華

學校:佛山高明區第一中學

成績:691分

堅強是戰勝困難的武器

廣東理科狀元

姓名:黃容生

學校:惠州一中

成績:697分

專訪:"打"出來的高考狀元

上海文科狀元

姓名:魏宏琰

學校:控江中學

成績:561分

上海理科狀元

姓名:胡雲琦

學校:上海中學

成績:589分

專訪:我會忘掉狀元的稱號

湖南文科狀元

姓名:李燕 [博客]

學校:湖南師大附中張家界實驗中學

成績:673分

專訪:努力是我的習慣

湖南理科狀元

姓名:戴天驕

學校:湖南師大附中

成績:707分

知識分子家庭中的傑出女兒

新疆文科狀元

姓名:周希

學校:哈密二中

成績:657分

新疆理科狀元

姓名:林佳瑞 [博客]

學校:烏魯木齊高級中學

專訪:細節決定成敗

胥毅 烏魯木齊一中

成績:723分

遼寧文科狀元

姓名:劉樂 [博客]

學校:本溪市高級中學

成績:665分

媽媽嚴厲成就我今日的成功

遼寧理科狀元

姓名:趙子波 [博客]

學校:錦州中學

成績:689分

已報考兩所香港的大學

海南文科狀元

姓名:林嬋娟 [博客]

學校:嘉積中學

成績:883分

專訪:狂愛NBA

海南理科狀元

姓名:陳楊 [博客]

學校:嘉積中學

成績:896分

專訪:快樂學習才會沒壓力

山西文科狀元

姓名:趙永勝 [博客]

學校:平定一中

成績:653分

專訪:大學一直是我的渴望

山西理科狀元

姓名:賀鼎 [博客]

學校:太谷縣二中

成績:694分

專訪:將在建築領域發聲響

河南文科狀元

姓名:馬冰一

學校:洛陽一高

成績:667分

專訪:數學滿分靠探索

河南理科狀元

姓名:樊玉偉 [博客]

淮陽中學 712分(加分後)

專訪:我只崇拜愛因斯坦

范佳琳 安陽一中 705分

相關報道 我對狀元說

天津文科狀元

姓名:於思雨 [博客]

學校:新華中學

成績:660分+10分

專訪:狀元於我已是過去時

天津理科狀元

姓名:陸宇衡

學校:耀華中學

成績:683分

選北大不選港大我有我主張

青海文科狀元

姓名:王珊

學校:湟川中學第一分校

成績:652分

青海理科狀元

姓名:周蕾 [博客]

學校:湟川中學第一分校

成績:696分

感謝父母讓我養成好習慣

陝西文科狀元

姓名:張璐 [博客]

學校:高新一中

成績:672分

專訪:愛聽搖滾的女狀元

陝西理科狀元

姓名:陳光玉 [博客]

學校:城固一中

成績:709分

專訪:當地19年首個狀元

雲南文科狀元

姓名:徐蓓思

學校:雲師大附中

分數:678分

專訪:心態+基礎=成功

雲南理科狀元

姓名:王瑾

雲天化中學 706分

<第一時間獨家專訪>

鄧侃 師大附中

722分(加分後)

安徽文科狀元

姓名:司玉潔 [博客]

學校:合肥一中

成績:643分

專訪:喜歡看金庸的堅強女

安徽理科狀元

姓名:吳羽菲 [博客]

學校:休寧中學

成績:709分(加分後)

專訪:最愛讀居里夫人傳

湖北文科狀元

姓名:張友誼 [博客]

學校:大冶一中

成績:627分

專訪:其實我是個平常人

湖北理科狀元

姓名:周堯

學校:夷陵中學

成績:695分

四川文科狀元

姓名:張晨 [博客]

學校:成都外國語學校

成績:677分

專訪:室友團結進步很重要

四川理科狀元

姓名:楊陽 [博客]

學校:雙流中學

成績:690分

專訪: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江蘇文科狀元

葉枝 金陵中學 662分

張亦弛 常州中學

翁梅梅 前黃高級中學

江蘇理科狀元

姓名:汪天一

學校:曲塘中學

成績:709分

黑龍江文科狀元

姓名:禹奇鋒 [博客]

學校:尚志朝中

成績:667分

專訪:朝鮮族男生愛玩電腦

黑龍江理科狀元

姓名:鄂炎雄 [博客]

學校:佳木斯一中

成績:718分

專訪:想在騰訊做IT工程師

姓名:馬超 哈三中 718分

吉林文科狀元

姓名:柏雯瑛 [博客]

學校:長春市朝鮮族中學

成績:674分

專訪:同時愛上F1和漫畫

吉林理科狀元

姓名:孔令兵 [博客]

學校:油田高中

成績:709分

專訪:高三在六年裡最輕松

福建文科狀元

姓名:羅宏晟 [博客]

學校:尤溪一中

成績:661分

獨家專訪:這僅是考試成績

福建理科狀元

姓名:陳默 [博客]

學校:漳州一中 702分

獨家專訪:我並非考試機器

姓名:應涵 廈門一中

成績:715(加分20)

山東文科狀元

姓名:都珊珊

學校:濰坊一中

成績:675分(加分20)

媒體專訪:多才多藝女班長

山東理科狀元

姓名:趙旭照 [博客]

學校:平度一中

成績:714分(加分20)

獨家專訪:靦腆的孝順狀元

北京文科狀元

姓名:張玥 [博客]

學校:101中學

成績:685分

獨家專訪:狀元只是小浪花

北京理科狀元

姓名:林茜 [博客]

學校:人大附中

成績:709分

獨家專訪:目標是超越自己

廣西文科狀元

姓名:林麗淵 [博客]

學校:浦北中學

成績:672分

獨家專訪:分數應該拿第一

廣西理科狀元

姓名:張南飛 [博客]

學校:桂林中學

成績:706分(加分20)

獨家專訪:愛好學習不沖突

江西文科狀元

姓名:朱虹璇 [博客]

學校:南康中學

成績:663分

獨家專訪:我是個冷靜的人

江西理科狀元

姓名:張蕤

學校:吉安一中

成績:699分

獨家專訪:狀元是留守孩子

內蒙古文科狀元

姓名:金朦

學校:呼市二中

成績:660

內蒙古理科狀元

姓名:高鵬 [博客]

學校:呼市二中

成績:702分

獨家專訪:我的偶像是姚明

河北文科狀元

姓名:武桐

學校:石家莊二中

成績:663分

獨家專訪:書香門第小才女 相關報道 我對狀元說

河北理科狀元

姓名:劉玉潔 [博客]

學校:保定一中

成績:708分(含加分)

獨家專訪:狀元今年16歲

姓名:楊諾 衡水中學 700分

貴州文科狀元

姓名:陳芳芳 [博客]

學校:遵義四中

成績:683分

獨家專訪:力量來自於父母

貴州理科狀元

姓名:高立力 [博客]

遵義縣一中 714分

獨家專訪:人生盡在掌握中

姓名:胡朗

貴陽一中 722分(加分20)

重慶文科狀元

姓名:黃文帝 [博客]

學校:重慶外國語學校

成績:654分

獨家專訪:喜愛台灣的人文

重慶理科狀元

姓名:陳競 [博客]

學校:南開中學 700分

獨家專訪:三年一直在進步

何宇佳

巴蜀中學 703分(加分後)

甘肅文科狀元

姓名:魏雪

學校:皋蘭一中

成績:670分

媒體專訪:堅持向夢想飛翔

甘肅理科狀元

姓名:馬澤強

學校:會寧二中

成績:711分

媒體專訪:會生活的帥男孩

浙江文科狀元

姓名:求芝蓉 [博客]

學校:新昌中學 644分

獨家專訪:我不是個乖學生

錢靖 舟山中學 659(加分後)

浙江理科狀元

姓名:李清揚(699分)

姓名:張琛(699分)

姓名:趙倩(加分後708分)

媒體專訪:女生也能學理科

寧夏文科狀元

姓名:邢陽 [博客]

學校:銀川二中

成績:662分

獨家專訪:我該屬於效率型

寧夏理科狀元

姓名:李小龍 [博客]

學校:銀川一中

成績:682分

獨家專訪:當狀元很「炫」 21557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你知道哪些民族團結的故事,簡要介紹一下,50字左右.

1 新疆布爾津縣哈薩克族愛心媽媽--麗達常年幫扶各族貧困孩子。 8月9號,布爾津縣第三小學二年級學生明梅像往常一樣,來到哈薩克族阿姨麗達家中做作業,沒想到麗達阿姨不僅為她准備了生日蛋糕,還請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為她慶祝生日。

明梅的媽媽五年前離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親撿破爛維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麗達聽說了小明梅的情況,就經常給她買衣服、買零食、洗頭洗澡、檢查作業,每個月還要給她20元零用錢。

2 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3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4 排長是個壯族的軍校畢業生,我們部隊駐守內地,2003年夏季中原各處大雨滂沱,淮河流域發生了洪澇災害,上級領導命令我們連、外派一個排兵力,幫助地方抗洪搶險。壯族排長硬是把抗洪任務與我排搶了去,最後它們排立個三等功。從這事中,表現出壯、漢民族親和友愛的佳故事。

5 1935年5月22日,中央紅軍北上選遣隊司令劉伯承和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在西康省冕寧縣舉行了名揚後世的彝海結盟,為中央紅軍順利通過涼山弄族聚居區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實踐。

拓展資料: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各民族內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一項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是祖國統一的基礎,因此,必須維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既要認真落實民族政策,認真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要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依法嚴厲打擊和制裁分裂祖國的活動。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著名的《團結就是力量》,曾經擂響了各民族團結救亡、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鏗鏘戰鼓,吹響了各民族團結建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激越號角,時至今日,仍然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

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形象,團結就是希望,團結就是勝利。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一個家庭不團結,可能親人反目;一個民族不團結,可能一盤散沙;一個國家不團結,可能分崩離析。我國各民族在歷經數千年的遷徙、貿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特別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凌。

當時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必然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和統一。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在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過程中,不僅民族團結友愛的優良傳統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華民族從自在的聯合走向自覺的聯合,團結一致走上了通向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

Ⅳ 中國有哪些音樂家

陳鋼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後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於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後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台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賀綠汀

賀綠汀 (1903-1997) 湖南邵陽縣人。1923年入長沙岳雲學校藝術專修科,隨陳嘯空等學習音樂。大革命期間曾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廣州起義。

1928年創作的《暴動歌》曾在海陸豐一帶流傳。1931年入上海國立音專,從著名音樂家黃自學習理論作曲,從查哈羅夫、阿克薩可夫學習鋼琴。1934年所作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在亞歷山大·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評選中獲第一獎。此後進入電影界,參加歌曲作者協會,為左翼進步影片《風雲兒女》、《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寫音樂,其中《春天裡》、《天涯歌女》等插曲廣為傳唱。「八·一三」事件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後到重慶,任教於育才學校音樂組。這時創作了《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等風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新四軍,1943年到延安,創建了中央管弦樂隊。解放戰爭期間,繼續教學和創作。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劇《劉德順歸隊》,管弦樂小品《森吉德瑪》、《晚會》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解放後,賀綠汀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和中國音協副主席,主要從事培養人才,但仍堅持創作,寫有大量聲樂作品和電影音樂。

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並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華彥鈞

華彥鈞 (1893-1950) 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尤精於琵琶。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在無錫市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人間的苦難。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群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他曾廣泛學習各種民間音樂,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流傳於世。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得以保存下來,並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樂曲曾被錄音,並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將其記錄整理,編成《阿炳曲集》(音樂出版社1956年出版)。

雷振邦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能夠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付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於北京,滿族人。由於家庭生活比較優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觸到京戲。七八歲時,便能哼唱京劇小段,還能用胡琴拉京戲以及一些歌曲。
1928年9月,雷振邦來到沈陽奉天公立學校讀小學,後入南滿中學。在音樂老師的熏陶下,雷振邦學會吹得一口動聽的口琴,加入學校口琴隊,並成為該隊的指揮。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並指揮演出。
1939年1月雷振邦去日本求學。在東京,他進了日本高等音樂學校作曲系預科。不到半年的時光,雷振邦便完成了預科專業,校長允許他跳級,轉年便成為作曲系本科學生。
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國,先後在北平女子中學和惠中女子中學做音樂教員。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在課余組織起一個五十多人的業余交響樂團。
雷振邦曾把中國古曲《悲歌》改編成管弦樂的曲子,供業余交響樂團演出,這是公開演出的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來到中國電影樂團從事專業作曲,,從此踏入影壇。
1955年4月雷振邦被調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作曲,此後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30多年間,他譜寫的電影歌曲一百餘首。他堅持深入生活,向民間藝人學習,創作了大量的形象鮮明,優美抒情,具有強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發著撲鼻的生活芬芳的音樂作品,形成他作品獨特的藝術風格。如他為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景頗姑娘》、《蘆笙戀歌》等譜寫的樂曲,都具有上述音樂特點。
1960年在第二屆百花獎中,他為影片《劉三姐》的譜曲,榮獲最佳音樂獎。以後他為影片《冰山上的來客》、《吉鴻昌》和《小字輩》譜寫的樂曲,也分別在1964年和198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舉辦的第一、二屆「小百花獎」中獲最佳作曲獎。
幾十年來,雷振邦創作的故事影片音樂主要有:《董存瑞》、《馬蘭花開》、《蘆笙戀歌》、《花好月圓》、《五朵金花》、《金玉姬》、《達吉和他的父親》、《劉三姐》、《萬木春》、《冰山上來客》、《景頗姑娘》、《戰洪圖》、《鋼鐵巨人》、《暗礁》、《吉鴻昌》、《小字輩》、《幽谷戀歌》、《明天回答你》、《精變》《赤橙黃綠青藍紫》、《東方大魔王》……還有82集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經風靡全國,廣為傳唱,成為人們喜愛的經典音樂作品,他不愧為是我國影壇深受觀眾歡迎的著名電影作曲家。

李煥之

李煥之 (1919-) 原籍福建晉江,生於香港。1936年入上海國產音專從師於蕭友梅。抗戰爆發後,在廈門、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歌曲創作。1938年就讀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結業後留校任教,並主編《民族音樂》。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建國後,一直活躍在音樂戰線,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四十餘年來,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除了傳唱一時的《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樂《春節組曲》、《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古琴弦歌合唱《蘇武》,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獨幕歌劇《異國之秋》等,還編有《作曲教程》,並撰寫了三百餘篇論文,部分收入《音樂創作散論》一書。

劉天華

劉天華 (1895-1932) 著名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省江陰縣人。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是文學家劉半農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學,開始學習西洋管樂器。1911年因學校停辦而輟學,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1912年赴上海參加「開明劇社」樂隊。1914年返回家鄉,先後在江陰、常州的中學里教音樂。其間曾向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沈肇州學習二胡、琵琶;專程赴河南學琴;向僧、道和民間藝人學習多種民間樂器;記錄民間樂譜,並開始音樂創作。1922年受聘赴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專科教師。192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直至去世。任教期間,先後學習了三弦拉戲、崑曲、小提琴、和聲學、理論作曲等,在廣泛學習中國民間音樂和西洋音樂的基礎上。創作了二胡獨奏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良宵》、《親居吟》、《空山鳥語》、《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琵琶獨奏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和器樂合奏曲《變體新水令》。1927年創辦「國樂改進社」。同年,編輯出版《音樂雜志》,參與發起「愛美樂社」。曾用五線譜和工尺譜准確地記錄梅蘭芳的唱腔(《梅蘭芳歌曲譜》1930)。搜集《安次縣吵子會樂譜》、《佛曲譜》。一生中總共編寫了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一首琵琶練習曲。奠定了二胡專業創作和演奏的基礎。

馬可

馬可(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儐儀用曲。

聶耳

聶耳(1912-1935) 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筆名曾用過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雲南玉溪人,生於昆明。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

大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考進「明月歌舞團」,向黎錦暉學習作曲。因不滿劇團的方針,於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開展革命音樂活動。後回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並在聯華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話劇、舞台劇作曲。1933年在創作上初試鋒芒,創作了《開礦歌》、《賣報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樂年」,《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都是這一年完成的。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國後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他從事音樂創作時間只有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話劇、一部舞台劇寫了二十首主題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據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四首、口琴曲兩首,共創作了四十一首音樂作品。此外還發表了《黎錦暉的「芭蕉葉上詩」》、《中國歌舞短論》等十五篇戰斗性的音樂論文和《時代青年》等三部電影劇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備經歐洲去蘇聯求學,不幸於游泳時溺死於藤澤市鵠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光輝形象,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任光

任光(1900-1941) 浙江嵊縣人。從小喜愛民間音樂,會拉琴、吹號、彈風琴。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當過鋼琴修理工人,同時學習音樂。1927年回國後,參加左翼劇聯音樂小組及歌曲作者協會。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以後還創作了《月光光》、《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等電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發)、《高粱紅了》等著名歌曲。此外,還創作過歌劇《台兒庄》(《洪波曲》)的音樂。1940年起在新四軍軍部工作,皖南事變時不幸犧牲。

王洛賓

王洛賓 (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中國現代歌曲之王。王洛賓1913年1月生於北京,他父親是油漆匠,會演奏多種民族樂器,而且十分愛唱京劇和崑曲。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賓自幼就喜愛上音樂,並且對音樂有著很好的感受力和記憶力。
1919年,王洛賓入小學讀書,這時正值「新文化運動」,王洛賓因此學會了許多學堂樂歌,同時開始接觸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調。1924年,王洛賓入通縣潞河一所教會興辦的中學讀書,在唱詩班裡他接觸到西洋和聲,並且對和弦有了初步的了解。1931年,王洛賓考入北平師范學校藝科,隨俄籍老師霍爾瓦特夫人學習聲樂和鋼琴,開始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
「九·一八」事變以後,王洛賓希望能用音樂來喚起民眾的愛國熱忱,便為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村》創作了一首插曲《奴隸之愛》,這首曲子也是王洛賓的處女作。次年,由於家庭生活日漸困難,王洛賓不得不輟學,到一所中學擔任音樂老師。
1937年,王洛賓參加了由著名作家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並隨團出入槍林彈雨。在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中,王洛賓還創作了《洗衣歌》、《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等歌曲。1938年春,西北戰地服務團奉上級指示,派出作家蕭軍、詩人塞克、音樂家王洛賓和朱南星等人赴新疆開展工作,在六盤山途中的一個車馬店裡,王洛賓一行巧遇一名綽號叫「五朵梅」的民歌手,她是該店的店主。在大家的邀請下,民歌手為他們演唱了兩首民歌,「五朵梅」演唱時那種豐富情感、意境,加上那抒情動聽的旋律,令王洛賓沉醉在這優美的歌聲中。
為了他深愛的西部民歌,王洛賓拜訪了來往蘭州、新疆的兄弟民族司機。有一位維吾爾族的司機給他唱了一首吐魯番民歌《達坂城》,王洛賓一下子就被樸素優美、活潑明快的旋律迷住,立即記下了這曲調,並請人翻譯了歌詞,同時將其進行重新改編並定名為《馬車夫之歌》改編後的這首歌曲,旋律更加流暢動聽,情調詼諧幽默。這是王洛賓創作生涯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他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少數民族歌曲。
從此以後,王洛賓每到一個地方就尋找一切機會搜集民歌,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王洛賓搜集、整理並記下了眾多優美動聽、有學術價值的各兄弟民族民歌,如維吾爾族《掀起你的蓋頭來》、《喀什噶爾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哈薩克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瑪依拉》、《黃昏里的炊煙》、《都他爾和瑪麗亞》、《暮色蒼茫》等。這些旋律流暢、曲調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礎上,王洛賓還改編了許多民歌,如久唱不衰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經典之作,就是王洛賓根據哈薩克民歌《潔白的前額》(又名《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信》改編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曲首先在甘肅和青海一帶傳開,不久便流傳到全國各地,數十年來,一直深受大眾的喜愛。
1996年3月14日,這位蜚聲海外,影響過幾代人的一代西部歌王,在烏魯木齊與世長辭。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原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此間,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三十五篇。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Ⅵ 中國現代著名的音樂家是哪幾位

中國現代著名的音樂家有蕭友梅、劉天華、賀綠汀、馬思聰、谷建芬、王立平、譚盾、徐沛東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蕭友梅

蕭友梅(1884年~1940年),字思鶴,又名雪明。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音樂理論家、作曲家。1884年1月7日生於廣東中山,1940年12月31日卒於上海。蕭友梅是中國第一所正規的專業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的創始人之一。

2、劉天華

劉天華(1895年~1932年),中國現代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樂教育家。1895年生於江蘇江陰澄江鎮西橫街。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鑒小提琴的技法和西洋器樂的創作手法,並融合琵琶、古琴的演奏技巧,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力,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

3、賀綠汀

賀綠汀(1903年~1999年),原名賀楷,湖南邵陽人。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

先後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文工團團長。

4、馬思聰

馬思聰(1912年~1987年),廣東海豐人。中國傑出的作曲家、小提琴家與音樂教育家,被譽為「中國小提琴第一人」。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影響力最大,其1937年創作的《思鄉曲》被認為是中國20世紀的音樂經典之一。1987年5月20日於美國費城逝世。

5、王立平

王立平,男,1941年8月5日出生,滿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大學本科學歷,從事知識產權工作16年。國家一級作曲,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電影樂團藝術指導,愛好音樂、文學、攝影;主要作品有:《潛海姑娘》、《鴿子》、《海港之歌》等。

6、譚盾

譚盾,1957年8月出生於湖南長沙茅沖,中國音樂人、作曲、指揮。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

1979年,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作品《離騷》,1983年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國際作曲大獎。

Ⅶ 梅里初中和吳風學校哪個

我是梅里中學的學生,支持梅里

Ⅷ 劉天華的作品有哪些

劉天華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國樂一代宗師,「中西兼擅,理藝並長、而又會通其間」的中國優秀的民族樂器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劉天華的父親劉寶珊重視教育,在家鄉曾與人合辦過一所小學。
劉天華1909年考入常州中學,業余參加學校軍樂隊,學吹號及軍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劉天華回到江陰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1914年先後在江陰、常州中學教音樂。1915年父親逝世,自己又失業,患病,仍自學二胡,處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時創作。第二年被江蘇省立五中聘為音樂教員,並在該校組織了絲竹部和軍樂部兩支樂隊,在這段期間,他專心於向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學習二胡,向沈肇洲學習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學習古琴,沿途還一路尋訪民間藝人,採集各處民間音樂。
1921年,劉天華到上海參加「開明劇社」樂隊,在江陰組織「國樂研究會」,自1922年起,劉天華先後任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北京女子高師和國立藝專音樂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學生有曹安和、王君儀、韓權華、蕭伯青、吳伯超等。在任教之間,他還跟隨俄籍教授托諾夫學習小提琴,同時悉心鑽研西洋音樂理論。另外,他常將街頭賣唱藝人請入家中記錄他們演唱、演奏的曲譜並給予報酬,留下《佛曲譜》和《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兩部遺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橋搜集鑼鼓譜不幸染上猩紅熱,於6月8日去世。

藝術成就

劉天華在教學之餘學習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論,並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西洋音樂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樂創作和演奏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鑒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

劉天華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閑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當劉天華逝世時,在紀念會上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首位字聯成過一幅便於記憶又頗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閑」)。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編的《飛花點翠》於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錄制唱片,現已成為琵琶經典樂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創作並流傳的外,其餘都是在1926年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和北京藝術專科學校3所大學教授二胡、琵琶期間,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蕭友梅、趙元任等人支持下創辦「國樂改進社」之後,或創作、或修改定稿後得以廣為流傳的,至今仍是每個二胡學習者的必修習經典。

劉天華也是第一個採用近代記譜法編輯了京戲曲譜《梅蘭芳歌曲譜》,此外,他籌組了「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音樂雜志》,均在社會上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其它還有未完成的《佛曲譜》、《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及其一些寫作及翻譯文章等。

《梅蘭芳歌曲譜》序

《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

在餞別鋼琴師嘉祉先生的席上說的幾句話

關於國樂改進社的論著

梅君畹華、齊君如山等,將往北美介紹國劇於彼邦人士,囑編斯譜。數月以來,余與梅君均為職務所羈,未克充分討論,匆匆成此十八曲,自恐訛誤尚多,行期既迫,只得貿然付印。

此譜之成,余固受梅、齊二君之矚,然亦略有鄙見,可發表於此。

國劇重唱,故諺有「聽戲」之說,唱,樂也。然不獨唱之為樂,即一舉手,一投足,亦有樂隨之。甚至各色道白,亦均含樂意。故謂國劇之基礎,建築於音樂之上,亦無不可。余於劇學為外行,今姑談樂。

樂之有譜,猶語言之有文字。道義學術之得以流傳久遠者,文字之功也。我國音樂,肇自犧農,盛於有周,濫於唐宋,淵源不可謂不遠。然犧農之樂固不可得而聞,即唐宋之樂,亦已渺無稽考。何者,記譜之法不完備也。我國古樂未嘗無譜,然如唐之卷子本《幽蘭》譜,朱子儀禮經傳之十二詩譜,姜白石之詞譜等,或僅備律呂,或只載簡字,譜不足以賅樂,徒費考古家之周章,於事實無補。近代所出琴譜、崑曲譜等,記載雖已較詳,而缺點尚多,欲籍以流傳久遠,勢所不能。蓋樂有高低、輕重、抑揚、疾徐之分,必其譜能分析微茫,絲絲入扣,方為完備,而舊譜均不能也。今國樂已將垂絕,國劇亦憑於危境,雖原因不一,而無完備之譜,實為其致命傷。設記譜之法早備於往日,則唐虞之樂,今猶可得而聞,《廣陵散》又何至絕響。以皮黃言,今日習須生者,不曰宗譚,便曰宗汪。然而絕似譚汪者,百不獲一,即偶有之,同道中亦不以譚汪相許。何哉,無譜以為之佐證也。設譚汪生時,盡其所能譜而出之,何至今日遙拜門牆者之扣盤捫燭而不得要領耶。

且人盡一生之力研究一種藝術,能有創造與否,實未可必。設其有之,而令所創造者及身而絕,寧不可悲。昔米喜子、張二奎、程長庚、餘三勝等,一生創作甚多,年月悠久,遂至悉與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藝術界莫大之損失也。

習樂之法有三,曰耳聽,曰目視,曰言傳。三者雖相輔而行,不可缺一,然難記易志為耳聽之弊,模稜失真為言傳之弊,惟目視最為真切。故歐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紙譜成,各國樂壇便可發其妙響。我國樂劇二界,尚有行其耳聽、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談進步,不亦難哉。

是以今日我國劇樂二界,欲進步必自有完備之樂譜始。而養成演員樂師讀譜、記譜之能力,亦為要圖。當知今後學術界,必須事事科學化,事事精密確鑿,方能有立足地。若雲戲是亂彈,亂彈便了,則劇樂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淺陋,成此小冊,所用記譜方法,當然不足稱為完備。就正當世,實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樂劇二界方家不吝瓊瑤之賜。

劉天華先生年表

1895年:2月4日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1909年—1911年(14歲—16歲):在常州中學求學時,參加校中軍樂隊,學習吹軍號及軍笛。

1911年:辛亥革命,學校停辦後,返里參加青年團的軍樂隊,吹奏軍號。從此時開始音樂工作。

1912年—1914年(17歲—19歲):赴滬參加滬西開明劇社,任樂隊工作。在這時期學習各種西樂器,舉凡管弦樂器、鋼琴等,均加學習,尤以銅管樂器,多有深造。

1914年:劇社解散,返里任教於華墅華澄小學。

1915年(20歲):是年春喪父,復貧病失業,心境惡劣,偶赴市購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隨產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達他當時的不得志和內心的抱負。秋任教常州母校,為母校建立了軍樂隊與絲竹合奏團。

1916年(21歲):與殷尚真女士結婚。

1917年(22歲):從周少梅先生學習琵琶、二胡。

1918年(23歲):夏,從沈肇洲先生學習琵琶。本年前後開始創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成初稿。

1920年(25歲):夏,赴河南學習古琴,染癬疥,負病歸。

1921年(26歲):在江陰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

1922年(27歲):赴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是年秋又任教於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系。同時學習三弦拉戲。

1923年(28歲):從托諾夫學習小提琴。

1924年(29歲):《月夜》定稿。

1926年(31歲):除北大與女師外,又任教於藝專。創作《苦悶之謳》。學習崑曲。

1927年(32歲):從北京燕京大學音樂系外籍教授學習理論作曲。因托諾夫去津,改從歐羅伯學習,6月,歐羅伯離京,停。創辦國樂改進社,編輯《音樂雜志》。創作《歌舞引》《改進操》《悲歌》。

1928年(33歲):創作《除夜小唱》、《閑居吟》,發表《空山鳥語》定稿。

1929年(34歲):創作《虛籟》。

1930年(35歲):3月,繼續從托諾夫學習,直至罹病,未間斷。聽寫《梅蘭芳歌曲譜》一冊。

1931年(36歲):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鳥語》,琵琶曲《歌舞引》及《飛花點翠》。

1932年(37歲):創作《獨弦操》及《燭影搖紅》。6月1日赴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罹病僅一星期,6月8日晨5時20分逝世。享年整37歲(別處記載38歲,是按虛歲計算)。

熱點內容
地理學博士點 發布:2025-07-28 04:05:20 瀏覽:110
什麼是網路地址 發布:2025-07-28 02:48:59 瀏覽:217
a了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28 02:40:42 瀏覽:398
2012考研數學二答案 發布:2025-07-27 23:12:08 瀏覽:651
感統教育 發布:2025-07-27 20:39:39 瀏覽:21
天然氣燃燒化學方程式 發布:2025-07-27 19:47:48 瀏覽:900
江蘇教師資格證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27 18:07:32 瀏覽:939
穿越火線在哪裡下載 發布:2025-07-27 17:57:32 瀏覽:27
iu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27 17:49:09 瀏覽:146
鋼琴和弦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27 16:15:03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