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行為習慣
㈠ 中學生學習行為習慣
一、 開學
1、 新生憑入學通知書報到,交納有關證件和費用輸入學手續,並進行體驗。其它學生按規定的時間到校報到,交納有關費用、學生證和假期作業,辦理注冊手續。因病、因事不能按時到校,應及時辦理請假手續。
2、 領取教材,添置必要的學習、生活用品,打掃宿舍和教室的衛生,做好上課前的准備工作。
3、制訂本學期學習、生活計劃。
二、 軍訓
4、新生入校,必須參加學校組織的軍事訓練,參加隊列訓練、內部管理等活動。
5、在軍營中要要遵守軍訓條例,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加組織紀律觀念,一切行動聽指揮,接受軍事考核.
三、 起床和早鍛煉
6、按時起床。起床後按「宿舍管理規則要求」做好宿舍和個人衛生工作。
7、按時參加早操可晨跑,要求集合時做到快、靜、齊,做操時動作到位,整齊有力。
四、 升國旗
8、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奏國歌時要面向國旗原地肅立,脫帽行注目禮。
五、 上課和下課
9、上課時,必須提前進入教室,做好上課准備。
10、上課時,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
11、因故遲到,應向老師報告,須經老師同意方可進入教室。
12、上課專心聽講,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
13、在教室內不得打鬧喧嘩,不吃零食,不亂扔雜物。
㈡ 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有哪些
1.尊師敬長,尊老愛幼
2.不隨意吐痰,亂丟紙屑
3.不罵人,大架,向同學挑釁或鬧事
4.對人有禮,說話文明
5.上課保持安靜(這是對老師的基本尊重哦),上課積極發言(要主動幫老師帶起學習的積極氛圍)
6.做什麼事都要認真。。。。。。
㈢ 中小學生行為習慣是什麼
現在最多的就是上網吧
㈣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內容是什麼
一、自尊自愛,注重儀表
1、維護國家榮譽,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
2、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
3、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
4、舉止文明,不說臟話,不罵人,不打架,不賭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動和場所。
5、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的書刊、音像製品,不聽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參加迷信活動。
6、愛惜名譽,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誘惑,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災、防溺水、防觸電、防盜、防中毒等。
二、誠實守信,禮貌待人
8、平等待人,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風俗習慣。謙恭禮讓,尊老愛幼,幫助殘疾人。
9、尊重教職工,見面行禮或主動問好,回答師長問話要起立,給老師提意見態度要誠懇。
10、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團結互助、理解寬容、真誠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學,不戲弄他人,發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評。
11、使用禮貌用語,講話注意場合,態度友善,要講普通話。接受或遞送物品時要起立並用雙手。
12、未經允許不進入他人房間、不動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記。
13、不隨意打斷他人的講話,不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妨礙他人要道歉。
14、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答應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時表示歉意,借他人錢物要及時歸還。不說謊,不騙人,不弄虛作假,知錯就改。
15、上、下課時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
三、遵規守紀,勤奮學習
16、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不缺課。
17、上課專心聽講,勤於思考,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見解。
18、認真預習、復習,主動學習,按時完成作業,考試不作弊。
19、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其他活動,遵守活動的要求和規定。
20、認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園整潔優美。不在教室和校園內追逐打鬧喧嘩,維護學校良好秩序。
21、愛護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牆壁、課桌、布告欄等處亂塗改刻畫。借用公物要按時歸還,損壞東西要賠償。
22、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愛惜糧食,節約水電,服從管理。
23、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四、勤勞儉朴,孝敬父母
24、生活節儉,不互相攀比,不亂花錢。
25、學會料理個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齊。
26、生活有規律,按時作息,珍惜時間,合理安排課餘生活,堅持鍛煉身體。
27、經常與父母交流生活、學習、思想等情況,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
28、外出和到家時,向父母打招呼,未經家長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29、體貼幫助父母長輩,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關心照顧兄弟姐妹。
30、對家長有意見要有禮貌地提出,講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氣,不頂撞。
31、待客熱情,起立迎送。不影響鄰里正常生活,鄰里有困難時主動關心幫助。
五、嚴於律己,遵守公德
32、遵守國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33、遵守交通法規,不闖紅燈,不違章騎車,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跨越隔離欄。
34、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交通工具主動購票,給老、幼、病、殘、孕及師長讓座,不爭搶座位。
35、愛護公用設施、文物古跡,愛護莊稼、花草、樹木,愛護有益動物和生態環境。
36、遵守網路道德和安全規定,不瀏覽、不製作、不傳播不良信息,慎交網友,不進入營業性網吧。
37、珍愛生命,不吸煙,不喝酒,不濫用葯物,拒絕毒品。不參加各種名目的非法組織,不參加非法活動。
38、公共場所不喧嘩,瞻仰烈士陵園等相關場所保持肅穆。
39、觀看演出和比賽,不起鬨滋擾,做文明觀眾。
40、見義勇為,敢於斗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報告。
(4)中學生行為習慣擴展閱讀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自1981年、1991年、1994年發布以來,對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教風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集中體現了對中學生思想品
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對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㈤ 初中生有哪些行為習慣
一、初中生的行為習慣有哪些?
初中階段,學生的行為習慣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良好行為習慣,一種是不良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有在家裡要尊老愛幼,在學校里尊敬老師,對人有禮貌,說話講文明,在課堂上不交頭接耳,要保持安靜,這是對老師的基本尊重,在課上懂得幫助老師調動起積極的學習氛圍,沒有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習慣,不罵人、不打架,在校不向同學挑釁、鬧事,不管做什麼事情的態度都要認真。那麼不良行為習慣就有吸煙、喝酒、打架、斗毆,沉迷於網路,上課影響課堂紀律等等。
二、如何培養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初中階段,學生的行為習慣有很多方面,包括了勞動、學習、衛生習慣等等。社會、家庭和學校分別是孩子們生存、成長和學習的環境,發揮這三者相結合的優勢,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學校,學校里有經驗豐富的教師,他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都是受過專門的訓練的,他們的方式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其次是家庭,都說父母是孩子更好的老師,父母們可以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對孩子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第三點是社會,孩子們了解社會的途徑主要有新聞傳媒、人際交往等等,對孩子們的行為習慣起到了多方位、多形式的影響。所以說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
三、中學生為何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什麼要注重培養中學生的行為習慣,主要是因為初中階段是孩子青春期發展初期,如果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習和以後的日常生活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說想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這種精神能夠培養孩子們頑強的意志力,遇到挫折就會有一種想要迎難而上的心態;一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自己的要求也會隨之提高,會懂得嚴格要求自己;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還可以可以提高孩子們對事物正確分析和判斷的能力,知道對或錯。
㈥ 中學生要有什麼好習慣
一、初中生的行為習慣有哪些?
初中階段,學生的行為習慣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良好行為習慣,一種是不良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有在家裡要尊老愛幼,在學校里尊敬老師,對人有禮貌,說話講文明,在課堂上不交頭接耳,要保持安靜,這是對老師的基本尊重,在課上懂得幫助老師調動起積極的學習氛圍,沒有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習慣,不罵人、不打架,在校不向同學挑釁、鬧事,不管做什麼事情的態度都要認真。那麼不良行為習慣就有吸煙、喝酒、打架、斗毆,沉迷於網路,上課影響課堂紀律等等。
二、如何培養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初中階段,學生的行為習慣有很多方面,包括了勞動、學習、衛生習慣等等。社會、家庭和學校分別是孩子們生存、成長和學習的環境,發揮這三者相結合的優勢,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學校,學校里有經驗豐富的教師,他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都是受過專門的訓練的,他們的方式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其次是家庭,都說父母是孩子更好的老師,父母們可以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對孩子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第三點是社會,孩子們了解社會的途徑主要有新聞傳媒、人際交往等等,對孩子們的行為習慣起到了多方位、多形式的影響。所以說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
三、中學生為何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什麼要注重培養中學生的行為習慣,主要是因為初中階段是孩子青春期發展初期,如果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習和以後的日常生活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說想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這種精神能夠培養孩子們頑強的意志力,遇到挫折就會有一種想要迎難而上的心態;一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自己的要求也會隨之提高,會懂得嚴格要求自己;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還可以可以提高孩子們對事物正確分析和判斷的能力,知道對或錯。
㈦ 中學生行為規范
一、自尊自愛,注重儀表
1、維護國家榮譽,維護共產黨,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
2、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前不遮眉,後不過頸,側不過耳),女生不穿高跟鞋。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堅持鍛煉身體。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
4、舉止文明,不打架,不罵人,不說臟話。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動和場所。(以考察為目的應適當進入某些場所)
5、情趣健康。不看宣揚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的書刊、音像製品,不參加迷信活動。
6、愛惜名譽,拾金不昧,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災、防溺水、防觸電、防盜、防中毒等。
二、誠實守信,禮貌待人
8、平等待人,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謙恭禮讓,敬老愛幼,幫助殘疾人。
9、尊重教師,見面行禮或主動問候,回答師長問話要起立,接送物品時要起立並用雙手,給老師提意見態度要誠懇。
10、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團結互助、理解寬容、真誠相待、正常交往,不欺侮同學,不戲弄他人,發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評。
11、日常交往中禮貌待人,講話注意場合和分寸。待客熱情,起立迎送。
12、未經允許不擅自進入他人房間、不動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記。
13、不隨意打斷他人的講話,不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妨礙他人要道歉。
14、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答應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時表示歉意,借他人錢物要及時歸還。不說謊,不騙人,不弄虛作假,知錯就改。
15、上、下課時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
三、遵規守紀,勤奮學習
16、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不逃課。上課前准備好學慣用品。上、下課時,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教師先行。
17、上課專心聽講,勤於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和參加課堂討論。
18、認真預習、復習,按時完成作業。考試不作弊。合理安排課餘生活,每天堅持閱讀、收聽、收看新聞。
19、積極參加學校、團隊和班級組織的文體、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各種集會准時到達,遵守集會紀律。
20、認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園整潔優美。保持圖書館、閱覽室和教室的安靜,不在教室、樓道、校園內追逐打鬧,大聲喧嘩。
21、愛護公物,不在黑板、牆壁、課桌、布告欄等處塗抹刻畫。借用公物要按時歸還。
22、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愛惜糧食,節約水電,服從管理。
四、勤勞儉朴,孝敬父母
23、生活儉朴,不攀比,不亂花錢,不向家長提出不合理的生活要求。
24、學會料理個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慣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25、生活有規律,按時作息,珍惜時間,合理安排課餘生活,堅持鍛煉身體。
26、尊重、傾聽父母意見和教導,體貼關心父母。主動把生活、學習、思想等情況與父母交流,禮貌回答父母的問話。
27、外出和到家時,向父母打招呼。課余時間外出要向家長說明去向,未經家長允許不在外留宿。
28、體貼幫助父母長輩,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29、對父母和長輩有意見,要禮貌提出,當自己的意見沒被父母和長輩採納時,要耐心解釋,不頂撞,不發脾氣。
五、嚴於律己,遵守公德
30、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在社會生活中用各種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
31、遵守交通法規,不闖紅燈,不違章騎車,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跨越隔離欄。
32、遵守乘車秩序,上車自覺排隊,乘車時主動購票,不喧嘩,不擁擠,主動給老、幼、病、殘、孕讓座,不爭搶座位。
33、購票購物要按順序,對營業人員有禮貌。撿拾物品主動歸還失主和交公。
34、愛護公用設施,愛護文物古跡,保護生態環境,愛護莊稼、花草、樹木,愛護有益動物。
35、尊重外地人,外國人,遇有問路,認真指引。
36、遵守網路道德和安全規定,利用現代化信息傳播手段獲取有益的信息,不瀏覽、不製作、不傳播不良信息,慎交網友,不進入營業性網吧。
37、珍愛生命,不吸煙,不喝酒,拒絕毒品。不參加各種名目的非法組織和非法活動。
38、參觀游覽遵守秩序,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瞻仰烈士陵園保持肅穆。
39、觀看演出和比賽時做文明觀眾,不起鬨,不無故提前退場。
40、弘揚正氣,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報告。遇有侵害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學會自救。
㈧ 如何培養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是中小學教育永恆的主題,在中小學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養成教育就是通過有效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明人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日積月累的,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中學階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正是增長知識,接受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基礎,是建設良好班級的保證。因此,我們要扎扎實實地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的孩子大多數都生活在無憂無慮、衣食富足的家庭里,他們除了爸爸媽媽的疼愛外,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溺愛,使他們養成了貪玩,不思進取的不良習慣。生活上只圖舒適,缺乏目標,學習上懶惰,沒有吃苦精神,多數孩子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一種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愛人愛自然的博愛精神。養尊處憂,有一種強烈的優越感,甚至具有某種破壞欲和攻擊欲。對人態度冷淡,缺少愛,不關心別人,對長輩不夠尊重,沒有禮貌,這些孩子情緒波動大,想幹啥就得幹啥。不顧及別人,為所欲為,我行我素。學習生活中,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認真,懶懶散散,隨隨便便。缺少責任感,他們怕臟、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頭蛇尾,半途而費沒有較好的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中國教育鼻祖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也作了很好的解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所以對於孩子們的種種不良習慣,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任。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動態變化時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因此可以說初中階段也是養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錯過這個年齡段,再加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往往事倍功半,難以奏效。對於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榜樣示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示範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優異成就教育影響受教育者的一種方法。榜樣示範包括教師的言傳身教、優秀學生的榜樣效應以及英雄的楷模激勵。如教育學生遵守校紀校規,可講述邱少雲的事跡,再如展示學生中涌現出來的遵守行為規范的先進個人的事跡。此外,教育者的言傳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於言教是長期以來教育實踐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朝夕相處,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響,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很容易成為受教育者模仿的對象。因此,教育者要時時處處注重言行、舉止、儀態,使之起良好示範作用。 二、制度約束 制度約束指通過執行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規章制度使學生受到鍛煉。依據學生活動的情況,可相應制訂和執行學校規章制度、班級集體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要切合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要善於抓住某段時期學生行為存在的共同問題,提出相應的要求。如我們班上有四位學生沉湎於上網,怎麼說都不行甚至還寫過保證書都沒用。這時班級制度可制訂出對進網吧有一定限制的規定,對違反規定的行為要提出批評和懲戒。只有長期持久地執行制度,學生才會不斷矯正錯誤和不良的行為習慣,依據正確行為導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強化訓練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內容上、宣傳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上。百說不如一練,學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訓練。要讓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復進行行為訓練。班主任應從頭抓起,從小事抓起。根據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班會加強對學生行為的訓練。如:集中注意力的訓練,讀寫姿勢的訓練,不亂丟垃圾的訓練又如:培養讀寫姿勢的訓練,很多學生坐的都不端正,多數都是趴在桌子上。像這種情況老師可以利用班會課的時間先給學生講清楚不正確姿勢的危害並且以後及時提醒,見到一次糾正一次。次數多了學生自然就形成正確讀寫姿勢的好習慣。 四、個別談話,因材施教 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存在差距的。對於習慣較差的學生,可以採用個別談話的方法,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了解學生的困難,幫助學生盡快形成好習慣。如:我們班的魯雨林對做作業要認真、及時、正確完成作業這個要求總是達不到,他告訴我,很難做到。我根據具體情況,把這個目標化為三級具體的小目標,第一階段為認真完成作業,等他達到後,我請他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到第三階段為認真、及時、正確完成作業。這樣一來,呈階梯式上升,魯雨林踏著這一個個階梯,不斷進步。 五、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因素對於成才有著重大作用,過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自我教育是指人通過認識自我、要求自我、調控自我和評價自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遺傳的基礎上,在環境和他人教育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但它一旦形成,就積極地反過來發生作用,極大地影響著個人的成長,而且隨著人的成長,它的作用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最終,它在人的成才的各種因素中,成為重要因素。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對於這一理論的理解,我們應清晰的認識到,我們應結合初中生心理特點,注重對學生自我教育意識的培養,不斷創造德育情境,讓學生針對具體行為習慣問題,通過自我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必要懲罰,糾正不良行為 著名學者孫雲曉教授說過: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對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恰如其分的懲罰行為,也是一種行為訓練的方式。比如要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有個別的學生通過教育仍然是抄襲他人的作業,自己總是懶得思考。這時就要在進一步教育、講道理的基礎上,進行行為懲罰。如讓學生自己重做作業一次,或者讓他把書上所學過的知識全部抄一遍。這樣學生就會長記性知道不能抄作業了。所以通過行為懲罰,也可以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七、重視表揚 我們都知道好學生是誇出來的。 鼓勵是一種積極的強化手段,良好行為的強化物,是一種有利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要堅持表揚為主。當一個以前經常違反班級班規的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都可以遵守班級班規,這時,教師千萬不能吝嗇表樣。表揚可以是口頭表揚,也可以是實物獎勵(如一些文具)。比如我們班上的邱程亮平時上課總是喜歡插嘴或是做小動作或是講私話,從來都不認真聽課。有一天要大家寫作文,發現他寫的有點創新,雖然錯誤很多但經過修改後我還是拿到班上表揚並把它念出來給大家欣賞。一開始他剛聽到自己的名字時感到很驚訝,後來我發現他上課時的很多壞毛病都改了,上課也會認真聽了。所以通過表揚一些人,同樣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努力,通過多種途徑採取各種方式,持之以恆,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抓好它。這樣,才能使學生懂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從而自覺養成守規范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