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學教授
A. 吳中技工學校和吳中技校一樣嗎我記得有一所吳中學校很破的,而且還經常出現打架事件,校長也管不住的
是一所學校,只不過有分校和總校,我就是09界分校的,勸你們最好不要去,她們一開始說得很好聽,收到錢之後態度360度大轉變,在那學校讀真的沒什麼意思,還會亂收費,特別是在吳中區的分校,真的很亂,好一點的老師一個個都「逃」光了,剩下的全都是些混日子的,根本不會管你,還很好聽的說有5年制大專,其實根本就是3+2,函授的,周末去蘇職大那邊上上課就行了,可是那個學校為了要賺我們的錢,騙我們說是全日制的,害得我們報了兩個學校,交了兩份學費(周一到周五去吳中技校「上課」,周末去蘇職大),實際上函授的都只是周末上上課,平時不用上的,但他們為了要賺我們的錢,告訴我們說在吳中技校讀的是高技(就是一張高級計算機證),蘇職大(周末去的)才是大專,說我們出來的時候既有技能證書又有文憑(說的倒是很好聽),實際上在學校根本沒人學的,剛進去的時候還好,畢竟都是剛初中出來,學習氣氛還行,但一學期一過馬上就變樣了,就算你想學到了那個時候也學不進去(不是我騙人,我當初也想過別人不學是別人的事,只要我好好學學就行了,但到了那個時候全班沒一個人在聽,老師講講也不講了,就在旁邊看著我們講,你說你能學進去嗎)而且學校飯菜很難吃,我們班有些人一個月來一趟,一頓飯也不吃,學校也要硬讓我們交飯錢,環境也不好,說真的,就算是不學進去混日子也很難過,宿舍還經常停水停電,學校只知道收錢,連列印個資料都要我們掏錢,不給錢就不列印,報了這個學校我是悔的腸子都青了,我寫這么多也不怕被老師知道,反正我今年也不準備去了,以上所說的全都是實情,真的一點都沒誇張,不信的隨便找個上屆的問一問,沒幾個不後悔的,希望12界的同學別被騙進去!!!
B. 江燕的蘇州科技學院教授
江燕,女,1969年7月出生,1992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文學學士,共產黨員,副教授 。
1.2000年9月-2002年7月在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課程班學習畢業;
2.2002年4月在蘇州科技學院,晉升為講師;
3.2008年7月,晉升副教授。 主要從事音樂系聲樂課程的教學工作,擔任聲樂教研室的講師,自2004年以來先後承擔了聲樂技能和聲樂理論2門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本人還承擔了成人教育課程教學,指導畢業論文16人次。
1.2007年5月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參與蘇州市政府項目——「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的研究;
2.2006年,以個人身份,在蘇州大學生命科學院舉辦《古典音樂賞析》講座。 1.《兩宋俗樂盛因初探》——《蘇州科技學院學報》,蘇州,2004年第四期,6000-7000字,獨立完成;
2.《試論崑曲的繼承與發展》——《蘇南科技開發》,蘇州,2005年第十二期,5800字左右,獨立完成;
3.《詩與歌的關系》——《山東科技信息》,山東,2007年第十三期,7000餘字,獨立完成;
4.《網路化遠程音樂教育的思考》——《藝術百家》(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四期,5000字,兩人合作,第一作者。
5.《情之靈,韻之魂》——談聲樂作品演唱的二度創作——《劇影月刊》,2007年第十二期,4000字,獨立完成;
6.《歌唱心理對歌唱實踐的影響及其解決之道探究》——《讀與寫》,2007年第十一期,5000字,獨立完成。 1.2005年十二月,蘇龍嬋的《苗林早晨》節目,在首屆江蘇演藝、歌手、模特、器樂、舞蹈、書畫大賽蘇州賽區舞蹈比賽中,榮獲三等獎,主辦單位為首屆江蘇演藝、歌手、模特、器樂、舞蹈、書畫大賽蘇州賽區組委會;
2.2004年,姜海蓉的《軍營飛來一隻百靈》節目,在蘇州市吳中區獲一等獎,主辦單位為蘇州市吳中區教委;
3.2003年12月楊書虎、蘇龍嬋同學在「福中杯」第四屆江蘇省大學生文化藝術節戲曲大賽中榮獲二等獎,主辦單位為第四屆江蘇省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組委會。 1.2006年5月,在本院音樂系參加《青年教師技能展示》音樂會的演出,主辦單位:蘇州科技學院音樂系;
2.2006年12月,在本院音樂系參加《青年教師和資深教師技能展示》音樂會的演出,主辦單位:蘇州科技學院音樂系,
3.2002年10月,《沁園春·雪》節目,在江西省撫州市「十月歌會」評比賽中,榮獲銀獎項,主辦單位江西省撫州市廣播電台。
C. 吳中福的介紹
吳中福,1941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遠程教育專家組副組長。歷任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教育參贊(1992-1995年)、重慶大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等職。先後兼任國家教委科技委信息學部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會主任和名譽委員、西南計算機學會網路與信息系統專委會副主任、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專家組副組長和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專家組組長、全國示範性軟體工程學院中期評估專家組組長、中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專家組副組長、重慶通信學會副會長、重慶市科協副主席、重慶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和對外經濟交流協會副會長、重慶市西部教育促進會副會長等職。
D. 中國2009年獲「國家科技獎」科學家的資料
王忠誠徐光憲獲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月9日,國家最高科技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和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兩位科學家獲得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
1、王忠誠-------著名神經外科專家
王忠誠 (1925.12.20-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煙台人。先後在北京匯文中學,北京大學醫學院就讀。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教授。50年代,在我國開展腦血管造影新技術,提高了顱內病變的確診率,196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神經外科專著《腦血管造影術》,推動了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70年代,在國內開展了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腦血管吻合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巨大動脈瘤及多發動脈瘤的手術切除、腦血管畸形的綜合治療等方面,都有新建樹。80年代以來,潛心研究腦干腫瘤這個手術禁區的治療方法,繼而對脊髓內腫瘤進行了研究,成功地施行了手術治療。這兩項治療從病例數量,手術方法及所得結果諸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做腦神經外科手術,雙手不能有一點顫動,所以手術時要在椅子上坐穩。」他叮囑著學生們。一位患有帕金森氏綜合症的大媽,左手顫得非常厲害,連衣服扣子自己都扣不上。記者看到她把一杯水倒到另一個杯子里時,一大半的水都灑在了地上。博士生張建國在王教授的指導下,採用埋藏電極的方法給這位大媽成功地實施了手術。這種手術治療的最大優點是不會破壞患者的正常腦組織。張建國對記者說:「王教授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不僅是技術方面的,還有醫德方面的,尤其是做人的道理。」現任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吳中學博士也是王教授的學生,王教授經常對他說:「拿起手術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萬不要去割斷與人民的感情。」這句話始終鞭策著吳中學不懈地研究醫術,在治療腦動脈瘤方面他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王忠誠面對學生驕人的成績,他說:「我可以放心地走下手術台了。」
王教授今年已74歲高齡,雖不再親自做手術,但科研工作卻從來沒有停過,並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書和育人上。從1998年至今已出版4部著作,發表17篇論文,在全世界醫療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王教授已是桃李滿天下,在全國近1萬名神經外科醫生中,有近1/3是王教授指導出來的。近年來,他還組織講學團到新疆、內蒙古、廣州、泉州等地辦講座,診治疑難病症,為當地培養研究生。最近,王教授又在積極地籌備全世界華人神經外科聯合會,預計6月份在京成立。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忠誠院士現任職務
----中華醫學會神經學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
----世界衛生組織(WHO)神經學科專家咨詢團委員
----國際腦研究協會成員,美國、日本神經外科學會榮譽會員
----由於他的傑出成就,1988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光榮稱號。
----1990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收入名人錄
----1990年、1991年,美國傳記研究所兩次將本年度"世界名人"稱號授予王忠誠院士,並因他對中國神外科事業所做
的突出貢獻,授予「傑工領導獎」、「國際公認獎」。
----1995年,王忠誠院士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1997年,王忠誠院士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當選為中國共黨第十五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榮獲「首
都精神文明建設獎章」,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8年,當選取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成員。
----獲得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徐光憲------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
徐光憲(1920— )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漢族。1920年11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上虞市,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被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後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徐光憲夫人高小霞,亦是化學家。
20世紀50年代,徐光憲發表論文《旋光理論中的鄰近作用》,揭示了化學鍵四極矩對分子旋光性的主導作用;50年代,他改進儀器設備,把極譜法的測量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在國際上較早測定了鹼金屬和鹼土金屬與一些陰離子的配位平衡常數。根據弱配位平衡與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論,可以簡便地描述溶液中弱配位平衡過程。1957年,徐光憲被調往技術物理系工作,開展核燃料萃取化學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被國內普遍採納的萃取體系分類法
從70年代末開始,徐光憲主持開展了對稀土量子化學和稀土化合物結構規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憲通過總結實驗資料和分析量子化學計算的結果,提出原子價的新定義及其量子化學定義,圓滿解決了Pauling、Mayer等人定義中存在的問題。徐光憲非常重視科研基地的建設,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學稀土化學研究中心,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在北京大學建立了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徐光憲熱心教育事業,積極組織學術活動和學術交流,兼任多項學術職務,為培養科技人才傾注了心血。至今已發表論文400餘篇和10本教科書及專著,由於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徐光憲1994年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北京大學首屆自然科學研究突出貢獻獎,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E. 請問是哪位大家的作品
通過作者的創作活動產生的具有文學、藝術或科學性質具有獨創性而以一定有形形式復製表現出來的智力成果。根據大多數國家的版權法(見著作權)和主要國際版權公約的規定,可以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包括小說、詩詞、
F. 吳中傑何許人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論魯迅的小說創作 現任海口海關副關長,二級關務監督。1972年參加工作,1987年以來先後擔任海口海關行政管理處副處長,辦公室副主任,行政處副處長、處長,關稅處處長,辦公室主任等職務,2000年10月任海口海關黨組成員、副關長。黨組成員、副關長兼政治部主任吳中傑同志分管政治部、辦公室、人事教育處、思想政治工作辦公室(機關黨委辦公室),聯系八所海關
G. 蘇州高博學院吳中區的
吳中區的是本科部。
H. 朱用純簡介
朱用純 1627 ~ 1698 年),字致一,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父朱集璜是明末學者,清順治二年( 1645 )守昆城抵禦清軍,城破,投河自盡。朱用純始終未入仕,一生教授鄉里,向學者授以小學、《近思錄》等。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躬行實踐。康熙間堅辭博學鴻詞之薦,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春秋五傳酌解》、《困衡錄》、《愧訥集》、《毋欺錄》等。《治家格言》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餘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 賅備 , 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 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 宜未雨而綢繆 , 毋臨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主要著作: 《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春秋五傳酌解》《困衡錄》《愧訥集》《毋欺錄》《治家格言》
I. 蘇州市民間吳中醫學中醫診所看病怎麼樣啊
我也想過去看看,你去過么?
J. 吳中學的科研課題
曾參加國家「七五」、「八五」、主持國家「九五」等重大醫學科技攻關課題的研究,顱內復雜動脈瘤以及硬腦膜動靜脈瘺的介入治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