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校概況
⑴ 許海中學的學校概況
校 長:王熙筱(主管全面工作)
副校長:郭浩基(主管德育工作)
劉艷梅(主管教學工作) 辦公室主任:張翔
教導主任:陸 虹 左世良 何志成 黃雁聯
德育主任:曹炳南
總務主任:羅錦才
團委書記:羅東山
⑵ 大同初級中學的學校簡介
上海市大同初級中學地處中心城區,毗鄰世博園區,教學設施齊備,校園環境優美版。學校以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准備」為辦學理念,以「求真、求是、求索」為學校精神,以科技教育為學校特色,以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個性鮮明」為辦學宗旨。學校有扎實的基礎課程教學,多元化的拓展課程,豐富的探究課程以及德語、頭腦OM、口琴、車模、機器人等特色課程,保障了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
近年來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上,受到了大同高中的大力扶持和幫助。如今,學校師資優良,教學質量上乘,每年有300餘人次在市區各級各類學科、科技、藝術競賽中獲獎。學校是上海市頭腦奧林匹克特色學校,重視藝術、體育教育,校口琴團與校足球隊在國際、市區比賽中屢獲大獎。
該校以「學校是發展主體,督導是發展保障」為宗旨。以自主發展理論制訂科學合理的學校發展規劃。目前,已初步建設起導向性的目標機制,可持續發展動力機制和具有監控作用的激勵機制,學校已進入自我規劃,自我評價,自我完善,自主發展的良性運作軌道,發展態勢良好。
⑶ 新區實驗初中的學校概況
良好的硬體設施和師資條件也使其成為蘇州地區家長送孩子上初中的首選。
臨近蘇州重點高中 蘇州高新區實驗高中,成為全市的重點學校之一 學校全稱: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Experimental Junior Middle School of Suzhou Hi-tech & New District/SND)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金山路76號(可乘坐313路在蘇州實驗中學站下)
創辦日期:2003年9月
現任校長:仲堯明
開設學科:語文(閱讀、作文)、數學、英語(口語)、物理、化學、歷史、思想品德、體育、音樂、美術、地理、生物、信息技術、健康教育、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
休息制度:工作日上課。作息表分冬令及夏令時。
招生制度:學區就近入學及優分擇校錄取招生學區:范圍:金山浜以南,玉山路以北,長江路以東,大運河以西范圍內居民區居民區:金河國際華庭、國際公館、沁怡家園、保利雅苑、獅山麗晶、錦寧閣,錦昌苑、獅山新苑、獅山花苑、陽光公寓、錦華苑、錦麗苑、挹翠華庭、姑蘇花苑、獅山麗舍、金龍花園、御花園、玉山苑(淮海路14號)、玉華苑(疑為「玉華花苑」)、人民銀行宿舍、獅山峰匯、獅山峰尚、雅閣花園、百合花公寓、嘉多利花園、吳宮麗都、名城花園、名尚花園、和樂家園、新地國際公寓、匯豪國際、供電宿舍、農業局宿舍 新起航的實驗初中具有兩個鮮明特點: 一是起點較高,一流的設備設施,一流的師資。學校從全國各地聘請了一批學者型的教師,其中不乏各省市優秀教師、名教師、優秀班主任,各省市教學基本功大賽、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他們為學校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學生高效、優質的學習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他們思想活躍、眼界開闊、治學嚴謹、教學方式多樣,著眼於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致力於教材、教法和課改的研究,教研風氣濃厚。——這支業務水平高、敬業精神強的師資隊伍必將是值得實驗初中全體學生驕傲的寶貴財富。
二是以國家級示範高中、省首批四星級高中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為依託,汲取實驗中學成功的辦學經驗,借鑒實驗中學嚴格的管理制度,以逐步形成富有初中特點的既生動活潑又嚴謹踏實、奮發向上的校風、學風。
⑷ 內鄉初中的學校簡介
內鄉初中位於內鄉縣城大成路190號,佔地面積6公頃。其前身可追溯到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當時在此建內鄉文廟,置學宮,稱黌學;明洪武、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多次重修和增修,形成以文廟大成殿為主體的完整的封建學宮。1905年,廢科舉,興新學,內鄉黌學開設西學學科;1927年,改創內鄉縣立師范;1940年,大量學校內遷,合並改名為河南省戰區中學第一校;1948年,內鄉解放,學校定名內鄉中學;1954年,高中遷出,學校遂定名為內鄉縣初級中學,簡稱「內鄉初中」。
歷經發展,至2008年秋期,內鄉初中有三級36個教學班,學生2327人,教師職工146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省市學科帶頭人15人,骨幹教師28人,高級職稱15人,中級職稱38人,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其中本科學歷44人;先後有6人獲國部級優秀教師稱號,68人次獲省、市級優秀教師或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有20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CN刊物發表,已結項和立項的教科研課題達到數十個。
學校設施完善,教學大樓、學生宿舍樓、學生餐廳、辦公大樓和體育場相繼建成;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和深入,學校開通了區域網,建立了內鄉初中網站;設立了自動廣播系統、校園監控系統、磁卡售飯系統;教師基本實現了無紙化辦公,班級全部實現了多媒體教學。
多年來,學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的熱情關懷,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佩雲,原國家教委主任柳斌,原省教委主任徐玉坤等都曾親臨內鄉初中視察工作,並題詞留念。
⑸ 怎麼寫中學學校簡介
鎮海區龍賽中學是一所由著名愛國港胞包玉書、包玉剛先生、張包素菊、李包麗泰女士兄妹共同捐資於1993年興建的區直屬公立中學。始為完全中學,2001年區教育「十五」規劃定位為高級中學,2002年被評為浙江省三級重點中學,2004年晉升為省二級重點中學,2007年晉升為省一級重點中學。
1、學校概況
老校區
學校佔地面積54174.5平米,建築面積20359.1平米。擁有400米塑膠跑道田徑場、體育館、游泳館、體操房、網球場、科技圖書館、報告廳、多媒體語言實驗室、計算機專用教室以及校園區域網絡系統等現代化教育設施設備。2004年,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學校設有100萬美金的包玉書獎教獎學基金和100萬港元的包氏兄妹獎教獎學基金。有一個生態型的校園環境。
包氏兄妹身在海外,情系故里,慷慨解囊,捐助家鄉的公益事業。在鎮海,以「龍賽」命名的公益事業有:龍賽中學、龍賽醫院、龍賽體育中心和寧波大學龍賽理科大樓。包玉書先生兄妹於一九九二年捐資1000萬港元建造龍賽中學後,又先後捐資150萬元幫助學校建造了生活樓與科技圖書館,並分別於一九九三年和二○○○年建立了112萬人民幣和100萬美元的獎教獎學基金。包玉書先生愛護、關心學校的成長與發展,溢於言表,身體力行。辦學十五年,先後十五次來校視察,每到學校,必進辦公室,慰問教師,必進教室,勉勵學生,還兩次親手向獲獎師生頒發獎金。
學校飲水思源,十分珍惜包氏兄妹的深情厚意。情相近,心相通,綿綿之情永恆。
學校現有24個高中教學班,學生1263人,教職工100人,專任教師88人,其中高級教師43人,佔50%以上。學校設黨支部、工會和團委,中層設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教科室和信息中心。校級黨政領導4人,中層幹部10人。
學校以「礪志、勤學、健身、友愛」為校訓,積極倡導「修志、修身、修業,為師、為范、為友」的教風和「求真、求知、求美,自尊、自強、自立」的學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實行科學與民主管理,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既出色地完成了升學預備教育任務,又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智力與人力支持,學校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譽,先後獲得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文明單位、全國綠色學校等榮譽,還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EPD」項目實驗學校。
新校區
由於歷史原因,我區高中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多集中在老城區,且規模小、層差大,為改變這一面貌,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對子女「讀好書」的需求,我區把高中教育納入整個鎮海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統籌考慮,區教育局適時提出「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做好龍賽中學搬遷工作」的目標。
原萬里國際學校庄市校區資產劃轉我區,區政府抓住這一契機,對區內高中學校布局作出重大調整,決定將龍賽中學搬遷至庄市原萬里國際學校校區,並擴大招生規模,自今年秋季起,將高一新生遷入新校區就讀。
龍賽中學新校區佔地241畝,建築面積9萬余平方米,標准教室和實驗室147個,校舍條件在省、市同類學校中處於領先地位,搬遷後的龍賽中學辦學條件得到質的飛躍,同時為龍賽中學新課程教學改革奠定良好基礎。由於新校區平行班級多,教學規模大,又有足夠的輔助教室,非常有利於走班制、研究性活動、特色活動的開展,對於新高考要求的18個選修模塊課程的開設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很大好處。新校區的硬體條件和環境條件,為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2、龍賽中學辦學條件
教學設施
教育形勢突飛猛進,學校主動迎接挑戰,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加大力度,加快教學現代化的步伐。學校已經配置並運用以下設備對學生進行品德、知識、體質、能力和技能五大素質教育:I 類理、化、生、體、音、美、勞 教學設備和儀器、168座的多媒體語音實驗室、250台教學用電腦、多媒體電化綜合教室、多媒體報告廳、攝、錄、編、刻系統、校園網、雙向控制閉路電視系統,教室TCL29寸彩電圖書館管理和列印系統、財務、檔案、後勤服務系統、校園音響系統、現代化理化生實驗室、准備室、現代化勞技室。所有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科技圖書館內藏書78751冊,生均藏書62.3冊。
校園規劃
學校規劃合理,建築新穎,綠化面積16,000平方米,占總面積的42%,綠化覆蓋率為46%。學校建有多處景點,如太一天橋、柳蔭公園、校風碑、睡蓮池、竹園等。進入校園,滿目是綠,四季如春,鳥語花香,美不勝收。
教育科研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00,專任教師88人,均為大學本科學歷,其中高級教師43人,佔50%,研究生(研究生課程班)在讀或結業55人,五人獲得碩士學位。在這些教師當中,有正教授級高級教師1人,浙江省特級教師1名,全國優秀教師1人,浙江省教壇新秀1人,浙江省級教科研課題主持人4人,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教學專著並參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國體育教材編寫組的體育教師1人,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專著教師2人。在這支教師隊伍中,還有市優秀教師1人,區名師4人,區學科帶頭人9人,區骨幹教師26人,寧波市教育學會各學科理事、常務理事5人,寧波市教壇新秀5人,全國優質課評比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
教師培養
學校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修業、修志、修身,為師、為范、為友」。學校通過「積極鼓勵教師進行高一層學歷(力)進修」、「繼續提高教師必需素質(普通話培訓、計算機培訓、英語培訓)」,「開展教育理論、創新與科研能力系列培訓」等三條途徑,關心和促進教師「專業精神、教育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智慧」等五個方面的專業成長,創造條件,引導教師成長為富有的「學者」,教育的「專家」。
3、教育教學質量
龍賽中學建校伊始就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辦學基本策略,作為學校生存發展的重要支點,根據近幾年在全市大型統考中的表現以及學生在全省學科競賽中的表現,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在全省同類學校中處於先進水平。
歷屆高考
2004、2005、2006、2007四年高考上線率都在98%以上,上本科線比例分別達到76%、71% 、77%和82%,上重點人數2004年為30人;2005年為35人;2006年為58人;2007年為75人,600分以上人數20人。其中理科實驗班上重點線比例50%以上,二本線人數達96%。無論絕對數還是比例都大大超過前兩年,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
2008高考
2008年高考又創佳績:全校上重點線71人(不含藝術、體育),本科率84%,其中理科創新班上重點線31人,達60%,本科率100%。 今年理科上重點線人數又有新突破(去年58人,今年61人),本科率高於去年(去年82.3%,今年84%),理科創新班上重點線人數及比例均超過去年(去年50%,今年60%)。 其中普通班也表現不俗,高三(1)班也有11名學生上重點線,本科率達94%。
2009高考
2009年高考又創佳績:龍賽中學今年上重點線94人(不含藝術、體育),本科率92%,示範班48人,佔60.6%,最高分704分
學科競賽
在學科競賽中,近三年來,學校參加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等各級競賽均取得了可喜成績。在2005年至2007年的中學生作文競賽中,全國一等獎2人,全國二等獎11人,三等獎64人,語文組集體獲得競賽優秀指導獎。全國數學聯賽、該校獲省一等獎1人,寧波市一等獎1人;寧波市高二數學競賽該校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6人;物理競賽,該校獲寧波市一等獎6人,寧波市二等獎14人,物理教研組獲團體優勝獎,獲此榮譽的學校全大市只有7所;2004年全省化學競賽,該校獲市一等獎3人,二等獎2人,該校化學教研組獲寧波市團體一等獎;2005年,浙江省化學競賽該校獲市一等獎4人,二等獎3人,學校化學教研組獲寧波市團體二等獎。
其他競賽
另據不完全統計從1994年到目前,該校在體育、音樂、美術、書法等各項全國級比賽中,共獲得金牌、銀牌38項。
4、學校辦學優勢:
(1) 環境教育優勢
環境教育是學校的基本特色。學校在華東師大教育學院的協作與指導下,立項開展《中學環境教育統整課程研究》,編寫出近10萬字的《環境教育》校本課程;學生廣泛建立以綠色環保為主要內容的研究性學習小組,開展環保宣傳、調查訪問、環境污染測量等活動。2004年,學校派出生物老師隨浙江省生態考察團赴歐洲考察學習,帶回了歐洲學校的綠色理念,進一步把環境教育作為「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環境教育。
(2) 學科建設優勢
提高教師教學業務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學科建設。名師是點,學科是線,點明亮、線粗壯,整個學校的圖景才能美麗動人。龍賽中學近幾年來一直把創建名牌教研組,品牌學科作為著眼點,取得了明顯成效。 語文組一直是實力雄厚的群體。在全市、全區同類學校中具有一定優勢。現有正教授級高級教師1名,省特級教師一名,區學科帶頭人2名。 語文組2002年承擔主持了省級立項教育規劃課題《構築高中語文人文價值實踐策略研究》該課題獲寧波市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2003年,語文組又主持了省十五重點教育規劃課題-------「非預設性語文課堂形態研究」,該項成果2005年評為寧波市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語文組崔國久老師2002年在省教育學院5522名師培訓班上介紹了語文組非預設性語文課堂教學的經驗,後應省中小學培訓中心邀請赴台州、甘肅、蘭州上公開課、做報吿,2006年,應香港龍賽教育基金會邀請赴寧夏銀川市做報告。在寧波地區的北侖、慈溪、餘姚、鄞州、象山等縣市區也上公開課做報告10餘次,崔國久老師近5年來還跨縣市區為奉化中學、李惠利中學、寧波中學以及北侖長江中學、鎮海中興中學帶徒10餘人,指導這些青年教師上課、寫論文、搞科研,為這些學校的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台,獻計出力。
由於該校語文組創造了語文教學改革的經驗引起了省內外的關注,2005年,省教研室、省中學會,北京《中學語文教學》雜志社、上海《語文學習》雜志社聯合在龍賽中學舉辦浙江省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研討會,來自上海、北京、山西、吉林的幾十位專家,來自全省各地市300餘位中學語文教師、語文教研員參加了這次大會,會上龍賽中學語文組的時劍波老師、王志波老師上了公開課,崔國久老師做了中心發言,受到各地專家學者以及語文同行高度評價,擴大了學校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響。
近幾年來,語文組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全國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競賽和新世紀杯全國中學生作文競賽有近80人獲獎,其中一等獎2人,二等獎10人。
2006年,語文組被鎮海區人民政府授予模範集體的光榮稱號,被市教研室授予讀書活動先進教研組稱號。
化學組中青年教師多,研究和教學氛圍濃郁,成果豐碩。全組11名教師,有8位高級教師,佔72%,這些高級教師除一位外地引進,其餘全是在學校成長起來的,在寧波評上的。
這支隊伍課堂教學水平較高,優勢明顯。李莉老師獲得全國化學優質課一等獎,林耀老師獲全國化學優質課二等獎,侯宣紅老師被評為浙江省教壇新秀,烏曉璐、徐秧銀老師獲得市優質課一、二等獎。侯宣紅老師、林耀老師多次在全市范圍內上公開課。李莉老師為寧波市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張松才、林耀老師為理事,這些同志在全市化學教學領域享有很高威望和知名度。
在教育科研工作方面,化學教研組的同志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學生學習動機心理模式及激發優化策略研究》、《中學環境教育統整課程研究》兩支課題都是化學組老師參與研究的,這兩個課題一個獲得省教育學會二等獎,一個獲得寧波市二等獎。
近兩年來,寧波市鎮海區化學學科很多大的教研活動都安排在該校,因為該校有一個影響力較大的化學教研組。
(3) 校本培訓優勢
名校不僅能培養出優秀學生,如考上北大清華那樣的大學生,還應該培養出優秀教師名師。不能培養好學生的學校不是好學校,同樣,不能培養出好教師的學校也不是好學校。
學校既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也要考慮教師的發展。
龍賽中學建校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在這十五年中,教師隊伍的發展成長水平卻達到或超過了一些具有幾十年或上百年歷史的老校。到目前為止,在學校88個專任教師中,高級教師已達43名,比例已達40%以上,遠遠超出省一級重點中學的標准(30%),在這些高級教師中,絕大部分是自己培養出來的,而不是直接引進的。另外,在短短十三年中,語文、化學這些學科就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是什麼原因促使教師的專業成長如此之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校本培訓。光使用、不培訓是一種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要使學校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後勁,必須建立一種教師發展成長機制,建立一種培養機制。校本培訓就是在這種戰略思維中產生的。龍賽中學校本培訓在寧波大市的所有中學中是起步較早的,是寧波市首批13所校本培訓試點單位之一。他為全市校本培訓工作做出了不少經驗。2004年5月,校長崔國久老師應寧波市教育局的邀請,在全市校長培訓班上做了如何搞好校本培訓工作的經驗介紹,2005年,崔國久校長又在市區中小學校長會上介紹了校本培訓工作的經驗。2005年12月,市教育局在龍賽中學專門召開由全市校長參加的校本培訓工作現場會,崔校長又一次介紹了學校的經驗和做法,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
近幾年我們也在不斷創造新的優勢。例如,該校德育工作的「勵志教育」,已經總結了很多好的經驗,有很多開拓和創新,在全寧波市引起了廣泛的主意,在2008年4月11日,寧波市勵志教育研討會暨高中班主任培訓活動在龍賽中學舉行,浙江省重點課題「中學勵志教育的系統研究」負責人厲佳旭副校長,在會上介紹了該校的勵志教育實踐,高二8班和搞以2班展示了勵志教育研討課,受到了來自寧波市各縣市區高中班主任的高度評價。該校在體現新基礎教育思想 方面也做了大量而又扎實的工作,研究性學習、研究性課程開展已有5年,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方面,學校建立了十幾個社團,這些社團活動已成為重要載體,發揮著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
(4) 競技體育的優勢
該校自1993年建校以來,在發展學生競技體育特長方面建立一套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該校一大優勢和亮點。
該校競技體育傳統項目是蹦床技巧運動,94年以來,參加這項運動的學生有14名同學,他們在全國和世界盃、世界錦標賽上共取得金牌37塊,銀牌17塊,在浙江省蹦床技巧運動會上,共取得金牌78塊,銀牌12塊。
在2003—2007年,該校學生共取得全國、世界蹦床技巧運動金牌11塊,取得省級金牌26塊,銀牌3塊。
5、學校主要榮譽
寧波市一級綠化先進單位、寧波市花園式單位、寧波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浙江省衛生先進單位、寧波市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寧波市捐資項目管理先進單位、寧波市教育基金管理先進單位、寧波市教育基金明星單位、寧波市先進團委、寧波市冶安先進單位、寧波市高中證書會考先進單位、寧波市檔案管理壹級單位、寧波市示範性文明學校、寧波市德育先進單位、寧波市文明單位、寧波市現代化達綱學校、寧波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先進單位、寧波市大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獎、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高(完)中辦學水平A級學校、浙江省治安安全示範單位、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文明單位、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全國級綠色學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EPD)項目實驗學校等。
⑹ 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的學校簡介
鹽城市初級中學,原為江蘇省鹽城中學初中部。1999年,因教育布局調整,江蘇省鹽城中學停止招收初一新生。2000年,原初中部改設為鹽城市初級中學。
鹽城市初級中學坐落於黃海之濱、東方濕地、革命老區——鹽城,學校母體江蘇省鹽城中學於1927年正式建校。積80年之厚蘊,育英無數,載譽滿園。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其後又被省教育廳列為全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
翻開校友錄,鹽中人倍感自豪。外交部原部長、著名外交家喬冠華,全國政協原秘書長朱訓,解放軍總後原政委、上將周克玉,中國中科院院士王詩宬,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李立浧,台灣原「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和原「陸軍總司令」陳廷寵等均是鹽城中學的畢業生。舉世矚目的神舟五號、六號、七號飛船凝結著鹽城中學20餘名校友的智慧和心血;聯合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封東來等已經卓然翹楚…… 為了滿足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鹽城中學對辦學規模和辦學形式進行了積極的調整。2005年組建江蘇省鹽城中學教育集團,下屬國有江蘇省鹽城中學和民辦鹽城市高級實驗中學、鹽城市初級中學。集團分南北兩區,佔地面積共510多畝。現共有教職工697人,其中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2人,特級教師9人,高級教師217人。在校學生11000餘人。 輝煌業績成了鹽中人譜寫新華章的信心和動力的不竭源泉。鹽城中學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強化學校內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育人環境,堅持辦人民滿意學校。確立「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堅持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共同走向成功核心價值追求,推行名校、名師、名學科「三名」戰略,實施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為核心的教師隊伍建設工程,以推進新課程實施為核心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以優化學校整體價值指向為核心的文化建構工程,以提升教師幸福指數為核心的服務保障工程等「四大工程」。學校教育質量一直居於全省前列。2007年九月,學校被國家人事部、教育部聯合表彰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相信鹽城中學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⑺ 新疆實驗中學的學校概況
新疆實驗中學是自治區教育廳直屬的首批自治區級重點高中,1956年建校,已有54年歷史,是自治區最早的一所民漢合校。經過多年發展建設,新疆實驗中學已成為自治區級示範性高中、自治區級德育達標校、烏魯木齊市級文明單位、烏魯木齊市綜合治理達標單位,中國高中百強之一。2013年實驗中學設有高一、高二、高三、3個年級,共有66個班,其中漢語部12個理科實驗班、民語部6個實驗班、3個重點班、4個文科班,及41個平行班,在校人數達3766餘人,辦學規模日益壯大。校園環境學校佔地面積36000多平方米,綠化面積約28%,校園內綠樹成蔭,幽靜高雅,文化氛圍濃厚教學設備齊全先進有融「室內體育運動廠、籃球館、藝術中心、形體室、圖書館、千人學術報告廳」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教學樓、理化生綜合實驗樓—逸夫樓、學生公寓樓、學生餐廳及計算中心,另外,學校還建了塑膠運動場,雙向閉路電視系統,控制中心等教學設備,是廣大學子求學的絕佳場所。
實驗中學名師薈萃,有一支經久不衰的優秀的教職工隊伍,享有「教育教學大師之校」的美譽,學校先後成長了12位特級教師,有20多人分別獲得「全國優秀班主任」 、「全國優秀教師」 、「全國十佳體育教師」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教育系統幗建功標兵」 、「全國陳秀基金優秀教師獎」,「全國中青年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等稱號。有7人被確定為國家級中青年骨幹教師,有10餘人獲得自治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稱號,實驗中學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先有專業教師180多人,其中高級教師80餘人,中國奧林匹克國家級教練員3人,特級教師5人,「全國蘇步青教學教育獎」2人,還有兩人享受政府津貼,10餘人分別擔任自治區及烏魯木齊市部分學科的中學,教學研究會的領導職務和自治區教研室及烏市教研中心的兼職教研員。
⑻ 成化中學的學校簡介
1945年秋,抗戰勝利。校長進城接老縣中,周庄便成了縣中分校。1947年8月,縣中分校單獨成立校董會,將周庄的公產約130畝田地劃歸校董會,與江陰縣中正式脫離,改名為「私立江陰成化初級中學」。抗戰勝利不久,將原有東平廟文昌閣拆卸,在旅外學生會會所西場建造了校舍平房10間。
1949年4月江陰解放,改組了校董會,由周庄鎮鎮長兼任校董會主席。1951年開始,學校辦學規模逐年壯大,在原有校舍北面又先後添建了校舍15間,開設了醫務室、圖書閱覽室。
1956年,國家對私改造進入高潮。8月,奉令由私立改為公立,更名為「江陰縣周庄初級中學」,由縣文教局派來一位黨員幹部任校長。
1958年冬季,因拓寬張家港河道需要,學校遷址至周庄鎮龍山路1號,即現周庄初級中學處。先建教學用房三排,共32間。於1959年冬初步建成,次年遷入新校舍上課。後來又陸續添建教學用房6間,生活用房12間。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大部分師生外出串聯,回校後搞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1968年4月成立校革委,開始「復課鬧革命」。1968年9月,學校開始招收高中班,同時學校更名為「江陰縣周庄中學」。這期間,初中、高中均為兩年制。
1977年恢復高考,高中教育發展迅猛。因原有校舍容不下太多學生,1977年、1978年在何家莊初中、王家巷初中也附設了高中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通過撥亂反正,學校教育事業才真正走上了恢復和振興的道路。教育事業也進行了調整,初中實行三年制,高中控制發展。1982年暑假,學校進行了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開始招收高中職業班,即機械職業班。1984年又增招了一個機械班。1985年又辦了一個電子職業班。校舍隨著學生數的增加也逐年擴大,至1987年共有校舍6404平方米。
1987年,江陰撤縣建市,學校也相應更名為「江陰市周庄中學」。1989年,學校征地20畝,擴建了一片300米6跑道運動場。同年,學校通過了江陰市合格初中驗收。1993年暑假,職高班分離到現在的周庄職業高中。1996年4月,經鎮黨委討論決策,在鎮人代會上一致通過決議:征地114畝,投資3000萬元易地新建一所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化高中。
這一決策在周庄大地上興起了一股捐資辦學的熱潮。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許多的私營業主一出手就是10萬元。全鎮人民的辦學熱情鼓舞著施工隊伍的干勁,他們抓質量,趕工期,從破土動工到通過驗收交付使用,整座學校的建造僅僅用了20個月。可以說,周庄人民用責任和愛心鑄就了新成化。
1998年9月,新學校正式啟用。這樣,初高中實行分離,管理上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新高中稱「江陰市成化高級中學」,初中部留在原址,仍稱「江陰市周庄中學」。直至2004年,初中部完全脫離高中部。
自搬入新校以來,學校迎來了健康發展的新時期。1998年通過市合格高中的驗收,1999年被命名為「江陰市重點高中」,2000年被評為「一類管理學校」,2001年邁入「江蘇省重點高中」的行列,2002年被評為「無錫市常規管理先進學校」,2003年順利轉評為省「三星級」高中,2004年被評為「江陰市特色學校」,2005年獲得「江陰市先進學校」稱號,努力創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
2006年9月,學校有佔地面積967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515平方米,綠化面積31380平方米。建有教學樓、科學樓、圖書館、體育館、藝術館等主要建築十幢。有36個教學班,在籍學生1737人,教職員工171人,公辦教工147人,專任教師100%學歷達標,研究生學歷2人,在讀研究生1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38人,有無錫市學科帶頭人1名,江陰市學科帶頭人2人,各類教學能手、教學新秀等先進教師8名。
學校內設組織機構幾經變化,現設有黨支部、校長室、工會、團委、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安監處、電教處等。
學校堅持從嚴治學,因材施教。建立了優秀的育人隊伍,成立了家長委員會,要求學生嚴格執行《成化高中學生行為規范四十條》。規范化管理強化了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三月建設月」活動卓有成效,班班爭創「示範班」,人人爭當「文明學生」。全校校風正,班風好,學風盛。嚴格的管理贏得了教育、教學的雙豐收。我校在古詩文吟誦比賽中獲二等獎,在全國英語能力競賽中獲二等獎,在「金鑰匙」科技賽中獲三等獎。高考質量穩中有升,在2003年高考試題普遍偏難的情況下,我校本科錄取率仍達65%以上,居同類學校榜首。
學校寓教育於各種活動之中,形成了濃郁的文化氣息。文學社、記者團、美術愛好者俱樂部、廣播站、電視台等社團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文體活動全面展開,音、體、美、勞在各類比賽中捷報頻傳。一年一度的「成化之秋」藝術節、辯論周、大合唱比賽、班際球賽、「十佳歌手」評選等活動中總有許多學生脫穎而出,充實到成化藝術隊伍中去。學校設立高中新生入學獎、藝術才能特長獎和校內助困基金,每年有10%的學生受到獎勵和資助。正是經過了眾多活動的磨練,成化學子培養了敏銳的思辨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更樹立了直面困難、傲視群雄的自信和勇氣。
成化高級中學是您的孩子礪志、求學、健身、成材的理想場所,在創建國家級示範高中過程中,她將與您一起成長,一起奮斗,為您鋪平通向大學殿堂的陽關大道。
⑼ 東華初級中學的學校概況
東華初級中學是東莞市一級學校、東莞市文明學校、東莞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校長由「南粵優秀校長」江仲達先生擔任。學校地處新城市中心旁,北靠旗峰山,東臨同沙湖,佔地面積230畝,是一座現代化的初級中學。各功能區布局合理,主體建築新穎別致,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高起點、高標准配置。寬敞明亮的多媒體教室,衛生整潔的學生食堂,溫馨舒適的學生公寓,為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營造了一個優越的環境。 「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辦學思路,「高起點、嚴要求,科學化、特色化」的治校方略,「敬業愛崗、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爭一流」的東華精神,使東華初級中學在短短十年裡,實現了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條件、辦學模式的重大突破。
學校建立了學科滲透、校內外結合以及多層次、全方位的德育工作體系,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特色。立足於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立體化的德育工作成績令人矚目。學校堅持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先導,常規教學為基礎,素質教育為目標,積極開展各項教改活動,強化教學管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教育質量不斷躍上新台階。歷年中考成績均名列東莞市前茅,連續多年獲得市「教育質量一等獎」。
⑽ 象賢中學的學校概況
《百年學府 詩書寶地----廣州市番禺區象賢中學簡介》
象賢中學文化底蘊厚重。南粵文化的滋養,千年文明的熏陶,人文思想的融匯,賦予了象賢與眾不同的色彩。學校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廣州市綠色學校、廣州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廣州市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先進單位、區教育信息化示範學校、番禺區文明單位和文明學校,成為廣州市有較高知名度的高級中學。象賢中學高揚素質教育的大旗,以「崇先哲賢德,育俊彥後昆」為辦學理念,以「高起點、高質量、創特色、求超越」為奮斗目標立校,科研興校,名師強校,文化潤校」為治校方略,以「弘揚愛國主義,提升人文素養,強化科學意識,培養興趣特長,造就優驟和措施,從而逐步凸顯出「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