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校園文化現象

校園文化現象

發布時間: 2021-06-15 16:14:57

1. 什麼校園文化主要通過哪些要素表現出來

《解讀「校園文化」》一文認為:「校園文化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新的學校管理模式。它涵蓋了學校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建設是一種外在的、外顯的文化。也即硬環境的建設,如校園建築,布局,校舍內部的陳設布置,校園的綠化、美化等等。倡導發揮全體師生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人人動手,讓環境來潛移默化的熏陶人,影響人。 制度文化是指在學校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具體體現出來的學校管理的獨特風格,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認可並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制度文化是一種管理文化,建立和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校園制度文化主要表現為學校規章制度。規章制度是否科學合理,是一所學校校園文化程度高低的標志。它規范著學校的辦學行為,教師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從學行為。文化約束人,文化造就人,常規管理既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要切合學校的實際,具有校本化的特徵。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從奠定「人和」思想,到上下一心擰成一股繩,從確立「三風」內容,到具體落實外化為行動;從開展校園活動,到深入人心內化為品格。努力培育校園文化精神,用精神文化來凝聚師生的人心,用精神來鼓舞人,用精神來教育人,用精神來提升人。校園特色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亮點。學校特色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是將學校特色內化為學生的素質。特色活校、特色興校,致力於學校的內涵發展。抓特色、創品牌,積底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更高追求。吳江市教育局沈正元副局長在《校園文化,特色學校的名片》一文中曾說:營建與辦學特色相匹配的校園文化應該成為特色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總之,良好的校園文化離不開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建設;常規活動與凸顯特色的相輔相成。網上「知識人」《什麼是校園文化?》一文認為:「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生活的存在方式的總和,其主體包括生活在校園內的大學生、教師和行政人員三大群體,它是在物質財富、精神產品和氛圍以及活動方式上具有一定獨特性的文化類型。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精神文化,是在大學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反映著人們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別於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 廣義上的校園文化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其系統內又可分為若干個層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園文化創設的思想與心理氛圍;制度文化,即由校園文化的組織、機構及其規章制度確定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即由校園文化的物質條件構造的各種教學、科研、生活的設備、設施、房屋等。也有論者將校園文化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四個層次,而所謂環境文化是指以環境為載體,是校園文化的外部表現形式、包括硬體和軟體。具體表述有差異,但其內涵都是基本相同的。 上述幾個層次的校園文化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賴於一定物質文化的保證。正如物質文化的建立有賴於一定觀念體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樣。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內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導與開掘則是制度和規則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層次。我們常講的學校的校風、風氣、風貌等等,都正是校園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體現,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表現。網上《什麼是校園文化?》一文認為:「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由引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徵、行為特徵和方式;學生課餘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網上《什麼是校園文化?》一文認為:「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孫全玉在《現代校長》2007年第7期上《加快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育人功能》一文中認為:「校園文化是指特定在學校當中,人為創造的所有有形與無形的客觀存在的總和,是長期形成的,可深層反映學校特點的上層建築與意識形態。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其組織精神,而其組織精神的核心是其教育價值觀。它是通過一系列組織活動而形成的,由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和行為層面等多種層面構成,最終落實在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之上。一是學校教學、科研、生產、生活設施及校園環境、典章制度、組織結構等都是學校文化的外在標志及文化載體,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學校文化主體的各種行為方式是學校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是校園文化的動態成分;二是優美的校園、整潔的環境、典雅的建築物、恰到好處的宣傳欄、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樹木、規范整潔的教室、美觀整齊的實驗室和實習場所、富有朝氣和生活氣息的宿舍園區等等都體現著它特有的人文風格;校園內人員整潔的儀容儀表、謙和得體的言談舉止、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習慣等等則反映出人員的精神面貌;這些有形的可感受到的東西都折射著校園群體小社會的文化底蘊,是校園文化的物化形式;三是學校群體的組織結構、典章制度無不體現著、折射著其思想意識層面的內涵,體現著其觀念。群體的文化理論素養、專業技術水準和專業水平、群體的價值觀、群體成員對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感、義務感、責任感等等,都是校園文化無形的存在形式,它影響、同化著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這是校園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

2. 分析你所熟悉的校園文化現象 談談你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學校作為傳播人類文明、培育新生一代的聖地,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校園文化建設與合理使用更是其中的關鍵環節。校園文化建設與合理使用不僅能夠提高廣大師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而且能夠推動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能夠提高學校的文明程度,而且對學校風氣、學生的民族精神有著重要影響。所謂校園文化,就是指師生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校園文化建設本身就是學習創造的過程,根據黨中央自「十二大」以後,反復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推進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全面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的精神。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它應該囊括人類的智慧與文化的精華,歷史與現時的文學藝術的精華,哲學的美學的歷史學的以及各種學術與科技的成就,文化與教育方面的種種設施,體育與娛樂中的項目 ,衣食住行及工藝美術活動等,都屬校園文化活動的范籌。文化的淵源是絕對不能割斷的,傳統的民族的精神與文化,應成為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高等學校,文化活動牽涉面相當廣泛,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地說,如民族的歷史、人類的發展史、民族文化的搖籃、古都文物、古塔寺院、壁畫石刻、絲 綢之路等等的研究及其演化的藝術品,都是宏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意識的最好教材。民族意識的培養,在文化教育中各國都是極為重視的。因為民族的尊嚴與自信心,是一個民族意志的表現,是一個國家的凝聚力之所在,其不可屈服的意志與自強不息的精神,總與民族的尊嚴連在一起的。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體現在教學及各種文化學術活動中,體現在各種生活技能的培養之中。 如哲學、史學、邏輯學、經濟管理學、美學、宗教、醫學、農學的領域,是重要的文化活動陣地。各種文學作品、繪畫、書法、雕刻、歌曲、舞蹈、電影、電視、相聲、雜技、魔術等,也是文化活動中的熱門內容。至於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中的內容,也是極好的文化教育項目。即使是對聯謎語的運用,花卉盆景的營造,對 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也是有好處的。體育活動中的武術、氣功、球類、象棋、圍棋等項的練習與比賽活動,也 能為校園文化添增活力。日常服飾、傢具、食品、烹飪、茶、酒、刺綉及各種裝飾品等,都可造成一種文化氛 圍,造就高雅的文化氣氛。
校園文化建設與合理使用主要表現在:
1、環境育人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環境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方面。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娛樂身心、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促進文明、可以煥發激情、催人奮進。在學校,要想有一個好的環境,必須要搞好文化建設,創設學校獨特的文化氛圍,讓大家感受文化,也創造文化。第一步,修建文化藝術長廊,讓師生一起動手來建設,用自己的作品去美化。一首小詩、一幅水彩畫、一張毛筆書法等等,展示大家的生活,親手描繪成長的歷程,畫出未來的藍圖。在藝術長廊里自由的呼吸,充實自己。第二步,創設校刊,使學校有一個文化載體,通過校刊,營造特殊的氛圍,傳播思想,交流看法。教師借校刊,發表教育教學觀點,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學生可以交流學習心得,發表自己的作品。讓校刊成為我們的好朋友,尊敬的師長,成長的夥伴。第三步,形成獨特的校園精神,通過藝術長廊、校刊等文化設施,再現一種特有的精神內涵,在每一個人身上形成獨特的氣質,影響其一生。因此,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相當重要。當這種文化一旦成為學生的精神,必然給他們無窮的力量,推動社會不斷前進!
2、校風育人校風是一所學校傳統的風氣和作風,是學校成員所處的精神環境,它體現在學 校成員的精神面貌上,而且集中表現為學生的學風、教師的教風、領導的作風。校風一經形成就有相對的穩定性,在較長時間內影響教職工和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好的校風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凝聚力、約束力和推動力。第一、校風要刻在顯要位置,讓大家在自然而然中受熏陶,時間一長,校風就深入每一人的心中,最終成為做人行事的准則。第二、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要進行愛校教育,熟悉校風就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內容。也只有學會愛校,長大才會熱愛祖國。第三、在升國旗或其他重大節日時,集體背誦校風,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在全體師生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校風就成了大家精神的重要部分。
3、活動育人活動是校園文化中運動的部分,它是教育教學的延伸,也是寓教育與活動之中的有效結合。第一、要充分利用各種紀念日、節日開展教育活動。如頌英雄事跡,學英雄精神;不忘國恥,奮發圖強等。第二、要自創各種活動節、活動月,如讀書月、藝術節、科技節、文明活動月等,集中一段時間,開展一項主題活動,增強教育效果。第三、要設計組織系列教育活動,如爭創文明學校、爭當文明學生等活動。第四、要開辟第二課堂、組織學生聽廣播、看電影、課外閱讀、參觀展覽、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等。
總之,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相結合,一定能開出美麗的花朵。也一定能促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培養和造就一代社會主義新人。

3. 校園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這個參考:

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恆魅力的,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園的時代性活動等。

4. 談談校園中的傳統文化現象

國學大師錢穆說過:「如果一個國家民族沒有了文化,那就等於沒有了生命。」
中華民族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盡管近年來《百家講壇》、《國學大講堂》等節目很受歡迎,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民眾對國學及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熱潮;許多高校也開展了各種倡導傳統文化的活動,然而在我們身邊,諸如「聖誕熱,春節冷」、「外語熱,漢語冷」及「哈韓哈日」等現象都表現出民眾尤其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陌生與忽視,並且這已經漸漸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在西方文化日益受到大學生追捧的時候,傳統文化難道真的不再有作用了么?到底應該何去何從?怎樣才能使其真正融入我們的校園生活?這應當引起我們的思考。
傳統·漸行漸遠?
一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老師在博客中寫到,在課堂上他想了解同學們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究竟了解多少。然而他略有傷感的發現,這些大學生竟然難以明確地概括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內涵,甚至有的人在面對這個話題時竟然啞口無言。可見,大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非常缺乏了解。
而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在校園里並不是個別現象,記者采訪調查了本校各個學院的多位同學,近80%的同學並不確認傳統文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范圍,涵蓋著怎樣的文化實體。不過,對於傳統文化,大部分同學仍然存在著認同感。只有2%的同學表示不再以「仁義禮信忠孝廉恥」的道德標准為基本准則,而53%的同學則認為傳統文化對當下的中國社會仍然很重要,69%的同學表示仍會考慮古代讀書人的理想「齊家治國平天下」,且24%的同學認為「那一直是我的理想」。當被問及「如果有機會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學習,你會?」69%的同學選擇了「很有興趣」。可見,傳統文化的被忽視並不是因為其本身的「落伍」或魅力不再,而是我們確實缺乏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的措施及途徑。
文學院潘同學說出了心聲:「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的文化如何多元,文化的根依舊存在於傳統文化之中。但是當今是科學的時代,更強調思想性的傳統文化更多地被我們藏在心中,在新事物的學習中越壓越深,漸漸忽略甚至遺忘。」
但是忽略並不代表大學生不具備傳統文化的底蘊。通過采訪了解到,同學們認為傳統文化的底蘊可以體現在一種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如尊師重道、虛心待人、拾金不昧等。還表現在對詩詞歌賦的學習研究、對古典文學的鑒賞能力,也可以直接表現在舉止談吐上。歷史文化學院的劉同學說:「畢竟我們從小就開始背誦唐詩宋詞,學習古文,而家庭教育也多是以傳統美德為准,其實一直就受著傳統文化的熏陶。」
由此可見,並不缺傳統底蘊的大學生也不缺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顯然傳統文化今日在校園里邊緣化的趨勢問題不是出現在其本體,也不在接受它的客體上。而是沒有良好的氛圍保證,在體制上保障不夠,在傳播中出現了障礙。
傳統·濤聲依舊!
我們不禁疑問,為何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高等學府中受到冷落呢?文學院金同學說:「外因有社會潮流的影響,內因有自身生活體驗不足,對生活平淡與奮斗的真實特徵認識的不深刻,因而對生活抱有太多的幻想,使我們難以真正靜下心來學習傳統文化。」大學生普遍更易接受新生事物的表現形式,在接受調查的同學裡面,我們按照打分的形式來測試同學們對流行歌曲和京劇的喜愛程度,結果流行歌曲為7.77分,京劇僅為2.50分(滿分10分)。所以當前傳統文化在校園里略顯尷尬的地位不足為怪。對此國際關系學院的李同學談到:「大多數同學對傳統文化並不排斥,關鍵是需要以有效並且具有吸引力的形式來使同學們真正地對傳統文化開始感興趣,並真正有所獲得,另外當前學校里的宣傳活動形式顯得單一而陳舊。」
生物科學學院的王同學說:「現在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專業課的學習上,尤其對理科學生而言,常常忙的不可開交。而即便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但因為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並且對專業並沒有什麼輔助作用」。
要想切實地在校園里弘揚傳統文化,必須使同學們真正意識到傳統文化對於人生觀樹立乃至學習的作用。接受調查的近乎全部同學都認同當前校園內普遍存在對傳統文化忽視的現象,而近六成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確實有利於提升人文素質,但對大學學習並沒有明顯的實際促進作用。文學院的紀同學說:「大學生傳統文化底蘊的缺乏是結構性的,就像大廈沒有結構是無法建設的,而從對傳統文化的需求方面,其實存在一個眾口難調的問題」。
而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冷落的原因也不應只歸因於大學生本身,也有很重要的社會因素。與一些應用性強的知識相比,傳統文化知識看似無用;而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知識體系也決定了學生難以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上分配太多的時間。由此可見,盡管每個人實際都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需求,但許多時候他們都望而止步。使傳統文化更易接受,並貼近現實生活,乃至直接促進同學們的學習或實踐,將在無形中極大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接受調查的同學們各有各的愛好,各有各的想法,傳媒科學學院的王同學認為作為大學生,補充關於歷史,我國歷史上曾經輝煌的各思想流派的大致思想,古典美術、音樂藝術等常識性知識十分必要。歷史文化學院的謝同學則說:「我更希望了解關於書法和國畫的知識,並能夠實在地通過活動學習方法,這樣對於陶冶情操好處,也可以培養一技之長,對以後的工作也可能有作用。」
莫非傳統文化僅僅有些增添內涵的作用?顯然不是。專家們指出傳統文化對於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完善學生的道德素質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再興談到中國改革發展在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先進經驗的同時,必須挖掘和繼承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當前許多大學生不熟悉本國歷史,民族觀念淡薄。要形成優美高雅的校園文化,必須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這樣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而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束縛大學生思維與創造力的觀點其實站不住腳,正是傳統文化底蘊的不足使得學生涉及面過窄,進而求知慾不強。同時,對其他領域知識也很難然他們從多個角度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王殿卿教授則表示,「仁義禮智信」在我國兩千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中,擔當了中華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這種核心道德正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精神源泉,將他們賦予新時代的新內涵,並將其融入學生的生活,將極大提高大學德育水平。大學生不僅是需要傳統文化,而應該努力地學習傳統文化,取其精華,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傳統·路在何方?
調查顯示,80%的同學指出對傳統文化的忽視並不等同於厭煩,一方面因為課業壓力難以學習,另一方麵包括我校在內的各高校盡管大力組織活動宣傳,但過於單一接近說教式的講座的形式難以富有真正的吸引力。
對以什麼形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同學各抒己見。其中最鮮明也最有力的一種觀點就是直接利用課程教學。外國語學院的王同學說:「多開設有關傳統文化的選修課乃至通修課是最有效的一種途徑,這樣使同學們真正地主動地去學習去了解,長期堅持必然提升傳統文化在校園的了解度。」歷史文化學院的的劉同學則認為關於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將極大地增濃我校的傳統文化氛圍,這樣便可以提高同學們的自覺性。而國內學者對傳統文化在大學內的課程設置也早有論述,「就顯性課程而言,主要表現在體現傳統文化內容的科目比例、課時少;就隱性課程而言,主要表現在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內容和因素少。」
然而課程設置或課改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進行和產生直接影響的。同學們認為知識可能固定,但形式可以多變。數學學院的楊同學說:「傳統形式的教授獨自陳述的講座除非是趣味橫生,或者非常貼切自己專業的,不然許多同學都是抱著充數去聽,注意力不集中。最好是以座談的形式,尤其是師生互動比較多,能產生思想交流和碰撞的類型。或者全國知名的學者的演講也可以增加效應」。
美術學院的張同學則提倡用更為新穎的形式來進行宣傳。「可以嘗試舉辦校園傳統文化藝術節,通過歌舞、戲曲、歌劇等藝術形式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出來。還有書畫展覽、海報展覽,可以引起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另外,具有競爭性的比賽,或者定期的像書法測試如若得到堅持,也將有一定作用。」政法學院的羅同學強調我們應當利用現代傳媒的巨大傳播作用,他說:「當前大學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極高,都喜歡追求時髦潮流,才會漸漸忽略傳統文化的吸收。網路,電視的受關注度將極大提高傳統文化的曝光率,《百家講壇》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保持民族性必須要發揚改進我們的傳統文化,使之在大學校園乃至全社會最大程度地傳播,深入人心。這樣才能培養出我們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責任感,也將帶來全新的創造活力和建設動力。而傳統文化究竟該怎樣結合時代,究竟怎樣的途徑才能使其的宣傳達到最大效果,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還需要我們持續的關注和探索,仍然任重而道遠。

5. 校園文明現象

no1、語言不文明、出口成臟、不懂得尊重他人;no2、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缺乏環保意識;no
3、毀壞公共設施,浪費水電和糧食;no
4、上課遲到,曠課、逃課、睡覺、說話、吃東西;no
5、抄襲作業,考試作弊;no
6、在課桌上亂塗亂畫,海報亂貼;no
7、帶手機進入會場,課堂或其他學習場所,並隨意接聽,肆意讓手機鈴聲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no
8、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關心集體;no
9、食堂打飯菜不按秩序、亂插隊;no
10、觀看污穢的書刊或聲像製品。
「語言不文明,出口成臟,不懂得尊重他人」位居十大不文明之首。這應引起我們的注意,這種行為是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校園中它直接影響構建和諧校園,破壞了同學間的和睦,影響了本應團結友愛的關系,容易引起同學間的爭執,甚至打架斗毆。在我校因語言的不文明而導致打別架的事件時有發生。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卻滿口臟話,出口傷人,這與其身份極不相稱,對這種行為要堅決抵制和制止!
「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缺乏環保意識」位居不文明行為的第二席。這些行為對行為人來說是最方便的習慣,往往自以為這是小事,無傷大體,但這種行為實質上是缺少社會公德意識,對大學生所應負的社會責任感意識不強,忽視他人健康、影響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環保意識的缺乏應該是大學校園中普遍的現象,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許多同學相信「世上本無路,行人多了就成路」,綠草地上延伸著不和諧的小徑、鮮花叢中落下不相稱的腳印。

6. 校園行為文化的內涵

校園行為文化,主要通過師生的活動形態表現出來,是學校日常生活中人們最經常、最直接感受和表達的校園文化形態。校園行為文化包括校園內人們的日常言行和開展的各種娛樂性、學術性活動。校園行為文化一方面要受支撐它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影響和支配,另一方面又受社會大文化的影響,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有反作用。

7. 校園文化內涵應該包括哪些

  • 校園文化內涵包括三部分,即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屬學專校物質文化的有:教學樓屬、實驗樓、圖書館、文娛體育活動設施,以及優美綠化的環境等;

    2.屬學校制度文化的有:校訓、校紀、校規、班規、學生守則、入隊入團條件、勞動制度、清潔衛生制度,以及考試規則、休息制度等;

    3.屬於學校精神文化的有: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群體心理、人際關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儀式、文娛體育科技活動等。


  • 拓展資料:

    校園文化滲透著社會文化和民族優秀文化。學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強烈的求知慾,在校園里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動,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人生,認識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氣象,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勤勞勇敢善良的美德,了解、認識中國國情。開展校園文化是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學生提高素質、豐富閱歷,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大力加強和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校園文化能規范學校成員的思想行為,賦予學校以活力機制,進而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

8. 什麼是校園文化主要通過哪些要素表現出來

校園文來化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新源的學校管理模式.它涵蓋了學校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建設是一種外在的、外顯的文化

校園文化的特徵

第一,互動性.校園文化是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這里教師的作用,學校領導的作用,即教師的教師作用是關鍵.領導者的辦學理念、辦學意識和行為對師生員工的影響不可低估,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滲透性.校園文化,象和熙的春風一樣,漂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教師、學生、員工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

第三,傳承性.校風、教風、學風、學術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或數代人自覺不自覺地締造的,而且代代相傳,相沿成習.似乎有一種遺傳因子.任何一種校園文化,一經形成之後,必然傳承下去,不因時代、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當然會有所損益.然而其精神實質卻是永續的,永生的.

熱點內容
水泥多久干 發布:2025-07-13 07:12:13 瀏覽:105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
自體脂肪填充哪裡好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74
幼兒園片段教學 發布:2025-07-13 02:47:43 瀏覽:426
2017年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7-13 02:45:25 瀏覽:447
dnf黑刀暗月哪裡爆 發布:2025-07-13 00:00:06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