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屠呦呦中學

屠呦呦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6-15 17:08:50

Ⅰ 屠呦呦帶給中小學教育怎樣的啟示

告訴小學生:
最少有一個事實的啟示,在沒有獲獎之前,中國學術界是沒有承認她的學術貢獻的,沒有肯定她的學術地位的,她的「三無科學家」就是一個不可否定的事實。
還可以說明,國內的學術界如何確定一個科學家的地位和貢獻,不依據學術貢獻的,而是其它因素佔主要地位。
還可以證實,屠呦呦現在在國內依舊是「三無科學家」

Ⅱ 屠嗷嗷畢業於什麼大學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她自幼耳聞目睹中葯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葯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後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1948年,進入寧波效實中學學習;1950年,進入寧波中學就讀高三;
考大學時,屠呦呦選擇葯物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葯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與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葯學。她覺得生葯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葯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Ⅲ 屠呦呦在高中哪個資料上出現過

屠呦呦曾在高一、高二時就讀的母校——寧波效實中學展示出屠呦呦的高中學籍冊部分內容

Ⅳ 屠呦呦是寧波中學培養出來,還是效實中學培養出來

屠呦呦既是寧波中學培養出來的,也是效實中學培養出來的。
1948年,屠呦呦進入寧波效實中學學習;1950年,屠呦呦進入寧波中學就讀高三。

Ⅳ 屠呦呦生平簡介 800字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浙江寧波人,祖籍江蘇無錫,中共黨員,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醫學院葯學系學習,專業是生葯學;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葯知識,深入葯材公司,向老葯工學習中葯鑒別及炮製技術,並參加北京市的炮製經驗總結,從而對葯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質量,以及炮製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分,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葯,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但當時她卻不知道自己合成出來的這種化學物質以後被證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還要強得多。

1992年「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獲一類新葯證書(92衛葯證字X-66、67號)和 「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在研製青蒿素等抗瘧葯方面的卓越貢獻,與威廉·C·坎貝爾、大村智共同被諾獎委員會授予該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三人發展出針對一些最具毀滅性的寄生蟲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療法」,屠呦呦獨享其中一半獎金。

2019年6月,屠呦呦團隊針對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葯性」難題,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葯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葯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

(5)屠呦呦中學擴展閱讀

一、人物影響

1、母校紀念

2015年10月,呦呦高中母校寧波效實中學的各地校友會共同倡議為屠呦呦塑立銅像,並將自籌製作資金。屠呦呦塑像確定由著名雕塑家、南京油畫雕塑院院長王洪志塑製作,塑像將放置在效實中學校園內。

2、故居入選

2015年12月8日,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與遺產保護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浙江寧波召開,在公布的第一批寧波市歷史建築名單中,屠呦呦故居成為入選的421處歷史建築之一。

3、人物傳記

2015年12月10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傳》開始首發在寧波書城舉行。該書還將推出日文版、阿文版。首發式上,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辛廣偉與寧波市委副書記余紅藝共同為《屠呦呦傳》新書揭幕。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滿元,受其囑托參與了整本書的編寫過程。

二、獲獎記錄

1、2019-09-17 共和國勛章(獲獎)。

2、2019-5 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女性榜」(獲獎)。

3、2019-1-14 入選BBC「20世紀最具標志性人物」(候選人)。

4、2018-12-18 改革先鋒[20](獲獎)。

5、2017-01-09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

Ⅵ 作為中學生應該怎樣向科學家屠呦呦學習

科學家(Scientist)這個職業給它下的定義是: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
凡可以稱之為科學家的都是一些實乾的人,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還有黑洞之王霍金等。
想要成為一個科學家,最起碼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並為之努力和奉獻,並非以金錢為主要目標;
二是努力學習前人總結出來的已知的知識,這樣才能站在前人和偉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三是探索和發現未知的領域並不顧一切為之付出。
中學生應該做的是前兩條。

Ⅶ 屠呦呦年級多大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

Ⅷ 為什麼屠呦呦中學檔案出生日期是1921年

你又知道人家中學檔案

Ⅸ 屠呦呦成長過程,急!!!

早年經歷
屠呦呦研發中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當時家鄉肆虐的瘧疾給兒時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自幼耳聞目睹中葯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葯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後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1948年,進入寧波效實中學學習;
1950年,進入寧波中學就讀高三;
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醫學院葯學系學習[2] ,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葯學,從此和天然葯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6] 她覺得生葯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葯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工作經歷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工作;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1979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
1985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經歷
屠呦呦研發室
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葯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葯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葯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葯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葯志》。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葯知識,深入葯材公司,向老葯工學習中葯鑒別及炮製技術,並參加北京市的炮製經驗總結,從而對葯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質量,以及炮製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以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葯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葯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該書廣泛收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葯炮製經驗,對有關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
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和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了抗葯性惡性瘧疾防治全國協作會議,組織60多家科研單位協力攻關,制定了三年科研規劃,稱為「523任務(523項目)」。[7]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疾葯研究任務,屠呦呦任科技組組長。
1969年1月開始,歷經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她查閱大量文獻,借鑒了古代用葯的經驗,設計了多種提取的方法,終於在1971年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8]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

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9]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但當時她卻不知道自己合成出來的這種化學物質以後被證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還要強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
1973年3月,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周維善,甾體組研究院吳照華和吳毓林確定了化合物的結構。[7]
1978年,「523」項目科研成果鑒定會上,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鑒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按中葯用葯習慣,將中葯青蒿抗瘧成分定名為青蒿素。[7]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10]
1992 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發明出雙氫青蒿素(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1980年,屠呦呦被聘為碩士生導師。[11]
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11]
2009年,屠呦呦編寫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葯物》出版。

Ⅹ 屠呦呦的人物經歷

一、【出生】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名字出自《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二、【求學】

1935年送入幼兒園。

1936年進入寧波私立崇德小學初小,11歲起就讀於寧波私立西小學高小,13歲起就讀於寧波私立器貞中學初中,15歲起就讀於寧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1948年2月進入寧波私立效實中學高中就讀。

1951年考入北大醫學院葯學系學習 ,專業是生葯學。

三、【科研】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工作;

1956年對有效葯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葯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葯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葯學研究。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葯知識。

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

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發明出雙氫青蒿素(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2016年1月,在青蒿素抗瘧研究之後,研究該葯治療新適應症——紅斑狼瘡開展臨床試驗的審批有了巨大進展。

(10)屠呦呦中學擴展閱讀

【獲獎記錄】

1、2020-02-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2、2019-10-2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3、2019-09-17共和國勛章

4、2017-01-09 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5、2016-03-25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6、2016-02-14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年度人物

7、2016-01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中國科學年度特別新聞人物、年度中國中醫葯新聞人物

8、2015-10-05諾貝爾醫學獎

9、2015-06沃倫·阿爾珀特獎

10、2011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11、2009第三屆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葯發展獎

12、2004泰國瑪希頓皇家醫學貢獻獎

13、2003第十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牌

14、2002首屆新世紀巾幗發明家

15、1987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熱點內容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
自體脂肪填充哪裡好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74
幼兒園片段教學 發布:2025-07-13 02:47:43 瀏覽:426
2017年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7-13 02:45:25 瀏覽:447
dnf黑刀暗月哪裡爆 發布:2025-07-13 00:00:06 瀏覽:597
中國醫學科學葯用植物 發布:2025-07-12 23:34:11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