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的意義
㈠ 非遺傳承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保護非遺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非遺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
保護非遺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中國的非遺
1、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京劇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基於中國醫學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針灸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與地域特徵,中國於2010年11月16日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5、篆刻
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2009年10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㈡ 非遺文化進校園觀後感作文1560字
今天,我們學校開展了第一屆非遺走進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
操場上人山人海,參加活動的有學校領導、社區幹部、同學家長、還要最重要的來賓——成都市文華藝術學校的哥哥姐姐們。
我們全校師生都來到了操場上。我們都穿上了整齊的校服,戴上了干凈的紅領巾,來迎接節目的開始。
首先上場的是雙節棍表演,然後由文華藝術學校的哥哥姐姐們表演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的節目。我們看的目不轉睛,最精彩的是雜技表演,還有熊貓騎單車表演。他們的表演迎來了全校師生和家長熱烈的掌聲。
在五彩繽紛的絮紙花中節目落幕了,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操場回到教室吃飯了。
㈢ 為什麼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必須 從娃娃抓起
我個人覺得這只是一種通俗說法,用以表示這件事的重要性以及長期性。你看內中國動不動就抓娃娃,足球容要從娃娃抓起,籃球要從娃娃抓起,反正很多都是要從娃娃抓起的。但實際情況是,除了考試和奧運會某些奪金項目,沒有哪個是真的從娃娃抓起的,都是流於形式。雖然小孩子是培養興趣和訓練教育的黃金時期,但中國的國情就是這樣的啊,就是考試考試考試的,有幾個家長讓孩子學那些個去?誰家孩子去學吹糖人了?誰家孩子去學做復合弓了?所以口號是口號,實際是怎樣的,我們都是明眼人,都看得到。
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是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㈤ 非物質文化走進校園。觀後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突破了以往民間美術只是以欣賞角度進入教學的模式,真正做到了傳承古老技藝的目的,讓同學們在大師的身邊聆聽大師講解技藝背後的故事,在大師指點下親手改造材料,使之最終變成一件件完美的藝術品。著名工藝美術師唐克美在觀看展出後表示,現在很多原汁原味的手工藝術品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做,能夠把這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請到院校里來手把手地教授傳統藝術的創意、訣竅、工藝文化非常難得,這是一種延續中華文化的行動。冷世祥說:「很多學生將他們所學的專業和傳統手工藝相結合,這些設計為傳統工藝注入新鮮的元素,與現代社會接軌,可能會更受人們的歡迎。」
㈥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價值追求,體現著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整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共同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於傳承民族文化、鞏固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無論是非遺的鑒定還是保護,新媒體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推動作用。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新媒體環境下非遺資源保護的新途徑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具有數字化、及時化、互動化的特徵,快速有效地影響著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同樣,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一)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聲、像和手工技藝為主要表現手段,是活態流變的文化,這就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儲存和保護要更多地依靠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手段。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到相關學者、專家和非遺保護工作人員的研究需要,還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通過建立這樣一個數據詳實、互動方便的數字化平台,實現了非遺資源和公眾、管理者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為非遺資源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利用多種媒介,開展非遺資源保護的宣傳和推廣活動
政府機構可以通過在非遺傳承地建立展覽館、展示基地以及非遺資源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擴大非遺資源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尤其是抓住節假日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活動。
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如果只是單方面由政府機構發布關於非遺的相關信息,公眾只是被動地接受者,僅僅是知道了一條新聞而已,公眾如果通過以上提到的各種新媒介與政府機構互動,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還能提供新發現的「非遺」資源。這種互動既讓政府機構及時掌握遺漏的非遺資源,也能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非遺保護的最新動態,做到了資源的優勢互補。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利用非遺資源,開發非遺文化旅遊產品
加大投資力度,鼓勵非遺創意衍生產品的策劃和開發,進一步激發非遺資源的生命力。內在的文化價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質是非遺創意產品的兩個核心要素。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
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三、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遠大的前景,政府機構大有可為。作為非遺保護工作者,應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新媒體技能,使更多公眾走近、了解並自發地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記憶繼續傳承下去。
㈦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
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個古老文化體系中唯一沒有中斷自身傳統的文化體系,它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條不曾間斷的文化長河中蘊藏著浩瀚精深、燦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先輩們一代代地將炎黃血脈凝結其中,世代相傳,直至今天。
作為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過程始終與燦爛的中國文明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著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顯示了人類在思想和實踐上所能達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國文明進程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各族人民構築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貫穿著一條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7)非遺進校園的意義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1、當在立法中確立傳承人的法定地位,明確傳承人的評選認定程序,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以期建立全國性傳承人名錄。
其中,需要釐定代表性傳承人與一般傳承人及與所在社群的關系;在家族傳承關系中釐定長門長子與技術優秀者之間的關系;尤其要釐定民間、專家評審與政府認定之間的程序關系。
2、應對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作出細密的規范,建立責任機制。據介紹,現在每年給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萬元,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8000元,「在某些地方,該款項存在被挪用的情況」。
3、建立或完善經濟保障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包括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宣傳、展示和交流、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尤當明確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傳習人。既可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福州的南音、海南的瓊劇等等納入中小學鄉土教材,亦可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疇。
㈧ 湖北一學校開非遺課間操,非遺傳承的必要性及意義是什麼
”近期,在湖北的一所學校在大課間的時候展開了非遺課間操,並且打造了很多個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團。學校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傳承到民族文化的精髓,還可以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可以使孩子們的身體得到鍛煉,有益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其實不止湖北的這所院校,在貴州也有一些院校開展非遺文化活動。這樣做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近年來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學生經常為了取得一個好的成績,長期遊走在各個培訓班裡面。但是這一現象對於學生的成長來說並不好,不僅僅會讓他們失去現有的活力,還會增加他們的生活壓力。所以說學校舉辦這樣的活動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