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校園暴力現象

校園暴力現象

發布時間: 2021-06-16 04:29:25

1. 校園暴力層出不窮,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校園暴力這樣的現象絕不僅僅是個人現象,出現這樣情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管是施暴者還是受到暴力侵害者都是由家庭環境因素造成的。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環境因素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一個好的環境因素造就出來的孩子往往是陽光的,而成長在一個環境因素特別糟糕環境中的孩子必然是極端的,當這樣極端的問題孩子時間久了,校園暴力也就出現了它的端倪。

這兩類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因為不同的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成長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到暴力侵害者,所以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先從改善自己家庭環境氛圍開始。

2. 校園暴力的現象還存在嗎這種事情應該怎麼杜絕

學校是個大熔爐,有問題學生,懦弱學生,官二代學生,富二代學生,貧窮學生。校園欺凌大部分都是一方學生懦弱,害怕,見識少引起的。消除了學生害怕心理,就能減少大部分校園欺凌。

以上幾點,學校和家庭還有社會必須同時關注這一事件,才能有效地避免校園欺凌案件和暴力案件的發生。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校園里快樂地成長。

3. 校園暴力造成中度怎麼處罰,常見的校園暴力現象有哪些

一、校園暴力造成中度怎麼處罰
1、感化教育
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學生,《意見》強調,必須依法依規採取適當的矯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既做到真情關愛、真誠幫助,力促學生內心感化、行為轉化,又充分發揮教育懲戒措施的威懾作用。
2、轉入專門學校就讀
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並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
3、構成犯罪的依法進行行政、刑事處罰
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置,區別不同情況,責令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或者給予相應的行政、刑事處罰,特別是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後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對校外成年人教唆、脅迫、誘騙、利用在校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必須依法從重懲處,有效遏制學生欺凌和暴力等事件發生。
4、造成損害的承擔民事責任
二、幾種常見的校園暴力犯罪行為是什麼
校園暴力犯罪主要表現是: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財產權利為主的犯罪,有時還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它的犯罪主體一般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其他犯罪主體。以下是幾種常見人身權利犯罪
1、故意殺人罪
本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利;其主體是一般主體,凡年滿14周歲的人犯此罪,都有要承擔刑事責任;在主觀上有殺人的故意;其在客觀上表現為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的行為。
2、過失致人死亡罪
本罪是指行為人由於過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其主體是一般主體;在主觀上表現為過失;其在客觀上表現為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其客體是公民的生命權利。教師、行政人員在體罰學生時因過失而致學生死亡的,便犯此罪。
3、故意傷害罪:
本罪是指故意非法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其主體是一般主體。年滿16周歲的人應當為其故意傷害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的應負刑事責任。主觀上是故意,其在客觀方面上表現為非法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其客體是他人的健康權利。
校園暴力造成中度,一般會被判處范進,然後拘役半個月左右,責令家長待會嚴加管教。由此可以看出,父母需要對未成年人實施校園暴力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然後需要對孩子進行感化教育。如果情節較為嚴重的,需要將孩子送入專門的學校就讀。

4. 校園欺凌的表現行為有哪些

校園復欺凌的表現行為制有哪些?校園欺凌的具體表現:

1、肢體欺凌。推撞、拳打腳踢以及搶奪財物等,是容易察覺欺凌形式。

2、言語欺凌。當眾嘲笑、辱罵以及替別人取侮辱性綽號等,是不容易察覺的欺凌形式。

3、社交欺凌。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邊沒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覺的欺凌形式。

4、網路欺凌。在網路發表對受害者不利的網路言論、曝光隱私以及對受害者的照片進行惡搞等,是容易察覺欺凌形式。

《治安管理法》第九條規定,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5. 引發校園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校園的主要原因有學校方面、家庭方面、社會方面和主體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進入社會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場所,校園首先直面學校。從宏觀角度而
言,當前教育體制和教師管理體制存在的諸多弊端是校園得以產生的根本原因。
1 、教育模式的明顯功利性傾向是引發校園的關鍵
雖然我國已逐步開始強調素質教育,但一種教育觀念的轉變並不是朝夕之間即能完成的,事實上,
我們現在實行的依然是一種無情的淘汰式教育,分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決定學生及教師的前途。學生從踏進校門的第一天起,就像進了戰場,一路沖鋒陷陣,學生「為教而學」,教師「為教而教」。許多教師還慣於用制度和規則來約束學生,用成績和分數來評價學生。這種做法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一是學生和教師均面臨巨大的壓力,以致於情緒緊張,容易誘發性事件。
世界兒童發展組織曾在調查了75 個國家的教育環境後,針對各種各樣的校園事件,發布了一個備忘錄,明確列出學校生活帶給青少年的20 個不良壓力,其中包括學習壓力、作業壓力、考試壓力、升學壓力、同學競爭壓力、教師言辭壓力等,[2 ]這些壓力顯然都是由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模式導致的。壓力太大,一旦達到個體無法承受的程度,其極端的宣洩方式就是。
二是成績較差者由於得不到教師的肯定,很容易產生自卑感、挫折感。
從心理學的挫折攻擊理論來看,當人類受到挫折時,即會產生攻擊行為,而行為正是攻擊行為的主要方式。教育失敗和學校對這種失敗的反應結合起來,決定了的後果。[3 ]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差生自暴自棄,在盲從和厭惡中產生逆反心理,對優等生、對教師懷有強烈的敵意以致無事生非、濫施暴行。這實際上是由於他們不能接受現行教育體制下學校強加給他們的「失敗角色」,而意圖通過這種「特殊方式」來獲取教師關注與同學「承認」的結果。
三是學生的道德觀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
一方面少數學生動輒以武力解決問題,甚至違法犯罪尚不自知,另一方面受害的學生大多乖乖就範,不懂得尋求保護自己的途徑。由於各類學校都把及格率、升學率、考試通過率作為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好壞的主要標准,因此在教育的內容上有所偏失,重視智育,輕視德育,法制教育也沒有真正開展起來。另外,性教育作為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也遲遲難登大雅之堂,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小學女生把同學遭受「性」當作挨打的無知局面。[ 4 ] 這種無知,無疑給了諸多校園施暴者以可乘之機,以致其一再恣意妄為。
2 、教師權威的傳統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師生間良好的人際互動,為師生間的沖突埋下了隱患;
而矯枉過正又助長了學生的囂張氣焰,致使校園不斷升級良好的師生關系猶如「潤滑劑」,能夠很好地抑制雙方心理的沖動。但是師生關系是相當復雜而微妙的,平等的師生關繫到目前為止還只能說停留在口階段。而之所以導致這一局面,則不能不談到教師權威的傳統。在以往的社會中,教師擁有社會所賦予的絕對權威,能夠行使包括體罰學生在內的各種權力,以傳達一種主導的社會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學生則被要求尊師重道,不折不扣地聽從教導。不難發現,權威時代是極度漠視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個體權益的。正因為如此,隨後的教育改革便提出了師生關系等、要給學生尊嚴的主張「, 學生主體」思想也開始被廣泛倡導。然而實際生活中,卻有一部分教師始終抱著「教師中心」、「教師權威」的錯誤觀念不放。他們要求學生無條件地服從教師,對教師的話言聽計從,不允許任何反叛。本來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學生就有較強的反抗權威的傾向,尤其是在這種「教師權威」已然式微的背景之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學生及其家長更是擁有了諸如《未成年益保》、《義務教育法》之類的堅強後盾來向教師叫板,如果少數教師
仍以其自身於權威時代受教育的經驗加諸今天的學生身上,無形之中,就會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築起一堵厚牆,隔絕師生之間的交流渠道,使得學生對教師的不滿與日俱增。這種沖突日益增加,發生教師為了表現權威而效仿權威時代的做法體罰學生的事件,以及學生為了反抗權威、證明自身存在而攻擊教師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實踐中也有教師權威矯枉過正的現象,這種情況同樣是校園愈演愈烈的原因。事實上,我們只是主張教師權威弱化,並不是說師道尊嚴也要丟掉,而且教師還有憑借專業知識和人生閱歷而形成的另一種威信,教書的同時還要育人,因此有的教師在學生犯錯時一味遷就讓,害怕因為反擊而被說成是虐待體罰學生,這是極不正確的,結果只會使施暴者更加有恃無恐。
3 、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發校園的重要因素
首先,從教師培訓過程來看,過分注重專業知識的完善,而忽略了執業技巧,尤其是人際關系處理的
學習,以致有的教師在工作崗位上,雖然教學成績突出,卻基本不懂如何與學生溝通,引起學生的普遍反感。假如教師除了舊式教育體制下的嚴厲苛責、打罵等方法外,對師生間沖突的解決完全一籌莫展,那麼在雙方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就很有可能使沖突升級,演化成事件。
其次,從教師任職過程看,雖然一般要進行考核,取得教育局和學校發的教師執業資格證、教師聘
任證、上崗證、技術專業證等才能任教,但這種考核並不十分嚴格。如某禽獸教師案的犯罪人,便是由校醫當上教師,作案後才拿到資格證書的。正是這種教師管理上的漏洞,讓一部分缺乏教師特質或具有傾向的人混進了師資隊伍,直接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從師德建設過程看,一直以來都是正面宣傳多,而嚴肅批評少。事實上,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
學生的行為,倘若教師以為表率,則學生亦必形成傾向。由於實踐中忽視師德教育,故教師對學生濫施暴行的現象時有發生,也間接促進了學生攻擊性人格的形成。另外,對待教師通常是表彰獎勵重而依法處罰輕。如有的教師毆打學生之後,只支付了部分醫葯費和住院費,仍在學校上課,學校和城區教育局也沒有做出任何處理。[ 5 ]如果學校包庇袒護教師的暴行,則容易引發學生及其家長針對教師的新一輪校園暴行。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過程的開始,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構成個人社會化的重要一環,因此,校園,
主要是學生的暴行,與家庭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歸納而言,促成校園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 、家庭教育的失敗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養態度對子女人格形成的影響尤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對子女的
教養態度分為四個類型,即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和型,[6 ]其中前三種態度已被大量事實證明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方式,它們均不利於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在專制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較高,且傾向於採取「棍棒式的強制」,來督促子女成材。結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行為,不知不覺中沾染了「暴習」,遇事即想到用解決。在此,家長的反面「熏陶」增強了子女在校實施暴行的可能。在溺愛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對子女有著過分的保護慾望,對其百依百順,袒護放縱。曾經有一個調查,當問及一些小學生遇到被同學打時作何反應,有45 %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打他」,因為他們從上幼兒園起家長就向他們灌輸不能吃虧,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觀念。[7 ] 因此,家庭過分的溺愛也容易養成子女的傾向,進而發展為實施校園暴行。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一般較低,或者期望雖高而子女無法達到,令其喪失了管教的信心,於是在強迫命令的同時,多對子女放任自流。這種態度極易使子女變得自暴自棄、放盪不羈,形成攻擊性人格。另外,父母本身有犯罪行為劣跡的,子女實施校園行為的幾率更大。
2 、家庭結構的缺陷
家庭結構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關系不完整,血緣關系不完整,如喪偶、離婚、夫妻分居、父母雙亡等情況。在這種失衡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密度是較低的,而父母之間或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度則較高。由此,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易情緒不穩,缺少同情心,具有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關系緊張,父母的感情危機、家庭等常常表露出來,子女的人格和行為易發生扭曲。
三、社會方面的原因
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急劇變動時期,整個社會顯得脫序而迷亂,一系列社會問題凸顯出來。其中
有的對校園暴行的發生,亦起著重要影響。
1 、文化的泛濫
改革開放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原有的道德價值觀不斷被解構,不僅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侵蝕未成年人原本純潔的心靈,而且文化肆虐橫行。大量案件的發生讓人們對血腥的場面習
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社會或全人類的精神價值取向———對生命的極端漠視,而這正是的基礎。正值青春發育期的廣大學生,為了求得社會的認同,亦必吸收這種文化的不良暗示。於是在校園中經常出現以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許多學生盲目模仿不良書刊、影視作品、游戲中所渲染的手段,在其行為中不知不覺地表現出日益增多的挑釁性。不少學生更將影視作品和虛擬網路世界中的大俠、英雄視為自己的偶像,在模仿其實施的「英雄行徑」中,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教師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這
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2 、大眾傳媒的影響
如果進一步探究文化這一社會背景形成的因素,則應看到大眾傳媒的負面作用。姑且不論改革開放後,一些單位和個人置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於不顧,將充斥兇殺、及腐朽沒落思想的不良影視書刊推向文化場,由此使力較差的青少年因羨慕而模仿,從而增加其實施犯罪的潛在危險,即便是那些通常反映社會生活的一些所謂健康的影視書刊也有可能造成負面後果。眾所周知,對犯罪新聞的報道已是媒體活動的重要內容。為迎合觀眾與讀者追求感官的口味以賺取商業利潤,許多媒體過分頻繁地報道、新聞。由新聞本身簡明扼要的取材原則所決定,這些報道一般很難避免主觀片面的流弊,因此,犯罪的報道內容究竟是否與現實相符尚不無疑問。如果這種報道過度渲染、誇大事實,對的細節作詳細描述,則對於成長中的學生而言更易激發其慾望,導致校園暴行的產生。一項心理實驗曾證明:「電視節目中的行為可以解除青少年和成年人熱衷攻擊、尋釁的抑制力,使他們由此學會種種攻擊的動作,得到相機攻擊他人的方法。他們視攻擊行為是解決人與人之間沖突的有效手段。電視實際上是在傳授這類攻擊行為。經常觀看電視中的節目將使更多的觀眾因自身的某種原因而使他們的舉止行為變得好攻擊、尋釁。」[8 ]其他傳媒途徑對校園的影響方式也大致如此。
3 、校園周邊環境的惡化
校園周邊環境的惡化也是將學生引上犯罪歧途的重要誘因。我國目前尤其是城各小學、中
學、大學附近,隨處可見電子游戲機室、網吧、黃色錄像廳,不少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於是有為了游戲機費而搶劫、勒索同學的;有因為整天逃學上網,精神頹廢,對教師的教育粗暴反擊的;有禁不住黃色錄像的誘惑同學的。可見,校園周邊環境不加以整頓,必然成為校園滋生的土壤。
四、主體自身的原因
學校、家庭、社會對於校園的發生雖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一般而言只是為案件的發
生提供了外在契機,其不良影響必須內化為主體自身的行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主體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質,對於決定其能否抵禦外界各種不良影響,從而實施暴行具有根本意義。其中未成年學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徵而特別容易成為校園的主體:
1 、好奇心強,缺乏評價能力,行為方式具有模仿性,極易接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由未成年人認知結構的不完整性所決定,許多學生認識水平和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會環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同時由於他們道德觀念和法制意識嚴重缺乏,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性質,因而行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喜歡模仿別人,常常錯誤地將一些影視作品中的行為視為英雄行為。
2 、情緒不穩,自控力差,極易為外界誘因的驅使而激發沖動
青少年時期是情緒、情感處於急劇變化的時期,因而在校學生一般情緒易於激動,性格急躁,重友誼,講義氣,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環境時,容易因沖動而使用手段,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事實上,當他們冷靜下來,大多都會為自己逞一時之快的行為感到後怕和悔恨。
3 、體力充沛,精力旺盛,爭強好勝,崇尚武力
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一方面精力充沛,喜好追求,另一方面年輕氣盛,愛走極端,因此
一遇矛盾沖突,即任性而為,採用手段,完全不顧後果的嚴重性。
4 、叛逆心強,反抗權威意識濃烈
由於心理發育不夠成熟,一些學生在行為的選擇上表現出明顯的偏執性,妄圖用與眾不同的方式顯示個體存在。因此在受到父母、老師的約束,尤其是其採取的教育方式不當時,內心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行為即失去常態。學生針對教師的報復便是這種心理嚴重失衡的典型表現。

6. 校園暴力現象層出不窮,如何才能杜絕校園暴力現象的出現

其實對於校園暴力的事請來說,深受許多家長們的關注,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現象,針對於校園暴力現在也還是有許多學生在校園當中遭受到了暴力對待,這當中的學生他們大多都不敢向老師或者家長們訴說。可能是受到了同學的威脅,讓他們不敢訴說,但是針對於這樣的一些事情,學生要勇敢的面對這樣一些暴力分子,甚至也應該讓老師和家長們引起注意,不能因為自己的軟弱經常受欺負,對於這樣經常受欺負的同學來說,他們的逆反心理也非常的強大。

其實對於學生們施暴來說,可能也和家庭因素有所關系,一些家庭當中父親都過於嚴厲,可能也會讓孩子看到大人們之間發生爭,所以孩子們在內心當中也會有這種心裡。他們甚至認為什麼事情都可以武力解決,只要打贏了自己就是最厲害的,其實對於這樣的家庭來說,一定要從自身做起,管教好孩子,讓孩子不走歪路。

7. 校園暴力包括哪些產生的原因

校園暴力主要有三類:
語言暴力:指學生經常用污言穢語對其他學生進行攻擊版,從而權產生矛盾;
身體暴力:指藉助身體的優勢打擊比較弱小的同學;
心理暴力:指不斷地用語言、行為等給其他同學造成精神或心理上的壓力,使其出現不良表現。
如果遇到了校園暴力,學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如遇事不要忍氣吞聲,要及時告訴家長或著老師;身上盡量不攜帶太多的錢物;受到暴力侵害時,立即採取靈活的應急措施,不刺激對方,以減少被侵害程度,事後立即報案。
二、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如交友要謹慎,少與行為不端的人聯系,不要上網交友,更不要網戀或私自會見網友;出外辦事不單獨行動,要與同學結伴而行,以免發生意外。
三、養成謹言慎行習慣。在學校日常生活中,不要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在公共場合遇到可疑者時,設法避開;化妝、服飾要得體,不要過分暴露;不要貪圖小便宜,不要對陌生人交付現金以及物品;與他人發生矛盾或沖突時,盡量用和緩的語言和手段加以處理等等。

8. 校園暴力行為主要有哪些

1、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侮辱其人格等。

2、對受害者進行重復性的物理攻擊。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擊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通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5、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

6、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脅受害者跟隨命令。

7、讓受害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害者招致處分。

8、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

9、分派系結黨: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

10、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

11、畫侮辱畫,寫侮辱性的文字。

12、網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網志或論壇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份的言論。

(8)校園暴力現象擴展閱讀:

治理方案,以廣東為例

2018年11月12日,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台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校園欺凌的分類、預防、治理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其中,對被欺凌者身體和心理造成「輕微痛苦」或者「明顯傷害」的欺凌事件,分別列為「輕微」或者「惡劣」。

「攜帶刀具等器械威脅或打被欺凌者的」「多次強脫被欺凌者衣物的」「多次強索被欺凌者財物的」等屬於「惡劣」范疇的嚴重欺凌事件。

值得關注的是,學校對於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進行批評的同時給予懲戒,嚴重者可以給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的處分。

9. 校園暴力主要現象

欺負同學唄。

老師施暴,各種打學生,體罰

同學施暴,各種欺負

校外混混施暴,各種欺負,要錢等等

如果您是社科研究者,我建議你去看一下古惑仔第一部。

10. 校園暴力事件都有哪些危害

校園暴力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校園暴力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學校教學秩序,學生健康成長,家族正常生活,社會安定團結。損害學生身心健康,耽誤學習,甚至改變學生的人生。對青少年暴力受害者來說,遭遇暴力侵害無疑是一場夢魘,在心理上很可能會留下永久的傷痕。

學校出現校園暴力,無論何種形式,什麼程度,勢必對校園正常的教學活動,校園生活造成不良後果,這對教學計劃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精力的分配等都形成沖擊和干擾,影響校園秩序的方方面面。

引發學生家長恐慌,產生連鎖反應。影響到家長的工作、生活,極易導致家長對學校不滿。影響校園聲譽,社會反應強烈,極大地降低了教師的整體社會評價,甚至導致某些學校的信任危機。

校園暴力的逐級演變,最終導致學生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熱點內容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