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情緒發展特點
1. 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這時期的青少年情緒波動體驗劇烈,情感活動廣泛且豐富多彩,表現出很明顯的心理年齡特徵。豐富性和細膩性。青少年學生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交往范圍日益擴大,學習各種社會道德規范,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價值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中學生的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情感日益豐富和深化,對人際關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而也變得情感細膩,對別人的言語和行為變得敏感起來。爆發性和沖動性。青少年學生對各種事物比較敏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心理行為自控能力較弱。一旦激起某種性質的情感情緒就如火山般猛烈爆發出來,表現出強烈的激情特徵,情感情緒沖破理智的意識控制,淋漓極致地顯露出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愛、恨、不滿或恐懼、絕望等。不穩定性和兩極性。青少年學生情緒雖然強烈,但波動劇烈,兩極性明顯,很不穩定,情緒很容易從一個極端劇烈地轉向另一個極端,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比較片面,很容易產生偏激心理。外露型和內隱性。隨著年齡的增大、認知范圍的擴大、個人經驗的積累,青少年學生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現和行為反應。他們既表現出強烈的情感情緒反應,對外界事物的愛怒哀樂喜形於色,淋漓極致的抒發他們的內心感受;又能逐漸掩飾、壓抑自己的情緒。心境化和持久化。一方面青少年會因為成功或收獲而使快樂的情緒體驗延長成為積極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敗會使不愉快的消極情緒延長為不良的心境。青少年的許多不良情緒往往具有情緒心境化色彩。
2. 簡述中學生的情感發展特點
(一)情緒和情感豐富而熱烈
中學生精力充沛、生機勃勃,日漸成熟和強壯的身體,使他們體驗到了自己的力量,經常為自己青春的力量所鼓舞。同時,他們也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因此,昂揚向上是中學生情緒體驗的主旋律。他們需要表達和宣洩,情緒活動強烈,一點小事情就可以喚起他們的熱情,也可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挫折就備受打 擊。既有為正義和真理獻身的熱情和壯舉,也會由於狂熱沖動而干蠢事。實踐調查顯示,他們常常通過唱歌、吟詩、跳舞、寫作等方式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
(二)情緒和情感易起伏波動,心境轉換明顯
中學生情緒和情感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起伏波動較大,他們會因為一件事情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激動不已,也會因為一點挫折而沮喪懊惱、垂頭喪氣,情緒在兩端問有明顯的跌宕。而中學生由於出現表面上看來是莫名其妙的情緒波動,心境也常常出現明顯的變化。
(三)情緒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飾現象
中學生的情緒和情感一方面起伏多變、變化莫測,而另一方面,中學生的心理畢竟是在向成年人過渡,因此,也有其相對穩定和表面相對平和的一面,這就表現為中學生情緒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飾現象。所謂心境化,就是情緒和情感的反應相對持久穩定,反應的時間明顯延長,但這種延長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延續做出反應和 延長反應過程,從而出現情緒反應的心境化趨勢。情緒的文飾現象也是中學生情緒和情感的一大特點,表現為情緒的表裡不一,明明是心裡難過,在眾人的場合下,還要裝作若無其事。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中學生社會意識的覺醒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使他們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表達的適當性。
(四)情緒和情感體驗的深刻性和穩定性不斷發展
在中學時期,情緒和情感內容的社會性不斷地深刻化。隨著他們智力和意識能力的不斷發展,漸漸形成許多新觀念和新觀點,這與不斷增長的高級社會的需要相聯系,形成了許多具有明確道德意識的社會性情感,如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等。情感的穩定性發展,是說中學生的情緒盡管具有兩極性,易沖動和爆發,但還是逐 漸趨於穩定和成熟。中學低年級的學生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和自我調整還相對較差,波動較為明顯,而到了高年級,這種自控能力則有了較好的發展,顯得比較穩定。在情緒反應的方式上也比較迂迴、隱晦。
3. 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口訣記憶
一、 情緒體驗豐富多彩。
中學生處在心理未成熟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期,他們的情緒表現既有兒童時期留下的天真幼稚,又有成年期的深思熟慮。一般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社會性情感趨於豐富,積極的思索人生傾向。另一方面不同個體在情感發展、情緒表現上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男女的情緒各有特點。
二、情緒的波動較大
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知識經驗的累積,有的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緒趨於穩定。但同成年人相比,中學生情緒仍帶有明顯的波動性,時而激動時而平靜,時而消極時而積極。學習成績的優劣、同學關系的好壞等等,都會引起情緒的波動。
三、情緒的不穩定性
中學生對於情緒雖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仍帶有明顯的波動性。外顯性與內隱性並存,及他們的喜怒哀樂常形於色,但又有意識的控制自己情緒,學會了一些曲折的文飾的表達方式。沖動性與理智性並存。
四、情緒體驗強烈並易沖動
中學生在外界刺激下表現出強烈的情緒體驗很容易產生沖動性行為,表現的感情用事,也表現得情緒易心境化。中學生發生打架斗毆事件太多源於此。
望採納,謝謝!
4. 中學生情緒發展特點
中小學生的心態發展趨勢父母們就需要分外的留意,由於她們早已進到到青春發育期環節,這一段期內便會顯著的覺得到自身小孩的心態轉變十分大,波動也是非常的明顯,應當要先平穩住自身小孩的心態,能夠 給他開展一些心理指導,在平常日常生活還需要對她們多搞好關注,不必忽略她們的體會。
青春發育期是以兒時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在生理學、心理狀態上面有很多轉變,如心態非常容易波動,摯愛異性朋友,興趣愛好易遷移等。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狀態是不是身心健康,關鍵反映在下列七個層面:
與他人類似人和人之間都相互類似。當聽見月兒時,想到到太陽光或星辰,全是一切正常的反映。但想到到身亡,就要人難以理解。這類狀況出現多了,就應留意他的心態是不是一切正常。假如一個人的念頭、語言言行舉止、愛好、服裝等,與他人相差太多,則他的心理狀態可能不足身心健康。
與年紀相符合人的行為是伴隨著心身的生長發育而轉變的。各種各樣年紀的人,在念頭、興趣愛好、個人行為上都是有不一樣。青春發育期,應是精力旺盛,活躍性愛動。而老成持重的學員,從精神衛生的視角看來,事實上是並不大身心健康的。
擅於與人溝通每一個人都日常生活在社會發展中,全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組員。一個人不可能擺脫社會發展而獨立存有。在青春發育期,社交媒體范疇擴張。在相處中,相互之間揚長補短,塑造互助合作精神,豐富多彩人群社會經驗,鍛練融入別人的工作能力。
開朗奮發進取心態開心表明心裡健康。樂觀的人,對萬事萬物都不斷進取,不管碰到哪些艱難都不畏懼,即便碰到悲劇的事兒,也可以迅速地再次融入,而不容易長期性沉陷於憂慮煩悶當中。反過來,敏感多疑、心態常常抑鬱的人,心理狀態上是不健康的。並且,心態愈低,心理不健康的水平也愈重。
適當的反映每一個人對事情的反應速率與水平也不同樣。但區別不容易很大。如反映偏於極端化,他的心理狀態就不健康。如學員因考試不成功而一時不爽,是一切正常的狀況;但若他因此而幾日不想吃飯,乃至有尋短見的潛意識,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自然,對考試不成功視而不見的學員,心理狀態也不一定身心健康。
5. 中學生情緒發展有哪些特點如何指導中學生調節自己的情緒
先不多說,上個圖
具體的分析如下:
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情緒的自主性。
中學生的情緒自主表現為更強的自我依靠、主動性、對同伴壓力的抗拒力,對自己的決定和生活的責任感。
2、情緒活動的豐富性。
在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獨立意識日漸增加,會不斷產生一些新的需要,由於新的需要不斷出現,中學生在自我認識的態度體驗上,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我、自負等,以及由同伴交往帶來的多種情緒體驗。
3、情緒體驗的跌宕性。
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盪,容易動感情,也容易激怒。這種動盪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4、情緒變化的兩極性。
中學生情緒變化的兩極性具體表現為:
(1)復雜與簡單共存
進入中學以後,隨著環境的改變,視野的擴大,知識的增多,中學生的情緒領域也在不斷拓寬。但是,由於諸多因素影響,中學生的所有情緒體驗,尤其是高級情感體驗尚存在一定的簡單性,如有的中學生對理想的追求僅僅是因為興趣深厚,對學習的熱情僅僅是為了榮譽,把友誼理解為「義氣」等。
(2)強與弱共存
中學生的情緒十分強烈,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歡呼雀躍,或垂頭喪氣的現象屢見不鮮。與此同時,他們的情緒還有著溫和細膩的一面,在與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師長交往時,他們也會表現出溫文爾雅、和顏悅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發生,有時也會冷靜理智地對待和處理。
(3)波動和穩定共存
中學生的情緒波動性表現為情緒的大起大落,往往從一個極端走上另一個極端。與波動性相對的是穩定性,中學生在形成一種看法後,有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堅持性,不易改變。
5.微妙的隱蔽性
中學生的情緒表現具有內隱的性質。但中學生畢竟閱歷較淺,涉世未深,內心深處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強烈願望,依然比較坦露、率直,當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緒時,也會鋒芒畢露,遇到知己時,也會傾訴真情,所以,情緒的隱蔽性是相對而言的。
二、指導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
(1)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運用內部語言的形式來調節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要讓學生學會運用這種方法,很多情況下可以趕走憂郁和膽怯,恢復快樂和自信。
(2)轉移注意力。
所謂轉移注意力,就是讓注意力從引發挫折感或消極情緒的情境中轉移開,並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其他活動中,以減低情緒的反應。
(3)調節期望值。
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定在一個合理的位置。如果學生的期望值太高,一旦遇到需求難以滿足的情況時很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
(4)適當宣洩。
當情緒處於經常性的壓抑狀態時,應該進行適當的宣洩,讓情緒回歸到正常狀態。
這是我之前學習時做的筆記,要是有用的話,望採納!
6. 中學生情緒與情感的發展特點
豐富性和細膩性。青少年學生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交往范圍日益擴大,學習各種社會道專德規范,對自屬己的身份、角色、志向、價值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中學生的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情感日益豐富和深化,對人際關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而也變得情感細膩,對別人的言語和行為變得敏感起來。
爆發性和沖動性。青少年學生對各種事物比較敏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心理行為自控能力較弱。一旦激起某種性質的情感情緒就如火山般猛烈爆發出來,表現出強烈的激情特徵,情感情緒沖破理智的意識控制,淋漓極致地顯露出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愛、恨、不滿或恐懼、絕望等。
不穩定性和兩極性。青少年學生情緒雖然強烈,但波動劇烈,兩極性明顯,很不穩定,情緒很容易從一個極端劇烈地轉向另一個極端,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比較片面,很容易產生偏激心理。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哪些表現學會這一招 孩子叛逆問題輕松解決
外露型和內隱性。隨著年齡的增大、認知范圍的擴大、個人經驗的積累,青少年學生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現和行為反應。他們既表現出強烈的情感情緒反應,對外界事物的愛怒哀樂喜形於色,淋漓極致的抒發他們的內心感受;又能逐漸掩飾、壓抑自己的情緒。
7. 試述中學生情緒發展特點及應對方式
中學生的情緒發展特點往往不具備穩定性並且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而發泄情緒對應方式就是要向對待自己孩子一樣耐心的對待他們
8. 簡述中學生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
1.情緒情感更加豐富。 隨著學習、生活范圍的擴大以及自我意識的覺醒,中學生發展了多樣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兩性的情感與社會性情感也日益豐富。例如,對國家建設與民族前途的情緒體驗、對個人前途與社會變革關系的情緒體驗、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情緒體驗、對學習重要性的情緒體驗、對升學與就業的情緒體驗等。
2.情感傾向趨於定型。 自我意識的發展、世界觀的基本形成,對中學生情感傾向的定型起著重要作用。情感傾向是指一個人的情感是針對什麼性質的事物發生的。例如,有的同學的情感經常對具有社會意義的事情發生,有的同學則是對生活瑣事發生。到了中學階段,學生的情感傾向變得較為固定。
3.情緒的強烈性。 中學生的情緒是強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時期是「暴風驟雨」時期,他們的情緒經常具有不可遏制性。他們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頭喪氣、無精打采,有時彼此之間只因為一句話不合就怒不可遏、拔拳相向。在正確的世界觀與理智的支配下,他們能夠懷著強烈情感做出驚天動地的光輝業績;但如果他們被人利用,或捲入盲目狂熱之中,他們的強烈情緒也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4.情緒仍不穩定。 中學生的情緒不僅是強烈的,又是不穩定的,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在苦悶時受到鼓舞則為之振奮;在熱情澎湃時,受到挫折則容易灰心喪氣。情緒的不穩定與此時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關,也與家庭和社會上的某些因素有關。性的成熟給他們帶來情緒上的一些擾亂。好勝心強與經驗不足經常是造成中學生情緒波動的原因。
9. 中學生情緒發展的一般特點
中學生的情緒是在活動和人際交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教育、機體發育及環境等諸多條件的影響下,情緒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內抑制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中學生的情緒反應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情緒正日趨豐富而強烈。
一、情緒活動的豐富性
在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不斷產生各種新的需要,而且需要的強度也在不斷增加。由於新的需要不斷涌現,中學生在自我認識的態度體驗上,形成了如自尊、自信、自我、自負等,以及友誼等方面的多種情緒體驗。情緒活動的豐富性,也導致了中學生情緒更加趨於復雜化,其表現為情緒帶上了文飾的、內隱的、曲折的性質,面部表情不再是內心世界的顯示器。如此時對某件事感到厭煩,但出於某種原因,既可以表現得不在意,也可以表現出熱心;對一個人明明有好感,願意接近,卻由於自尊心或其他原因,會有意表現出冷淡的態度。
二、情緒體驗的跌宕性
中學生情緒激盪,容易動感情,也容易激怒。這種沖動性與他們的生理發育,特別是神經活動的興奮過程強、抑制過程弱有一定關系。他們喜歡感情用事,遇事好激動,對自己認為不良的現象動輒深惡痛絕,對罹難者則多加惻隱之心。他們對外部刺激反應迅速、敏感,高興時歡呼雀躍,甚至惟我獨尊,失敗時則極端苦悶,悲觀失望,有時為一點小事,或是動怒嘔氣,與人爭吵,或是轉向反面,變得泄氣、絕望。在強烈的感情沖擊下,他們可能會遇事武斷,行為固執,不聽勸告,我行我素。正因為中學生的情緒起伏不定、動盪多變、情景性強、感染性大、來得急而強烈、去得快而迅速,所以,他們既可以表現出驚人的豪壯行為也能因為狂熱憤怒和不冷靜,而盲目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三、情緒活動的心境化
中學生的情緒在時間上比小學生有更長的延續性,一件事情引起的反應能夠較長時間的留在心頭,這種拉長了的情緒狀態則會轉為較穩定的心境。在愉快的心境下,心情舒暢,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會感到滿意,干什麼事都有勁,甚至對平時不感興趣的活動也津津樂道;相反,若心境不佳,則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由於情緒延續性的增加,他們不再出現破涕為笑的現象,在一段時間內,或是歡樂愉快,或是安樂寧靜,或是抑鬱低沉。他們在某一方面得到快樂和高興的情緒,會延續成為良好的心境;由於挫折或失敗引起的不快或苦惱的情緒,也會延續較長的時間,而成為悶悶不樂的不良心境。這種不良心境如果延續下去,不僅會影響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四、情緒變化的兩極性
中學生情緒變化的兩極性具體表現為:
1. 復雜與簡單共存
進入中學以後,隨著環境的改變,視野的擴大,知識的增多,中學生的情緒領域也在不斷拓寬。情緒內容日趨復雜,其范圍已經發展為對學習、生活、友誼等的體驗,以及對一切所熱衷的事物的體驗。但是,由於諸多因素影響,中學生的所有情緒體驗,尤其是高級情感體驗尚存在一定的簡單性,如有的中學生對理想的追求僅僅是因為興趣深厚,對學習的熱情僅僅是為了榮譽,把友誼理解為「義氣」等。
2. 強與弱共存
中學生的情緒十分強烈,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歡呼雀躍,或垂頭喪氣的現象屢見不鮮。與此同時,他們的情緒還有著溫和細膩的一面,在與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師長交往時,他們也會表現出溫文爾雅、和顏悅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發生,有時也會冷靜理智地對待和處理。
3. 波動和穩定共存
中學生的情緒波動性表現為情緒的大起大落,往往從一個極端走上另一個極端,順利時晴空萬里,受挫時愁雲滿天,今天對某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明天又覺得不屑一顧。與波動性相對的是穩定性,中學生在形成一種看法後,有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堅持性,不易改變。
4. 微妙的隱蔽性
中學生的情緒不再像兒童那樣天真直露、心口如一,其表現具有文飾、內隱的性質,有時會把自己真實的內心情緒世界封閉起來,對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或真實情緒,是否予以表現也時常依時間、對象、場合而轉移。但中學生畢竟閱歷較淺,涉世未深,內心深處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強烈願望,依然比較坦露、率直,當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緒時,也會鋒芒畢露,遇到知己時,也會傾訴真情,所以,情緒的隱蔽性是相對而言的。